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导读: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一、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二、杏花村酿酒的起源发展历史? 三、山西省有个杏花村吗?

一、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哪里城市?

目前诸多学者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杜牧《清明》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县城西。

杜牧在会昌四年(844 年)九月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会昌六年九月又迁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两年;并且贵池县城西有杏花村,素产名酒。所以清人郎遂写了《贵池县杏花村志》,将杜诗《杏花村》收入;后来《江南通志》亦将该诗收入,并言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贵池。

贵池濒临长江南岸,气候温湿多雨,清明前后,细雨纷纷,正是《清明》诗第一句所描写的景象。清明节,春雨绵绵不绝,牧童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307国道北侧,有青银高速公路过境,国家级东西铁路干线太中银铁路在这里建有客货两用站和大型集装箱货场,交通非常便利。杏花村以汾酒闻名天下。2007年,杏花村汾酒酿造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 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 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 杜甫、 宋延清、顾炎武、 傅山、巴金、 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

扩展资料

杏花村酿酒始于 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位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

杏花村北依 文水,南靠 汾阳,自然环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来, 汾阳市政府为扩大杏花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使名特酒( 汾酒、 竹叶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于四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独立的 汾酒博物馆,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书画作品3000余幅,并兴建了“酒都碑廊”。现在,酒都杏花村气候宜人,环境舒适,正期盼客人的光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花村

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第一篇:

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

前几天陪国家行业质量认证机构的两位审核员去了贵池,在路过城边秋浦河畔的黄公酒垆大门时,我想到了当年杜牧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并对同行一位山西籍审核员说,杜牧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这里的。

显然这位审核员对此不甚了解,他说我们山西的杏花村酒在做广告时,也提到了杜牧的这首诗。言下之意,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在山西的。

山西杏花村酒厂的这个广告我没见过,但是可以知道山西人会做宣传,这一宣传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全国很多的人,包括这位北京来的审核员,也误导了这些人很多年。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这首诗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而并非写在山西杏花村。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向这位山西籍审核员阐明杜牧的这首《清明》不是写作于山西。

1、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山西不具备

2、唐人曾有一画家根据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作了幅画,画中牧童头带斗笠,身披蓑衣骑在水牛背上。斗笠、蓑衣是南方人才用的,北方人不用。而水牛也 有南方才有,北方都是黄牛。

3、杜牧从未在山西做过官,历史上也查不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而《清明》诗的创作年代,与杜牧任池州刺史是相吻合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这个结论当然也得到了这位山西籍审核员的认可

池州市的黄公酒垆是个值得游玩的地方,欢迎朋友们在去九华山的时候顺便去游览一下黄公酒垆.

第二篇:

清代贵池人郎遂: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杏花村,因诗而得名。“牧童遥指处,池州杏花村”。

唐代池州又名池阳郡,自唐武德四年开始设州,池州府治秋浦县(今贵池区)。境内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九华山、齐山、秋浦河、百牙山等江南胜景引来众多名人诗家留连吟唱。大诗人李白留下《秋浦歌十七首》,苏轼曾作《清溪词》,司马光写过《齐山呈王士薇之》,岳飞有《池州翠微亭》……一篇篇佳作灿若珠玑,为池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夺目光彩。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

古时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山岗上杏花遍野,村子里酒垆如肆,尤以“黄公酒垆”著名。

清《杏花村志》记之:“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树梢,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每当清明时节,春风醉雨,杏花盛开,小村“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其美景和繁荣可见一斑。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杜牧一首《清明》诗,引得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登楼把酒,吟诗作赋。

据统计,池州有史可查的围绕杏花村歌咏的名人诗家就有300多位,写有700余篇诗作。“天下第一诗村”之说不胫而走。

出了名的杏花村得以不断修建。至清代,方圆十余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有了铁佛禅寺、百浦荷风、栖云松月、杜坞渔歌等“杏花村十二景”。

清代贵池人郎遂感其独特,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以村建志,在我国绝无仅有,足见杏花村名声之大。

世事更替,战乱频繁,杏花村古景渐渐面目全非,惟有那口黄公井自唐代留存至今,井水清澈如故,成为杏花村坎坷见证。

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

池州人心中明白,贵池之所以能在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城西有个杏花村,而且村中还有一口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唐代杏花村古井,古称“黄公井”,又名“香泉井”。

在南京。宋代的景定建康志有记载,这是剧杜莆诗词年代最近的地名考证。

二、杏花村酿酒的起源发展历史?

杏花村

,以

汾酒

闻名天下。早在1500多年前的

南北朝时代

,这里的杏花村都以酿酒、

酒文化

闻名。

唐宋时期

山西杏花

村名已约定俗成,与汾酒工艺有关。杏花村之所以“

万树

杏花”体现的是实用价值不是 赏价值。古汾酒工艺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区广栽杏树。

江地先生在《汾酒历史初探》一文中指出,

竹叶青

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发展为羊羔酒。北宋张能臣《酒名记》则记载为

汾州

杏仁露

宋代《

北山酒经

》记载竹叶青和羊羔酒的配方,并多次提到杏仁在酿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为汁,分作五处拌面”。说明唐代酿酒很重视杏仁,书中特别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么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酿酒著作中就进一步明确: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这就意味着唐末宋初,汾州生产的几种著名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离不开杏仁。酒坊附近自然会广载杏树,所以人们将酒坊村,渐渐呼为杏花村。杏花村一词在唐末宋初成为酒村的代名词可能就源于此。

杏花村汾酒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酒文化的代表

从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山西杏花村汾酒酿酒史可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史前期的龙山文化时期。据可*的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载:公元561元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劝侄儿河南康舒王孝瑜:“吾饮汾清两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可见在距今1500前的南北朝时候,“杏花村”汾酒早已成为宫廷御酒,应该说:“北齐宫廷酒,今日杏花村”。这是杏花村汾酒可*的第一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周文学家庚信亦有“三春竹叶青,一曲d鸡弦”的名句赞誉竹叶青酒。梁简文帝肖纲有:“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诗句称赞竹叶青酒。

唐代与清代更是“杏花村”汾酒酿酒史上两个鼎盛时期,到唐朝杏花村酿酒作坊达70多家,出现了“长街恰副登瀛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盛况。杜甫也到此畅饮,李白前来“醉校古碑”写下:“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的诗句。唐代以前的酒是“浊酒”,“杏花村”汾酒于唐代在北齐汾清酒的基础上酿出了中国酿酒史上第一家“蒸馏白酒”成为“汾洲贡酒”,今天应该说“唐时宫廷酒,今日杏花村”。到了清代,杏花村的汾酒作坊多达200多家。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天途经汾阳寻踪唐代功臣郭子仪故居的那首“春天的歌”《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杏花村已成为美酒产地的代名词。诗以酒传名,人们以杏花村汾酒之名记住了《清明》诗,酒以诗飘香,人们以《清明》诗闻到了汾酒飘香。

杜牧对杏花村汾酒的赞歌成了汾酒魂,更是杏花村汾酒在中外历史上家喻户晓、脍灸人口、名扬天下的第二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二座丰碑,她是中华民族古老酒文化的奇葩,中国酒文化的摇篮,名符其实的“千年佳酿”。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悠久历史的杏花村汾酒,在全国白酒行业率先建立了“酒史博物馆”,记者参观了陈列于馆内的近1200件列代文物、酒器,上至夏、商、周朝年代,下至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考古文物及历史文化资料……1988年10月,首届中国酒文化节在著名古都西安举行,12月15日,杏花村汾酒厂在300余个厂家的激烈竞争中又获殊荣,首届中国酒文化节艺术委员会的负责人将一顶金光灿灿的最高荣誉奖“王冠奖”授予杏花村汾酒厂。“独占头”、“千古酒王”、“中华酒王”、“酒中冠冕”的大幅牌匾赫然醒目。大会指出这是一次中国传统和现代酒文化成功的盛会,杏 村汾酒厂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经久不衰,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本年利税突破两亿元,对国家的贡献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而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职工爱祖国、爱企业、爱本职工作的主人翁责任感,做出了显著成绩。杏花村汾酒厂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动手早,效果大,影响深远,成为全国轻工行业、特别是酿酒行业的排头兵。近年来,他们连续编写了《杏花村里酒如泉》、《汾酒的传说》、《杏花村酒歌》、《酒家杏花村》和《酒都杏花村》画册。同时,他们还兴建文化设施、美化企业环境,把工厂办成了酒、诗、书、画的人间乐园,杏花村汾酒厂的进步是全面的、多方位的、立体的,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是杰出的……不久前,记者又一次瞻仰了“中华酒王”的墨宝,她仍在杏花村汾酒集团的文化广场,左边的碑廊里熠熠生辉,闪闪发光,对照起杏花村汾酒厂“牌楼”上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史学家郭沫若的题词“酒都杏花村”,举世公认:杏花村汾酒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酒文化杰出代表,是中国第一文化名酒,自然顺理成章地奠定了杏花村汾酒“最早国酒”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

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太汾公路北侧,有青银高速公路过境,以汾酒闻名天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桂甫、二牧、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尽善村”。

如今杏花村,厂景如画,酒如泉涌。名酒汾酒、竹叶青、白玉汾、玫瑰汾、北特加都已打入国内外市场,成为酒中佳品。杏花村酒厂正经历着它的最为繁荣的时期。 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

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来,汾阳市政府为扩大杏花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使名特酒(汾酒、竹叶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于四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独立的汾酒博物馆,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书画作品3000余幅,并兴建了“酒都碑廊”。现在,酒都杏花村气候宜人,环境舒适,正期盼客人的光临。

注:本词条中所展示图片为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集团汾酒博物馆外景。

三、山西省有个杏花村吗?

山西汾阳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307国道北侧,有青银高速公路过境,国家级东西铁路干线太中银铁路在这里建有客货两用站和大型集装箱货场,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闻名天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二牧、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

如今杏花村,厂景如画,酒如泉涌。 名酒汾酒、竹叶青、白玉汾、玫瑰汾、北特加都已打入国内外市场,成为酒中佳品。杏花村酒厂正经历着它的最为繁荣的时期。 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

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位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好,交通很方便。改革以来,汾阳市政府为扩大杏花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使名特酒(汾酒、竹叶青) 更具吸引力,下工夫致力于四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建设,成效显著。拥有全国唯一一座独立的汾酒博物馆,藏有中外各界名人的书画作品3000余幅,并兴建了“酒都碑廊”。现在,酒都杏花村气候宜人,环境舒适,正期盼客人的光临。

(注:本词条中所展示图片为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集团。)

山西汾阳杏花村考证文章

山西杏花村村名起源及其古环境研究

摘要:根据历代酒文化书籍的记载研究,古代汾酒酿造需要杏仁,唐代由于酿酒需要,汾州酒坊广载杏树,所以杏花村名约定俗成。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千百年来从未更易。杏花村地区的古代环境与今日大不相同.古杏花村位置在郭栅镇北,其地理区位是符合酿酒卫生的。酿酒需要清洁的水源,古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

山西汾阳杏花村村名起自何时,地方文献缺少明确记载,近代也研究不够。笔者数月来留心杏花村一名的起源和变迁,发现山西汾阳杏花村之名得来已久,并且从未更易。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

一、汾阳杏花村名源于唐宋时期与汾酒工艺有关。

1922年,作家萧湘在汾阳杏花村采风时,就已收集到当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时候,杏花村这个地方万树杏花,叫杏花坞。”笔者认为唐宋时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约定俗成,与汾酒工艺有关。杏花村之所以“万树杏花”体现的是实用价值不是观赏价值。

1古汾酒工艺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区广栽杏树

江地先生在《汾酒历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叶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发展为羊羔酒。北宋张能臣《酒名记》则记载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经》记载竹叶青和羊羔酒的配方,并多次提到杏仁在酿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两,去皮尖,汤浸于砂盆内,研烂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为汁,分作五处拌面”。说明唐代酿酒很重视杏仁,书中特别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么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酿酒著作中就进一步明确: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两,杏仁一斤”。这就意味着唐末宋初,汾州生产的几种著名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离不开杏仁。酒坊附近自然会广载杏树,所以人们将酒坊村,渐渐呼为杏花村。杏花村一词在唐末宋初成为酒村的代名词可能就源于此。笔者认为北齐时汾州生产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种保健酒,所以“帝日饮二杯”,这种保健酒在唐末宋初演变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国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并汾故道汾州郭栅镇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坞酒坊,由于杏花村酒坊地势较高,过往客商一眼尽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饮为快。唐末诗 中有四位诗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词,这几位诗人都与山西有关,有两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阳人,即薛能和温庭均(其祖父封为汾州西河郡公),虽然,有学者提出杏花村在唐末宋初逐渐演变为一种诗酒意向,但是, “杏花村”一词的酒文化意向当源于此。从诗歌的年代来看,唐诗《清明》“杏花村”则是这种意向的滥觞。

到了元代,政府便将羊羔酒以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国,并在出口洒瓶上贴上杏花村商标,商标上尚有一副题联:“金蹬马踏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这是中国洒第一次贴标出口。也印证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2山西杏花村杏花开放恰在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的背景究竟是什么,今天的的人们颇为好奇,早先流行安徽说,现在又流行泛指说,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杏花村指“杏花开放的村庄”,笔者还是坚持山西说。

从清明与杏花开的组合上来看,不可能在南方。至今汾州杏花始花时间仍是清明节那几天,而江南杏花开放时间早在二月,所谓二月杏花八月桂,于清明相去甚远。请看史志杏花统计资料:

《汾阳县志》和《北京物候志》现代北方杏花始花时间统计表

多年平均日期(阳历) 最早日期 最迟日期 距平天数

汾阳杏花始花时间 4/6 4/3 4/10 7

北京杏花始花时间 4/4 3/25 4/13 18

《汾阳外贸志》则记述“我县西部土石山区,多年来生长着家杏和野杏,解放前均有出口,解放后杏仁成为我县主要出口商品”。以上资料证明“清明,杏花,村酒”的组合当来自北方,所以笔者认为,“杏花,春雨,江南”是另一回事,与酒是没有多大联系的。清末山西举人在《申明亭记》里记载了酒工口述史,唐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酒竹叶青产地。

直到明代羊羔酒都是汾州特产,明代扬州人编的《事物甘珠》一书中说,羊羔酒产自汾州等县色白莹。随着汾酒工艺的演变,据说明末清初傅山对竹叶青的工艺作了改革,可能从那时起,羊羔酒就失传了,杏仁不再是酒料了,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杏树也就变得多余,于是渐渐的杏花村没有了杏树。

所以杜牧清明杏花村一诗也该指的是并汾唐汾州干和酒产地杏花坞。具体详述清参阅鄙作《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确切地点考――与郎永清先生商榷》一文。(2005,3中国方域)

二、明清时期的古杏花村名的沿革

1、明清时期杏花村地区里甲名的演化

《旧唐书》载唐代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正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杏花村地区在唐代有著名的郭栅镇,郭栅镇地处要冲当设乡长,位于今杏花村的东南方向二里处,古杏花村当属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到明代出现了尽善一名。

明代实行里甲制管理地方事务,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杏花村地区被划为尽善北里和尽善南里,尽善北里辖11村,尽善南里辖3村。明清时期杏花村属于尽善北里,里长可能就住在杏花村。

这就是说,明初尽善不是村名,只是里甲名号,当时因为人口稀少,自然村没有行政村的概念,单户可成独村,三户可称小村,村落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明清县志多只记里甲名。由于明初里名“尽善”的设置,渐渐的才有了个尽善村,万历《汾州府志》汾阳堡寨中已有尽善南,尽善北,尽善镇。可见大约在万历年间有了尽善村的概念,并且取代了郭栅镇的地位。

尽善里名 起因,是在明洪武年间,因“旌善亭”转化而来。明史记载,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创建的读法p明理p彰善抑恶p剖决争讼小事p辅弼刑治之所。设申明亭处,也必设旌善亭,县治之有图者,也多半标明二亭的所在。事实上汾阳除杏花村镇外别的地方没有关于申明亭的记载,旌善亭南名为尽善南里,旌善亭北为尽善北里,渐渐的演化出个尽善村。无独有偶,著名的灵石县王家大院静升村,也是由旌善村演化而来。明清时期里与村完全是两个概念,现在很多明清里名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尽管如此,我们从别的资料中还是能证明明代和清代山西杏花村地名依旧在使用。最好的史证是《山西实业志》光绪初年的义顺魁酒坊和光绪三十四年的三盛魁酒坊都赫然标明产地是:杏花村。其他诗文证书就多了,其一,现杏花村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笔,“得造花香”,古人写字与今方向不同,所以应该念作“香花造得”,香花当指杏花。其二,清代《汾阳县志》录清人曹树谷的《汾酒曲》诗:甘露堂荒酿法疏,空劳春鸟劝提壶。酒人好伴行春马,曾到杏花深处无?“杏花深处”当指杏花村。其三《申明亭酒泉记》清・申季庄“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为最。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皆为此也”。也强调杏花村。其四,古代民谣唱的“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和“尽善尽美杏花村”,也都提到杏花村。

2汾阳杏花村有别于明清南方园林

杜牧的《清明》诗由于具有极高的酒文化价值,从而引发了有关该诗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杏花村”的确切地点更是众说纷纭,究竟指那里争议很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杏花村。其实山西杏花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杏花村。

明清时期南方私家园林兴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辅以古代文人诗词的情调,如诗如画。于是江南几处稻香村,杏花村也十二景,大概都是借酒增加点美学效果而已。其实,清代《江南通志》也说得很明白,那是“因唐诗得名”。换句话说,就是借用唐诗起了个村名,造几处园林美景,满足几位秀才的“村花村酒两共幽”的自慰。从美学角度看,杏树很少作园林主景特别是南方,偶尔点缀那么一两棵到是常有的。

汾阳古村杏花坞不是一处园林,只是一处酒坊。那里杏林千亩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酿酒。那里没有鲜花,因为杏花的花期很短,佝偻的杏树也不值得一看,那里只有酒工的辛劳和酒糟的余香。张艺谋导演拍过一部电影叫《红高粱》,那种赤身露体,辛汗淋漓的场景,大概才是农业文明时期杏花村的本面。

山西杏花村不是一处园林,酒工自然也无暇去欣赏诗。考订名分,附会风流,与民生无关,自然也就不关杏花村酒工的事。所以山西杏花村史料较少,民间故事较多。

三、民国时期汾阳杏花村名的历史记载

1关于村名的记载

见于报纸的记载是1922年作家萧湘在大公报发表游记《诗人歌咏的杏花村》一文,文中写道:“原来杏花村是山西汾阳的一个村镇,距县城约三十余里”。作家也感慨地说:“我本想借着杏花村的酒意来消我这积久难消的块垒,谁知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于人口的杏花村,除了此地乡老们传说的一段神话外,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和历史文化上公认参考的记载”。这则文献说明民国时期杏花村在民间就指汾阳杏花村

见于史册的记载,民国《山西造年鉴》记载“汾阳杏花村义泉泳酿造厂汾酒,1915年巴拿马获金奖”。 民国八年的《大中 山西省地理志》第六十八章汾阳县物产介绍:“汾酒名扬天下,杏花村所酿尤佳”。而郭守谦先生从日本收集到的有关汾阳的民国典籍简介也是:“汾阳酿酒首推杏花村义泉涌,该厂通销全国,原料即从本县杏花村取得,名闻世界”。民国年间乡绅刘天成所写的《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这数则文献说明民国年间杏花村在官方称呼也是指山西汾阳杏花村。

可是在民国地图上,乃至于解放以后比较早期出版的《山西地图》上,在汾阳杏花村一带标名“尽善村”,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根据民间故事解释说,这是李闯王“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后,杏花村更名“尽善村”的。其实以上看法是没有搞清杏花村与尽善村关系引起的误解。杏花村与尽善村本非一村,由于二者距离很近,又由于尽善是乡府所在,所以民国时期的地图有的标出尽善村。

那么,民国时期尽善村与杏花村是什么关系呢?下面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明两者本非一村。

表2、民国25年《山西实业志》所列汾阳酒厂:

厂名 厂址 设立时间 组织 职工

义顺魁 杏花村 清朝光绪初年 合资 14

德厚成 尽善村 清朝光绪三年 合资 15

义泉涌 尽善村 民国二十三年 合资 14

三盛魁 杏花村 民国三十四年

从上面这则史料来看,尽善是尽善,杏花是杏花。民国时期实行区乡制度,杏花村一带设尽善乡,驻尽善村,管理着十多个自然村,其中之一就有杏花村。由于人口增长,尽善北的小村杏花村渐渐的与尽善连为一村,老百姓则将二者混称,形成一村两名的状况。

闯王立书:“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史料显示闯王进北京确曾途径杏花村,而且也一定会喝酒,不过所谓“尽善尽美杏花村”是闯王将两村村名联在一起而已,尽善不是闯王的发明,杏花村也没有为此更名。

2民国古杏花村位置调查

《汾州沧桑》第二卷《杏花村西堡》一文对古杏花村的位置作了介绍:“地域内原有三个村其一名茂林庄,俗称毛儿庄,大致范围即今村北部。其二名杏花村,当地人讹称绣花村。《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多酒坊。其三名西南头”。《杏花村东堡》:“《汾阳遗事》记载,杏花村在西北,前多酒坊,杏花村井水甜”。

民国杏花村遗址在今杏花镇北部,河东和河西各有神井一眼,东部还留有义泉涌旧址,大门门楣上有清末砖雕“杏花村”三字,墙上有巴拿马赛会后的古碑。

四、古杏花村区位和规模的研究

古杏花村位置在郭栅镇北,其地理区位是符合酿酒卫生的。酿酒需要清洁的水源,杏花村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处山前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唐代的郭栅镇何明清的尽善里,地处交通要道,人口聚居较多,所以为了保证杏花村水源不受居民的污染,日久天长自然的就形成了人口向南聚居,杏花村酒坊北移的格局。自古杏花村是酿酒基地,这是杏花村地理位置靠北的原因。

唐代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古杏花村的人口规模是很小的,唐诗“极目无人迹”正是历史环境的写照。酒坊是一个污染较重的地方,虽然里巷间时不时的漂来酒香,但是长期闻着酒味,也不是个事。酒坊的污染,一是对大气的污染,二是酒糟的堆放,三是酒坊要排污水,今天汾酒厂的污水还是难以清除,更何况生产条件落后的古代。可以想象那时的财主和东家不会住在杏花村,酒宴也不会在酒坊排开,所以,我认为那时在杏花村周围几乎是没有人居的,明清时期 ,随着人口的增长,才逐渐的在郭栅镇和杏花村之间形成了新居民点尽善村。这就是为什么,明末傅山先生题字杏花村,而写下了“饮酒尽善村,寄意在申明”的诗句。只有那些被称为酒腿子的穷苦酒工才会长期住在杏花村,这是古杏花村小的原因之一。另外,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水平有限,政府重农轻商,交通运输方式又较为落后,酒坊再多,其生产规模是极其有限的。直到民国年间,资本主义发展了,汾酒销往全国,那酒坊也不过大院大。这也是杏花村长期以来,村落娇小的另一个原因。

今天,单汾阳杏花村人口已增长到数万,兼并了周围的几个村庄,可是解放初全汾阳人口才12万。杏花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难怪我们难寻古邑了。

杏花村是酿酒的地方,古代这里只有酒坊和酒香,决不会有什么花香和花园,除了诗人们的酒后偶吟,就是酒工的汗水和贫困,据记载民国年间汾酒工人的月工资只有4元。所以作家萧湘才会感叹“这个数百年来啧啧与人口的杏花村,竟找不到一点供人凭吊的资料”其实也不是没有,只是作家没有找到罢了,古井亭当时已经存在。

五、结论

山西杏花村起源于唐朝,由于当时的汾州保健酒汾清、羊羔和杏仁露等需要杏仁,所以酒坊附近广载杏树,久而久之村名约定俗成。后来随着汾酒工艺的改变,杏仁不再是酿酒原料,杏花村的杏树失去保护逐渐消失,村名也渐渐讹传为绣花村,并且被明清里名取代,杏花村名一直存在。解放后成立杏花村镇,杏花村由村名变为镇名。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山西师大王国梁教授的悉心指导,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张志柳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资料

1萧湘,诗人歌咏的杏花村,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2江地,汾酒历史初探,文景明柳静安编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3张立新,杏花村西堡,王恺仁刘瑞祥编汾州沧桑[M]第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4李浴民,马夏民点较,汾州府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汾阳县志办,汾阳县志[M],物候卷外贸卷,海潮出版社 1998

6侯廷亮,试论开发静升古镇的可行性,文物世界[J],2007,1

7郭双威,汾酒的文化[M],山西出版社 2004

Origin of village-name abaut Shanxi Xinghua Village

LV Shi-hong

(Th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hanxi Teachers’Universty,Linfen,041004 China)

Abstract:Tim

有的

Hash:79c06eea52e6a8c4631311cb1345b7f7ed717131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