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悯农的李绅和凿壁偷光的匡衡成名后会

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俗人,没有多少境界。

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没有期望孩子将来有多大的出息。

仅仅觉得能有一份工作,混个饭吃,不必很操心,也不用担多大的风险,不必付出很多的辛苦,可能碌碌一生,但只要平平稳稳,快快乐乐,也就行啦。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孩子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就此说几句吧。

孩子小时候,我时常带着他到处溜达,也经常到我办公室玩耍。

我只告诉孩子一点,如果认真学习,将来就会在大楼里上班,既轻松又舒服。(其实未必)

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去替别人盖大楼,自己还不能住。(其实搬砖也未必不好)

是人家盖楼你去住哪?还是你去盖楼人家住?你自己看着办。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生存是第一需要。

诗人李绅写下了《悯农》,未必就说明他的境界多么高。

进入了中学课本,就把这首诗跟作者的境界联系在一起,过度地解读。

相当然的认为,描写农民工作的辛苦,就是同情农民的遭遇。

特别是又取了一个高大上的题目,就以为作者多么高尚,多么有境界。

其实,或许作者本意仅仅就是认为种地很辛苦啊,将来说啥也不能干这活。

君不见,现在许多自媒体作者,为视频而视频,专门设计一些东西发出来,都清楚是咋回事。只是手法不太高明罢啦。

再如一些演员,扮演的角色很感动人。但离开了戏,也就不那么讨人喜欢啦。

也有一些名人,在高堂上夸夸其谈,像圣人一样,走下讲坛也是一个俗人。

李绅恐怕也是如此吧。

同样的道理,匡衡清楚得很,靠爹爹不行,靠娘娘不行,不刻苦读书就没有出路。

凿壁偷光,只能说明不安于现状,学习刻苦,以此想改变命运,并不能说明其理想境界多么的高。

目标很远大,那是为了摆脱贫穷,去追求荣华富贵。

但不一定就是匡扶社稷,拯救黎民百姓。

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要求或评价一些历史人物。

我想弱弱的问一句,你自己能做到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般人做不了圣人,到不了那么高的境界,这很正常。

但起码做一个无害于社会的人,尽自己的能力混个饭吃,也就行啦。

在这个基础之上,尽量做得好一些,那就相当不错啦。

但作为中小学的教材,理该更加认真谨慎,选择一些更好的作品来教育孩子。

否则,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Hash:b344d423b98fa9e8365cc8207e00333b09ee507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