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景点特色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

导读:侗族的景点特色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 1.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 2. 侗族的旅游景点 3. 侗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4. 侗族有什么特色风情 5. 侗族有什么民族特色 6. 侗族的风景 7. 侗族的特色的介绍 8.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呢 9. 侗族文化有哪些 10.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图片

1.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物古迹介绍

1、程阳永济桥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位于柳州三江县城古宜镇的北面20公里处。是广西壮族地区众多风雨桥中最出名的一个。

2、和里三王宫

和里三王宫是侗族人民为祭奠夜郎国王竹多筒的三位太子而修建的庙宇,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3、马胖鼓楼

马胖景区马胖鼓楼位于八江乡马胖村河西边,距三江侗族自治县城28公里。始建于民国17年(1928年)

4、东寨飞山庙

东寨飞山庙——唐末五代时期,侗族社会从原始氏族社会直接跨越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的款组织也正式成型并得到长足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

5、福禄寺

  福禄寺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侗乡大道21号,就在三江鼓楼的对面,鸟巢的旁边。寺庙不大,有神则灵。

2. 侗族的旅游景点

1、下司古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下司古镇,曾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世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就在这里。

2、云谷田园生态农业观光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谷田园是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2012年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也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湾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素有“歌舞之乡”的凯里市舟溪镇,距离凯里市区12公里。园区总占地面积为2300亩,一期500亩,以台湾现代精品农业生产示范区、大型有机生态餐厅、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为主。

3、苗妹非遗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苗妹非遗博物馆是由凯里一家从事服饰、刺绣等生产加工的企业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占地980平方米,共有四层楼,分为民族服饰展厅、古民居用品展厅、手工艺品展示区及银饰文化展厅。

4、凯里苗侗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定位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窗口的凯里苗侗风情园,是集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之大合,汇黔东南州文化产品之精华的“浓缩版黔东南”。其地理位置于凯里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595亩,建有鼓楼、风雨桥、风雨长廊、芦笙场、美人靠等极具苗侗民族元素的建筑,散发出黔东南独有的民族建筑魅力。目前,园区有银饰刺绣旅游商品区、民族特色餐饮区、休闲娱乐住宿区等13大功能区,涵盖了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具备了“一园看黔东南文化”、“一园品黔东南风情”、“一园尝黔东南美食”、“一园买黔东南旅游商品”的功能,已成为苗族侗族风情体验基地和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窗口。

5、丹寨万达小镇坐落于丹寨县东湖湖畔,以苗族传统特色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传承与民族风情为核心。小镇分为姊妹街、尤公街、苗姐三大主题街,与尤公广场、苗年广场、鼓楼广场、锦鸡广场四大广场。景区拥有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水车(直径28米)。苗族贾理、芦笙舞、锦鸡舞、苗年节、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服饰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聚集。

6、青龙河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据国家水利部公布的第十六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获悉,开阳青龙河水利风景区榜上有名。青龙河水利风景区位于开阳县禾丰乡,是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境内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马头寨古建筑群,省级著名风景区—香火岩等,与国家“AAAA”级景区南江大峡谷毗邻。有底蕴深厚的水东土 文化,浓郁的布依族、苗族风情。优美的玉水金盆、书香门第、水调歌头、水头寨度假村、布依十三访、云山茶海、万寿古桥等著名景区景点享有“十里美画廊、片片黄金甲”的美誉。

7、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形式颇有民族特色,中央塔楼采用侗族鼓楼重檐形式,东西塔楼采用苗族吊脚楼形式,以外观来强调黔东南是“苗侗之乡”。一楼鼓楼展示厅,陈列馆在二楼和三楼,由“黔东南概貌馆”、“少数民族风情馆”、“少数民族服饰馆”、“龙舟馆”和“现代民间工艺美术馆”等主题馆组成。

8、香炉山位于贵州凯里市西北15公里处,四面石崖绝壁,形如香炉,故名香炉山。仅一线小道盘旋而上,方圆15公里,众山环列,若剑戟刺天。山上杂花丛树,修篁茂密,云雾缭绕。香炉山因其山形酷似香炉而得名,位于凯里市西北15公里处,是农历六月间苗汉各族举办“爬坡节”的地方。节日期间,香炉山镇边的大小山坡上,经常举办各种跳芦笙、对歌、斗牛等活动。

9、岜沙(当地人称biasha)苗寨位于贵州从江县面向都柳江一侧海拔550米的山坡上,全寨有300余户人家。因地处偏远,至今仍保留了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寨内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方式原始,发势奇特,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

10、从江县城被都柳江一分为二,两边都只有1条街道,东岸为老城,西岸则被新建筑统治。

3. 侗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所谓侗族传统文化,是指侗族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沉积而成的,比较稳固的,世代相传的,反复出现的,并渗透到侗族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中的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总和.换言之,是侗族共同体中特有的,稳固的,并由历史沿袭

4. 侗族有什么特色风情

三江并流风景区 位于云南省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均源自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流入云南省境内并靠奔流400公里,最近处直线距离仅66公里,这种景象世所罕见。

三江水流湍急,悬崖峡谷,滩险众多,形成地貌奇观。景观佼佼者有高山雪峰横亘,梅里雪山连绵数百里,太子雪山海拔6740米。

景区内聚居藏族、纳西、傈僳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丰富多采。 三江并流险奇,却鲜为人知。金沙江(即长江上游)、澜沧江(境外称循公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从青藏高原奔涌而出,进入滇西北,在横断山脉的钳制下,大致平行长驱南下,形成了奇特的“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这里水奇。“三江”由东至西江面海拔逐次降低,在北纬27度附近,金沙江为2100米,澜沧江为1900米,怒江仅1600米。谷底三江滔滔,奔涌不息;山顶坝区又镶嵌着许多秀丽的高原湖泊。其间还有不少温泉群。

这里山雄。崇山峻岭逶迤磅礴,雪峰层出,银光四射。

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高6740米,白茫雪山主峰高5429米,哈巴雪山高5396米,玉龙雪山高5596米,被当地人称之为“宝鼎”。这里山峰高大陡峭,形成鲜明的立体气候和植被,谷底炎热,果木葱郁;山坡温凉,花俏草碧,而山顶严寒,冰天雪地。这里谷险。

三江并流地段,多系水流湍急的大峡谷。有的地方两岸山崖壁立,怪石睁峰,看天一缝。有的断崖突现,瀑跌高坎,水花迸溅,风驰电掣般夺路而去。有的礁石密布,险滩相连,石怪水怒,险象环生。由于水流年复一年的切割,峡谷越来越深。虎跳峡,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5. 族有什么民族特色

1.三江稻田鲤鱼 地理标志产品

  三江稻田鲤鱼口呈马蹄形,身体柔软光滑,呈纺锤形。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带锯齿的硬棘。体表呈青灰色,腹部呈浅白色,尾鳍下叶呈橙红色。肉质鲜嫩,骨刺细软,鱼汤清甜,无泥腥味。每100克鱼肉含蛋白质14.9g~18.2g,氨基酸总量13.8g~17.4g,粗脂肪1.92g~3.33g,铁1.……

2.三江茶油 地理标志产品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桂北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属中亚热带气候。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茶油树生长的好地方,被列为全国油茶重点生产县之一,获得了“中国油茶之乡”称号。目前,三江有茶油林61.7万亩,覆盖全县15个乡(镇)的各个村屯。据清代嘉庆年间《廖志》记载“境多坡地,少平原……

3.三江茶叶 地理标志产品

  茶叶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位于广西北部山区,属云贵高原余脉边缘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署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3度,年平均降雨量1730.2毫米,年平均日照1151.9小时,无霜期320天,海拔一般在600—900米之……

4.归东野葡萄

  归东野葡萄“归东野葡萄”,因出产于三江县同乐乡归东村而得名,目前全村428户,平均每户都种有7—8株以上,每株葡萄平均年产量250公斤左右,种植户年收入2000—3000元,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成了归东村的特色农产品。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据当地农户介绍,自种植以来,未喷施……

5.三江牛肉干

  三江肉牛、牛肉干三江县山多地少,牧草丰富,适宜发展肉牛,加上侗、苗族素有爱牛敬牛的优良传统,以牛存栏多少来证明自己富有与贫穷,因而,三江县肉牛发展快。2002年正式把肉牛列为“四个一”工程之一,规划“十五”期间,全县肉牛发展到12万头。近年来,三江加大扶持力度,种植优质牧草,进行牛品种改良,建立牛圩……

6.三江侗族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么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 老百姓的开……

7.三江大糯

  “三江大糯”以富禄乡为中心覆盖榕江河片四个乡镇41个村屯,种植历史悠久。七十年代以“三江大糯”为原料酿制的“三江菊花糯米蜜酒”曾东渡日本参加国际比赛获金奖。“三江大糯”具有清香油亮、软、可口的独特风味,被誉为谷中之王,有一家蒸饭百家香的美称,曾是历代进贡朝廷的贡米。据民国三十五年版《三江县志》的社会……

8.丹洲沙田柚

  丹洲沙田柚”因产于三江县丹洲村而得名。丹洲沙田柚于1903年从容县沙田村引种,经过100多年的驯化,培育出独特的丹洲沙田柚。早在1963年,丹洲沙田柚就已获国家级金奖,随着丹洲旅游的成功开发,丹洲沙田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区内外知名品牌。近年来,当地政府一直把“丹洲沙田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9.三江禾花鲤鱼

  禾花鲤鱼“禾花鲤”即在稻田里混养,不放任何合成饲料喂养的鲤鱼,鱼肉鲜嫩香甜而得名。主要产地以良口乡晒江村和洋溪乡信侗村为中心的榕江河一带。这里的保水田长年放养鲤鱼,有冬 春收、春鱼夏收、夏鱼秋收的传统,有野外烧鱼庆丰收的习俗,尤其是洋溪、富禄、梅林、良口四乡三十个村寨把“烧鱼”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各家……

10.鼓楼重阳酒

  重阳酒是广西著名土特产,在广西三江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色,本酒采用祖传配方,古老工艺,选用三江桐乡独特气候条件下盛产的上等香糯甜酒曲与得天独厚的清纯山泉水,经精心酿造,长期贮藏地窖发酵而成。 特色 重阳酒华南特产美酒,品质优越,用上等香糯米、甜酒曲、山泉水酿制而成,口感香甜纯厚,酒性温和,

6. 侗族的风景

我的家乡在粤北南雄,是中原人南迁中转站,是中国黄烟之乡,是中国恐龙故乡,是广东最佳赏银杏之地,是客家人祖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从历史名胜古迹与历史文化名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与民间艺术,有着南北交融的饮食文化与特色小吃,主要景点有:

1.珠玑古巷:珠玑古巷是国家4A景区、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景区内有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物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府人的中转站、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已建成集旅游、观瞻、怀旧、思乡、敬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在海内外有深远的影响力。

2.梅关古道:梅关古道是翻越大庾岭、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距南雄市区20公里。梅岭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2016年12月,梅关古道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梅岭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3.帽子峰林场:帽子峰林场总面积为2924.6公顷,属低山丘陵,山脉走向起伏显著。林场境内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广东帽子峰森林公园,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季降雪,呈现出南方少有的雪景气候。很多地方保留了原始森林风貌,野果满山遍野。林场四季鸟语花香,飞禽走兽在林间出没,树木花卉众多,四季飘香。特别是深秋季节,林场银杏金黄,层林尽染,受到了许多摄影发烧友的追捧。有“粤北九寨沟”之美誉。

4.三影塔:三影塔,原名延祥诗塔。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雄市城区三影塔广场北侧,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过,原是延祥寺的其中一座建筑物。该塔为楼阁式砖塔结构,平面六角形,共9层,高50.2米(加上塔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仅有的有绝对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三影塔是六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0.2米,塔造型规整,秀丽挺拔,高超群宇,自古以来为南雄城的象征,塔内设阶梯通各层外迥廊,游人可登至九层,一览雄州美景。

5.宋代古城墙:南雄古城墙,位于雄州街道境内。宋皇祐四年(1052 年)知州肖渤倡建,称斗城,为南雄州城之始。城墙周长6860 尺(2286.6 米),墙基厚45尺(15米),高25尺(8.3米),另加女墙6 尺(2米),面积约300 余亩(0.2平方公里)。明成化二年( 1466年),南雄知府罗俊把土城墙改为砖石,加固完善,称为顾城。斗城与顾城合称为老城,城墙周长727丈(2423.3米),城区面积680 余亩(0.45平方千米),设有五门,即小东门、大北门、大南门、小南门、西门。

著名美食与特产有:酸笋焖鸭,南雄 王,南海腊鸭,风肠,白果、乡村鱼,冬菇,木耳,糍粑,腊鸭肾,牛肉干等。     

7. 侗族的特色的介绍

黔东南州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48个少数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8.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呢

三江县是少数民族侗族聚居地。比较有特色的游玩地点有如下几个地方。

1、程阳八寨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距县城25公里。内有程阳风雨桥,该桥与石拱桥赵州桥、铁锁桥泸定桥及杜撰的“罗马的钢梁诺娃上的沃桥”齐名。景区内由八个村寨组成,每寨均有寨门,村寨里又有侗族特色的建筑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美食有侗族特色的百家宴、糯米酒、侗族油茶等。环境优美,走在寨子上看着一片片木屋,偶遇穿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感受淳朴的民风。在节日的时候,比如国庆节、中秋节、五一劳动节时,还会遇到穿着盛装的侗家女子手持酒杯,笑迎贵客,站在桥头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唱拦路敬酒歌。

2、丹州岛,国家AAAA级景区,距县城55公里。岛上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丹州古城,为古代怀远县治所在。内有古县衙遗址、丹州书院闵粤会馆、古城墙等。美食有岛上自制的腊味、烧酒、笋干、鱼干等土特产。

3、布央仙人山景区,八江镇布央村。该处山峦起伏、温润多雾,种植有大片的茶园;景区内有民族特色的休闲观光茶园,可以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茶园生态旅游区,以侗族特色的古民居组合、山水、茶园、雾、石、竹等自然景观,适合观赏群山雾绕中的日落。

总的来说,侗族特色的风雨桥,侗族油茶,侗族百家宴,侗族村落等都是值得游玩和观赏的,同时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感受侗族的民风淳朴,别有一番风味。

9. 侗族文化有哪些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湖南在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有三个自治县,是最大的侗族人口聚居区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过来相对封闭的侗族,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当今侗族传统文化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

本文试图从分析湖南侗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现状入手,对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发表一些肤浅的见解。

一、湖南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侗族各县党委、政府对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对宣传、弘扬侗民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从各侗族县域发展现状看,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方面还普通存在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强、挖掘范围不广、发展的步伐不快和提升品位不高的诸多问题,很多还是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一)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后继乏人严重。由于侗族地区经济上的压力,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根据一些数据显示,湖南三个侗族县20岁到45岁的中青年外出打工长年与短期,芷江53%、新晃51%、通道49%,靖州、绥宁两个侗族青年外出打工的也分别在30-40%左右,个别县的侗族乡村青年外出打工的占到60%还多。

而这些人正是侗族中、青年中文化相对较高,思想 活跃的人群。他们离开了侗寨,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接受了现代文化,很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自然就不如他们父辈、祖辈那么深。

有些人甚至反过来瞧不起带着“土味”的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后继发展的根基。

专业人才溃乏。目前,各县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沿袭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受过现代教育、能识谱教歌的歌师不多,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相继谢世或逐步退出舞台,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并享有威望的歌师越来越少,逐年递减,许多优秀的演唱技艺也将随歌师的故去而消失。而那些有一定知识和思想中、青年外出谋生创业,很多处于“道传无人”的尴尬境地。

发展空间萎缩。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有意无意间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

如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吊脚楼变成了“小洋楼”,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

加上现代影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侗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已经是越来越来狭窄了。

乡土教育乏力。为了加大传统文化的后继有人问题,湖南侗族各县也都加强了从孩子入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努力。如芷江和平文化研究所同教育局在小学和初中编写了《和平文化》地方教材,对侗族文化进行了重点介绍,另外,芷江、通道、靖州县委党校还编写了《侗族文化简明读本》进课堂,并作为党政干部的学习教材。

靖州三锹乡开办了民俗文化学习班,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因应试教学的压力,民俗班只在初中开办,教学时间和精力上都很难得到保证;

其二,学生难以继续学习和深造,初中毕业后民俗班学生或继续升学或外出打工,以前所学基本丢失;

其三,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民俗教师一旦调走民俗班就得关门停学,要么就是应付;其四,民俗文化教材不规范系统,而重新编订又面临着人力、物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湖南的侗族县域都是典型的边远少数民族农业县,后发展地区,经费来源短缺,是吃饭财政,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投入是一项耗资巨大、短期内难见成效的特殊工程,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有限,依靠县乡两级财力,对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常常捉襟见肘。一些地方民族文化人才和文化开发的计划很多胎死腹中,或者是半拉子工程。

(二)侗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内涵危机问题。

侗族特征逐渐消失。侗语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其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 其对侗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现实却让人不能乐观。

侗语在湖南侗寨的流失相比贵州等地更显严重,侗语已不再是日常语言。如在芷江县靠近新晃的板山、罗岩的一些村组,现只有很少的70岁以上的老人讲些侗话,而50岁以下的人都不能讲了,甚至有的人已不懂侗话。

芷江临近的新晃虽然比芷江乐观些,但同新晃自比,其流失的速度也很快。民族语言的流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丧失, 这一现象说明侗民族传统文化危机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侗族特色逐渐消逝。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 也是侗族文化中变迁较快的要素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侗族的传统服饰在湖南侗族地区,如通道和新晃,都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侗族地区与它 族尤其是与汉族交往的日益加强,加上政治等因素(如在大集体经济中不再种麻、种棉、织布等),侗族文化受到了较大力度的整合。

青少年的装束已基本融入社会大流,汉装、西装已成为侗族日常的主要服装。通道是侗族名县,该县平常穿侗装的人也不到10% , 虽然许多家庭仍保留民族服装, 但只在逢年过节或参加重大庆典时才穿。

作为侗族的芷江县,从乡村到城镇,除了县庆节会外已经多年看不到侗族服饰了。

侗族“明珠”逐渐“失色”。侗族建筑具有悠久历史,以造形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建造讲究而为人们所称赞。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研究价值及旅游价值,可以说是建筑历史上的“明珠”。

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开发、寨火山火的发生, 以及木质材料建筑自然的损耗,侗寨的民族建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特色建筑逐渐被钢筋水泥房所代替。

许多名为侗寨,其实已经名不副实了。湖南侗族建筑是这样,全国的侗族群居地方建筑也是这样,只是同化失色的速度有快有慢罢了。

侗族精华逐渐失传。侗族歌舞艺术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侗族的历史。单说侗族民歌, 通道、新晃、芷江的就有古歌、大歌、酒歌、情歌、山歌、婚嫁歌、玩龙歌、桃园歌, 丧事歌、巫术歌和白话等, 可谓丰富多彩。但现在侗寨青少年大都不会唱了, 古歌、桃园歌、儿歌、白话等已近乎失传。

民族舞蹈与民族乐器的失传也令人震惊,在通道舞蹈过去共有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木鼓舞、傩舞、巫舞和古瓢舞7种, 但目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 后4种基本失传。侗族的许多乐器如今已无人会吹, 基本失传。

出现了侗寨无人学侗歌、侗寨无人吹芦笙的尴尬局面。如靖州三锹如今就流传着这样一句“四十以上会唱歌、三十以上会哼歌、三十以下不懂歌”。

另外,湖南侗族有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 如摔跤、抢花炮、扳手劲、斗牛、斗鸟、扭扁担、玩龙抢蛋、芦笙吹跳竞技、赛马等等, 这些项目多数只有某个地方保存, 许多都面临失传。

侗族习俗与心理结构逐渐改变。侗族习俗改步伐要稍微慢一些,但影响也更加深远。如反映侗族一些节庆不再过了,生活习俗变化大的还有恋爱婚姻的交往与缔结习俗、饮食习俗,乃至信仰、居住、娱乐方式等等其他方面。由于侗族中、青年大多数外出打工多年,一般只是春节回到侗家十天半月,他们的在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心理结构上也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湖南侗族传统文化发展问题的剖析

当前湖南侗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是侗族学者多年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和竞争,现代化和全球化使各种文化都获得了机会,自然,机会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分析形成湖南侗族文化造成现状的原因,并找出化解的途径来。

(一)地缘人稀,积累单薄,侗族文化在前行中“碎”步。侗族形成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交界的毗邻地带,发展的历史只有一千多年。在人口总数方面,根据2004年统计,全国侗族人口总数为3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22%。湖南的三个侗族县都处于偏远的西南地域,湖南侗族总量接近百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15%。依据这些文字和数据看出,侗族发展的历史不长,文化积累的时间很短,在这种背景下,以致在同一文化机遇时,侗族在与它文化的交流中常常缺少发语权,被视为落后而遭排斥,因而丧失发展的机会。

侗族人口总量少, 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单薄,在多文化的互动中,常常处于它文化的包围与渗透之中,侗族文化的保护创新与发展自然受到局限,无法在实践创新中逐步积累并提高层次。

湖南侗族缺乏文化发展的主导功能,聚集能力和政治、文化影响力都很弱,处于全省中心的边缘,多年来湖南侗族文化虽然发展了,但只能是“碎”步前行,发展很缓慢。

(二)创新缺源,教育滞后,侗族文化在“整合”中断层。从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来看,某种文化的强势发展,并抢夺发语权,必须依赖于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断“涅槃”。一旦“涅槃”产生质变,这种文化就会强势发展。侗族因无文字,导致自身文化创新缺失“涅槃”的前提。

也因为没有文字,大部分侗族人是文盲,他们缺少发明意识,在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方面也很“迟钝”。

因缺少对新文化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无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能,也就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

侗族从明代开始才有学校,但教育也是以汉文化和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侗族没有文字可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侗族地区才办了一些现代中小学校,侗族子弟才得以开始接触近现代思想。

滞后的教育缺乏对侗族文化总结的能力,缺失了进行创新、提升的机会。处于同一文化机遇下,侗族往往只有接受外来文化的强势整合。在无数次整合中,侗族文化在众多领域丢失,侗族文化出现断层也就在所难免。

(三)传播少“法”、传承缺“术”,侗族文化在发展中“狭壁”。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如何对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影响都是巨大的,由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问题,影响了侗族自身文化发展步伐。

侗族是以“款”为制度和组织的一种社区自我管理的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建立以自己文化为基础的“王”权,自然就没有王权来“包装”自己的文化。

侗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在封闭半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自发的民间性质的行为。

新中国后,侗族教育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教育内容却是汉语文化为主导,教育也很难成为侗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渠道,又因为没有文字,传播与传承只限于本民族,这对提升与传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除次之外,侗族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上面主要还囿于民间的传承形式,处于“狭壁”的空间状态。

如侗医药的家传和许多侗族技艺散于民间,这种朴素的保留方式,限制了发展空间,无法在更广大的民众中普及,也无法提升层次,更无法典范性地发展了。

三、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在全球化视野的开放性时代,如何保护开发侗族传统文化,使之得以发展,笔者通过一些思考并吸纳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就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浅见:

(一)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理性思考

1、需要重新认识侗族文化的“文化”实质。什么是文化?这是众说纷纭的事,但千变不离其中。任何文化都不是抽象地存在,而是生存于人类生活之中。

可以说文化就是生活,是各种生活范畴的彰显。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容,才能保存与发展。

换句话说,文化是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为功能而存在的,如果一定的文化不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需要,那么,它就等于丧失了功能,以致它必然消亡。

人类历史的事实证明,古代一些文化的消亡,在很大程度就是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某种文化与生活绝缘,生活自然与这种文化绝缘。

很难想象,一种纯粹的文化,毫无消费的文化,会是什么样的文 化,又怎么可以传承。

我们要逐渐实现物态消费向理念消费和概念消费的转变,可以说,只有文化生活化了,侗族传统文化自然发展了;

也只有侗族生活文化化了,侗族传统文化自然传承下去了。

2、需要切实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侗族传统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要有科学而积极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在科学而积极的态度上,

一要要敢于承认侗族传统文化环境劣势的现实。只有承认现实,就能科学、理性地评价侗族文化发展状况,实事求是地把握侗族文化发展的特点,也就可以避免无所作为或胡乱作为。

二要树立侗族传统文化必将繁荣的信心。侗族文化毕竟有上千年的实践与积累,它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如侗族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乡规民约在当代仍有规范作用;侗族的民间医药具有开发价值;侗族大歌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等等。这些都证明了侗族文化在当代具有运用的价值,消费的价值。

三要勇于探寻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创新之路。创新是任何文化发展之源,侗族文化要在不利的情况下发展必须要积极主动、自觉探索创新发展之路,除此,别无他途。

在发展上面,侗族文化一定顺应和融入时代文化的主流,要注重发挥特质文化优势,尤其面临多文化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在“保留和发展自己”中实现整合的原则,千万不要把自己优势的东西也整合掉了。

只有这样,在同一文化机遇下,与多元交流、整合中,侗族文化就可以达到借它文化优势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品位的目的。

3、需要努力发挥挖掘文化价值的智慧。侗族在近千年的生活实践中有着特殊的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范畴,具备特质的文化价值,这是它文化不可替代的。这些特质文化,显示了人类认识领域的特别历程,对人类文化构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同时它也具有特殊的工艺技术要领,为人类生存有特定的作用。如何让这些文化功能产生新的价值,并且进入人们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必须让侗族传统文化“涅槃”新生。“涅槃”需要机遇,需要条件,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

我们要努力挖掘侗族特质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聪明才智,让侗族传统文化在“涅槃”中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二)侗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实途径

侗族文化包含着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但它们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操作上,如何让侗族特质文化与当代文化“整合”,使之融合而进入当下的文化生活,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挖掘侗族物质领域里的特质文化价值使之进入人们生活。

侗族的物质文化十分丰富,侗家人的艺术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堪称侗家四大宝,具有开发价值的也相当多。对这些文化的开发,我们要注重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创新性改造,让产品具有占领市场的能力。

如侗族医药文化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中兴起的一个分支。侗族医药学对本民族的繁衍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污染,尤其是人们对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有了长足的认识后,大家都在呼吁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今天,向自然索取防病治病的原生态天然药物,现在藏药、蒙药、苗药都已问世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神秘的侗家特色医药也不能甘居落后。

通道是侗族主要聚居地区,侗族医药技术源远流长、理论体系独特、诊断经验丰富、治疗效果显著,并久负盛名。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 家人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医药技术仅在民间流传,历史上更没有作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尤其是有些诊断治疗方法与传统医学不一样,用现代医学理论又无法解释往往被视为迷信,受到无情打击和排斥。因为缺乏对其成分及其功能的科学分析,因此就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更无法被西方人所接受。

要发掘、抢救、发扬光大侗族医药,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如建立侗医药研究所实验室,有专人调查研究;

建设侗医药特色医院,观察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建立侗家特色药厂,生产研究成功的各种保健医疗的食品、药品;

开发药材种植基地以保证稀有物种的充实药源。另外如食品、服饰等侗族物质特色还有很多值得开发,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中,要特别注意,作为物质领域的文化开发,它们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们的功能、价值往往需要明确的科学说明。

因此,物质文化除了开发它们的原有价值外,还应通过科学化来改变、提升,使它们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一般的生活需要,在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形成经济价值。

2、挖掘艺术领域特色文化价值融入人们生活。侗族的艺术文化同样是十分丰富的,涉及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刺绣等等。艺术文化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不断更新和提炼。作为艺术作品能够久远留传,必须根植于生活。

因此,对于侗族艺术领域的特色文化的现代发展,看是能否形成品牌和经典。因为只有这样,也才能有生命力,而传承与保留下来。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南部地区,外围包括我们湖南通道县,核心区域仅1000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10万。

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首度开腔,一时“震撼世界”。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侗族大歌在上海世博会作为开场曲目,惊艳登场。

但侗族大歌要传承发扬,还必须走产业化和市场化之路。由于语言的隔阂,侗族大歌难以让非侗族人完全认识其精妙性,要把侗族大歌翻译成汉语,甚至英语、日语等,使侗族大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们还应该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侗族大歌进行改革或创新,使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有生命力。

我认为,侗族大歌要获得新生,还必须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道路,比如侗乡旅游开发后,努力使侗歌、侗戏及芦笙等侗族艺术领域的文化成为人们的文化消费产品。通道在萨玛(女神)文化开发方面,让萨玛文化成为文化艺术品牌,走进人们的生活,也是很有基础的。

3、挖掘制度领域特色文化价值影响人们生活。

侗族社会历史上建立的以地缘和亲缘为纽带的部落与部落、村寨与村寨、社区与社区之间通过盟誓与约法而建立起来的带有区域行政与军事防御性质的联盟,是侗族古老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我们叫它侗族的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的价值很有特点,形成有别它民族的“款”组织文化。

侗族的“款”组织是地缘性的组织和制度,但它又不等于政权,表现出的社会维系功能是自发的。所以,它的管理与当代的“社区管理”模式很相近。侗族这种制度文化具备了现代价值,可以开展这个方面的深度研究,借鉴侗族制度文化的精华影响和融合当今社区管理的一些职能。

社区管理是国家 社会分化后出现的一个生活空间,也是当今人类、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个范畴,这对于侗族制度文化与当代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开发和运用应该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以通过侗族的制度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进而让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4、挖掘精神领域特色文化价值优质人们生活。侗族的精神文化朴素而丰富,但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道德伦理思想方面。

由于侗族在历史上生产方式的落后,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伦理道德上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化形态,但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本民族的价值取向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与道德习俗,在对待和处理民族内部成员之间、民族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本民族与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种伦理道德观念与道德习俗来调适的。

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正在全力实现“中国梦”,那么,在侗族地区,我们通过提升并把侗族的传统道德观和规范运用于当代侗族社会乃至其他社会,从而达到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统一,进而实现“以德治村、以德治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侗族梦”的实现,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侗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从侗族文化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侗族的荣辱,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的这个高度上认识侗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从而自觉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努力化解问题,迎接挑战,实现侗族文化健康发展。

10. 侗族的景点特色有哪些图片

您好,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主要是些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主要有程阳八寨、丹洲,另外在鸟巢的《坐妹》演出也不错,很多人去看的。

Hash:76421c6cb7a5a6a27434183f36a8726212606adc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