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描写的是哪一段历史发生的故事?
导读:《白鹿原》描写的是哪一段历史发生的故事? 王安石性格如何?史书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
《白鹿原》写的应当是从清末到解放这一段历史的事,因为白嘉轩三女儿白灵出生后有一段话。白嘉轩问:“是不是反了正了?,冷先生答:“反了正了!” .........冷先生说:“反皇帝,反清家,就是造反哩嘛!说是反了正了,还说是革了命了!”可见,故事是从清末开始,后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解放,文章结尾有一点解放后的内容,不过不多.
在看完《白鹿原》后,又去找了些陈忠实老先生别的创作看,发现有点内容都在〈白鹿原〉里重现了,不过那些都是短篇的,比如舔碗。
看完《白鹿原》有个好处,就是对关中的人情物理,说话习惯,处事常识以及家族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更能理解西北汉子的粗旷和女子的细腻。
建议中年人应当多看一看,文中对儿女的教育没有明说,但世事如棋,谁能想到白孝文从乖乖娃到败家子,再后来能当县长?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还是很有道理的。也许这也是某些网评说的,这是陈忠实的神来之笔吧。
洗心革面后的黑娃为什么会死呢?是因为两个人都与田小娥有过关系的缘故吗?
首先来答题:
《白鹿原》描写的是清末民初发生在关中平原“白鹿村”中白鹿两家的情感纠葛,辽阔的关中沃野,纯朴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物刻画,复杂的人际关系,光明的理想追求,共同交织出一副波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可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上乘之作。
其次,创作《白鹿原》的初衷:
一次酒后,陈忠实在和朋友聊天时说:“我要创作一本死了以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作枕的书。”
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去世,告别仪式上,他的颈下枕着的是《白鹿原》。
可以说,陈老先生的目的达到了!
第三,再来点个赞:
《白鹿原》可谓是凝结了陈忠实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的收官之作。他熟悉关中平原的一草一木、一橼一瓦、一丝一饭、一语一声,他有着阅尽人间百态的本领,更有娴熟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路遥完成了史诗巨著《平凡的世界》之后,他便有了自己的不是冲动的冲动。独辟蹊径,选择了在中国近代史中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时期,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为读者奉献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
第四,说些题外话:
1986年,44岁的陈忠实把自己一个人关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开始写作《白鹿原》,历时6年终于完稿。交稿时,妻子问:
“要是发不了咋办?”
“我就去养鸡。”
1997年,小说《白鹿原》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2019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据传闻,自从《白鹿原》电视剧一鸣惊人后,“白鹿原”影视城便迅速升温,许多游人慕名而去,但反响平平,原因嘛,我不说你也能猜出几分!
王安石性格如何?史书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
王安石,相信多数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他是在课本上,历史老师讲“王安石变法”。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各种事迹了解逐渐多起来,慢慢的他的形象变得清晰,倒觉得他其实是当时社会里的另类。
《宋史》记载,“(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意思是从来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就是说,非常自信,坚持自己是对的,从不改变。现在说起来就是“偏执狂”,或者是“一根筋”。
同样也记载了他的个人生活,说他“ 不好华腴,自奉自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以此看来,王安石是个不拘小节,很随意的人。
可是,他这种不拘小节,在苏洵眼里就不是一个味儿了。苏洵认为他是“阴贼险狠”,他不喜欢干净不拘小节都是故意伪装出来了,他这样正是显出其奸诈。一个处心积虑伪装自己的人,一定是个包藏祸心,有所图谋的人。
王安石所在的年代,名人辈出,士大夫纳妾成风。王安石的夫人主动为其纳妾,他却让立即退回。
宋朝邵伯温写的书《邵氏见闻录》里记载:仁宗皇帝摆下赏花钓鱼宴,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也参加了。内侍端来鱼饵放在案几上,王安石随手拿起来就吃,不大一会儿竟吃完了所有鱼饵。
仁宗皇帝当时没说什么,事后却断言王安石是个“诈人”。他的理由很简单:你要是没注意吃一粒或者几粒便罢了,整个一盘全吃了还没察觉?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件事,王安石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是,有史料记载,他吃饭时确实是有心不在焉的习惯。据说他在饭桌上,只吃离自己近的菜。至于吃的什么,什么味道,好像并不在意。
一次,他儿媳妇家的亲戚来京拜访,事先约好赴宴到他家,可是日过中午还没有动静,客人强忍着等着。好久了才“命坐”,可是桌上有酒无菜,原来那时就行“干喝”了。酒喝的差不多了,才上了俩“胡饼”,然后又拿出几块肉,随后酒就不再喝了,上了米饭蔬菜。
来访的亲戚是富贵人家,没这样吃过饭喝过酒,他把“胡饼”的芯扒开给吃了,饼的四边丢弃在桌上。不料,王安石竟然拾起饼边吃了起来。于是客人“愧甚而退”(宋-曾敏《独醒杂志》)。
宋朝时的饮食相当的丰盛精美,不说士大夫们,就是一般的百姓,吃饭也是十分讲究的,不仅要求样多,更讲究烹饪的工艺。
而贵为宰相的王安石,在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时,那样的简陋,甚至当面吃客人剩下的东西,也难怪客人尴尬的告辞了。
宋时人们把宰相称为“相公”,宋代有一个短篇小说集中有一故事《拗相公》,讲的就是王安石。一个“拗”字,便概括了王安石的性格,甚至一生。
非常感谢邀请!!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性格:
1、淡泊名利,清正廉明。当被别人推荐做官的时候,总是以维护朝廷清廉为原由拒绝做大官。作为一个比较小的官,王安石总是清正廉明,一直过着简陋的生活。
2、忧国忧民,当官任职的时候兴修水利、扩办学校,王安石总结出了自己多年为官的经验,提出了变法,扭转了积弱积贫的局势,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3、孝顺父母,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宋英宗在位时期,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为官。
4、学问高深,见解独道。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Hash:ca70b61dc2a822870a3331675f0910ce25422e99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