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

导读:“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 (1)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取上党,上党军民败退到赵。秦军进攻赵国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赵将廉颇坚守长平,修筑坚强的工事固守,秦军屡次挑战,赵军不出。赵军阻挡住了秦国的攻势,两军呈相持状态。这时,秦国派间谍以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散布流言说:“秦国最害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为将领兵,廉颇倒是容易对付的,他快要投降了。”赵王误以为廉颇坚守不出是畏惧秦军,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撤了廉颇,以赵括代替。蔺相如反对,他对赵王说:“以赵括为将,就好像用一根粗劣的木头棒去弹琴瑟一样。赵括读其父传的书,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赵王不听。

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战争的道理,以为天下谁也比不了他。常和他父亲赵奢议论兵家之事,他父亲也说不过他。但赵奢并不认为他可取。他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生死存亡的事,赵括却夸夸其谈,今后赵国不用他为将则已,如果用他为将,败赵军的必然是他。”赵括母亲知道赵王用括为将,就上书赵王,说不能用赵括为将。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对赵王说:“他父亲为将时,能尊敬人,能友好人,能爱护部下,大王和宗室所赏赐的物品,他都分给部下。接受了命令,就顾不得家里的事。今天赵括一旦为将,就十分做慢,部下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所赏赐的金玉宝物,都拿回藏在家里,打算以后有利可图时买田宅。大王看他怎么能和他父亲的品德相比,他父亲对国家一片忠心,他完全为私利打算。请大王不要派他去领兵。”

赵王却说:“你不要管,我已经决定了。”秦国听说赵括代廉颇,立即暗里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战为副将,命令全军:“如果谁泄漏武安君白起为将领的,斩首!”赵括上任以后,全部改变原来的规定,更换原来的将官,引起了军中的不满。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秦军佯装失败逃走。白起埋伏了骑兵,赵括不知是计,直追到秦军阵地前,秦军坚守,赵军不能前进。白起派一支25000人的奇兵切断后路,又派一支5000人的骑兵分割赵军赵军被分割包围,粮道被切断,只好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等待救兵和粮食。

秦王知道这时赵军粮食断绝,就亲往河北征发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开往长平,阻止赵国的救兵,阻止赵国的粮食支援。饥饿一天天夺去赵军的生命,赵军断粮40多日,互相残杀,以人肉充饥。

赵军多次轮番突围,攻不破秦军的包围圈。赵括亲自率领一队精兵突围,想杀出一条路来,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40万人投降秦军。白起恐怕赵军作乱,除把其中240个小孩放回赵国外,其余全部坑杀。赵括惨败身亡,“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说赵括长平之战的教训这个故事后来流传很广,用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夸夸其谈、败坏事情的人。

(1)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只会照搬书本知识空谈,不会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上,典故出自赵括,成语又说出自宋代,也有说出自明清。赵括死于长平之战,率军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另外转一个馋嘴肥猫的帖子,想为赵括洗地的好好看下

馋嘴肥猫铲史官

7月11日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如果廉颇继续做主帅,秦军若能完整地撤回去,就算运气好的。

先纠正赵括粉们的几个愚蠢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长平之战,赵国缺粮

一般赵括粉会拿出这个证据来。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於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 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

这个证据是错误的,因为齐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的事,此时邯郸正被秦军围困,赵国缺粮是在邯郸被围期间。原因很简单,秦军封锁了其它方向的粮食运输通道。

请别再说赵军缺粮向齐国借粮的事好吗?

第二个错误:秦国有都江堰和郑国渠,川蜀是秦国产粮区

这也是错误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事了,那时候的巴蜀并非秦国产粮区,而是灾区。不要搞时空穿越。

第三个错误:秦国运粮方便

这个从逻辑上就不成立,参考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痛苦,大明王朝覆灭的原因。

第四个错误:秦国君臣都是秦奸。

赵括粉坚信,如果双方继续僵持下去,赵国必亡。但是秦国君臣偏偏不愿意继续耗下去了,而是采取了反间计,挽救了赵国行将覆灭的结局。所以,秦国君臣上下都是大秦的叛徒和内奸。

第五个错误:赵括干掉秦军三十万。

依据是白起曾说过:“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

很可惜,这句话是截取的一段,真实全文是这样的: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注意上文的战况,白起叙述的是从长平开战到邯郸围城的整个战役情况。

即使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赵括消灭秦军三十万也是极其可笑的。就按正常的战损比,赵军想消灭秦军三十万,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伤亡呢?秦军在围困战的状态下,还要死三十万人,领军大将到底是白起还是白痴?

如果真被打掉三十万人,这种包围圈也就早就被突破了,该被活埋的应该是秦军了。

如果比较缺乏历史知识,最起码,也应该知道诸葛亮大战司马懿吧?在兵力完全占据上风的情况下,司马懿的选择是什么?进攻?

是不是有自做聪明的人想给诸葛亮出主意了?像当年秦国一样,从水路运粮嘛!

水运个毛,当蜀汉都是傻子。

然后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一、长平之战开战之初,白起哪里去了?

秦国放着这么牛掰的大杀器不用,让王龁和廉颇在那里死耗着,为什么不让白起赶紧去灭了廉颇呢?

原因很简单:

①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务。

长平之战,如果双方主将都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必然是旷日持久的长期战争。白起之前的战绩大多是从韩魏楚三国身上获取的,韩魏楚对秦国又恨又怕,无时无刻不想着收复失地,报仇雪恨,但韩国无力,魏楚深深忌惮白起的凶名,不敢趁火打劫。白起隐秘的形踪,让魏楚无法判断出其在哪里,也就不敢举兵来犯。如果白起出现在长平战场,被廉颇拖住,魏楚两国就会立生不轨的企图,带兵趁虚而入,秦国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当白起为将,前往长平的时候,秦王下令:“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②白起去了长平,结果也一样。

廉颇老将,沉雄稳辣,对地形和兵势的运用炉火纯青,几条防线守得滴水不漏。白起虽能,但也得对方露出破绽来,才有 会啊。这样的坚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发挥不出来,只能和王龁一样,也许给赵军造成的伤亡会大一点,但于大局并无裨益。廉颇不去,白起计策难以施行。

③廉颇眼毒。

廉颇与秦国对立多年,对秦国将领的作战风格了如指掌,能根据对面秦军的动向和作战特点迅速推断出领兵将领是谁。一旦被廉颇确定了白起领兵的事实,他把这个信息传递回去,告诉了魏楚,魏楚两国马上就壮了胆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这样的良机岂能坐视不见,他们要率军从其它方向攻来,秦国将面临灭国之危。

二、秦赵继续僵持下去,谁更危险?

回答这个问题不难。谁更急着要改变现状,谁就更危险。 着急的是秦国。是秦国为了打破现状而急求变局而去施行了反间计。 秦国当然着急,主力部队被拖在长平,进退两难,进则寸步难行,退则被从背后掩杀。而且,时间越久,局面就越危险,迟早要被魏楚两国看出猫腻来。白起的凶名能镇住他们一时,镇不住一世。空城计被瞧破了,魏楚来犯,白起再厉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兵力,让白起怎么抵抗? 所以,秦国就选择了反间计,让赵国换掉廉颇这个老牛皮糖。

三、反间计为什么选择赵括?

秦国的反间计指向性很强,直接点名赵括,为什么这样? 秦国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①赵括主攻。秦国就盼着赵军早点攻出来,不可能想再换来个死守派,没有一点意义。

②赵括有名,口才好,说服力强,易于成事。

③赵括是赵王室的家族,还有个名将父亲,从传统上,易被赵王接受。

④赵括的战斗力很差。这是必须的,总不能换掉廉颇,来了个更狠的,把白起干败了,秦国君臣还没犯糊涂到这个地步。

综上所述,秦国当时已经泥足深陷,进退两难,进则久攻不下,退则损兵丢地。焦头烂额,十分难堪,十分危险。

如果廉颇继续领兵,仍然死守,他就能从秦军的部署动向中察觉出白起的用兵特点,判断出白起就在军中,把消息传递给魏楚两国,各率兵马,直袭秦国腹地,那秦国不死也得半身不遂。

可惜历史上,大嘴赵括选择了贸然出击,他继承了他爹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是够勇,也进了狭路,就是缺个“胜”字。白起没有给他这只小壁虎成长为霸王龙的机会。

分析战事,不要把眼睛只死盯着长平一隅,而是要从整个七国的大格局上着眼。这样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再说一个事,战争胜负与国力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辽打不过宋,金打不过辽,蒙古打不过金,朱元璋打不过元,李自成也干不过崇祯。

Hash:93d11fb8fb62115567e6ed1418173fc836afce62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