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水稻保护价从1.3元变为2.6元,会有什么后果?

其实,和“如果”有关的问题,很多都是一说就完事儿的问题。比如题主所说的“如果今年水稻保护价从1.3元变为2.6元”,真正了解稻谷政策和市场变化的都知道:

一、水稻保护价,准确的来说是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护价已经是过去式了。

二、1.3元/斤的稻谷托市价,指的是2018年产的粳稻品种的国标三等品收购底价,等级差价是0.02元/斤。

三、针对稻谷实行托市收购的品种,都是普通稻谷品种,优质稻谷品种以市场定价,优质优价,比如五常的稻花香、吉林的超级稻等品种,不会进入托市收购范围的,因为市场价格比较高,且远高于普通的圆粒粳稻。

四、实行粳稻托市收购的省份,除了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之外,还有江苏、安徽两省。从收购量上来看,主要是黑龙江和江苏两个省份最多,尤其是黑龙江。

那么,接下来可以探讨一下,如果普通粳稻品种托市价格从1.3元翻一番到2.6元/斤,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根据当前的市场价格,普通粳稻收购价,如东北的新稻谷农民卖的价格都不到1.3元/斤,很多在1.1元/斤水平,如果价格涨至2.6元/斤,农民的收益会增加,种粮收入比去年要多很多。到了2019年,将会有更多的农民改种粳稻,会有更多的井灌稻、旱改水等情况出现。

二、普通老百姓吃到的普通粳米,无论是东北米,还是江苏米等等,购买的价格也会随之大幅上涨。在收入稳定的情况下,以大米为口粮的地区,家庭基本支出会大幅增加。当然,相应的优质粳稻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五常大米、舒兰大米等等东北的一些好大米,普通老百姓就更买不起了。

三、由于市场价格远低于2.6元/斤,粳稻托市收购肯定会启动,那么将会有大量的粳稻被收购到国库进入临时储备,造成国家的粮食库存水平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会增大,存粮压力也会增大,后期去库存的压力将更大。

综上所述,粮小咖也是无聊了才回答的这个问题。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还是提醒一句: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未来可能会继续下调,托市收购政策在找到好的调控手段取代之后,会随之取消。建议农民朋友在种植结构调整上,要根据市场需要来选择自己种植的品种,不要再有依赖保护价政策的心理了。毕竟,从今年国家9个部门联合下发的秋粮收购通知上来看,国家对于粮食的收购调控导向将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市场需要什么,前端生产什么!放在哪个行业,都是适用的。

如果今年水稻保护价从1.3元变为2.6元,会有什么后果?

对于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今年水稻的最低收购保护价的情况:(1)2018年早籼稻的收购保护价为1.2元每斤,比去年下降0.1元每斤;(2)2018年中晚籼稻的收购保护价为1.26元每斤,比去年下降0.1元;(3)2018年粳稻的收购保护价为1.3元每斤,比去年下降0.2元。这是去年12月份发改委与一些经济专家对2018年的水稻收购保护价制定的方案,其考虑到国内的水稻价格和种植成本,以及国际的水稻的价格制定的2018年水稻的最低收购保护价。这样的政策导致了我国今年的水稻价格特别低,尤其是早籼稻的价格,才达到了一元钱左右每斤。

对于题主说的水稻价格1.3元每斤的情况属于粳稻的价格对于超级稻的价格,目前达到了一点五元左右每斤,普通的中晚籼稻价格在1.25元左右每斤。如果收到价格上涨到2.6元每斤的情况下,其实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毕竟现在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在一亩三分地左右,即便是都是利润,也不会有多大的 收入。因为现在在物价飞涨的时代,也不能够维持住家庭的正常开支,毕竟家里有老人要赡养孩子,需要教育,还需要生活的开支。就像在东北武昌地区的水稻价格也就是在2.6元每斤,对于当地的农民也没有出现了多大的改观,但是增加了收入,对于后果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负面效应。当然如果水稻的价格涨到了2.6元每斤的话,会有很多农民回家种地,不会再出现水田撂荒的现象,前提条件应该是农产品价格不要再上涨了,如果水稻的价格上涨到2.6元每斤的话,按目前的市场规律计算农产品的价格会上涨的300%左右,所以农民还是不赚钱的,也没有什么后果,无非是给农资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之,粮食的价格不是由农民说了算,也没有话语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市场说了算,从现实的状况来讲是由商贩和国家说了算。毕竟粮食的价格上涨的幅度过高,任何一个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开仓放粮降低粮食价格,主要原因是牵扯到上层人群的生活开支增加,涉及到国计民生,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目前的水稻如果上涨到2.6元左右每斤的话,也不会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后果,当然对农民的家庭生活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后果。

Hash:f39fe0243310b7afd120a8c5ae873da179e787ec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