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的起源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
导读:我国旅游业的起源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 1.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 2.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小结 3.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变迁 4.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5.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案例 6.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线索 7.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8.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脉络
1.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旅游活动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古代旅游,其特征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
近代旅游,其特征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现代旅游,其特征是: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2.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小结
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3.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变迁
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因子,商人获得商业利润,给人愉快感受。3.“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享乐旅行: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虽然旅游古已有之,但绝非有了人类就有旅游。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
4.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2009年十大旅游事件依次为:
1、两岸定期直航启动 台湾游大热
8月31日两岸定期直航航班正式启动。随着出行条件放宽、定期直航以及旅游价格大幅下降,台湾迅速成为今年最热门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之一,今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将达60万,增长超过200%。
2、上海迪斯尼项目获得国家核准
11月4日,上海市宣布上海迪斯尼项目申请报告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这个项目经过中美双方多年接触和谈判,于2009年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迪斯尼正式落户上海。
3、各地热推旅游消费券
2009年度“旅游消费券”、熊猫卡成为旅游流行语。初步统计今年国内数十个省市发放了总值达数十亿的旅游消费券。其中以成都发放熊猫卡、北京发放200万张免费门票最突出。游客网络申领也成一大亮点。
4、延迟退房打破“12点退房制”
今年6月以来,携程旅行网联合国内700多家酒店,在国内主要城市推出延迟退房活动,随着活动的持续影响,业界施行多年的“12点退房制”被打破。2009年8月修订公布的《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删去了“超过12点加收半天房费,超过18点加收1天房费”的规定。
5、《旅行社条例》正式实施
5月1日, 国务院公布的《旅行社条例》正式实施。包括零负团费、强制购物、改变游程等许多行业“潜规则”被叫停。《旅行社条例》实施以来加速了旅游行业优胜劣汰,低价竞争得到有效监管,旅游消费透明化,“品质游”进一步升级。
6、东航上航合并 民航业重组
2009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民航业展开行业深度调整,国有航空纷纷获得政府注资和合并重组。从7月13日公布重组方案到11月30日正式获证监会通过,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确定将实现合并重组。
7、四川旅游全面恢复
2009年末统计显示,四川旅游实现了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增长,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体水平已恢复到震前水平,大部分受地震影响的景区,通过恢复重建已经超越了地震前的水平。
8、高铁陆续开通 冲击中短距离航线
2009年多条高速铁路开通,与民航在中短距离线路上展开强有力的正面竞争。11月16日,重庆至成都航线正式停航。航空公司纷纷加开通空中快线,降低票价。对于旅客来说,出行有了更多选择,交通成本大为下降。
9、国务院出台《意见》 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10、甲流冲击旅游市场
今年5月以来,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使得旅游业遭受重创、尤其是出入境旅游市场大受影响。为刺激游客的出游热情,航空公司、酒店和旅行社推出更多价格优惠,不少出境游线路价格达到历史最低。
5.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案例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第一大国内旅游国、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在经济规模上,我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第17位,与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旅游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旅游业还存在国际吸引力不强、国际调配力不足、国际话语权不大,缺乏强大的国际旅游枢纽与世界著名旅游品牌,国际游客人均消费较低,旅游产品缺乏价格优势,旅游科技含量不足,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压力较大,旅游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204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强”意味着旅游经济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产业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要成为旅游强国,我国要不断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旅游要素调配力和国际旅游话语权。
首先,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
提供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要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旅游+”战略,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切实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从而提供多样化、高水平旅游产品。学习借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成本控制经验,打造更多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
坚持旅游科技创新。注重产品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了解国际游客需求,实现旅游管理、运营、体验智能化发展,着力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提升旅游吸引力、体验性与游客的满意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旅游便利度。
培育国际旅游品牌。可选择北京、上海、云南、四 、海南等地建设国际旅游强省(市),强化营销,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象;推动建设一地一品的旅游精品,各区域找准自身旅游特色精准发力,促进旅游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入境旅游免签政策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探索有益的旅游消费免税政策,以拉动国内旅游需求、增强国际旅游品牌吸引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治理,保障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旅游市场准入规则与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与整顿,建立旅游诚信体系,重拳出击“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欺诈等行为,严守旅游食品安全底线;持续发力旅游品质治理,定期开展A级景区质量复评,整治旅游景区媚俗之风;加快完善交通、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功能,在旅游发展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其次,抓住旅游贸易新机遇,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提高国际旅游要素调配力。
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形成国际旅游要素调配中心。抓住客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培育并加强国际旅游资源与市场调配能力,要以旅游电子商务投资、管理输出、旅游产业园投资等形式在旅游产业链、地理空间上打造区域旅游资金流、客流、信息流的产业枢纽与地理枢纽,构建我国旅游企业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加快实现全球化布局。
跟随出境客流在东南亚、南亚以在线旅游与接待服务投资打造“产业枢纽”;依托产业园形式在中东国家以节事会展及购物娱乐投资打造“产业”“地理”双枢纽;跟随工业投资在中东欧地区以配套旅游接待设施投资打造“地理枢纽”;依托资源条件在中亚及俄蒙地区以资源开发投资打造“地理枢纽”。
积极支持以在线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枢纽成为国际品牌,形成国际游客组织中心。大力发展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昆明、南宁等成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旅游地理枢纽,形成游客聚散中心。
再次,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规则制定,提高中国旅游的国际话语权。
扩大对外旅游开放。我国宜以旅游业为先行产业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旅游入境投资门槛,鼓励外资“走进来”。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特别是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加快海南岛、平潭岛等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力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倡导国际旅游贸易公平自由发展,树立起国际旅游强国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旅游组织管理和国际旅游规则制定。近年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纷纷落户中国,发起首次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我国深度参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管理,致力提高世界旅游治理体系的担当和能力。通过“一带一路”、上合组织、中日韩、中俄蒙等跨区域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创新发展系列旅游年活动机制,推动全球旅游合作。实现从被动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国际合作和旅游外交转变。
积极主动地向世界旅游产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旅游介绍中国旅游扶贫、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旅游集团管理经验,肩负起世界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总结中国在旅游扶贫、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厕所革 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旅游产业治理的中国旅游方案、中国旅游案例与中国标准,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中的引领作用。
6.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线索
1、概念性规划
主要任务和功能目标是研究确定国家、地区、城市、目的地、景区的旅游主题概念,工作内容是根据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和资源条件确定规划对象能够和需要做什么,至于具体怎么做、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等等都只一般性提及,不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简而言之,概念规划只能解决主题是什么以及它如何能够解决的问题。它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大致相同。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关于现有主题和既定项目是否集中和可行性问题,概念规划首先回答的问题是主题和项目,是什么样的问题。
2、总体规划
其主要任务是按主题规划布局,作用和功能的目的是使主题得以实现,对围绕主题选择的项目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并对如何实施提出一些一般性的或原则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总体规划通常包括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发建设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对策、产业、产品、项目的空间布局、旅游基本配套保障条件、规划实施步骤和规划建设等。总体计划具有战略性,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力需要专项规划,实施计划和具体施工细节,以进一步说明如何做,何时做,以及谁去做等问题。
3、实施性规划
其中包括专项规划及建造的详细规则,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全面地规划、部署和安排总体规划的实施,并回答如何实施的问题。专项规划是研究如何在总体规划下建设和开发某一区域或地区。建设性细则是研究部署,甚至是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具体安排都是为了执行总体规划。实施性规划是总体规划与行动计划、工作计划和设计方案之间的一种规划。对于指导规划,它们往往是底层工作指导文件,一般不会在其之下再研究编制系统全面的行动方案和工作计划。
旅游规划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1、前瞻性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旅游规划,都应具有前瞻性。旅游规划设定的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而设计的行动方案都反映了对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一套完整的旅游规划常常包含近期(3~5年)、中期(5~10年)、远期(10~20年)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以此来保证旅游发展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2、系统性
旅游规划的系统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旅游系统内部的要素构成复杂,要素之间又各有关联。在实践中,旅游规划既要考虑到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旅游活动的媒介)三大要素之间利益的均衡,又要对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进行合理的筹划安排;第二,时间要素是旅游规划的隐形线索。简而言之,旅游规划就是要了解旅游系统的过去、分析旅游系统的现状、筹划旅游系统的将来。旅游规划在时间轴上是连续的和不断变化的。
3、层次性
旅游规划一般针对具体的地域范围而展开,具有层次结构性。比如,涉及地域范围的旅游规划由大到小可以是全国旅游规划、跨省区的区域旅游规划、省市旅游规划、区县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点)规划。各个层次上的旅游规划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7.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2021年要把握起伏占据主动
前段时间我在《艰难的开局》中提出了五个字:泛、定、深、贴、粘 其中粘、贴、深是市场要非常注重的。
第一,泛。泛旅游、泛思路,基于主体业务,超越传统领域,开拓经营范围。
第二,定。谋定后动。顺应疫情常态化,重新定位。
第三,深。要做好市场深化,依靠专业度形成吸引力。
第四,贴。贴近需求,贴近市场,贴近文化,最终是贴近人性。
第五,粘。增加客户的粘性。
这些事情做好比压成本靠谱的多。
在旅游行业艰难的时刻,作为专家,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帮他考虑,帮助客户摆脱局限性,这就增加了客户的粘性。
今年我们仍需要辛勤付出,我们要在不确定的过程中把握确定,在变化中掌控变化。一帆风顺是永远不可能,在正常年代也是不可能的。
2020年是黑天鹅,2021年没有黑天鹅,2021年的困难我们是可以估计的,困难在起伏之中,机遇也在起伏之中。我们把握住起伏,就能占据主动。
8.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脉络
余秋雨认为,2007年的蓝藻泛滥现象在文化领域中存在着副本。所谓的“文化蓝藻”就是指多种文化的杂乱芜杂现象。这种“文化蓝藻”会混乱旅游业的脉络,必须要找准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文化要点。
世界文明可分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三类,中国属于“大河文化”,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化的两条主动脉。一名外国汉学家曾经告诉余秋雨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汉字中统治的“治”就是治水的“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不同的性格,前者端庄、透明、堂皇,后者神秘、浪漫、诗化。这两条主动脉是中国文化要点之一。
另外一个要点是中华文明成熟的起点——河南以及周边地带,包括河北和陕西。那里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出生以及迁移的地方。中华成熟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河南安阳的甲骨文。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化要点开始出现在各地。盛唐时期的长安是公元7、8、9三个世纪全世界文明的制高点,当时的长安人穿着波斯的衣服,吃着阿拉伯的面食,看着印度的杂技,享受着胡姬的服务,长安同时成为了全世界遭受灭教厄运的教徒的逃亡地,人们消除仇恨,生活得其乐融融。到了宋元,临安(现在的杭州)被马可波罗誉为“生平到过的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要知道这个意大利人可是生活在以美丽著称的威尼斯。近代史开始后,通过徐光启和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上海首次出现了两种文明交融的范本。19世纪后期,外国军队入侵,中华文明一度濒临灭亡,但是南方的珠江文明却崛起了。
在上下五千年中,四川、西域、东北、西南等地也因为交通等因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助了一臂之力。所有这些中国文化的要点要大大方方地呈现给旅游者,而不是丢给他们一堆缺乏价值的“文化蓝藻”。
Hash:476300c9405fec40ace44667b4e1acef4db2ec1b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