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禅宗的来历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它源自于达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兴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以“静中思虑”为修习的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此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仍有经典作为传法的依据,即《楞枷经》、《金刚经》等。唐代时期禅宗大为盛兴,当时又分出“牛头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时代,而又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发展,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它源自于达摩禅、形成于惠能禅、盛兴于曹溪南禅。禅宗学以“静中思虑”为修习的方法,以证悟本自心性,寻得佛心,故亦称“佛心宗”。此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仍有经典作为传法的依据,即《楞枷经》、《金刚经》等。唐代时期禅宗大为盛兴,当时又分出“牛头禅”一派;至五祖弘忍时代,而又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禅宗得以迅速发展,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之一。 一、禅宗学的形成过程 中国禅宗的出现是与菩提达摩来中国弘传禅法联系在一起的。南印度的菩提达摩于刘宋末或齐梁时代来华传“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被奉为中国禅宗的东土初祖。其传承则一直上溯至传佛心印的摩诃迦叶。据说昔日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牟尼佛献上了一枝金色波罗花,世尊即“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皆默然无语。唯有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世尊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门传给了摩诃迦叶。这就是禅门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典故。禅宗根据此尊摩诃迦叶为印度初祖。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传至菩提达摩为第二十八代。达摩来到东土以后,又依次传法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此即称为“东土五祖”。后来道信、弘忍之禅法,称为“东山法门”。其实,禅宗发展到“东山法门”之时,才真正算得上初期创立。五祖弘忍门下,出现了惠能与神秀两位大弟子,禅宗又分化为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这两大基本派别。惠能被视为禅宗正脉,是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的第六代祖师,世人称为“六祖”。六祖以后,南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惠能门下形成了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三大系。青原系和南岳系下又进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从而禅宗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禅宗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虽然,中国禅宗的各个支派都将达摩奉为开山立宗的祖师。但实际上达摩并不是最早来华弘传禅法者。在达摩来华之前,禅宗学已在中土传播,根据《高僧传》和《续高僧传》的记载,在达摩以前或与达摩同时,从事禅宗经典翻译,或修持禅学、传授禅法者人数不少。从历史上看,禅宗学在两汉时期就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中土。一般认为,最早来华传译佛经的主要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他们在分别翻译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和大乘般若学的同时,也翻译出了数部禅宗经典,把大小乘禅法介绍到了中国。由于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理论和禅修方法都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道术相近,因而在中土最早得到了流传。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大乘般若学和禅宗学才相继而发展起来。早期大、小乘禅学的传播不仅使中土人士对佛教禅学的了解日益全面,也为日后达摩祖 的禅法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化的禅学宗派的创立奠定了有利的条件。汉代得到流传的小乘安般禅,虽然也主张“止观双运”,但实际上发生影响的则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就整个汉魏时期而言,中土的习禅之风也并不是很盛行。随着大乘般若学的繁荣与兴盛,禅法逐渐走向与大乘义学相结合的道路,东晋时期的道安、慧远等人对般若与禅观的会通,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对般若禅的弘传,促使“禅智双运”成为时代的风气。魏晋以来,各种禅宗经典的相继译出,又为依教修禅进一步提供了方便。晋宋朝时期的竺道生等人对心性论的发挥,则为自心真性的禅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达禅学的佛陀跋陀罗对大乘禅法的系统介绍,使中国禅学得以不断的发展;佛陀跋陀罗以后僧稠、僧实等人弘扬禅学,终于使习禅之风盛行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二、禅宗学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了新禅风的趋向,而菩提达摩则成为印度禅向中国禅过渡以及中国禅宗创立的关键性人物。他主张“藉教悟宗”,将“开悟”作为修禅的重点,这成为后来中国禅学和禅宗发展的方向。 初祖菩提达摩传法以《楞伽经》为“印心”。在达摩门下有以《楞伽经》相传授的楞伽师,他们的禅法也就被称为“楞伽禅”。其中就有达摩的得法弟子,后来被奉为禅宗二祖的慧可。慧可继承了达摩禅法的特色,同时也有一定的般若思想,他对达摩的禅法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特别是他从体用一如的观点出发,强调了修行实践上的自度自证,自我解脱。 二祖慧可传法于僧璨,被奉为禅宗三祖。据现在资料,僧璨作有《信心铭》一书,他在进一步强调不取不舍、绝言忘虑的基础上,发展了达摩禅法所要求的随缘而行,提倡一种放之自然、任性逍遥的修行生活,把佛教的“万法一如”、“即心即佛”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达摩一系的禅法更加适应了中国人禅修的需要。 三祖僧璨传法于道信,被奉为禅宗四祖。此后达摩系的禅法逐渐传至般若三论思想盛行的南方地区,僧璨的得法弟子四祖道信开“东山法门”,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会通加以论证,并广泛引用了包括《金刚经》在内的大量佛教经论,提倡各种因人而宜的禅法,更好地适应了众多修禅者的需要,使中国禅宗得以初步形成。四祖道信在达摩系禅法的展开中及中国禅宗的创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他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初创者。道信不仅奠定了禅宗思想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组织形式和禅修生活方面,也都具有禅宗初具宗门的一大特点。 四祖道信传法于弘忍,被奉为禅宗五祖。道信的禅学思想以般若实相与楞伽心性的结合为基础,同时以“一行三昧”为安心禅法,围绕“心”之体用而提出了知心体、知心用和守一不移等五种方便法门,在这五种方便禅法中,既容纳了传统禅法的修心内容,又以般若空观发挥了慧可、僧璨禅法中即心即佛、万法一如的思想,对后来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道信把达摩禅法的随缘逍遥的修行观,置于当下即是自然之心的基础上,从而提倡“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这样一种随心自在、无碍纵横的修行生活,成为后来中国禅宗修行的一种方式和基本态度。道信付 于五祖弘忍,弘忍进一步发展了“一行三昧”的禅法而完成了“东山法门”的建立。 五祖弘忍继承道信衣钵后,到了黄梅双峰东山建立道场,以后在凭茂山传法二十余年,接引四方学众,善巧化导,法门大启,根机不择地普遍传授,弘扬佛法,改革禅法,发展禅学,创建中国化的禅宗,被人誉为“法妙人尊”。并继承发展了道信的禅学思想和禅法的方便,规模空前,使凭茂山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禅学中心。由于凭茂山在道信弘法的双峰山东去不远,因而又称“东山”,弘忍的禅法也因此而被称为“东山法门”。这里的“东山法门”其实不仅仅是指弘忍一个人的禅法,而是包括了道信的禅法,因为弘忍的禅法是对道信禅法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建立东山法门是中国禅宗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门下弟子(出家),根据记载的共有28人,其中一时称“南能北秀”的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最为出名。他们各化一方,遂使东山法门传播全国,使达摩一系禅学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从此,中国禅宗已经真正形成,并且兴盛起来。 五祖弘忍传法于惠能,被奉为禅宗六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由于惠能系的禅法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神会又以菩提达摩“南天竺一乘宗”正传自诩,而不许神秀门下“妄称南宗”,因此,惠能系便获得了“南宗”的称号,而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神秀一系则被称为“北宗”。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两大基本派别。安史之乱以后,盛极一时的神秀北宗逐渐趋于衰落,但仍绵延发展了百年之久。至唐武宗灭法,以寺院为主要依托的北宗禅才完全衰落下去。而保持山林佛教特色的惠能南宗一系则逐渐在全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于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禅宗,属汉传佛教宗派之一,传说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因早期不立文字,又称“佛心宗”. 起源传统说法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 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达摩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唐高宗凤仪二年(677年),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影响渐大。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 近代学者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历史源流 禅宗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它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一种有层次的冥想,小乘佛教将它分成毗婆舍那(Vipassana,意为观、慧)与奢摩他(Samadhi,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二者。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它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安世高汉译出的经典,是最早传入的小乘禅修经典。其后鸠摩罗什及佛陀跋陀罗译出更多大小乘禅修经典,但赋与它大乘的意义,是指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这是大乘禅观传入中国的开端。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为求那跋陀罗门下,为最早的楞伽师之一。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禅宗另一个源流则是受到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所发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领导者为牛头法融,因此又称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与牛头宗的中观看法,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派-禅宗。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 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至于现代禅宗的发展,仍有待观察。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宏法。因受嬉皮士运动影响,欧美人士向往东方文化,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日本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禅宗在欧美大多被认为是日本的产物,至于中国禅宗反而湮没不彰。

Hash:f0b60bb5d00687f0340b427bf8851014c70c5d14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