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其形成历史经过了夏、商、周近1700年的发展之后,由孔子吸收这些文化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一度曾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将儒家思想作为修身入世的指导准则,不仅在中国,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儒学也备受推崇。直至今日,喜爱儒学的人极力想将儒家复兴,将国人的道德丧失归结于儒家思想传承的断流,憎恨儒学的人认为儒家思想精华与糟粕同样明显,等级化分明,且重文轻武,导致中国遭受了多次灭顶之灾。

中国历代皇权更替时,都或多或少的对儒学进行修改,比较重大的修改有两次,一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国学根本,杜绝其它思想体系,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在具体实施上,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有利于皇权统治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成了新儒家思想。二是宋代朱熹作理学,朱程理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元、明、清三代,理学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成为了百姓的心理支柱和精神寄托。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很多义理已经脱离了本意。

1、等级制度

董仲舒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按照他自己的“阳尊阴卑”利润,制定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并因此作为其新儒家思想的核心。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我们来看看论语中这段: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跟他说:君王做好自己的事,大臣做好自己的事,父亲做好自己的事,儿子做好自己的事。齐景公对:说得好,假如君王做不好分内事,大臣做不好分内事,父亲当不好父亲,儿子做不好儿子,即使还有食物,我又哪里有心思吃得下。论语中孔子想表达的是众人各司其职,各谋其政,社会分工虽不同,但只要人人都做好了自己的事情,那么整个组织才能和谐共生。而后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言论也只是提出了五伦的道德规范,董仲舒之流,为了服务皇权统治,加上自己学问不精,罢黜百家,独尊他自己制定的新儒家,可谓害人不浅。何谓“阳尊阴卑”?易经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由此排列成行。三纲五常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多么的迂腐!

2、对女性的轻视

先说明一个成语“男尊女卑”,这个词汇没错,为什么说没错呢,上文也说了,尊卑原意并不是指高贵和卑贱,只是后来人们将尊卑用于形容地位高低,为什么说男尊女卑,因为男性阳盛阴衰,女性阴盛阳衰(当然阴阳反背的同性恋是例外),男主动,女主静,男女有别,阴阳体现在身体器官上也有着明显不同,表现为男女在性格、思维方式、脑细胞差异、强壮程度、外部刺激反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男女就像阴阳的一体两面,属性不同,却是缺一不可。而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两国交战或者群体纠纷都是靠的武义和拳头,所以男主外,女主内是社会发展需要,在母系 时代,因为当时人类人口稀少,部落之间靠的是人口基数决定地位,当时医疗水平又低,人口存活率很低,所以表现为女尊男卑。

上文是为了引出儒家的“三从四德”思想,“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现代人攻击“三从四德”,大多是觉得女性被小看了,地位下降了,变得不重要了,实则不然,我们上面说到了冷兵器时代男女属性上的不同就决定了男女的分工不同,并不存在哪一方无足轻重的说法,就比如现代社会,当官的重要,清洁工的同样重要,社会职位不同,只要各司其职就好了,当然了如果当官的觉得压力大,可以去当清洁工,清洁工想一展宏图,也可以去当官,有人会说了,你这是痴人说梦,目前文化下当然是痴人说梦了。

言归正传,“三从四德”很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人文环境。“三从”即使放在当代也没说错,除非人类的社会结构关系发生变化,否则永远不会过时,女人幼年时依靠老爸,出嫁了依靠老公,老公去世了靠儿子抚养,这话也可以这样说:男人幼年时靠妈妈教育,结婚了靠老婆扶持,年纪老了靠女儿抚养。“四德”放在当代也不过分,德行修养维系着社会关系,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操守,古代“四德”的制定当然是参考的当时的人文环境,男性的道德规范还要更多。“三从四德”发展到后来,确实偏了,从董仲舒“男贵女贱”的思想制定新儒家之后,就开始越偏越远了,比如后来的“裹足”,后人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

3、中庸之道导致思维僵化

当代有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导致平庸,导致懦弱,导致不思进取,导致整个社会腐朽呆板,导致了麻木不仁,导致了国家的软弱无能。

我们来看看儒家关于中庸的阐述,中庸的最核心理论其实是这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何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自然之道,在乎中和,不偏不倚谓之中和,举个例子,对应在为人处世上就是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惹是生非,也不唯唯诺诺;既不欺善,也不怕恶;既不张狂,也不甘平庸……要达到中和,非要经历一番历练不可,以中和之道立身处事,方能排除万难,克服挫折,从而超越生活,从而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从而七情六欲皆发而中节。后人将中和之道理解成了导致平庸、导致懦弱,是理解上的错误。

至于其他的一些误解,比如说儒家重文轻武、限制了思想、过度的理想化、为统治阶级服务、铺张浪费的丧葬文化等,很多是后来人篡改了原意或者理解出现了偏差。

1、因时代背景产生的局限性

上文说了,儒家文化为做人的文化,这种文化必定会受到其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制定,比如男女职责的细化分工,再比如一些丧葬文化,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应综合分析,权衡利弊。

2、因使用范围产生的局限性

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门学问,他的主要立意还是阐述人道,即人类入世生活所有息息相关的事物。正因为儒家只是阐述为人之道,所以在阐述人性本善还是人心本恶时是很难得出结论的,反而给后世造成了误导,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在阐述人道之外的事物就显得很无助了。儒家讲修身的层级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没有讲清楚为何要修身,以及平天下之后又归于何处,终究还是解释不了人类的终极问题“是谁?从哪来?为什么来?又去哪里”。

3、法治的忽视

儒家太寄希望于教育,侧重人治,忽视了法治,而法治的核心 ,正是先秦法家所阐述的理论,道儒法三家,侧重的核心不同,道家主述天道,儒家阐述人道,法家侧重讲应事。儒家重视提高人的修为道德,也是过高的估计了人的自觉性,导致法治的疏忽。

儒家思想在当代还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受假儒,腐儒的影响,导致对儒家有很深的误解,所以我们今人学习传统文化,要善于甄别,勤加思考,不盲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毫无疑问,儒家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世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不然儒家思想也不会在历史上如此跌宕起伏,或被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或被打下九层地狱。从儒家的实际功能来说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对我们汉人的性格与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儒家文化渊源流成,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必须从中吸收养分。儒家文化经过了从孔子强调的仁礼乐到董仲舒的经学儒家再到朱熹的理学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忠、恕、孝三个核心价值观点一直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依据生存环境和功用目的的内容取舍而已。忠、恕、孝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内在人心的最高提炼,同时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三千年来无论谁当政,社会如何变迁,太平盛世还是兵荒马乱,儒家这三个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始终是保持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因为它们符合一个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人性良知。在当代同样如此,谈专业化职业化其核心是忠,谈妥协宽容的概念其核心是恕,谈社会和谐也离不开一个孝字,不能感恩父母又怎么能对他人表示善意呢。

第二,儒家文化的内在逻辑缺乏足够深入的探讨,这是其自身和后人阐述过程中的一大局限。从儒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直到朱熹的儒家理派也对儒家思想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缺乏逻辑的深层次阐述。儒家表现出的是带有强烈的规矩感表象,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儒家思想就是在那反复阐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认知僵硬感。再加上被统治阶级作为功用的目的来使用而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思想自身的独立性,于是更被人诟病为固化阶层,麻痹思想的道具。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一个是被他人作为工具时表现出的独断专横,但其实儒家思想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儒家思想自身的问题。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局限实际是它拒绝了逻辑的审问。儒家思想只意识到或者说领会到了社会性的人伦必然需求,总结出了忠、恕、孝的理性规则,而这些理性规则的表达借助了人伦的可感知性,从而将自身陷入到了公理的不可辩驳的地步,这正是其取消了进一步逻辑分析和推理的原因。儒学的可感知性价值太大使得他不自觉的忽视甚至拒绝逻辑的推理。人伦的社会在自然的发展中是一个历史的阶段,而逻辑是从先验到认知的唯一可靠的思维工具,因此必须也将儒学放到逻辑的思辨中,这就是当下儒学局限的本质,它难以找到与现代科学、当下新变化的有效连接,从而让人引起误解。

第三,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必须进行扬弃,才能发挥出其核心思想的最大光芒。有人一听说儒家有局限性就将这种认识等同于否定,这种认识要不得。其实如果能将儒家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关系说的更清楚些,即儒家认为忠、恕、孝是人伦社会的基本构造,是人与人之间保持合作的最佳选择角度去阐述是完全成立的,可以从人的本性、社会的本性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什么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化而生生不息来充分说明。同时在现代,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日本用忠、 国用孝等实证角度都可以做出有力的说明。限于篇幅不在此展开论证,但我们必然知道儒学如果能以逻辑的方式论证合理,那么我们根本就无需担心其他思想的入侵,也不必仅守成外在的规矩而以更大的胸怀怀抱世界之有用之辩证思想,怀抱科技的发展,怀抱民主公平公正的思想。因为儒家的思想是保证人类社会人伦安定的条件,在安定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或者说更好的发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儒家思想放到世界文化之中才是表明我们表达民族自信心的最好方式。

从“三纲五常”到“刑不上大夫,礼上不庶人”以及中庸之道等等儒家思想的代表话语中便可看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就是束缚老百姓行为和思想的准则,地地道道、完完全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御用工具。

日常行为当中儒家提倡的是循规蹈矩,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钢。核心就是让老百姓服从统治,不可越雷池一步。

愚民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不必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你只管去做就行了,原因和理由不是老百姓需要知道的。

中国几千年来在儒家思想的束缚下,人们从行为到思想都被桎梏着,这种文化不容许个性的生存,文化上绝对单一的统治带来的是自然科学被压抑,更不用说有科学发明创新,当然儒家文化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使华夏子孙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并延续至今。

Hash:bbc2d148ca5ee568847d83d5d6c18fc666dff57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