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订立澶渊之盟的导火索还得从公元1004年,辽国南下入侵北宋开始说起。当时辽国不断骚扰北宋边境,当北宋由积极攻击转变为被动抵御时,辽圣宗亲自率兵攻入北宋境内。辽军势如破竹,并俘虏了北宋朝廷云州观察使王继忠。

宋真宗得知战事后,想要南下逃亡,当朝宰相寇准得知后,劝告宋真宗北上鼓舞士气。这时寇准想让杨嗣和杨业的儿子杨延昭等人率兵抗战,但是宋真宗没有采取杨延昭攻敌的建议。宋军在宋真宗鼓舞下,在澶州射杀了辽军首领萧挞凛,大大挫灭了辽军的士气。

此时,辽军陷入两难境地,虽然他们这次行军非常顺利,但是战线拉的太长,以致于粮食供给不足。再加上辽军深入北宋境地,万一败给了宋军,那么辽军的损失不可估量。

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考虑下,他们想和宋军议和,恰好宋真宗也有议和之心,辽圣宗便让降将王继忠前往澶州表明辽国议和的决心。接来下,宋真宗便派遣朝廷官员曹利用前往辽国进行谈判。因为双方都有和解之心,于是澶渊之盟过程只持续了不到半年时间,便签订成功。

宋真宗贪图安定,为了和辽国议和不惜花费重金,在曹利用的谈判之下,公元1005年1月份,宋辽两国正式签订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共有四条。在澶渊之盟的约束下,宋辽两国和平相处百余年。

扩展资料:

澶渊之盟结束了中原政权与辽朝近百年的战争状态。自此以后,政治上互以南北朝相称,使者聘问不断,经济上双方沿边的农业经济在和平环境中得以发展,而榷场贸易更是互市不绝,有力的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因而从历史的长时段来考察澶渊之盟,就不仅仅是辽宋恩怨和你我是非的问题。既然在宋辽金元时期,汉民族作为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冲突融合,构成了历史的主题之一,绝对的和平和正义在这种冲突融合中往往难以体现。

相反往往会以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外表呈现在历史暂时的表象中,但从长时段来看,其间却有着历史的合理性。澶渊之盟也可以说是一种地缘政治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辽宋之间,也表现在宋夏之间。

澶渊之役的当年,党项首领李继迁战死,宋朝在次年抓住时机与其继承者李德明议和。景德三年,双方也达成了和议,其性质和效果不啻是宋辽澶渊之盟的克隆版。尽管宋夏之间地缘政治的短暂平衡在元昊时期一度打破,但三方毕竟通过妥协获得了将近三十年的和平发展期。

至于宋辽间的这种平衡,虽然在元昊反宋时起过波折,但基本上没有打破过,大体维持到宋徽宗后期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澶渊之盟

宋太宗两次征讨辽朝,都以失败而告终,大大消磨了他的锐气,就不再去想收复失地的事了。不久又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弄得宋太宗手忙脚乱,从此对辽完全采取一种守势。为了防止辽军进犯,宋王朝在与辽国交界的地方,挖掘了一些河道,称为界河。在另一些地方种上了树木,似乎想用河道、树木来抵挡一阵,实在是有点儿滑稽。

宋朝转向一味防守,辽军便猖狂起来,多次进犯宋朝边境。到了1004年,辽国调动20万大军,由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率领,大举南下,打到了靠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京城汴京。告急文书接二连三地传到京城。宋太宗早已去世,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儿子赵恒,他就是宋真宗。宋真宗拿着告急文书,不知如何是好,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

参知政事(即副 相)王钦若是南方人,劝宋真宗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另一个参知政事叫陈尧叟,是蜀地人,便主张宋真宗应搬到成都去。

刚刚重回朝廷的宰相寇准,一听这种没骨气的话,气得大声喝道:“谁主张迁都,就应斩谁的头!如今大敌当前,应当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与敌人拼个死活!”

寇准的话震得在场人谁也不敢出声,王钦若、陈尧叟二人则又羞又恼,脸涨得通红,宋真宗还是拿不定主意。

寇准看宋真宗还在犹豫,便又劝勉道:“只要皇上亲自率兵出征,就能振奋军心,一定能打败辽兵。如果放弃京城一逃了之,人心就会涣散,辽军就要长驱直入,天下就保不住了。”

宋真宗听了寇准这一番话,胆子壮了起来,便决定率兵亲征,命寇准随同他指挥军马。这事定下之后,宋真宗不免对寇准投去信任、感激的目光,庆幸自己在关键时候,把寇准召回朝廷。

原来,在宋太宗在位的时候,寇准就担任过副宰相等重要职位,他办事果断爽快,尤其正直敢谏,深得宋太宗赏识。有一次,寇准入朝议事,因为一件事情与宋太宗发生分歧。寇准以为自己是对的,就始终坚持,不肯退让,说话也十分尖锐,把宋太宗给弄火了。宋太宗站起来,不想再与寇准说下去,气冲冲地要回内宫。寇准连忙拉住宋太宗的衣袍,不让他离去,一定要请宋太宗坐下听完他的话。宋太宗没办法,只好再坐下来。后来,宋太宗想想这件事,还觉得挺得意,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寇准也正因为办事正直,为人正派,得罪了朝中的权贵,结果遭人陷害,被贬斥出朝,到地方上做官去了。

宋真宗一上任,有人就向他推荐寇准,认为寇准忠心耿耿、办事果断,是宰相的好人选。宋真宗也听说过寇准的为人处事,但又担心他好强任性,会于己不利,就不想用。那个大臣劝道:“如今辽军犯境,国事危急,正需要像寇准这样一心为国,主持正义的人来为皇上分忧呢。”

宋真宗终于接受了意见,把寇准召回朝,委以重任。果然,在这关键时候,寇准力主迎战,确实给了宋真宗一点儿安慰。

于是宋真宗便在寇准等大臣的陪同下,率着大军,出了汴京,来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守卫澶州的将士听说皇上亲自出征,不禁精神大振。

可是那些主张逃跑的大臣,随着部队离辽军越来越近,心里便越来越害怕,总想找机会,掉头就跑。他们趁寇准不在的时候,不断地在宋真宗耳边唠叨,劝他避开辽军锋芒,以免遭到不测。宋真宗本是个没主见的人,率兵迎敌的态度本就不够坚决。他经不住那些大臣三番五次的劝说,又动摇起来,就找寇准来问道:“大家都认为往南跑好,你看呢?”

寇准一听,知道又是那些小人在弄鬼,就忍住气,耐心而坚定地对宋真宗说:“那些劝皇上南逃的人,实在是胆小无知。如今大敌逼近,人心动荡不安,在这紧要关头,皇上只能前进,决不能后退半步。如果皇上敢于迎敌而上,就会给日夜盼望皇上大军的河北将士以莫大鼓舞,我们就能一鼓作气,打退辽军;如果皇上临阵退缩,就会大失人心,大失军心,将士哪还愿意冲锋陷阵,到时辽军一气杀来,势如破竹,皇上就是逃到金陵怕也没用啊!”

寇准这一番话,真是苦口婆心,陈明利害,叫宋真宗没有一丝反驳的机会。可宋真宗心里还是害怕面敌临阵,那多危险啊!

寇准见宋真宗一言不发,看出他胆小怕敌的心理,就想找个武将来帮他劝说劝说,壮壮皇上的胆。这么想着,他就走出行营。一出门,正好遇上了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寇准二 不说,冲着高琼就问道:“将军受国家栽培多年,应该怎样报答呢?”

高琼见是宰相,忙回道:“末将愿誓死报国!”

寇准知道高琼的为人,很受感动,就一手抓住高琼的手,说:“同我一起劝劝皇上。”

两人手拉手进了行营,寇准先把自己的看法又向宋真宗说了一遍,然后说:“我的意见到底对不对,请皇上不妨问问高将军。”

高琼连忙说道:“宰相说得对,我们决不能逃跑,再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谁愿意南逃。只要皇上亲征澶州,我们誓死报国,辽兵绝不是我们的对手!”

宋真宗在寇准、高琼和将士们的催促下,这才勉强动身去了澶州。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到了南城,举目一望,只见北岸一带,密密麻麻,布满了辽军的营寨。宋真宗一看,又惊慌起来,不想渡河去北城。

寇准又上前劝说催促,他没好气地说:“如今各路大军云集澶州,皇上还有什么可怕的?”高琼在旁,又帮着劝,宋真宗终于壮着胆子,渡过黄河,进了澶州北城。

宋真宗登上北城门楼,检阅宋军将士。将士们远远看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御盖,士气高涨,欢声雷动,一声接着一声地高呼“万岁”。喊声惊动了辽军,辽军就派出几千骑兵前来攻城。寇准下令开城迎敌,士气大振的宋军个个奋勇向前,很快打退了辽军的进攻,杀死杀伤很多辽兵。

过了几天,辽军主帅萧挞览带了几个将领视察澶州地形,被宋军发现,一阵密箭发出去,把萧挞览射下马来。

辽军主帅一死,萧太后有些害怕了,又听说宋真宗率兵亲征,觉得宋朝不好对付,就想讲和算了。于是她派了个使者来议和,要宋朝割让土地。

寇准不仅反对议和,而且还主张乘胜出击,收复幽云十六州。那些主张议和的人,看当面说不过寇准,就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说他想利用军队,图谋不轨。寇准有口难辩,不便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同意议和。

在议和的条件上,宋真宗不想割让土地。这一点还不错,但多出些银子和绢帛,他就觉得无所谓了。宋真宗对派去议和的大臣曹利用说:“如果迫不得已,他们就是每年要100万的赔银,也可答应下来。”

寇准听了真是难受极了,可当着宋真宗的面又不便再争。曹利用刚离开行营,寇准便紧跟着出了门。到了门外,寇准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下命令似的说:“虽然皇上同意给100万,但是,你答应的数目决不能超过30万。否则,我要你的脑袋!”

曹利用到了辽营,不敢胡来,果然按照寇准的要求与萧太后讨价还价,并最后以那个数目确定下来,具体为:每年给辽朝绢帛20万匹,银10万两。因为这次和约是在澶渊(即澶州)签订的,所以后代称之为“澶渊之盟”。

Hash:9a9da56f0bf9064d1b247a59ed426a5578b1891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