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坟有哪些讲究?
导读:清明上坟有哪些讲究? 你喜欢哪首与春有关的诗词?
我们老家的清明习俗是早清明,晚十一,清明去上坟祭拜一定在清明之前完成,越早越好。十一,老家土话叫十来忆,就是十月份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给去世的父母祭典。当然清明出嫁的女儿也会回娘家给去世的父母烧纸,一般是煮一块肥瘦各半的猪肉,煮个半熟,不能放盐,圆馒头4个,一些冥币和专门祭典的纸,个别儿女为了显示孝心,会折些金箔和银箔的元宝,烧纸时在坟的南面,把地上画个圆,意思是给父母的,不让别人抢走,个别女儿也会哭几句,“俺的娘呀,你咋走恁早呀,留下俺咋办呀”江南常州镇江一带以前属于齐梁故里,有农历七月半,十月半鬼节之说,豫东老家没这个习俗。上坟早在清明之前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有几位大伯叔叔带着,每人一把铁锨,从村南面开始,说是以前的故人,把坟上树枝枯草清理一下,从田里刨土,尽量不能把麦苗弄到,防止田地的主人会讲闲话,坟里若是一个人就用铁锨切一个坟头,找有结把草的地方,切一个圆锥形,如果是夫妻合葬,就切两个,一般不烧纸,只上坟,我族里坟比较多,一般到12点左右才能全部上完,也有个别人上坟烧纸一块完成的。我们那里祖籍山东日照,山东日照的族人是不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个不敢确定。
我们老家那边的清明节都有一套专属的流程,和每年年底的上坟祭祖、七月十五、送冬衣都不一样,形式上会更加丰富一些,我经常参与这件事情,所以我知道。
农村的清明节不像城市那样,去给逝者上香、敬献鲜花等就结束了,还会有更多的仪式,因为我们那边都是土坟,会为其修补、装饰一番。
早上吃完饭,我们一个家族的人会聚集到坟地,要拉两车新土,将各个分头都补充一点,有些坟头由于这一年的降水、风化等原因,会出现一些破损,有些甚至会出现大窟窿,所以需要及时补充土。
然后专门要给每个坟头巨铲出一个大块完整的土,有固定的形状,一般是六面体,我们称之为帽子,帽子下面要压上一些五颜六色的长纸条,我们叫黄巾,类似于围巾。
这些手续都结束之后,我们再去上香、放鞭炮、烧纸钱,磕头祭拜。每个坟地的老祖还有专门的大红花,系在墓碑上。都翻新完之后的坟地,也是别有一番景色,我们怀着敬畏先祖的心情,来纪念、祭奠,他们在天上应该也会很高兴开心。
祭祖结束之后,我们家族的人会去饭店吃饭,我们叫“吃寒食”,各家都不做饭,都去饭店吃,这一整套清明节的活动才算结束。
你喜欢哪首与春有关的诗词?
谢谢邀请。春节诗词佳句多之又多,独爱袁凯的【客中除夕】,
今夕是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年岁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除夕夜,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而诗人却在除夕之夜不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有感情。诗人首句以反问的方式,诉说除夕之夜,漂泊在外的异乡人说起了故乡,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纸上。过年本应家家户户合家团聚,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回,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儿女一天天长大,而自己有儿有女却不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游子在外,竟连自己的儿女近况如何都不了解,不 禁辛酸。造成游子除夕之夜有家不能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元末时期的战争频繁,同时表达出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在战乱频繁的背景下,诗人只能无奈的独居异乡。
袁凯此诗,语言自然朴实,浅显易懂,音节响亮,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对除夕之夜,因各种原因不能回家团聚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共鸣,非常容易从本诗中找到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受,可谓千古名句!
终日寻春入醉乡,不知何時見风光?
风条舞绿水楊柳,雨点飞红山海棠。
宋.无名氏
Hash:3b5500fcd994520db32f769bc4f3d67557cb52c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