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百鸟朝凤》的视听艺术?

八百里秦川不可无唢呐,无双镇不可无唢呐!

这是影片中焦三爷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让人热血沸腾也心痛万分。世易时移,非人力可为!在时代造就的物欲横流下,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下,很多的舶来品让人觉得稀奇去追捧,可你是否还记得一个中国传统的乐器——唢呐,它曾响彻中国那一片八百里秦川!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百鸟朝凤》讲述了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在对传统古老技艺的执着与坚守中,所产生的师徒情、父子情和兄弟情。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电影人,他们是怎么用最淳朴真挚的情感和最扎实的手法像传统致敬的。同时也深刻地探讨了时代进步对于中国古老文化的冲击,以及对于那些无法拯救的传统文化,只能看着其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感到的惋惜与哀愁之情。

不断转变的景别推动故事的不断发展在电影中运用不同的景别构图,能够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故事是从天鸣的父亲领着儿子大老远从土庄赶去无双镇的水庄向当地有名的焦家班领头人焦三爷拜师学艺开始的,先是一个大全景,既展现出八百里秦川的地貌风景,又突出这一路拜师学艺的跋山涉水之艰难。

接下俩就父子俩的全景图,孩子不情不愿的迈着步伐,父亲焦急的在前面赶路,还时不时回头丢一个石头,以提示他别磨叽,这里把一名父亲年轻渴求实现的一场唢呐梦强行嫁接到儿子的身上的信息传递了出来。

天鸣其实没有吹唢呐的天赋,而他跑去扶起摔倒父亲时留下的那一颗眼泪让焦三爷破例收他为徒,这里其实为后面天鸣会被选出来做接班人埋下了伏笔,因为要成为一名唢呐匠人不仅是技艺,更加重要的是德行,只有德艺双馨的人才配把唢呐技艺传承下去。

刚拜入焦三爷门下,还没有资格正式拿起唢呐之前,天鸣在焦家的的日程生活影片多用的中景配以仰视的镜头和平视的镜头。

天鸣和师父的日常拍摄时都是焦师父躺在摇椅上,天鸣站在他面前,低着头,怯懦的回答着。这里导演运用了仰视镜头意在凸显人人敬仰的唢呐匠——焦三爷该有骄傲的资本,同时也是一名严格的师父,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气势。

而当天鸣与师娘在一起时,就换成了平视的近景了,平视的画面多是表达一种平等与尊重。师娘是那种温和贤惠,格外疼爱孩子如慈母一般的人,此时拍摄手法的转变使得气氛立刻变的平和多了,恰好与焦三爷对待孩子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严父慈母”的味道。

当然自从天鸣正是学习吹唢呐开始,他和焦师父之间就再也不是一种仰视,让人紧张的状态了,更多的是近景拍摄,很明显地向观众传达出这对师徒之间日渐亲近的关系和日渐深厚的师徒感情。

影片的最后,天鸣在焦三爷的坟前为他吹奏《百鸟朝凤》,镜头先推再拉,画面由远拉近又变得越来越远。近是为了体现这是天鸣对师父的回忆与深切思念,好像师父回来了,还像从前一样听着他练习吹唢呐。镜头远了则是拉回现实,师父确实永永远远的离开了。

一连串的景别变化和镜头转变推动了人物关系的不断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是一部特写镜头运用到了极致的影片特写镜头是电影创作中最具有主观性的艺术手段,导演往往用特写对细小的东西加以突出与放大,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场景中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引发观众极大的共鸣感。

影片特写镜头最多的就是演奏唢呐画面了。在査村长的葬礼上,那时天鸣第一次跟随师父出活,也是第一次看唢呐 王的表演。焦三爷吹唢呐的特写镜头,把他不断鼓动的腮帮和灵活的指法拍的特别清晰,一下子就凸显出焦三爷高超精湛的唢呐技艺。更是用天鸣一张吃惊的特写镜头传达出观众内心对唢呐王的敬佩之情。

随着唢呐技艺的提高,天鸣和蓝玉两师兄弟站在夜空下,痴痴地望着满天的萤火虫,微光点点,虽然美丽,可终究照亮不了黑夜,更不可能引发燎原之势。特写下的萤火虫既表达了传统重生的一种希望,同时又表达出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无奈。

后来西洋乐器的传入,唢呐更是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凌空而放的爆竹特写,其实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呐喊,只可惜没有人听得到,只有焦三爷和游天鸣听到了。这部影片真正的悲哀的不仅仅是传统技艺的消亡的痛惜,更是抨击了浮躁的世人对于传统文化消亡的一种无视,对人类文明一种无情抛弃。

秦川唢呐文化的重燃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要让这种技艺得到传承与保存,只能借助政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有一线希望。天鸣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不得不去外地把务工的师兄弟们重新找回来,这时一辆通向远方的的红色火车划过银幕。工业化的脚步正在用疯狂的速度蚕食传统文化,人无能为力。

最后焦三爷晕倒,天鸣抱起他的那个特写,两个人的面部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大半,一边是焦师父的苍白无力,一边是天鸣的满含泪水,可以说这里完全把师徒之情升华成父子之情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焦师父的离世正式寓意着曾经凭借唢呐辉煌一代的焦家班再也不复存在了,是对传统文化走向消亡的又一暗示。

电影音响最大限度的衬托出电影的主要矛盾,启发思考就如同焦三爷说的:“快要吹不动了,可咱们的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别说这婚丧嫁娶弄几杆子吹吹闹闹,就是平时干活累了,大伙听一段也能解解乏。”

这是一部讲述唢呐艺术传承与消亡的故事,可以说唢呐的声音占据了大部分的背景音乐。电影里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通过不同节奏、曲调的唢呐声去搭配。画面让唢呐声更加动听,唢呐声则让画面更有动感,声画同步,相辅相成。

在一位老人的丧礼上,一个西洋乐队的到来,发出欢快傲慢的声音,伴随着一个搔首弄姿的女人的一番莺莺燕燕,以其新奇吸引了大批观众意淫式的观瞻。反而被正式请来的唢呐班子被凉在了一边,这是片中唢呐艺术遭到前所未有冷遇最大的一次嘲讽。新旧艺术的差别对待,中外文化的碰撞,这样强烈反差可以说给每一位观影者的内心带去心灵的震撼,引发了每一位观影者深深的思考。

当然作为唢呐艺术最后的捍卫者焦三爷是绝对不允许也是不服气的,他召集唢呐班子再一次齐奏《南山松》,这响彻大院的唢呐声难道不是一种愤怒的呐喊吗?可那又怎样,终究还是被西洋的号姑声淹没了。民间艺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由此可见一斑,优秀的民间艺术似乎注定要被现代社会抛弃,再怎么挣扎也是无力。

一代人敬仰的“唢呐王”焦三爷走后,只有爱徒天鸣一个人在他的墓前吹起了《百鸟朝凤》,真正的守护者已经走了,这承载了数代人的民间技艺该如何延续传承下去?电影的最后也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留下一片空白启发观众自己去反思。

极富感染力的色彩艺术,是情绪的最好表达电影只有在其变为彩色的时候,才能获得形象与音响的有机统一的彻底胜利。——爱森斯坦

色彩自运用到电影上之后,不同的导演对色彩的感知与喜爱就体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就像张艺谋爱极了红色,王家卫爱极了黑色和蓝色。吴天 在这部电影里极富感染力的色彩运用大大丰富了影片的表现力。

随着影片的推进,焦三爷拖着病重的身体吹奏最后的《百鸟朝凤》,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不仅预示这焦三爷的生命将终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泣血呐喊。

曾经让师徒们无比珍爱的唢呐在一次打斗中毁坏殆尽,为了让唢呐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焦三爷把牛卖了,只为用这些钱给天鸣带领的游家班置办“新家伙”。那雨中灰色的基调,暗示的是焦师父无力挽回的病情,也是预示这唢呐这门民间艺术的无力挽回。师徒二人都是有心无力,香菇叹息!

直到影片的最后,焦三爷去世了,他也没能看到唢呐艺术被大家重新重视与再度辉煌的一天。爱徒游天鸣在其墓前穿这红白相间的演出服为他吹奏唢呐艺术的最高级别曲目《百鸟朝凤》,白色代表的是对故去师父的哀思,红色代表的是导演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抱有的热情与希望,让观影者意犹未尽,不断压抑、悲观的情绪此刻得到释放和缓解。

这里不得不感叹,为了留住传统不惜用生命去吹奏《百鸟朝凤》的焦三爷和电影《老炮儿》中最后倒在河水中的六爷又有什么不同呢?传统逝去,身处洪荒中的人们看似无所适从被洪流推着走,其实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新事物的怀抱。

可是你们可曾想过,所谓的旧时代也是由一个新时代慢慢变过来的,世殊事异,沧海桑田,历史就是在新旧时代的不断更替中流淌书写的。世界的发展不会因为传统而停滞,而那些经历时代淬炼和洗涤的优秀民间艺术终会消亡,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努力让它停留的的更久,延续的更长!

欢迎关注我,带你用独特视角挖掘、解读当下热门影视艺闪光点的原创作者!

Hash:7e1520c8da0919f602e94d94f572282566793061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