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黎族特点的旅游景点 黎族的民族特色

导读:具有黎族特点的旅游景点 黎族的民族特色 1. 黎族的民族特色 2. 黎族传统文化特点 3. 黎族的民族风情 4. 黎族的民族特色是什么 5. 黎族的文化特色 6. 黎族民族特点 7. 黎族名族特色

1. 黎族的民族特色

黎族与汉族在文字,服饰,舞蹈与艺术,婚姻恋爱丧葬风俗,日常装扮等方面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汉族有本民族文字汉语;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既反映了社会历史,也总结生活经验。

2、词曲风格不同。汉民族兼容并包,词曲风格混杂多样,并无固定的,鲜明的特色;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

3、舞蹈风格和内容意义不同。汉族人民舞蹈观赏性质强,无固定内容;黎族人民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

4、汉文化涉猎广,而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5、婚姻、恋爱风俗不同。汉族婚俗多样,无固定风俗;黎族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

6、日常装扮不同。汉族复试多样,从复古到西式,衣服样式繁多;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7、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2. 黎族传统文化特点

黎族文化:

、黎族人民文化丰富多彩。黎族妇女的纺织绣早已闻名于世,尤对于木棉的纺织更是独具匠心,对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2、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3、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风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烟、酒。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4、黎族多同姓聚居。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

5、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6、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

3. 黎族的民族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 、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4. 黎族的民族特色是什么

海南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如黎族苗族三月三节、竹木舞、咬手定情等。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黎族歌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族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5. 黎族的文化特色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小年(过年仔元宵)、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牛节、禾节。

  一、春节

  是黎族比较隆重的节日。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春节节日的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黎族各家老少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欢天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黎族习惯不在异地过年,大年三十都要回家吃年饭。年初一,大清早要给牛栏、猪舍、谷仓、果树贴红符,表示财物有主。还要在河边或水井喧放一个铜钱和年糕,祭祀河神才可挑水。这一天一般全日闭户不外出,不许打骂人,不讲污秽语言,只能说吉利的话,年初二开始,亲戚朋友互贺新喜,敬酒对歌或开展各种文体比赛活动,气氛活跃,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杀鸡宰猪,裹糯米粽子,跟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当天祭祀祖先,是夜在家祖先神位前燃灯通宵达旦。解放前,没有手表时,就由村中长辈在除夕傍晚时分,在菜地的瓜藤尾端做记号,夜里大家到瓜棚下去看,如果发现瓜藤尾端超出原来的标记,即表示新的一年到来了,大家鸣炮迎春,住在娘家的出嫁女要回丈夫家过年。

大年初一,杀鸡裹粽,祭祀祖先,当日全村男子集体上山打猎,女子集体下河捕鱼。行猎前请“道公”作一次鸡卜,吉凶不管,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捕到猎物的前后腿肉各1份,余下的腿肉分给猎狗主人,其余的平均分配。大年初一至初三,忌闯他人住宅和过邻村串门,男女不能同床。初四开始亲戚朋友互访。

  二、小年(过年仔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黎族的小年,这一天家宴丰盛,全家大小齐集,共商新一年的生产活动或家里一年要办的事情。正月十五不作生产,家家户户杀鸡买肉放爆竹,并裹粽祭祀祖先,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三、清明节

  是日杀鸡买酒,在家祭祀祖先神明。携酒、饭、菜到祖坟上祭扫,除草修墓,添新土。 族清明扫墓通常是新坟祭祀3年不再扫墓,称为“封山”,如今有的和汉人一样每逢清明都扫墓;有的依旧“封山”。

  四、鬼节

  (七月十四或十五)是日杀鸡买肉拜祖先,晚上插路香,由小孩子插在家门前,家家户户都如此,一直将香插成一条香火通至村外,并烧纸钱以祭无主孤魂。

  五、端午节

  黎族人民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在节日里家家包粽子,部分黎族人民还举行一些形式活泼的娱乐活动。

  六、牛节

  黎族认为牛是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家中设“牛魂宝盆”村中设立牛神庙。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历法),举行招牛魂仪式。在牛节这一天,修建牛栏,给牛喝酒补身,晚上集众敲锣打鼓,欢跳招牛魂舞蹈,祝愿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杀牛。

  七、禾节

  黎族认为稻米有灵魂,丰收靠稻魂。每年晚稻收割的龙日(黎族历法),村首摆席集众举行招稻仪式,通宵达旦敲锣打鼓,欢跳招魂舞蹈,祝愿来年大丰收。

  八、三月三

  三月三原是东方、昌江、乐东、琼中等县黎族人民喜庆新生、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从1984年起,保亭县黎族苗族人民也过“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在鼓笛齐鸣之中起舞同欢对歌传情。

  改革开放给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赋予更新的内涵和活力。如今的“三月三”既是“情人节”,又是“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会”,热闹非凡。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故也称爱情节,黎族称“孚念孚”。

在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歌舞盛会。夜晚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一堆堆篝火,姑娘身着七彩衣裙,配戴各式装饰,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相约来年再会。在这一天黎族人民对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尽情地欢庆着,用歌声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赞美,对劳动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整个节日,气氛欢快热烈,令人陶醉。

  九、“招福”和“牛月”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也有另外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特殊节日。例如每年三月、七月插秧之后和在十月的“牛月”,要集体举行一次“招福”礼仪式。到时,男女老少都云集到“亩头”的家里,集体跳“招福舞”、“黎家乐”等,敲锣打鼓,通宵达旦。在“牛日”这天,牛主要给牛喝一种“牛魂石”浸过的酒,以示对牛的祝愿,并且为耕牛修牛栏,禁忌杀牛。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隆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苗语,在我国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6. 黎族民族特点

黎族儿女成年后就住在屋外的寮房,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黎族传统的婚恋习俗。除了男女双方从小订亲外,都要经历“玩隆闺”过程。黎族社会有一种习俗,就是当男孩和女孩长到十三四岁时就不能在父母屋内居住,父母要为他(她)们另建一个小房子——“隆闺”(ploɡkui,意为“无火灶的小房子”),或者是男孩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子则由父母帮助盖。“隆闺”一般建在父母家旁边或村边,一般只有8~10平方米大小。居住“隆闺”表示男孩女孩已经长大成人 ,他(她)们需要有自己自由交往的天地。“隆闺”有男女之别,男女“隆闺”分别住着几个甚至十几个男孩女孩。这里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会交往,谈情说爱,吹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7. 黎族名族特色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贵州的苗族共36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最为集中。苗族平时着便装,以自种、家纺、自制的麻布衣裙为主,极简朴。节庆日着盛装,习称"花衣",精工制作,极富民族特色。花衣面料多用白色麻布或棉布,面料要先经过蜡染、刺绣等工艺加工,再裁制成衣裙。

Hash:9a3bf6b60be991b17393a4e6154db7c950d80de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