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之谜

水泥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镜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飞到100米之外!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会碎成面包屑状的粉末……这些在一个物理爱好者的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也许与经常发生飞机、轮船失踪案的百慕大三角之谜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百慕大之谜迄今未解 20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各种奇异事件,最让人费解的大概就要算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与轮船的失踪案了。所谓百慕大三角,指北起百慕大群岛,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三角形海域。从1945年开始,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都在这里神秘地失踪。现在,百慕大三角已经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 百慕大三角之谜自出现以来就众说纷纭,一些百慕大三角的旅行者们每次惊险回归后就报道了他们有关电磁的古怪经历:他们乘坐的船或者飞机会被一种奇怪的蒸汽所吞没,尔后所有的仪器都失灵、紊乱了,莫名其妙的雾会在整个海面上升起,而当时的自然天气都不可能产生雾,也没有任何理由来解释这些电磁失常情况。 这种反常现象被后人百般猜测,把原因归结为“海怪”、UFO、心灵感应、时空弯曲等等,也有人认为,百慕大之谜并不存在,这些神秘事件肯定是那些无聊的术士们在宣扬他们超自然的思想。可人们似乎没有对一个事实太在意:这些事故的经历者都是富有经验的领航员、船长,甚至是海岸巡逻队的队员。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形成了科学界长久不解的“百慕大三角”谜团,展示大自然中不为人类所知的神秘一面。 虽然百慕大之谜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但现在已经出现了最为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是由加拿大物理爱好者哈奇森提出的。在他进行的多次电磁方面的实验中,意外地发生了一些离奇现象,这些离奇现象与百慕大三角报道中出现的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哈奇森相信,百慕大之谜与电磁有关。 谁让物体飞了起来? 哈奇森是加拿大的一个业余物理爱好者,他喜欢鼓捣一些奇怪的科学实验,他的家里摆满了实验用品。他可能与很多奇思妙想的科幻电影主角相似,唯一的不同只是,他这个人物并不是虚构的,他的实验也不是。 1979年的一天,哈奇森正在研究泰斯拉纵波(尼古拉?泰斯拉,无线电之父)。由于实验场地有限,那些用来发射电磁场和波的设备,比如泰斯拉线圈、高频发生器等等,只能勉强塞入到一个小屋子里。哈奇森把所有机器都打开,然后安静地等待着他的实验结果。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哈奇森突然感到有个东西落在肩膀上,他斜眼一看,是块金属片,他也没怎么在意,把那金属片扔了回去,它却又飞了过来,打在他身上!这时哈奇森再观察屋里的其它动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在地上的一根大铁棒竟然飞了起来,在空中悬浮了一秒钟,然后“砰”的一声,又摔到了地上! 发生了什么? 为了搞清楚真相,哈奇森一次次地重复他的实验,又有令人惊骇的现象发生。比如:物体持续飘浮起来,像木头、塑料、泡沫塑料、铜、锌,它们会在空中盘旋,来回穿梭,形成旋涡并且不断升起,甚至有些物体会以惊人的速度自动抛出,撞击到人身上。 但这样的魔幻效应并不是时时都发生的,有时需要静静地等上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到一次,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没有任何异常状况发生。后来,通过对仪器不断地变换位置,比如光谱分析器、磁力计、盖格计数器(盖格计数器其实是辐射探测器的一种,可用来测量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等仪器,哈奇森终于摸透了魔幻效 的“脾性”,可以很快制造出魔幻效应了。 新奇现象接踵而来 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由水泥和石头堆砌起来的屋子周围会突然起火;镜子自己碎裂,碎片能飞到100米之外!金属会卷曲、破裂,甚至会碎成面包屑状的粉末;不同的金属可以在室温下熔合在一起,有的金属可以变成果冻或泥的状态,当仪器所产生的场被撤走后,它们会重新变硬;空中出现光束,紧接着无数光环显现,与此同时,容器中的水开始打旋…… 真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无数人都争抢着去看哈奇森的实验。哈奇森还向人们展示了无数实验中留下的样品――那些被“劈”开的金属、被弯曲了的粗大钢条、从铝块中冒出来的硬币…… 上述这些奇特的现象就被称为“哈奇森效应”,哈奇森猜测,这种效应就是那些实验仪器的古怪组合而导致的,它们发射出的电磁波互相干涉,产生出某种奇特的能量,这些能量在某些特别的区域交叠,在这些区域中,物体会飘浮起来,多种材料会变形,物体还会莫名其妙地消失…… 但如此微弱的电磁力为何能够产生这般强大的力量?按照传统的知识经验,人们以为那么一点力并不会产生任何值得称道的结果。因此,有些科学家猜测,哈奇森是在无意中“触碰”到了“零点能”,此能量由物质在绝对零度时表现的振动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有一种没有任何实物粒子的物质状态,叫“量子真空”,其场的总能量处于最低,这是一切物质运动及能量场的最初始状态,这样的状态具有无限变化的潜在能力。零点能就是由量子真空中的粒子和和反粒子不断出现和湮灭产生的。据推测,量子真空中,每立方厘米包含的能量密度有1013焦耳,足以在瞬间烧干地球上所有海洋的水分!既然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我们就不难想象哈奇森效应产生的种种奇异现象了。相比之下,“消失”、“瓦解”等原先曾让我们人类惊恐万分的现象简直不值一提! 但是零点能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呢? 一触即发的“零点能”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美国发明家泰德?盖革农,他发现每个电子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电磁频率,如果通过某些方法,让电子都应用相同的频率,物质本身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生改变。 这样看来,在哈奇森效应中,零点能是由于空间电磁场的相互交织和影响而被激发出来的。如果把某个物体暴露在各种电磁场相互交织的地方,其实就相当于在尽可能地破坏物体的电子轨道。如果其中一个电磁场的频率与这个物体中某些电子的电磁频率相同,就形成了共振,使得量子真空中最低能量的零点能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强大的破坏力。 在哈奇森的实验中,当他把电磁能量调得更大,产生更多的共振,金属键外层的电子轨道就会被共振所破坏,导致金属原子不停地振荡,结果,原子之间的固有框架开始动摇,整个金属也就形成了一种柔软的、颤巍巍的“金属果冻”,这情形看起来就像金属在正常的室温下自动熔化了。 当电磁场被撤走后,金属块开始从瞬间“噩梦”般的躁动中冷静下来,“风平浪静”了,金属键开始在邻近的原子之间再度形成,原子之间重新两两“握手”,形成稳固的扭曲的形状。这正是我们看到的哈奇森效应。 实际上,哈奇森发展了一种新形式的电化学,就是通过改变电子轨道的共振频率,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盖革农的阐释,我们就可以把难以想象的神奇而复杂的实现哈奇森效应的手段变为简单的解释――合乎经典物理学的解释。 运用这些共振频率,你就可以操作哈奇森使用的仪器,学到以下有趣的技艺:你可以把物体里的化 学键变得更强些,增大整个材料的强度和耐受力,或者相反,你可以让化学键变得弱一些,可能就让一块铁在室温下变成一堆粉末。 还有别的呢:通过适当调节频率,你可以让一种物质表现得如同另外一种物质,或者可能表现出我们至今从未见过的性质:模仿自然界中从未存在过的原子、元素和化合物。如果一块钢铁模仿了一片羽毛,那么它飞起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电磁能布满空间 在哈奇森效应之前,我们知道一个著名的“消失”实验――1943年的费城实验。据说,“爱尔德里奇”号驱逐舰安装了“隐形发生器”。试验开始后,这艘驱逐舰便从人们的视野中和雷达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维空间,过了一会儿军舰才重新出现。 费城实验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引力和电磁是相连、相通的,就像质量和能量通过质能公式联系起来一样。证明统一场理论是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愿望,虽然他从没有最后解决统一场理论,但是费城实验的结果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什么。 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那么时间、空间,然后物质,都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知道有件东西是整个宇宙所共有的――电磁能。 当你看着一个面包圈时,首先看到的是面包外圈,还是中间的空洞?这是个心理题,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视角理解哈奇森效应。按照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知识,哈奇森效应不可思议,这可能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面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空虚”部分――空间,以及充斥其中的电磁能。哈奇森当然不是第一个知道电磁的人,但是他的实验让人们把种种奇异事件的解释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设备的唯一产物――电磁的变换上面来。 道理很简单:无处不在的空间实际上处处充斥着电磁能量,我们从前关注的“面包圈”本身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只是电磁能量的一种爆发形式而已。 如果我们把100万伏特的高压打在自己身上,我们肯定会死,可是改变电流的频率,到了某个特定的数值,我们就可以让百万伏特的高压穿过我们的身体而不受到伤害,这个试验自1952年就被很多人成功尝试过。 这是不是把你吓坏了?但的确,要实现这一点并不难,要做的就只是改变频率。比如说,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与墙壁全部原子的频率相同,人就能随意穿墙而过;如果人体全部原子的频率做到整齐划一,人就会突然消失。费城实验中的这艘驱逐舰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消失的。 凭直觉,人们总以为这些事只可能在实验室制造的极端条件中发生,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美国电磁学专家帕登所说:“哈奇森启动设备、进行实验的初衷是平淡无奇的,只不过是利用旧电线和线圈进行一些例行的操作。但正是用这种简陋的设备,他找到自然界中很多潜力存在的最有力证据。” 其实,哈奇森实验室里产生的电力,和大气中隐藏着的潜能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最简单的例子是,在一些闪电现象发生时,强大的电流足以扰乱无线电波和几百公里之外的其它设备、足以损毁大树和房屋、足以使沙砾熔成玻璃。 有没有可能,哈奇森效应只是自然界“大机器”的一个微弱、但极为幸运和典型的例子罢了?巨大的“自然机器”会不会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古怪事物,在我们的时空中导致某个物体、某件事情出错? 我们自然想到了百慕大三角之谜,其实,哈奇森效应是百慕大种种怪现象的完美再现。哈奇森发现的众多效应仿佛一致模拟了百慕大各种报道中的现象――古怪的旋涡云团和光亮、绿光和磷光、电磁异常。在哈奇森的某些 验中,物体也会披着一层灰色的雾,在房间里飞转、飘移,这些都可以拍照下来。百慕大三角有没有可能恰巧具有适当的温度和天气,又处于电磁重点区域,以至于产生了和哈奇森效应一模一样的现象? 但是电磁可以导致飞机和船只消失吗?哈奇森说:这极有可能,自然界可以自发地形成这些场,然后制造出某种适当的情况,使得船只和飞机完全碎裂,或者消失到另外的维度、领域中去。 哈奇森效应一经传播,全球轰动,那些研究各种“灵异”现象的科学家们都颇有启发,有的甚至豁然开朗。稍微比较一下各种实验的和自然的现象,我们就能看出,这些长久以来困惑人们的现象中,有的是哈奇森效应中的一种现象,有的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发生的类似哈奇森效应的“翻版”。 人们纷纷开始重视自然界中和人群中种种现象发生的背后有没有电磁“旋涡”的存在。显然,有太多关于电磁的秘密我们还没有了解,电磁很可能是通向大自然更多惊人现象的大门,它的潜力是无限的。 在我们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以往科学家、哲学家的梦幻,如今都在慢慢地变成现实。我们应当更深刻地去认识自然界的潜在能量和力量,无论这种潜力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直接的效益,我们都应当开始重视它。从这一点来说,哈奇森贡献恐怕还在于,他发现的效应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巨大潜能

自从“复仇者”机群失踪以来,有关百慕大三角的报道层出不穷,热衷于此的作者不断寻找佐证,来支持这一海域神秘异常的说法。这些作者的主要依据是:百慕大三角的失踪率非常高,超过其他海域;所有失踪都发生在百慕大三角范围内或很接近这一区域,船只飞机失踪时的天气很好,船和飞机失踪前都没有发出求救信号;事故发生后,也没有任何痕迹和线索;在三角区内有磁力使罗盘失灵。 根据统计,在林林总总的百慕大三角作品中,被反复提及的失踪案不过200例,失踪的飞机和船只约有250架(艘)。据资料显示,仅1975年一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就营救了7900艘遇险船只,这些船只有5600艘沉没倾覆,1300艘失火或爆炸,1000艘迷航。有多次救援行动发生在百慕大三角区。百慕大群岛有“国际逃税天堂和旅游胜地”之称,该海域海、空航运非常繁忙。美国学者卡佐和斯各特经调查确认,在57例广为流传的百慕大三角失踪案中,只有36例确买发生在三角区内。为了在失踪名单上填写更多的船和飞机,有些作者则把百慕大三角区加以扩大,使它横跨大西洋连接亚速尔群岛,南端直到巴西。有人甚至把墨西哥湾也算在内。《百慕大三角揭谜》的作者劳伦斯・库舍认为,天气是三角区船只、飞机失踪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三角区的信徒们却偏偏不是避而不淡天气,就是明知不好故意说好。事实上,有一半以上的失踪案发生在坏天气,失踪事件多数集中在暴风雪频繁的冬季。“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说法本身颇有神秘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许多失踪案是留有痕迹和线索的,包括残骸、浮油以及失踪前发出过求救信号。如美国海军1968年5月22日失踪的“蝎子”号核潜艇,已被发现沉没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以南400海里处3000米深的海底。美国海军“特里斯特”号深潜器曾到现场进行勘察,并拍摄了残骸照片。据调查人员分析,该潜艇是被自己发射的鱼雷击沉的。而在百慕大三角的神秘故事中,“蝎子”号却是另外一种结局:该艇奉命追踪外星人的“幽灵潜艇”,最终成了外星人的俘虏。艇上官兵安在,他们总有一天会被送回家。支持“百慕大三角之谜”的作者称,这一海域是罗 盘异常区,在这里,罗盘不指向磁北。而事实上,罗盘在这里既指向磁北,也指向北极。一般来说,地球的磁极和地理极是不相吻合的。而在百慕大海域,北极和磁极却是在同一直线上,即磁偏角为零。这种情况对航海是有利的,因为在这里无需校正罗盘。百慕大三角的信徒并不肯接受对失踪事件所作的符合逻辑的解释,他们更喜欢杠撰故事,制造悬念,歪曲事实,渲染神秘,以此来招徕读者。有些失踪案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如有报道说,1962年4月的一天,巴哈马群岛首府拿骚的机场控制塔接到一架双引擎飞机自30千米外发来的电讯,要求指示降落,但无线电联络突然中断,飞机也神秘失踪。可是拿骚国际机场民航主任说:“我一直在这个机场工作,我们记不起有这回事。”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百慕大三角所发生的失踪案,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那里是一个神秘的区域。答案很简单,所有失踪的船只、飞机都已沉入海底,遇难者死于爆炸、溺水和意外事故。正确的结论只有一个,即百慕大三角是一个“虚构的奥秘”。第19飞行中队到哪去了?在泰勒上尉和他的“复仇者”机队失踪45年之后,美国海洋考察船“深探”号在劳德代尔堡附近的海底发现了5架“复仇者”飞机残骸。根据残骸上的编号,专家们确认,当年失踪的第19飞行中队已被找到。这一事实本身,使有关百慕大三角的神话不攻自灭。随着5架“复仇者”残骸的发现,关于该事件的一些细节亦被披露出来。专家们经过为析认为,泰勒上尉对5架飞机失事负有责任。他要然是一个飞行老手,但却对岛航漫不经心。出事的当天,他就把一些导航仪器遗忘在自己的宿舍里。泰勒率机队起飞后不久就迷航了。当时担任劳德代尔堡飞行训练官的普尔中效听到泰勒混乱的判断的,并没自感到奇怪,“当一个飞行员望着窗外而看不到任何其他熟悉的东西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普尔后来说:“一般情况下,飞行员会从惊慌中恢复镇静并保持航线,但泰勒没有这样做。”45年后的调查表明,泰勒当时根本不在佛罗里达半岛附近,而是在巴哈马群岛上空。由于泰勒对海面目标判断错误,以及他自认为他的罗盘已失灵,因而从那时起,他就不再相信罗盘上的指针,而是凭自己的感觉指挥飞行。对于泰勒迷航的原因,有一种解释是合理的。据当时负责和第19飞行中队进行联系的无线电通讯员梅尔文・贝克叙述,飞行中队迎面遇上了强劲的西北风,把飞机吹到了安德鲁斯岛以南的海域。由于泰勒是新近调防佛罗里达州的,所以他从座舱往下看时,竟把这一地区误认为是佛罗里达半岛的南端,于是他向北作弧线飞行后,接着再向东飞行想以此从西面靠近基地。可是这条路线只能把机队带进大西洋,并越过东面的巴哈马群岛。当时第19飞行中队的一些飞行员已经发现了泰勒的错误,但军队服从命令这一铁的纪律使他们只能跟着泰勒飞行。令人遗憾的是,根据残骸发现地点判断,飞机油料将尽时,这支“跟着感觉走”的机队已飞到墓地附近,但泰勒却浑然不知。有迹象表明,泰勒的机队在最后时刻曾试图迫降,但随即在狂风巨浪中遭到毁灭。当时,一个暴风的前锋已经到达那片海域,带来了暴风骤雨和几十米高的海浪。飞行员所说的“白色水域”很可能就是指的那激荡海面的猛烈阵风。飞机在这种汹涌澎湃的海面上降落等于自杀,即使飞行员侥幸在飞机撞击海面的瞬间能及时打开他们的救生筏,也难逃被大海吞没的命运。至于那架前往救援的“水手”式水上飞机,显然是在空中爆炸了。当它从雷达屏上消失的同时, “甘斯・米尔斯”号上的船员看见空中有一个火球出现。此型飞机过去发生过不少同样的事故,因为它们都有容易漏油的毛病。“复仇者”机队失踪不久,美国海军调查人员就得出结论:泰勒上尉对这一事故负有责任。但是在泰勒母亲凯瑟琳的压力下,随后的一次复查又宣布上次的调查没有说服力,飞机失踪原因不明。美国海军的这一“仁慈”之举,无疑为后来那些大肆渲染百慕大三角神秘故事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多年来,有关百慕大三角的种种传说极大地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尽管它们与事实大相径庭。

Hash:a3a68c4a11387f88aff6b08fb7ee7550b1ec42c4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