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遗址的历史文化?
西溪遗址,位于宜兴市芳庄镇溪东村西溪自然村(又名西村)。该遗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中发现,2002年10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遗址中心区域为一高出四周农田二米的长条状高地,东西长300余米,南北100余米,面积近5万平方米。
遗址的南、北、西三侧有河流呈半环状环绕,为西溪遗址的先民在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自然条件。
为进一步了解西溪遗址的内涵,并完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文化谱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兴市文管会分别于2002和2003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和第一阶段主动性正式发掘。
通过发掘,证实了西溪遗址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主要遗存形成于距今约7000—6000年,且表现了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1、以往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多为墓地,而西溪遗址主要为居住遗址。作为居住遗址,其包含的信息量体现在原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涵的丰富性要大大超出一般墓地,同时,也对以前的材料作了很好的补充。
2、西溪遗址的堆积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分别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早期和马家浜文化晚期向崧泽文化过渡阶段,这在以往所发掘的遗址中也未见到,为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及谱系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3、在遗址中心区域,根据钻探及发掘,发现了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的螺贝堆积,堆积厚度在20厘米至1米多。
体量如此庞大的螺贝堆积不仅在太湖流域,即使在全国也是仅见。其主要功能是为了抬高居住面,起防潮、防滑的作用,同时也作为烧造陶器的掺和料,使之更具延展性及透气性。4、建筑形制也极具特色。在发掘中共发现了十余个层次的文化堆积。在早期的地层中,巨大的灰坑和密集的柱洞共存,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西溪遗址发现这种建筑形式,在太湖流域还是第一次。晚期的建筑形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为红烧土地面建筑。这些红烧土居住面大部分敷设在螺贝壳之上。所发现的红烧土地面建筑遗迹以1号房址保存相对完好,在该房址的倒塌堆积下,共出土石器、陶器37件,其中石器16件,陶器21件,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居家生活场景。
5、在文化面貌上也极具特色,早期以平底腰檐釜为主要特征,与以往马家浜文化的文化面貌不相近,而更接近于同在太湖西部的骆驼墩遗址,从而扩大了骆驼墩文化遗存的空间分布范围,晚期在文化上表现出了多样性。从发现的大量陶器标本及石器中,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的先民和宁镇地区甚至长江中游等地发生过广泛而频繁的交流。
通过发掘,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实物,有形体硕大的缸,制作精美的鼎、?F、盉,打磨精致的石斧、石石奔 ,更有古拙可爱的陶猪、母背子羊陶塑艺术品、雕刻生动的鱼,再结合遗址中的各种遗迹,我们不难想像出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生活,炊烟袅袅,鸡犬相闻,鱼米飘香,偶尔还有舟船相往,呈现出一派祥和、自然的浓郁生活气息。
。
Hash:8d36ddced7797cc85da1528932b5a101f28b3f58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