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福司镇景点 百福司旅游景点

导读:百福司镇景点 百福司旅游景点 1. 百福司旅游景点 2. 百福司镇地图 3. 百福司在哪里 4. 来凤百福司旅游景区 5. 来凤县百福司旅游景点 6. 百福司镇简介 7. 来凤百福司古镇风景区

1. 百福司旅游景点

中文名称来凤县外文名称LaifengCounty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湖北 恩施下辖地区翔凤镇、大河镇、百福司镇政府驻地翔凤镇电话区号0718邮政区码445700地理位置湖北西南面 积1342.05平方公里人 口40万人(2016年)增长中方 言西南官话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仙佛寺、酉水三峡、黄柏园-石桥、白岩山天池等

2. 百福司镇地图

三省交汇?题主在哪个省?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三个省份交界的地方。比如,我在安徽省宿州市。跟江苏,河南两省接壤。那么宿州市就地处三省交汇!下面是我国三省交汇处的大致资料,题主可以参考:

我国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2处,分别是:

1、〖黑〗泰来县〖吉〗镇赉县〖蒙〗扎赉特旗

2、〖吉〗双辽市〖辽〗昌图县〖蒙〗科尔沁左翼后旗

3、〖冀〗平泉县〖辽〗凌源市〖蒙〗宁城县

4、〖冀〗怀安县〖晋〗天镇县〖蒙〗兴和县

5、〖晋〗河曲县〖秦〗府谷县〖蒙〗准格尔旗

6、〖宁〗盐池县〖秦〗定边县〖蒙〗鄂托克前旗

7、〖宁〗中卫县〖陇〗景泰县〖蒙〗阿拉善左旗

8、〖宁〗盐池县〖陇〗环县 〖秦〗定边县

9、〖京〗平谷区〖冀〗兴隆县〖津〗蓟县

10、〖京〗平谷区〖冀〗三河市〖津〗蓟县

11、〖苏〗丰县 〖皖〗砀山县〖鲁〗单县

12、〖皖〗砀山县〖鲁〗单县 〖豫〗虞城县

13、〖冀〗大名县〖鲁〗莘县 〖豫〗南乐县

14、〖冀〗涉县 〖晋〗平顺县〖豫〗林州市

15、〖秦〗潼关县〖晋〗芮城县〖豫〗灵宝市

16、〖秦〗商南县〖鄂〗郧县 〖豫〗淅川县

17、〖秦〗镇坪县〖鄂〗竹溪县〖渝〗巫溪县

18、〖秦〗紫阳县〖川〗万源市〖渝〗城口县

19、〖秦〗宁强县〖川〗青川县〖陇〗武都县

20、〖沪〗青浦区〖苏〗吴江市〖浙〗嘉善县

21、〖浙〗长兴县〖苏〗宜兴市〖皖〗广德县

22、〖赣〗婺源县〖浙〗开化县〖皖〗休宁县

23、〖闽〗浦城县〖浙〗江山市〖赣〗广丰县

24、〖豫〗商城县〖皖〗金寨县〖鄂〗麻城市

25、〖赣〗九江县〖皖〗宿松县〖鄂〗黄梅县

26、〖赣〗修水县〖湘〗平江县〖鄂〗通城县

27、〖湘〗龙山县〖鄂〗来凤县〖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8、〖湘〗花垣县〖黔〗松桃苗族自治县〖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9、〖渝〗江津市〖川〗合江县〖黔〗赤水市、习水县

30、〖黔〗毕节市〖川〗叙永县〖滇〗镇雄县、威信县

31、〖赣〗寻乌县〖闽〗武平县〖粤〗平远县

32、〖赣〗崇义县〖粤〗仁化县〖湘〗汝城县

33、〖桂〗贺州市〖粤〗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湘〗江华瑶族自治县

34、〖黔〗黎平县〖湘〗通道侗族自治县〖桂〗三江侗族自治县

35、〖黔〗兴义市〖滇〗罗平县〖桂〗隆林各族自治县

36、〖滇〗德钦县〖藏〗芒康县〖川〗巴塘县〖川〗乡城县

37、〖川〗石渠县〖青〗玉树县〖藏〗江达县

38、〖陇〗玛曲县〖川〗阿坝县〖青〗久治县

39、〖新〗若羌县〖青〗冷湖镇〖陇〗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40、〖青〗治多县〖新〗若羌县〖藏〗班戈县双湖区

41、〖京〗通州区〖冀〗香河县〖津〗武清区

42、〖京〗通州区〖冀〗安次区〖津〗武清区

扩展资料:

三省交界往往辐射出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婚风或殡仪、五官或肤色、好恶或忧喜、节日或禁忌,甚至穷与富、病别与寿别。于是,除了人烟稀少处,大多的三省交界处就成为任何一省与另 两个邻省的较方便的经济交换处、文化感染处、风俗融汇处。

比如不少的三省交界处,方言模糊抑或是经济好的省的方言为主导;比如不少三省交界处,三省通婚率较高、民居建筑特色类似、疾病种类类似。过去的三省通衢,如今的三省大市场,让不少能者辐辏在三交的至高点上

3. 百福司在哪里

来凤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清乾隆元年( 1736 )年建县。它远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本省宣恩、咸丰县相连,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地跨东径109°00′—109°27′,北纬29°06′—29°40′,总面积1339平方公里。 下辖翔凤镇、绿水乡、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等五乡三镇一个省管开发区,4个社区185个村,国土面积1339平方公里,总人口30余万。

4. 来凤百福司旅游景区

是相连的,重庆酉阳接来凤这边的大河,和百福司。然后做个公交(8块钱车费)差不多40-50分钟就到县城了。

5. 来凤县百福司旅游景点

恩施到来凤距离全程约130.1公里。

杨梅古寨景区位于来凤县三胡乡,距来凤、咸丰县城和恩(施)来(凤)高速、恩(施)黔(江)高速均约20公里,以古村、古寨、古杨梅,古道、古墓、古戏楼,古桥、古庙、古院落著称。抚摸亿年石林群的厚重沧桑,叹服千年古杨梅的生命奇迹,探寻巴盐古道的文明遗存,体验百年古院落的浓郁文化,还有酸甜可口的杨梅和纯天然的特色菜大快朵颐,杨梅古寨集浓郁的土家文化、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慢生活的休闲农耕体验于一体,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

规划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是以黄柏和石桥两村的古桥、古道、古墓、古石林、古院落、古戏楼、古庙宇、古杨梅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杨梅古寨有优质杨梅1.4万余亩,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有1000多棵,最大树龄有1200年,被誉为“湖北杨梅第一乡”。

仙佛寺在来凤县城东7千米的酉水河边佛潭岩上,是我国开凿年代最久远的石窟寺之一。据同治来凤县志记载,仙佛寺建凿于(东晋)咸康元年五月(公元33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开凿年代早于敦煌莫高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云冈石窟(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和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是我国开凿年代最古远的石窟寺之一。仙佛寺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窑寺。

仙佛寺石窟高约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阁三层,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朴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

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梅子坳山卯洞,为天然形成的穿洞(类似隧洞),骑跨在酉水河上。换言之,梅子坳山犹如一座巨大的石拱桥横跨在酉水河上,令人称奇叫绝。

龙嘴峡是酉水河与新峡河、老峡河交汇的地方,也是“酉水河一线串珠”景点的重要一环。“窄口子”名符其实,它是酉水河最窄的地方,被誉为“九百里酉水咽喉”,枯水时节河宽仅数米,人用“撑杆跳”能轻松到达彼岸,又被称为“黄河壶口第二”。

“相思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该岛是酉水河上一个自然岛,形似一轮弯月,岛上鸟语花香,亭台楼榭,相传是土家妹子与情郎约会的地方。“仙女洞”处于龙咀峡的半山腰,上距山顶数百米,下距酉水河数百米,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洞中丹霞石与石灰石交替共生,形成了众多千姿百态的奇特钟乳石奇观。

徐家寨位于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距县城60多公 。全寨64户207人,均是土家族,大都姓徐。相传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因避祸逃难,在此繁衍生息600年。现存大片土家原生态古民居、200多亩的古森林和800亩在青石板上培土辟出的古梯田。

舍米湖村位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的来凤县百福司镇。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村内有一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摆手堂。因其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被誉为“神州第一摆手堂”。舍米湖村原汁原味的摆手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大师彭昌松、鼓手彭承金被命名为“摆手舞传人”,百福司镇被国家命名为“摆手舞艺术之乡”。

6. 百福司镇简介

恩施到来凤距离全程约130.1公里。附近著名景点:杨梅古寨景区杨梅古寨景区位于来凤县三胡乡,距来凤、咸丰县城和恩(施)来(凤)高速、恩(施)黔(江)高速均约20公里,以古村、古寨、古杨梅,古道、古墓、古戏楼,古桥、古庙、古院落著称。抚摸亿年石林群的厚重沧桑,叹服千年古杨梅的生命奇迹,探寻巴盐古道的文明遗存,体验百年古院落的浓郁文化,还有酸甜可口的杨梅和纯天然的特色菜大快朵颐,杨梅古寨集浓郁的土家文化、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慢生活的休闲农耕体验于一体,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规划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是以黄柏和石桥两村的古桥、古道、古墓、古石林、古院落、古戏楼、古庙宇、古杨梅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杨梅古寨有优质杨梅1.4万余亩,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杨梅树有1000多棵,最大树龄有1200年,被誉为“湖北杨梅第一乡”。仙佛寺仙佛寺在来凤县城东7千米的酉水河边佛潭岩上,是我国开凿年代最久远的石窟寺之一。据同治来凤县志记载,仙佛寺建凿于(东晋)咸康元年五月(公元335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其开凿年代早于敦煌莫高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云冈石窟(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和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是我国开凿年代最古远的石窟寺之一。仙佛寺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石窑寺。仙佛寺石窟高约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阁三层,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朴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卯洞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梅子坳山卯洞,为天然形成的穿洞(类似隧洞),骑跨在酉水河上。换言之,梅子坳山犹如一座巨大的石拱桥横跨在酉水河上,令人称奇叫绝。龙嘴峡龙嘴峡是酉水河与新峡河、老峡河交汇的地方,也是“酉水河一线串珠”景点的重要一环。“窄口子”名符其实,它是酉水河最窄的地方,被誉为“九百里酉水咽喉”,枯水时节河宽仅数米,人用“撑杆跳”能轻松到达彼岸,又被称为“黄河壶口第二”。“相思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该岛是酉水河上一个自然岛,形似一轮弯月,岛上鸟语花香,亭台楼榭,相传是土家妹子与情郎约会的地方。“仙女洞”处于龙咀峡的半山腰,上距山顶数百米,下距酉水河数百米,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洞中丹霞石与石灰石交替共生,形成了众多千姿百态的奇特钟乳石奇观。徐家寨徐家寨位于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村,距县城60多公里。全寨64户207人,均是土家族,大都姓徐。相传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因避祸逃难,在此繁衍生息600年。现存大片土家原生态古民居、200多亩的古森林和800亩在青石板上培土辟出的古梯田。舍米湖村舍米湖村位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的来凤县百福司镇。全村170户600多人都是土家族,村内有一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摆手堂。因其年 久远保存完整,被誉为“神州第一摆手堂”。舍米湖村原汁原味的摆手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大师彭昌松、鼓手彭承金被命名为“摆手舞传人”,百福司镇被国家命名为“摆手舞艺术之乡”。

7. 来凤百福司古镇风景区

先从“施”字说起,因为先有“施”,后才有“恩”。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地域,春秋时属巴国;战国属楚国的巫郡;秦朝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汉代北部属南郡(治所在今荆州),南部的来凤、宣恩以及咸丰的南部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属建平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今恩施地区的土著人向邹兄弟归附朝廷,因此设施州,今恩施地区始有“施”字之名。以后各个时代,施州曾改过庸州、清江郡等,但绝大多数时间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卫,清朝改施南府。

清朝设施南府,其名来源于元代始设的施南土司。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对今恩施地区的统治主要为羁縻制度,即“以土官治土民”,封赠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羁縻府州、羁縻卫所”制度。宋代,施州改属四川省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在今恩施南部设立了一些羁縻州县。如定州(鹤峰县南部并跨入湖南境内)、富州(今来凤一带)、顺州(宣恩沙道沟一带)、保顺州(宣恩县李家河一带)、高州(宣恩县高罗一带)、懿州(咸丰县境)、龙渠县(利川市忠路一带)。

元代统治中国后,鉴于宋代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每到王朝衰微时,不听其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对土司的建制、职衔、职责、升降、进贡、征调等,都做了规定。其时在今恩施境内共设10多个土司:施南宣慰司(改土归流时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早期治所地有争议)、湖南镇边宣慰司(即以后的忠峒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一带)、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即以后的镇南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李家河一带)、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今来凤境内)、师壁宣抚司(今来凤境内)、高罗宣抚司(今宣恩境内)、安定宣抚司(辖今鹤峰、桑植、慈利三县毗邻地区)、怀德宣抚司(遗址待考)、忠孝军民安抚司(今利川元堡一带)、盘顺安抚司(来凤卯洞土司的前身)、龙潭安抚司(今咸丰龙潭一带)、木册安抚司(今宣恩板栗园)。施南土司是级别最高的三个宣慰司(从三品)之一,其名称源于其治所在施州之南。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时,今恩施地区境内有19个土司,即容美宣慰司(治所地今鹤峰县城)、施南宣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散毛宣抚司(治所在今来凤猴栗堡)、忠峒宣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沙道沟)、忠路宣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忠路)、东乡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长潭河)、木册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板栗园)、高罗安抚司(治所在今宣恩县高罗)、大旺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旧司)、东流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东流司)、腊壁安抚司(治所在今来凤县水田坝)、金峒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金峒司)、唐崖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村)、龙潭安抚司(治所在今咸丰县龙潭司村)、沙溪安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沙溪村)、忠孝安抚司(治所在今利川市元堡乡汉庙村)、卯洞长官司(治所在今来凤县百福司新司城等处)、漫水长官司(治所在今来凤县宣抚堡) 百户土司(治所在今来凤县百福司)。将最大的容美宣慰司改鹤峰州划给宜昌府管辖,而将其余18个土司地分设宣恩、来凤、咸丰、利川4县,与非土司地的恩施县共5县置一府,借用仅次于容美土司的施南土司之名,而命名施南府。乾隆元年(1736年),将原属四川夔州府的建始县划入,为6县之治。也正因为历史上今恩施地区有如此多的土司,才有后来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可能。

现在来说说“恩”字的来历与其在行政机构设置时的应用。

清朝建立,初期仍袭明制,今恩施地区的行政名称仍为施州卫。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卫改施县,次年改恩施县,取皇帝恩泽施地之义。1735年设立施南府,恩施县为附郭首县,即施南府署所在地。中华民国成立,废施南府,所属6县直属省府。以后在今恩施地区先后设荆南道、荆宜道、荆鹤道、施鹤道,仍为6县之治。民国十五年(1926年),将宜昌府属鹤峰州改县划入,为7县之治。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改设鄂西行政区,始有“鄂西”行政区域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湖北省第十行政区,其时将宜昌府属巴东县划入,为8县之治。以后又改为鄂西第七行政督察区。这一阶段,恩施县均为附郭首县,未以其为府、道、行政区机构名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设置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辖陆续解放的7县,仍为原来的8县之治。1955年改称恩施专员公署。1968年改称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用至今。“恩施”两字,与今恩施州,与恩施人民难舍难分,就“施”来说,已有1400多年的时间,就“恩”来说,也有280多年时间。作为一个恩施人,应该透过“恩施”这两个字的结合与变迁,了解恩施的历史,体现对家乡的热爱。

Hash:e4bf03455321f189ddae005505e67c4f0614759f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