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唯才是举”是选太子最好的办法,古代皇

唯才是举选太子的想法是好的,但问题是这太唯心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首先,贤明没有标准,很难判断,不见得择贤就一定能唯才是举。

谁是嫡长子,一目了然,但谁贤,这个很难判断。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愚蠢,但是心里面很精明;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贤明,但其实是包装出来的;有的人小时候很聪明,可是越大越蠢;有的人小时候很愚蠢,可越大越精明。有人看问题异于常人,和大家都不同,大家都认为他笨,可是若干年后才证明他是对的。

就拿咸丰皇帝来说,他本人不怎么样,若是按真正的择贤立储,皇位轮不到他。可他有个善于揣摩道光心思的老师杜受田,此人专教他如何取悦道光的小把戏。时间长了,道光就认为咸丰是贤明的。可是结果呢?

这就好比从一群马中挑最大的,或者跑的最快的,挑起来很简单,看哪匹马最大,跑的最快就可以了。但如果想挑最有特点的一匹马,那就只能扯皮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一万个伯乐,就有一万种相马的挑选标准。如果伯乐本身老眼昏花,那挑出来的也只能是废马。

所以说,择贤也不一定就能挑选出真正的贤明太子。

第二,选贤容易导致内讧。

前面说了,贤明没有标准,不好判断,所以如果以贤明为挑选太子的标准,那就容易引起争议,也容易结党营私。

举个例子说,康熙废了太子胤礽后,让大臣们推举太子,结果大臣们立马开始站队,喜欢老三的就说老三很贤明,喜欢老八的就说老八很贤明,大家纷纷站队,把康熙都吓的够呛,还以为自己的皇位不保,干了很多晚节不保的蠢事。

这样整天争来争去,到最后康熙死了都没有选出能服众的接班人。雍正继位后,他还专门写了《大义觉迷录》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罕见的。

相比来说,老大很好判断,谁是老大,大家都知道。提早立老大,也就是立嫡长子,可以避免扯皮,断绝争端,利于团结。

第三,古人寿命很短,皇帝也一样,很多皇帝也是很年轻就死了。皇帝没有时间等到一个贤明的儿子出世来接班,所以立嫡是最简单,也最利于稳定的传位方式。

实际上,嫡长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咱们中国是一开始施行也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早在夏商周三代,当时的传位执行的是“立子与立弟并行”的制度。

这种制度很容易扯皮。

比如君主把大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因为弟弟贤明),儿子会不满,待弟弟继位后,他就会面临传位的尴尬选择——是把皇位传给大哥的儿子,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如果传的好,那是王朝之幸,传的不好,立马自相残杀。

举个例子,宋太祖把位置传给宋太宗(按宋太宗自己的说法,赵匡胤是传贤),宋太宗怕侄子复位,结果侄子稀里糊涂全死了,没一个活过30岁。这就是皇家之不幸。

所以,从政权稳定的角度来看,传贤没有传嫡好,后者继承关系清晰,不容易出乱子。

当然了,传贤也有好处,比如在乱世。传贤的好处在于贤明的储君(比如弟弟)一般都会比儿子年长,人生经验也会更丰富。

所以,在乱世的时候传弟(传贤)就要比传子更靠谱一点。五代到北宋初期的时候,这个模式就很流行。郭威传柴荣,而不是自己再生一个幼子传位,就是典型案例。

不过,当王朝稳定后,也就是国家的组织结构越来越稳定,礼法观念越来越强后,嫡长子继承制就比传贤要更合适。

用古人的话说:“国之神器不可以示人”,皇位继承权必须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统性,不能交给人议论。

如果传贤,那就等于把国之神器示人了,让人公开议论了,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绝不是幸事。

Hash:b38a87fdad631c29c5928c5d33dd4e1971b0978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