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大环线 11 藏族村寨之生态移民村

晚上入住共和县,这是一个以藏民为主的县城,沿途所有的商铺门面全用汉语和藏语书写。而“共和县”这三个字更是让人与新中国联系到一起,问导游她也不甚了解。于是手机上百度,原来这里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11日就成立的县府,取“五族共和”之意,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原来如此。

自进入青海后,每次吃饭都感慨颇多,不是饭菜不好吃,说实话,也确实算不上好吃,但最有感触的还是在每个饭店遇到的“小小服务员”。现在正是暑假,西北的 旅游 旺季,孩子们来帮忙也无可厚非。 可惊讶的是,这些才十来岁、读过书、一口流利普通话的藏族孩子竟然代替了普通话磕磕巴巴的父母,成了接待和沟通的主力。看着他们从容地应对客人,有条不紊地安排事宜,着实让人心酸,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啊!同行的家长纷纷教育自家孩子:和人家比,你们真是太幸福,天天手机、iPad,什么也不会做,太不懂惜福了。

还有更感人的是那些3---6、7岁的孩子,在兜售一些小商品,如羊肉串、青稞爆米花、手工串珠之类的,手里还拿着微信和支付宝的二维码,一口口“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快来买啊”,那奶声奶气的嗓音,那流利的话语,既让人心疼他们的稚气,又让人心酸他们的老练。同行的人都或多或少买一点,孩子们看我们付好钱,还不忘说一句“谢谢,叔叔/阿姨。”

想起来之前导游阿朵说的她是青海玉树人,整个青海省人口也不过600万,连南方一个市的人口都不及。这里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存条件恶劣,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看来确实如此。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这里也直到2020年4月份才摆脱绝对贫困。

想到沿途经过之处,基本上都是旅行社定的团餐,餐厅相对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可即便如此,还能看到叫卖的孩子,可想而知那些条件差的地方是怎样的贫穷了。顿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物质资源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是那么的宝贵!我们该庆幸出生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更要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啊。

第二天要参观的藏族村寨就是政府精准扶贫的集中体现。在路上,阿朵给我们普及了青海的一些地理知识和藏民的现状。

原来中国有五大藏区,分别是西藏、四川、云南、甘南和青海。而在青海,藏族就占全省总人口的25%。以青海湖为界,以北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南面为海南藏族自治州,正西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除此之外,还有玉树、果洛、黄南藏族自治州,这些藏民多生活在偏远地区,以放牧为生,生活贫困。

今天我们要去的是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村。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地和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近30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2005年8月开始,国家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退牧还草、禁牧减畜、生态移民、荒漠化治理、草原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而退牧还草就要把藏民迁移出来,为此青海省政府建立了不少生态移民村来安置他们。今天我们参观的这个就是众多村庄之一。当然安置藏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不愿意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基层干部花了不少精力挨家挨户做工作。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村干部的经历都是真事。不过 现在好了,大家已经尝到了甜头,多数人都很配合。

这些移民村的房屋由政府统一建造,藏民只要交2000元就可以入住。另外政府为了帮助他们融入城镇生活,还设立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创业扶持资金,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改善民生条件。等会儿他们会展示一些手工艺品,比如银饰之类的。你们支持他们,也算是为精准扶贫做贡献了。

她还指着沿途房屋上的旗子告诉我们:“上面插着红旗的说明家里有党员,黄旗的是家里有佛教徒,这两种旗子都表明这里是受人尊敬的人家。”我们恍然大悟。这样看过去,插红旗的还不少,原来藏民中也有这么多党员。看来党的领导还是深入人心、深受人民爱戴的啊。

路上,阿朵还给我们介绍了接受哈达的礼仪,见有人说直接展开双手去接,她笑了:“你们平常在电视上看的那是领导或是贵宾接受的方式,不是谁都能学的。”然后她教我们双手合十,大拇指内扣,口里说着“扎西德勒休”低头去接哈达。对了,“扎西德勒休”是用来回应藏人的“扎西德勒”。类似于我们打招呼“你好!”“你也好!”的意思。

还有她名字曲珍梅朵的由来,她开玩笑地说:“我们不像你们汉族有姓氏,虽然我阿爸是汉人,但我的名字是我阿妈到寺院里请僧人帮我起的。你们要非问我姓什么,那我就只能说我姓佛。”一席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Hash:ecd11259bbf7830be27b35f121fbc8b59caa1ae4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