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挣钱的人的拍摄花絮
陈百顺说,因为《出门挣钱的人》是“文革”后青海作家的第一部故事片,因此,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得到了省领导和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一天,摄制组正在塔尔寺拍一个小集市场面,忽然一个声音传来:“省长来了。”大家循声望去,只见几个人来到摄影机旁,走在前面的一个中等身材、看上去精明强干的人,就是时任省长黄静波。黄静波省长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还观看了近两个小时的拍摄工作。老摄影师黄心一兴奋地说:“青海省政府和人民对摄制工作确实重视和支持。我拍了许多影片,省长亲临现场,这还是头一次。”在青海湖拍摄的时候,当时主管文卫的副省长班玛丹增还专程前来探班,“记得那时天气很热,班玛丹增副省长还特意嘱咐我,一定要保证摄制组的住宿和吃饭问题。领导的关怀,支持与鼓励着摄制组的全体演职人员,大家干劲十足,保证了影片拍摄工作进展顺利。”省长探班上世纪80年代,青海电影文学创作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不仅有专业作者挥笔写作,不少业余文艺爱好者也参与创作。其中,时为青海省话剧团编剧的陈士濂创作的《出门挣钱的人》,是我省在“文革”之后,被搬上银幕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真实地再现了青海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主动组织起来,出门挣钱却又不图钱,在一场新的生活激流中,经过较为曲折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而凝结成真挚友谊和淳朴可爱的品格。外景绝大部分是在青海湖、湟源、日月山、麦秀林场、泽库以及塔尔寺等地拍摄,还大量融入青海‘花儿’、青海酒曲等文化元素,青海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当年亲历拍摄的陈百顺老人回忆道。作为《出门挣钱的人》的编剧,陈士濂先生对30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陈士濂说,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部电影剧本,缘起于1982年《青海日报》上刊登的一篇通讯员文章《还羊记》。2011年12月29日,记者在青海省图书馆借阅了1982年5月11日的《青海日报》。泛黄的纸张,似乎还隐隐泛着油墨的馨香,通讯员张三元撰写的《还羊记》,生动记述了他在海晏县金滩公社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金滩公社岳锋大队的汉族社员鲍顺仑、常维俊等七人到默勒草原搞集体副业时,半路捡到了一群羊,他们不为金钱所动,没有丢掉劳动人民的本色和志气,不发“羊”财,最终费尽周折寻找到失主。“文章讲述的事情很简单,但农民们在面对金钱诱惑时表现出的本色、朴实感动了我。于是,我到刚察、海晏等故事发生地,实地采访了《还羊记》的作者张三元,并寻访当事牧民。”陈士濂说。回到西宁后,陈士濂开始动笔创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人人都想致富,金滩公社的牧民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一心只想着集体利益,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来讴歌这种精神。”被感动的陈士濂文思泉涌,剧本的创作一气呵成。1982年10月,电影剧本初稿《狼与羊》写成,陈士濂把剧本寄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不久,北影厂通知他到北京修改稿件,之后,剧本被定名为《出门挣钱的人》,发表在《电影创作》1983年3月号。这时,好消息传来,看了《出门挣钱的人》后,著名导演张郁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准备将剧本进行艺术再加工,拍成电影!主人公原型在海晏1984年4月,《出门挣钱的人》在全国放映,这是和演职人员艰辛付出分不开的,当年演职人员还清晰地记得这样几件发生在拍摄时的故事。 不寻常的替身青海湖畔的夏季很短暂,为了抢在草原由绿变黄之前拍完预定的镜头,时间之紧可想而知,不料此时一个重要的活道具――那匹菊花青马 突然病了,别说是让它套车表演,就连能否活下去也说不准,怎么办?重新换匹马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它找替身。千里草原,骏马成群,可要找到这样一匹既能套车又能让人骑乘,而且外形还要酷似的菊花青马,谈何容易!找马的同志立即分头驱车出发,在草原上来回奔波,但带回来的消息都令人沮丧,这时多亏几位热情的过路牧民,提供了重要线索,很快就找到了理想的替身。 雨夜拍摄8月初的夜晚,青海湖畔冷风飕飕,大家穿着皮大衣,准备拍摄“雨夜”这场戏,赶来支援拍摄的西宁市消防大队的两辆消防车和十多名消防人员,也正在忙碌地做着降雨的准备。阴冷的草原漆黑一片,发电车、消防车的马达声划破了草原的宁静。负责照明的同志将灯光对准了帐篷和羊群时,“雨”哗哗地下起来,实拍就要开始。此时,被这种场面惊吓的羊群,突然没命地四处奔逃。大家顾不得冰冷的“大雨”从头上浇着,极力拦挡着。羊群愈加惊慌,乱冲乱撞,一位工作人员被羊撞了个仰面朝天,半晌爬不起来。副导演李少红像个愣小子一样站在“雨”里东奔西跑地指挥大家。扮演大保的陈佩斯更是身着戏装,在泥水中摸爬滚打。摄影师则不失时机地抢拍了许多十分逼真的镜头。陈佩斯遇险黄南麦秀林场,山势巍峨,风光秀丽,涧深林密,鸟语花香,清泉淙淙,草茂羊肥。摄制组的同志们却难得有许多闲情逸致去观赏山川景色,他们全神贯注地在紧张的工作中。实拍开始了,地点选在麦秀山腰上。一片依傍着密林的草坡,尽头就是百丈悬崖,地势十分险要。为了将摄影器材运上去,还修了一条简易的路。这天,陈佩斯正躺在马车车厢里表演,不知什么原因,菊花青马突然惊跑起来,如离弦之箭,直向草坡尽头冲去,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惊呆了。在这关键时刻,曾经上房撵鸽子,练就了上蹿下跳功夫的“二子”喊了声不好,随即来了个敏捷的鱼跃,飞身下了马车,说时迟那时快,马车被颠得散了架,翻倒在草坡上,离了套的马失去重心,冲到悬崖边,突然像被钉子钉住了,看着陈佩斯从地上爬起来,大家才出了一口长气。银幕外的往事1983年6月,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来到青海。当年在青海省文化厅电影处工作的陈百顺,接待并全程陪同摄制组,负责外联、后勤等工作。2011年12月29日,陈百顺老人通过片片段段的回忆,讲述了那段被时光湮没的往事。在他的记忆中,摄制组堪称“群星闪耀”――“除了张郁强导演外,还有白穆、张雁、刘昌伟、王显、陈佩斯等知名演员,我省的藏族演员拉毛仙、诺日、康卓等也有机会与全国知名的导演、演员学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副导演的李少红也给陈百顺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少红当时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在《出门挣钱的人》里,她任副导演,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她,那时就已经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才气,她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才能已崭露头角。”经过不断历练,李少红成长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女导演代表,拍出《红粉》《大明宫词》等电影电视剧作品,每每在电视上看到李少红的消息时,陈百顺都会想起30年前在青海湖边,那个扎着小辫、满脸认真的李少红。“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白穆老师那时已经是全国著名演员,因为经常在影片中饰演反面角色,他精湛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在影片中‘面目可憎’的他,生活中是那样的随和热情。在青海拍摄的四个月里,他从不喊累喊苦。记得有一次到昂思多拍摄时,因为连阴雨,河水暴涨,白穆老师乘 坐的车突然在河水中熄火,花甲之年的他第一个跳进水里推车,丝毫没有大明星的架子。”言及此,陈百顺连连竖起大拇指。
Hash:6d5e985f19a7d295cf615aadcca4e1ccf30235d9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