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旅游景点 乾隆古镇在哪里

导读:乾隆旅游景点 乾隆古镇在哪里 1. 乾隆古镇在哪里 2. 乾隆木渎古镇 3. 乾隆的地方 4. 乾隆下江南的古镇 5. 乾隆古都在哪里 6. 乾隆的故乡是哪里 7. 乾隆下江南去的古镇 8. 乾隆六次到过的古镇 9. 乾隆去过哪些地方

1. 乾隆古镇在哪里

  塘栖乾隆御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属德清、杭县两县管辖,以此碑为界,碑东为杭县,碑西为德清县。加之此碑早被住户砌入围墙,只露出顶端一截,未能见其全貌。所以,天长日久,人们一直将此碑认为是两县的分界碑。  1985年,塘栖区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觉得此碑仅从碑额看就不像界碑,几次爬上去观察,认出“钦此”两字,于时拟文向县、镇反映。时值《塘栖镇志》刚开始编纂,镇志编纂部门当即实地查考此碑,将碑上之字一个个拓了下来。再查考诸多史籍,历经数月,终于查实:此碑竟是块御碑。原来,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2002年4月,塘栖镇人民政府出资二十余万元,拆除了御碑旁的房屋,搬迁了居住在此的居民,使尘封已久的乾隆御碑重见天日。  碑文:  钦奉 上谕:朕巡幸江浙,问俗省方,广沛恩膏,聿昭庆典。更念东南贡赋,甲于他省,其历年积欠钱粮,虽屡准地方大吏所请,分别缓带,以纾民力,而每年新旧并征,小民终未免拮据。朕宵旰勤劳,如伤在抱。兹当翠华亲莅,倍深轸切,用普均沾之泽,以慰望幸之忱。著将乾隆元年至乾隆十三年,江苏积欠地丁二百二十八万余两,安徽积欠地丁三十万五千余瀚,悉行豁免,俾吏无挂误,民鲜追呼,共享升平之福。夫任土作贡,岁有常经,自应年清年款。江苏积欠乃至二百二十余万之多,催科不力,有司实不能辞其咎;而疲玩成习,岂民间风俗之浇漓,尚有未尽革欤?朕以初次南巡,故特加恩格外,嗣后该地方官务宜谆切劝谕,加意整顿。其在小民,亦当溺除旧习,勉效输将,勿谓旷典,。可希冀屡邀而维正之,供任其逋负也!其浙江一省,虽额斌略小于江苏,而积年以来,并无积欠,岂犬牙交错之地,不齐乃至与欤!此具见淅省官民敬事急公之义,而江苏宫民所宜怀惭而效法者也!朕甚嘉焉,着将本年应征地丁钱粮,蠲免三十万两,以示鼓励。

2. 乾隆木渎古镇

好像是第十集,苏州木渎古镇。

3. 乾隆的地方

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为此他撰写了《南巡记》一文,总结性地叙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在这一点上,他很像圣祖康熙六次南巡江浙。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间疾苦以及奉母游览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同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离京,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黄河阅天妃闸、高家堰,下诏准许兴修高家堰的里坝等处,经过淮安,命令将城北一带土堤改为石工;然后由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至苏州。同年三月,到达杭州,参观敷文书院;然后登观潮楼阅兵,遍游西湖名胜。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太祖陵,并且阅兵;陪着皇太后亲自到织造机房观织。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到泰山岳庙烧香。同年五月四日,抵达圆明园。第一次 巡,往返行程水路共计5800里,历时五个多月。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同年二月五日到达天妃闸,阅龙木;二月十三日,到达范仲淹高义园;二月二十日,到达苏州,又奉皇太后临视织造机房,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后到达杭州;三月十八日,到江宁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又将积欠的种子、口粮全部免去;四月五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四月六日。到荆山桥、韩庄闸巡视;四月十日,到达曲阜,拜谒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圆明园。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乾隆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南巡,正值直隶、山东、安徽等地受灾,乾隆经过时,免去了这些地方的额赋,又拨了一些物资款项赈灾。然后去审查了前两次命令修的工程的进度,并且对两淮的盐商赏赐有加。经过杭州后,到海宁阅海塘、登观潮楼、阅福建水师;和前两次一样巡视织造机房和祭拜明太祖。回京的时候检阅了徐州的河工;到邹县祭孟子庙;再次去孔庙拜谒,登泰山的玉皇顶烧香。同年五月,到达涿州,赈灾免赋,然后回到圆明园。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乾隆开始第四次南巡。此次南巡在时间、路线和主要行程安排与第三次大体相同。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乾隆从京师出发,开始第五次南巡。乾隆说这次南巡的目的是“省方观民,勤求治理”。南巡途中,他多次颁发谕旨,免去直隶、山东等地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凡是老民老妇,均加恩赏赐;到达山东后,他派遣官员祭祀了孔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同年二月五日到达天妃闸,阅龙木;二月十三日,到达范仲淹高义园;二月二十日,到达苏州,又奉皇太后临视织造机房,在嘉兴和石门镇阅兵;二月二十七日,奉皇太后到达杭州;三月十八日,到江宁府,祭明太祖陵;四月四日,到徐州阅视河工,降旨截流漕粮,又将积欠的种子、口粮全部免去;四月五日,到孙家集阅视堤工,命令将河堤改用砖砌;四月六日。到荆山桥、韩庄闸巡视;四月十日,到达曲阜,拜谒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圆明园。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乾隆第三次南巡。这一次南巡,正值直隶、山东、安徽等地受灾,乾隆经过时,免去了这些地方的额赋,又拨了一些物资款项赈灾。然后去审查了前两次命令修的工程的进度,并且对两淮的盐商赏赐有加。经过杭州后,到海宁阅海塘、登观潮楼、阅福建水师;和前两次一样巡视织造机房和祭拜明太祖。回京的时候检阅了徐州的河工;到邹县祭孟子庙;再次去孔庙拜谒,登泰山的玉皇顶烧香。同年五月,到达涿州,赈灾免赋,然后回到圆明园。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乾隆开始第四次南巡。此次南巡在时间、路线和主要行程安排与第三次大体相同。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乾隆从京师出发,开始第五次南巡。乾隆说这次南巡的目的是“省方观民,勤求治理”。南巡途中,他多次颁发谕旨,免去直隶、山东等地应征地丁钱粮的十分之三;凡是老民老妇,均加恩赏赐;到达山东后,他派遣官员祭祀了孔子;沿途他还派官员祭祀那些已故的兴修河道的官吏;此外,还在杭州、江宁等地阅兵,再一次拜谒朱元璋孝陵。五月九日,班师回京。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开始了最后一次造访江南。减免所经之地的地丁钱粮;准许各地 经犯过案文武各官的案子重新审核,没有案子的,可以加一个等级;经过德州时,在晏子祠行宫写成了《济文考》一文;拜谒孔子庙;视察江浙境内沿海工程;接见越南使臣;派官员祭明太祖陵。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京师。

4. 乾隆下江南的古镇

苏北比较出名的六大古镇是:窑湾古镇、河下古镇、皂河古镇、邵伯古镇、溱潼古镇和黄桥古镇苏北“小上海”——窑湾古镇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边缘,始建于唐武德元年( 618年),千百年来,窑湾古镇一直是苏北地区的商业重镇和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镇上拥有各种店铺作坊多达360余家,素有苏北“小上海”的美誉。

作为苏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镇,窑湾古镇完整保存有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江西会馆等明清古建筑834间,自然人文景观20余处。

窑湾古镇江南特色的小桥流水,古色古香的小镇,大街小巷都可以成为你的“摄影棚”。当你穿上汉服走进古城,还来不及按下快门,时光就仿佛已经倒流千年。

窑湾古镇很美,只是缺少点人气,如果你喜欢古镇也喜欢清净,那不妨来窑湾走一走。这里,不仅有南方水乡的灵秀,更有北方古城的大气。

二、淮安千年古镇——河下古镇

河下古镇,曾名“北辰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边缘,形成于春秋末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旧时的河下古镇,经济因运河而兴,百业因运河而起,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传说故事。

河下古镇是文化名人诞生地,著名的有巾帼英雄梁红玉、文学家吴承恩、军事家韩信等名人;在文化、军事、盐商、中医、美食方面,更是无一不涉。

河下古镇一座座“百年老字号”在造型古朴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河下古镇有条石板铺就的石板街。板面厚重而光滑,仿佛承载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痕迹。走在古街青石板上,只有零星商户开业,而外围还生活着不少居民,有吴承恩故居、韩信钓鱼台、闻思寺等小景点可供参观。这里的石板街能让人感受到平日的生活场景,比起喧嚣的城市风光,或许更能让人放下奔忙、倾心感受秋日的悠闲时光。

河下古镇,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他烟火气,没有过多的商业污染,与水乡古镇的婉约比起来,淮安的河下古镇则更古朴大气,行走其间,浓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三、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下榻的古镇——皂河古镇

皂河古镇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城,是一座具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古镇内遍布大量文物古迹、遗址及传说,如龙王庙行宫、宿迁陈家大院、皂河财神庙、合善堂等明清建筑。

“皂河”原是条河的名字,因水底土色发黑而得名。清代在这里建了座“龙王庙”以镇水患;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都来到了皂河镇,下榻龙王庙,这座古庙又称“乾隆行宫”。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皂河古镇而过。现代古镇中最雄伟的建筑,是跨越京杭大运河之上的“安澜桥”。在桥上凭栏远眺,无限美景尽收眼底。近处,渔人楼房鳞次栉比,而极目远眺,清清的骆马湖烟波浩渺。

四、运河特色风情小镇——邵伯古镇

邵伯古镇位于江苏扬州江都,古地名为步邱,东晋时改为邵伯,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邵伯古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

邵伯古镇的景点主要有邵伯老街、邵伯铁牛、邵伯湖风景旅游区、邵伯美食街、斗野园、邵伯古镇景区邵伯船闸景点和运河文化生态公园等。

邵伯老街是非常安逸的一条老 街,商业信息不浓,游客很少,可以慢慢的闲逛。由于没有经过商业宣传,邵伯古街上很少有外来游客的。古镇上的主人依旧保持着不紧不慢的生活,那敞开的店铺极少有生意,店主人也不管这些,他们沉浸在漫长悠远的时光里聊天、品茗、发呆,打发着他们休闲的时光。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经过邵伯都会难以抵御古镇的繁华的诱惑,都要从大马头登岸,穿过曲径通幽的小巷,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受康乾盛世的繁荣富足,感受着百姓的幸福安详。

邵伯美食街就在邵伯老街旁,邵伯龙虾小有名气,美食街上基本都是龙虾馆,到了龙虾坐季节的时候甚是热闹,多达25种口味。

五、溱潼水国胜江南——溱潼古镇

泰州溱潼古镇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该镇四面环水,环境优美,为鱼米之乡。溱潼古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有别于江南古镇的灰瓦白墙,这里的古宅全是青砖灰瓦。古镇拥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小镇深巷幽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镇上的古建筑大多是官宦世家和富豪土著所建,既具有封闭式宫廷建筑格局,又带有江南宅第艺术风格。镇上有一棵千年大茶树,枝繁叶茂,清明前后鲜花盛开非常好看。这里商业氛围少,民风淳朴,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前来。

六、千年历史军事重镇——黄桥古镇

黄桥古镇位于江苏泰兴市东北四十二里黄桥镇。黄桥是一座活着的古镇,这里的居民依旧延续着千年的古镇脉搏。泰州黄桥古镇始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和具有丰厚底蕴的文化名镇。 黄桥遗存丰厚,有明清建筑2000余间,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古街区,古街巷24条。保存着古街巷、古寺庙、宗祠,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门、亭、园、桥、巷、寺、碑、栈,星罗棋布,移步换景,每处皆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方风情、一种文化。

黄桥古镇没有太多游人,也正是因为这样,黄桥古镇能够保留着古朴的气质。

黄桥古镇的古建筑主要有:宋顾孝子亭、将军府、何氏宗祠、福慧寺等。其中, 福慧禅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四年。寺内有天王殿,观音殿、罗汉堂、藏经楼等,福慧禅寺自建寺一直佛事兴旺,香火不断。有江北第一古刹之称。

5. 乾隆古都在哪里

就是现在的北京

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东与天津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相邻,中心位置东经116°20′、北纬39°56′,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6. 乾隆的故乡是哪里

在清朝的历代皇帝里面,乾隆皇帝的精力可能最为旺盛。他6次巡幸江南的事情,在民间广泛流传,演变成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就连乾隆皇帝自己都念念不忘。在第6次下江南时,乾隆皇帝写下“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的诗句。

你看,乾隆皇帝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对江南的人文风景充满了无限眷恋。

鲜有人知的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不止是6次下江南,还曾经4次东巡盛京。

盛京,即今天的沈阳。在几百年前,盛京是清朝的发源地。在1625年至1644年间,盛京是清朝(后金)的都城,是清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清朝入关后,定都于北京,又将盛京作为留都,政治地位仅次于北京,这里依然保持着设户部、礼部、兵部、刑 部、工部5部(不设吏部),各部设置侍郎,负责主持工作。清朝在盛京设置内大臣一名,全面负责留守事宜。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廷改为盛京将军,为正一品,主要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

沈阳故宫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东巡盛京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盛京有清朝的3座祖宗陵墓,即永陵、福陵、昭陵。永陵是努尔哈赤先祖的陵墓,福陵是努尔哈赤与皇后的陵墓,昭陵是皇太极与皇后的陵墓。乾隆皇帝向来注重“忠孝”治国,强调祖宗之法:“三语之中,又惟以祖宗之心为心居其要焉。盖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必思开创之维限,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心。”为此,他要东巡谒拜祖陵,向全天下的老百姓作出“忠孝”的榜样作用。

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盛京,是在乾隆八年(1743年)。当年8月26日,乾隆皇帝一行浩浩荡荡地从圆明园出发,经过密云、承德,前往盛京。中途,曾经在承德热河避暑山庄休整4天。

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盛京,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奉崇庆皇太后之命前往盛京祭祖。当年6月25日,乾隆皇帝依然从圆明园出发,路线与第一次大致相同。

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年9月10日,乾隆皇帝从紫禁城出发,取道山海关出关(前两次由古北口出关),前往盛京。

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盛京,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当年6月23日,乾隆皇帝从圆明园出发,经过承德热河等地,前往盛京。这次东巡,是因为盛京建好了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溯阁,需要乾隆皇帝亲临庆祝。

在这4次东巡中,第二次东巡耗费的时间最长,一共历时153天,几乎是小半年时间。东巡的规模和排场,也最为宏大,丝毫不亚于6次下江南。第三次东巡耗费的时间最短,一共只有66天。这是因为崇庆皇太后刚刚在上一年(1777年3月2日)病逝,乾隆皇帝还处于服丧期,没有心情吃喝玩乐,沿途的围猎和宴会一律取消。

乾隆皇帝东巡期间,除了到永陵、福陵、昭陵进行祭拜外,还干了其他事情。

一是豁免相应地区的钱粮,赦免罪行。

皇帝好不容易来一次盛京,怎么也得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一点福利吧?对于清朝皇帝来说,最容易给出手,也最实在的福利,就是豁免钱粮。

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时,赦免了祭祖活动所在地区奉天府的钱粮:“所有奉天府属钱粮,及各庄头粮食,俱已豁免。应纳本年豆米草束,免徵一半。其乾隆七年以前积欠,与七年分因灾缓徵之项,俱著该部查明,一并宽免。”第三次东巡时,又宣布豁免“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项钱粮”。此外,“盛京户部各庄头本年应交仓粮一万余石亦免其交纳”。第四次东巡时,“所有经过直隶、奉天、各州县,著蠲免本年地丁钱粮十分之五。”

一时之间,皆大欢喜。

为了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乾隆皇帝还对奉天府军民罪行进行赦免:“所有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属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及秋审情实各犯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应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以下,悉予宽免,用昭肆眚施惠至意。”

二是赐宴和接见蒙古王公,联络感情。

清朝立国以来,向来注重与蒙古的联系。乾隆皇帝前往盛京祭祖,要途径蒙古地区,正是一个联络感情的大好机会。

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时,专程从张三营进入蒙古。蒙古48旗的王公贵族闻讯,对乾隆皇帝夹道欢迎。乾隆皇帝随即赐宴,赏赐蒙古王公贵族。此后,乾隆皇帝又在蒙古王公贵族的陪同下,在蒙古地区行围狩猎,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乾隆皇帝 乎每次东巡,都会赐宴和接见蒙古王公贵族。

在豁免钱粮、赐宴蒙古王公之外,乾隆皇帝还会安排部署工作,接见当地军政官员,巡查边防地区,体察人民疾苦,修整皇家建筑,对盛京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然,乾隆皇帝作为一位勤奋的诗人,在每次东巡盛京时,都会诗兴大发,留下一定数量的诗句。如第二次东巡时写下的《寄题敖汉瀑布水》:“我爱敖汉瀑布水,今来路隔三百里。题诗睫眼十一年,飞注东流殊未已。”如今读来,颇有老干部体的风采。

7. 乾隆下江南去的古镇

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承袭了历史上南北交融与中西合璧,也是京杭运河保存完好的一段。这里有各种民俗表演,有舞龙舞狮、乾隆下江南等。“天下第一庄”。

起源于枣庄地区的柳琴戏,既有鲁南地区戏曲的内涵,又有运河号子的特色。船形街,长110米,形似扬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风顺”。内河摇橹船是一大特色,而船妹子则是船上那颗闪亮的明珠,声音空灵、宛转悠扬,夜晚灯光点缀、似梦非梦。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是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当夜幕降临,灯火辉煌,流光溢彩,千盏花灯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里。

历史上的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招幌博物馆对著名中华老字号进行了复原,展陈1940年以前各式招幌500余件,再现运河沿线地区的商业风情。悠悠古运河千年流淌、生生不息,漫步在台儿庄古城内,踩在苔痕斑驳的青石古道上,听着古道旁的蜿蜒流水潺潺作响,不见沧桑、心境澄澈。趁春暖花开、春风拂面,去台儿庄吧!它让一个北方孩子,彻底爱上了江北水乡。

8. 乾隆六次到过的古镇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过微山湖南阳古镇

9. 乾隆去过哪些地方

乾隆驾崩后没升天也没去地狱,被蓬莱截胡了。

Hash:59b1ee18a36f6f52f09e9b7d02f0fe200fc46e3d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