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德兰港旅游景点 - 德黑兰城市风光

导读:黑德兰港旅游景点 - 德黑兰城市风光 1. 德黑兰城市风光 2. 德黑兰城市排名 3. 德黑兰城市图片繁华 4. 德黑兰风景图片 5. 德黑兰的旅游景点 6. 德黑兰风景 7. 德黑兰市区图片 8. 德黑兰繁华吗

1. 德黑兰城市风光

不是。我们来认识下伊朗的境内的三条较长河流吧。

第一长河:卡伦河

卡伦河(Karun River)是伊朗最长河流,也是唯一可通航的河流,位于伊朗西南部,为阿拉伯河支流,属于西亚两河流域的一部分。该河发源于扎尔德峰北坡,切过扎格罗斯山脉,下游进入胡齐斯坦平原,在霍拉姆沙赫尔附近注入阿拉伯河,全长950公里,平均流量为575立方米/秒。在霍拉姆沙赫尔与阿拉伯河汇合。沿岸最大城市是阿瓦士。但在阿瓦士以下,有时河水很浅,无法通航,尤其是在旱季。在河水的流量方面,有季节性的改变,在10月间,水位最低,而在4月间,由于降雨和融雪,水位最高。

卡伦河造就了伊朗西南边疆富饶的胡齐斯坦,被卡伦河流域滋养的胡齐斯坦是伊朗最重要的农业区。胡齐斯坦平原,拥有开阔的冲积平地,且卡伦河水量充沛、灌溉水源充足,环境舒适,适于种植业的发展。当地农民以种植谷物、蔬菜与果木为主,有些向阳且有遮挡北风的谷地,夏季温暖得足以种植水稻,并大量出产谷物、甘蔗、水稻、椰枣。

胡齐斯坦地区的椰枣林

在古代,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卡伦河都是分别流入波斯湾,随着泥沙淤积和陆地的扩张,现在这三条河流最终合并为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

第二长河:萨菲德河

萨非德河(Sefid-Rud)主要流经伊朗西北部,总长约670公里。主源克孜勒乌赞河发源于伊朗西北部山区,向东北切穿厄尔布尔士山,汇合厄尔布尔士山区河流沙赫河,自南向北流出厄尔布尔士山。从克孜勒乌赞河源头算起,总长785公里。是伊朗境内的第二长河。

河流在穿过厄尔布尔士山脉时,形成长37公里的峡谷,为德黑兰到吉兰平原的主要通道。自峡谷流出后流经吉兰平原,最后注入在里海,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富灌溉、水利之利。

萨菲德河下游

下游的吉兰省,是伊朗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因而萨菲德河两岸是干旱国家伊朗的鱼米之乡,农田阡陌,一派田园风光。也是伊朗的旅游胜地。

第三长河:阿特拉克河

阿特拉克和(Atrek River),发源于伊朗东北部山区,全长563km, 上、中游在伊朗境内,上游流经谷地,其支流用于灌溉。希尔万以西为中游,流经峡谷。接纳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支流松巴尔河以后为下游。从汇流处到土库曼斯坦克孜勒-阿特列克的一段为伊、土界河,以下进入土库曼斯坦,河床深切入地,又因河水被用于灌溉而成为干河,仅在洪水期才有河水流入里海。

2. 德黑兰城市排名

德黑兰的土地面积为:686平方公里,人口超720万。人口密度为:10550人/每平方公里。在全球最拥挤城市top20中排名第十六。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且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德黑兰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的制造业部门(电子,兵器,化学和纺织),是全国的铁路和公路枢纽。

德黑兰是伊朗的经济中心。约30%公营机构的劳动人口及45%的大型企业都位于德黑兰、当中近半数的劳动人口都为政府机关工作。其他的劳动力是工厂工人、店主、体力劳动者及运输工人。由于伊斯兰政府与西方的关系紧张,只有少数外国企业在德黑兰运作,而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许多外国企业都在这个地区运作。现在,汽车制造业、电子及电力设备、军工、纺织、制糖、水泥及化工都是德黑兰的主要现代产业,德黑兰还是首屈一指的地毯及家具销售中心。城市南部靠近雷伊还有炼油厂。

3. 德黑兰城市图片繁华

伊朗首都德黑兰 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坐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德黑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纪初期,这里已成为居民住宅点,是当时的著名城市雷伊的郊区,为古代世界著名商道“丝绸之路”往来的歇脚之处。公元13世纪,因受到强大外族入侵,雷伊城惨遭破坏,随后德黑兰兴而代之,由于这里是伊朗北部东西向大道与通往南部大道的交汇点,于是在短时期内便成为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和贸易中心。 德黑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种鲜花,尤其是波斯人喜爱的玫瑰花到处开放。房前屋后,马路两侧,带有喷泉的街心花园,到处都可以看到鲜花,闻到花香。居民酷爱种花、养花、赏花,许多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都在自己家门前辟出一块园地,种上花,形成一个小花园,因此,又有人风趣地把德黑兰称为“鲜花城市”。

德黑兰气候与北京大体相当,但更为干燥。旅行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佳,夏天过于炎热,会超过40℃,且昼夜温差较大。

景点:奥朝迪纪念塔”旅游景区,“德黑兰大学”旅游景区,“古列斯坦宫”旅游景区,“伊玛目清真寺”旅游景区,“伊朗国家博物馆”旅游景区。

早在5000年前,伊朗就创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德黑兰(Tehran)作为首都发展起来还是近200年的事。因此,人们把德黑兰称之为古老国家的新首都。

“德黑兰”一词是古波斯语“山脚下”的意思。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还是一个隐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庄,公元13世纪日渐兴旺,直到1788年,伊朗恺加王朝才把这里定为首都。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伊朗石油财富剧增,这座城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一座规模庞大、繁华热闹的大都市。目前,它不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最大的城市。拥有人口1100万。

德黑兰距里海100多公里,中间隔着巍峨的阿尔布尔士山脉,整个城市建在一个山坡上,全城北高南低,两条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贯穿市区的南北和东西。南部多古老的建筑,至今这里的许多市场仍保留着古代波斯的风貌。北城则为现代化建筑,有高级饭店和各种商店,美丽的鲜花和喷泉,把整个城市装扮得清新、秀丽。从整体看,高层建筑不多,人们喜欢有院落的平房,宁静而舒适。

作为古老国家的首都,德黑兰市拥有许多博物馆。自由纪念塔气势雄伟、风格新颖,是德黑兰的门户。花岗岩的新式建筑、前巴列维国王的夏宫,在王朝推翻后,已改为“人民宫殿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新著名于世的古堡式地毯博物馆藏有从伊朗各地收集的16世纪到20世纪的珍贵地毯5000余件。由于室内保持20度的衡温和均衡湿度,使地毯样品色泽始终鲜艳夺目,其中最古老的地毯已达450年的历史。在德黑兰还有文化遗产博物馆、拉列公园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市场),它们都反映了数千年灿烂的波斯文化。新建的霍梅尼陵墓更是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的首都,德黑兰还拥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祷告时间,各清真寺的宣礼之声彼此应和,壮严肃穆。

4. 德黑兰风景图片

1.

德黑兰

  景点介绍 伊朗首都德黑兰,位于伊朗中部偏北,座落在辽阔的伊朗高原北缘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麓,市区分布在一片平原上,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德黑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公元9世 纪初期,这里已成为居民住宅点。

2.

布鲁杰尔迪古宅

  布鲁杰尔迪古宅位于卡尚的苏尔塔.阿米尔.阿赫默德区的阿拉维大街上。建成于1876年,建造过程花费了18年时间。古宅的主人为哈基.赛义德.贾法尔.布鲁杰尔迪,是一个货物批发商。目前卡尚文化遗产管理部门设于此。从阿拉维大街就可看到布鲁杰尔迪古宅砖红色古朴而漂亮。

3.

伊玛目清真寺

  伊玛目在阿拉伯语中原意是领袖、师表、表率、楷模、祈祷主持的意思,在伊斯兰教中指教徒集体礼拜时在众人前面率众的礼拜者。伊玛目清真寺位于伊朗著名旅游城市伊斯法罕皇家广场(Naghsh-i Jahan Square)南部,与广场一起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

波斯波利斯石柱群

  波斯波利斯古迹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座行宫,位于设拉予以北60公里处。波斯波利斯是希腊名称,意指波斯都城(希腊文的“波利斯”与英文的PALACE相同,也可理解为“波斯宫殿”),伊朗人称它为“塔赫特贾姆希德”,即贾姆希德的御座。

5.

伊玛目广场

  伊玛目广场位于伊朗的伊斯法罕市中心,广场是城市规划的一部份,长500米,宽160米,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当年萨非王朝国王-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场所。原名为国王广场,伊斯兰革命后改为今名。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伊玛目广场列入世界遗产。

6.

伊朗地毯博物馆

  地毯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之一,伊朗被认为是地毯编织艺术的发源地,地毯不仅代表着伊朗悠久浑厚的文化,也是波斯文明的象征,因而伊朗特意建造了一个地毯博物馆,将精美的地毯展示给世界各地的游客。伊朗地毯博物馆坐落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成立于1976年。

7.

伊朗国家汽车博物馆

  伊朗国家汽车博物馆位于伊朗卡拉杰,于2001年对外开放。这里展出的经典汽车都是属于伊朗巴列维王朝最后的沙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Mohammad Reza Shah)的。这里除了对公众展出的大型汽车博物馆。

8.

阿塞拜疆博物馆

  阿塞拜疆博物馆位于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的首府——大不里士,建立于1985年4月,这是一座集考古与历史为一体的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个侧院,一个办公室和一个图书馆。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包括伊朗阿塞拜疆考古挖掘出的艺术品和艺术家雕塑品。图书馆包括2500多本。

9.

米德拉电视塔

  米德拉电视塔(Milad Tower)又被称为波艾尔•默德塔(Borj-e Milad),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是伊朗最高的建筑物,同时也是中东第一高、亚洲第二高以及世界第六高的混凝土塔。这栋旅游电讯塔高315米,连同天杆高达435米,共12层,底座……

10.

33孔桥

  33孔桥坐落于伊斯法罕,为伊朗七大桥梁之一,同时也是萨非王朝大桥设计的杰出代表,于1599年开始建造,1602年完工,因有33个孔,而被命名为33孔桥。33孔桥横跨宰因达河(Zayandeh River),是一个每到伊朗的游客必游的景点。桥分为上下两层。

5. 德黑兰的旅游景点

1.德黑兰:伊朗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市中有许多的手工艺作坊和“比比皆是”的清真寺。德黑兰有许多古迹和博物馆,最著名的是考古博物馆、戈莱斯坦宫和大理石宫、珍宝博物馆以及专门展览驰名世界的波斯地毯博物馆等。

2.伊斯法罕:历史名城,地毯业发达,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名胜古迹有皇家广场、伊马姆霍梅尼清真寺、阿里卡普宫、谢赫鲁特福清真寺、巴扎 十四柱宫、23孔桥、卡珠桥、社会清真寺等。

3.库姆:位于德黑兰西南125千米,宗教圣城。伊斯兰什叶派中十二伊马姆教派的活动中心,是伊朗各地和邻国的教徒们的朝圣之地。现保存着150多座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其中一些是清真寺建筑的珍品。

4.阿巴丹:位于阿拉伯河三角洲的阿巴丹岛上。著名的石油城。四季分明,有不少旅游胜地,两伊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

5.大不里士:西北边陲古城,距德黑兰530千米。8世纪曾长期为首都。以织毯、制革等手工业著名,城内的蓝色清真寺宏伟壮观。乌尔米耶湖风景秀丽。

6.马什哈德:市内有许多宗教寺院,伊斯兰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列兹维圣墓和清真寺就在这里。伊朗著名诗人菲尔多西的墓地距市内23千米。

7.克尔曼沙阿:西部古城。市内多文物古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雕像和墓地,还有希雷英宫殿遗址、拜火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

8.设拉子:古波斯文化中心。素以玫瑰和夜莺之城及诗人的故乡文明于世。有2500年前波斯首领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和宫殿、鲁斯坦姆壁画、埃拉姆花园等。

9.波斯波利斯:古城。位于设拉子市东北部60千米处的盆地中。公元前518年始建,城中的宫殿用坚硬的石头建造。其中以百拄厅最为著名,厅中有11米多高的石柱100根。还保留着碑、墓穴、雕刻等古迹。

6. 德黑兰风景

10、等等力竞技体育场 (日本,川崎)

这是日本J联赛球队川崎前锋队的主场,虽然这个体育场的容量很小,只能容纳区区的25000人,但是这里球迷的热情却无人能敌。这座球场也曾经留下过中国球员的足迹,包括沈祥福、魏克兴、王军等人都曾经在这块场地上踢过球。

9、法赫德体育场 (沙特,利雅得)

就在前不久,这座沙特阿拉伯的体育场被美国媒体评选为全球最丑陋的体育场之一,这次却入选了亚洲最好的体育场。该体育场建于1987年,能容纳67000人,是1989年世青赛的主赛场,也是后来沙特国家队的主场。1997年十强赛中国队客场挑战沙特队,比赛中中国队获得了一个点球的机会,但是当时的后防绝对核心范志毅却将球踢飞,最终中国队和沙特队1-1战平,虽然最后一场战胜了科威特队,但是还是失去了进军世界杯的希望。

8、首尔世界杯主体育场 (韩国,首尔)

这个体育场承办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开幕式和一场半决赛,它可以容纳64000名观众,观众坐在球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获得最佳的观战角度。

7、盐湖体育场 (印度,加尔各达)

这是位于印度的一座体育场那个,被誉为“亚洲的安普顿公园”。这座体育场可以容纳10万人,同时这座体育场的灯光条件也是非常优秀的。

6、琦玉球场 (日本,崎玉)

这是日本J联赛强队浦和红宝石的主场,球场可以容纳63700人观看比赛。这座体育场也是为世界杯重点打造的一个体育场,而狂热的浦和红宝石球迷则让这个体育场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

5、贾比尔·艾哈迈德国际体育场 (科威特,科威特城)

这是一座美丽的新球场,它的设计非常简洁、优雅而且拥有流畅的曲线和一个半透明的屋顶。

4、济州世界杯体育场 (韩国,济州)

这是韩日世界杯的一个体育场,风景非常的美丽,中国队和巴西队的比赛就是在这个体育场来进行的。

3、鸟巢 (中国,北京)

这曾经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虽然他的修建是为了迎接奥运会,但是未来将被用作足球比赛。

2、塞纳扬体育场 (印尼,雅加达)

这是俄罗斯人修建的体育场,但是现在已经被 当地人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也是2007年亚洲杯的决赛场地,这里有着非常狂热的球迷。

1、 阿扎迪体育场 (伊朗;德黑兰)

这是伊朗最大的体育场,号称容纳超过9万人,前一段时间这座体育场同样被美国媒体评委最丑陋的体育场之一。不过这同时也是一个让中国足球深深伤痛的地方,甚至有媒体称这里是中国足球的坟场。中国队在这里的四场比赛全部告负,丢球数字达到了14个,这其中也包括了1997年十强赛中国队1-4惨败给对手。

7. 德黑兰市区图片

亚美尼亚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

是世界闻名古城之一,位于拉兹丹河畔,南距土耳其边界仅20多千米。坐落在山坡上,四周景色优美 。海拔850~1300米 。面积约90平方千米 。人口130万 。全市共分7个区 。大部分坐落在拉兹丹河左岸 。市中心为亚美尼亚共和国行政机关所在地。市区周围为肥沃的农业地带,是水果、蔬菜的集散地 。外高加索古城之一 。公元前782年即建成为要塞 ,6世纪初首见于亚美尼亚史籍 。1440年成为东亚美尼亚的行政、商业、手工业中心。1828年并入俄罗斯 。1936年起为亚美尼亚首都。今为外高加索的机械工业中心,生产汽车、变压器、移动式电站等,合成橡胶、化肥、炼铝、建材、纺织、制鞋等工业也很重要。亚美尼亚工业的一半以上集中于此。是外高加索重要的机床、电机生产中心,化工(橡胶、化肥)、有色金属冶炼亦重要。建有热电厂、数座水电站,邻近还有核电站(装机容量81万千瓦),为大型动力枢纽。设有科学院、研究所和埃里温大学,以及历史博物馆、文学和艺术博物馆、植物园。有铁路通第比利斯、列宁纳坎等地,并为通过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铁路要站,有数条公路汇集于此,并有机场设备。1988年12月7日遭大地震,损失严重。

8. 德黑兰繁华吗

今天的伊拉克几乎就是危险的代名词——只要人们一提起伊拉克似乎总会首先想到炸弹袭击之类的事。谁能想到曾几何时伊拉克所呈现给世人的却完全是另一番形象:曾几何时伊拉克拥有10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大约48万预备役部队,近6000辆辆坦克、3700门火炮、7500辆装甲车、700多架作战飞机以及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正是如此庞大的家当使当时伊拉克号称是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军力强大是伊拉克当时综合国力的缩影,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伊拉克经济民生也相当富裕,其富裕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沙特,不过伊拉克的富裕繁华并没一直保持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伊拉克就已走上下坡路。

其实奠定伊拉克富裕强大基础的并非很多人所以为的萨达姆,实际上在萨达姆上台之前他的舅舅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就已奠定了伊拉克富裕强大的原始基础。1968年贝克尔与萨达姆舅甥俩通过政变夺取了伊拉克的最高统治权,同时也清除了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内部的反对势力,从而确立了以贝克尔为主的政治体系。上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油价上涨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所有产油国都受益匪浅。当时苏联就通过出口石油赚取的收入推动军工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当时的冷战格局一度出现场苏攻美守的状态。伊拉克同样是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储量前五的国家,已探明储量高达1400多亿桶。当时的 伊拉克就像今天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 等海湾国家一样凭借自己掌握的黑金资源赚得盆满钵满。贝克尔执政期间伊拉克仿效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削减外国资本对石油贸易的控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事实上外媒报道时所谓的“伊拉克繁荣时代”并非指萨达姆时代,而是指的贝克尔执政的12年。那时伊拉克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要比同时期的土耳其、叙利亚、沙特、伊朗要好得多。所以直到今天伊拉克的50后和60后们依然对贝克尔充满了感激之情。

萨达姆在协助自己的舅舅取得政权后实际上就已成为伊拉克的第二号人物。从1972年6月1日起萨达姆开始将外国的石油公司国家化并将石油收入用来建造军队。此举尽管得罪了美、英等西方国家,却大幅度增加了伊拉克的财政收入。石油出口为伊拉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于是伊拉克的经济如同油田中井喷的石油一般迅速腾飞。石油财富也带动了伊拉克的工业、农业与服务产业齐头并进通通发展起来。沙特等海湾国家同样通过石油出口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却没能带动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换代,迄今为止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仍是相对较低的,那么伊拉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例外呢?这时因为伊拉克具备沙特等国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中东地区尽管油气资源丰富,然而偏偏缺乏工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水资源,以致于在中东就出现了举世罕见的水贵如油的现象。得益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伊拉克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伊拉克因此成为中东地区少有的同时拥有充沛的油气资源和水资源的国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伊拉克得以一方面通过石油出口创汇,一方面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的工农业。人口不多的伊拉克随着经济的空前繁荣开始大量引入来自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劳工,而当时伊拉克的薪资水平在整个亚洲也是位居前列。

1976年贝克尔在执政12年后被诊断患上心脏病,于是他将权力交给了萨达姆。这一时期伊拉克实际上处于一种二运政治体系之下:萨达姆已从贝克尔手中接管了最高权力,不过贝克尔仍在伊拉克政坛存在举足轻重的影响力。1979年7月16日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正式成为伊拉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而贝克尔则完全退居二线,至此萨达姆开始大权独揽。这时萨达姆接管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1978年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接近4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当时伊拉克总人口只有1300万。这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3900美元,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只有1704美元。当时的韩国尽管还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正值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与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当时伊拉克的人均年收入是8100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大约是1美元兑换1.49元人民币,所以8100美元大约相当于12069元人民币。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一年才挣一万多,那一个月也就一千元上下嘛。当然今天一个月挣一千多元不算什么,可1980年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是个什么概念?1979年局座张召忠曾在伊拉克工作,当时他的收入在国内算是高收入群体,然而在伊拉克却只相当于当地人收入的1/30左右。当时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已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可实际上当时伊拉克人生活中有很多方面其实是不用花钱的。

从贝克尔时代起伊拉克就已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萨达姆接管政权后几乎是完全沿袭了贝克尔时代的社保体系。这时伊拉克的社保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免费:免费的医疗、免费的养老、免费的教育、免费的住房。 是今天一些发达国家也没能完全做到这些,然而伊拉克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做到了。当然印度也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不过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是以牺牲医疗效率为代价的——只保住病人住院就医的权利,然而住进医院后有没有足够的医生、足够的药材、足够的器械、足够的床位可就是另一回事了。伊拉克的免费医疗不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当时伊拉克每万人拥有60多个床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直到2011年的同类数据是每万人38.1个床位,而美国则是29个。也就是说伊拉克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均床位数量是30年后中国的1.57倍左右、美国的2倍左右。萨达姆上台时承诺要让所有伊拉克人用一头羊的价钱就能买得起车,所以当时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洋房与汽车,当时巴格达的市政建筑以及街道上跑的豪车可以说比后来被视为土豪之城的迪拜更有型有范。80年代初伊拉克的小学入学率已高达100%,而大学生的入学率超过惊人的55%,伊拉克由此成为当时第三世界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全面扫除文盲的国家。这些数据可不是伊拉克自己弄虚作假的掺水数据,事实上伊拉克当时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联合国甚至为表彰伊拉克在教育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为其颁发了金质奖章。伊拉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在教师的薪资待遇方面:英国《每日邮报》曾调查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伊拉克的教师平均年薪约为60万美元。

事实上伊拉克当时的繁荣的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同样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中东很多国家的妇女地位其实是很糟的,以致于前两年沙特因为允许女性开车上路还成为国际新闻。然而当其他中东国家的妇女将自己裹在厚厚的面纱之中时在伊拉克却随处可见穿着时髦的摩登女郎。当时的伊拉克妇女与男子一样拥有接受教育和参与工作的机会。当时的伊拉克人在清真寺旁建立起基督教堂,不同的宗教派别都可以一起共事。生活在巴格达等大城市的很多伊拉克人都可以说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语。置身于当年的巴格达有时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自己穿越到了以时尚闻名于世的巴黎、米兰。谁能想象这样繁华的景象最终竟像梦幻一般逝去呢?一直以来萨达姆就有一个梦想:把所有的讲阿拉伯语的国家都统一起来,重建一个阿拉伯帝国。而萨达姆为实现这一梦想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使伊拉克成为一个强国;第二步在阿拉伯世界树立自己的绝对威望;第三步统一阿拉伯世界。萨达姆通过石油国有化政策实现了使伊拉克富裕强大起来的目标,接下来他就要树立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绝对权威,而萨达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就是对伊朗下手。

长期以来以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伊朗一直被阿拉伯逊尼派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加紧对外输出什叶派革命理念。伊拉克在阿拉伯国家中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在阿拉伯国家中逊尼派属于多数派,然而伊拉克却和伊朗一样有着数量庞大的什叶派群体,可以萨达姆为核心的伊拉克统治阶层却出自逊尼派,因此他们深感伊朗对外输出什叶派革命的行为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威胁,与此同时伊拉克与伊朗之间还存在着领土争端。就这样在领土争端、教派争端以及萨达姆攫取中东霸权的野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伊拉克军队于1980年9月22日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由此开启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的序幕。尽管从两伊战争的最终结果来看:由于停战时伊拉克军队已攻入伊朗本土,所以名义上这场战争是以伊拉克 的胜利告终的。然而实际上这场战争是没胜利者可言的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作为对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得到美国和阿拉伯逊尼派国家支持的伊拉克尽管成为了两伊战争名义上的胜利者,实际上却在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而所获甚少。然而两伊战争中阿拉伯各国对伊拉克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贷款模式提供的,这意味着萨达姆必须偿还高额的贷款。打了一场损失巨大却几乎一无所获的战争已令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威信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这时要他还钱且不说还不起,就算还得起也必将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地位。于是萨达姆提出:伊拉克与伊朗打了八年战争是替全体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作战,是替全体逊尼派与什叶派作战,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战斗,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把债务免了。然而萨达姆关于免除债务的提议遭到作为最大债主的科威特的拒绝,而萨达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偿还债务需要偿还的贷款数目高达140亿美元,这还不算利息。被科威特逼到墙角的萨达姆于1990年8月出动10万大军悍然入侵科威特,不到十个小时伊拉克军队就占了科威特,把科威特变成了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伊拉克的侵略行径直接引发了海湾战争,美国在联合国的授权下组建多国联合部队干预。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了二千亿美元左右的直接经济损失,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伊拉克军队四十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八点五万至十万人,而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完全被摧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甚至在没怎么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就在不到两个月内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协议。

当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后美国实际上并没放过伊拉克——尽管不再使用直接的军事手段打击伊拉克,然而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美国一直对伊拉克实现封锁制裁的政策。其实如果我们以更为宏观的视角看待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那么我们就能发现:这两场战争之间实际上是具有连贯性的。尽管两场战争相隔13年,可在这13年里美国其实一直在打压伊拉克,只是把打击方式由直接的军事打击换成了更为隐蔽的手段。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理解为围而不攻的消耗战——我可以一下打下你,可这样做损失太大,所以我暂时不打你,但断绝你和外界的一切联系,等到你弹尽粮绝精疲力尽之时再一举拿下。到了2003年小布什再次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时双方的实力差距更大了:此时伊拉克已经历了长达13年的制裁和禁运,国力凋敝、生活困顿,伊拉克军队的装备也长期无法更新换代;相比之下美国这13年的军力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如果说1990年的美国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依托于新式电子技术的高科技战争形式,那么到了2003年美国这种新式高科技战争已完全发展到成熟状态:1990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战机轰炸的现场满目疮痍;然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战机轰炸的建筑从表面基本上看不出任何损伤,因为精确制导的导弹钻入了建筑物内部,从而将其功能完全瘫痪,与此同时建筑物的外观基本还维持着原状。也就是说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这时真可以做到如果要炸客厅,那么就绝不会炸到厨房。

对萨达姆而言:更糟的是在经过美国持续13年的制裁后伊拉克国 已出现离心离德的现象。1991年5月美、英等国以保护库尔德人为由在伊拉克领土北纬36度以北划出了一个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安全区”并禁止伊拉克飞机或军队进入。伊拉克政府从此失去了对北部库尔德人地区的控制。此后这一地区涌现出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两大军事武装组织。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库尔德武装的成立是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基础。早在1992年5月“库民党”和“库爱盟”就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选举,当年6月库尔德地区成立了自己的议会,7月组成政府。从此伊拉克境内就出现了一个事实上独立的库尔德政权。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库尔德武装对美国的正面攻击起到了很好的策应效果。不过萨达姆手中还有一张神秘的王牌就是14万共和国卫队——这是一支极为神秘的部队,号称精锐中的精锐。萨达姆这支共和国卫队的神秘感一直保持到了战争结束,因为直到战争结束之时他们也没出来露脸。从3月20日战争开打到4月9日美军用一个营的兵力就拿下了巴格达,这期间几乎没遭遇任何有效抵抗,包括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内的30万守城部队神秘地人间蒸发了。事后人们才知道美国策动伊拉克高官在伊拉克国内打造了一条接应战线。事实上这时伊拉克军队对萨达姆已谈不上什么忠诚度了:就在萨达姆天天召开战前会议鼓舞士气之时他手下的各路大员们实际上都已在悄悄和美国人讨价还价了。战争中和美国达成协议的伊拉克高官们纷纷放弃抵抗,于是美国大兵们就这样大摇大摆开进了巴格达。

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连续三场大战耗尽了伊拉克的元气。如今的伊拉克早已不复上世纪80年代初的繁华景象:当年伊拉克人只需要3.5元第纳尔(伊拉克货币名)就能兑换1美元,而如今却需要2000第纳尔才能兑换1美元。极度的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当年的伊拉克很有钱,同时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又都是免费的,所以当时很多伊拉克人就全世界旅游,然而现在他们的收入能勉强度日就已不错了。战争摧毁了伊拉克大量基础设施,如今伊拉克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远远不及80年代初的水准,即使有侥幸躲过战火摧残的建筑也大多因缺乏维修经费而导致年久失修。在战后最艰难的时期伊拉克人一度恢复物物交易,钱一度在这个国家失去作用。由于大量学校在战争中被炸毁,于是在伊拉克就出现了世界罕见的奇景:大部分孩子因为无法上学而成为文盲,反而是从80年代以前走过来的中老年人知识层次比较高。医院也在战火中被炸毁了,于是医生们进入各个社区为人们诊病,他们并不收取报酬,只要管饭就行,因为钱在战后的伊拉克几乎没任何用处。其实不只是医疗行业,事实上在伊拉克战后初期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为他人提供服务换来一顿温饱的方式度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如今的伊拉克比起战后初期相对好些了,不过时不时响起的爆炸声仍提醒人们这里仍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尽管因为美国取消了经济制裁使伊拉克石油得以大量出口,以致于伊拉克GDP总量在伊拉克战争后翻了8倍,但伊拉克人要想恢复两伊战争前的实际生活水平仍是遥遥无期。

Hash:ecc88234c583ac74bf330ebd079e03104f13d26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