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导读:古代士兵只认兵符,不认将帅吗?为什么? 古代打仗时,旗帜究竟有多重要?
谢邀!兵符代表皇帝或者国王的权威!说士兵仅认兵符,不认将帅是不全面的!有的将帅与士兵互动就很好!
感谢邀请!
按道理讲,是这样的!因为在古代,军队是保证统治者能够实际掌控国家的最有力工具。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军队才能有底气。历朝历代,任何一位帝王,最想做的一件事,便是如何能将兵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就会可能出现将领拥兵自重,架空皇帝的悲剧。就像东汉末年的那些傀儡皇帝,没有实权的皇帝是最悲痛的,三国期间的汉献帝过的都是啥日子啊!
所以,就有了兵符这样的东西,这是将领调集军队的直接凭据,代表帝皇行使的权利是军权,效果就相似圣旨和尚方宝剑,见之如见帝皇。当初信陵君就是因为窃取到了魏王的兵符,才能攫取了晋鄙的军权,并大破秦兵,救了赵国,成果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美谈。
据说兵符是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用玉石、青铜等材料做成虎状,所以也称虎符。劈为左右两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当地长官,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兵符信物,要用兵时,两半要对合才干调兵,且周围会有皇帝派来的专人监督。为了避免冒充,在兴师动众时,除了要勘验兵符外,还要出示皇帝的圣旨或许朝廷的公文,缺一不可。和平完毕后,将帅手中的兵符要出借朝廷,不得私自珍藏。
所以,按理来说,古代士兵只要是心向皇权的,他们都是只认兵符,不认将帅。现代军人讲究以服从命令位天职。而在古代,士兵们第一个认的就是兵符,因为由于一支军队的树立都会被灌注听命于兵符,听命于皇上的观念。而山高皇帝远,普通士兵很少能够有机会认识皇帝,所以新兵入伍除了练习最主要的即是要知道兵符长啥姿态,识得兵符。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失利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无,命赵云攫取南郡,而且抓获守将陈矫,获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顺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相同的办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沉着调开而不导致置疑,兵不血刃就攫取了三处城池,而消耗许多赋税、戎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得,如何不生气?可见虎符在官兵心中的认知程度有多深。
当然了,并不是有兵符就能保证军权了,毕竟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特别是那些树立过战功的武将,一旦有事,就算没有兵符,凭着自个的威信,以清君侧和救驾等理由照样可以调兵。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那些功高将领,大都会不得善终的重要原因。
不过,总的来说,兵符是绝对的信物保证。将领拿着虎符调兵,与凭空调兵,其能够调动的力量绝对不能够同日而语。
其实,兵符从表面上看是作为调兵凭据,更深一层意图即是为了加强中心权利,分解当地将领的军权,防止当地拥兵自重。
古代打仗时,旗帜究竟有多重要?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交战双方在对垒时,两边主将的身后立着许多旗子。旗子上面的内容要么是自己的国号、简称等;要么是主将、副将等人的姓氏。这就是“军旗”,在古今中外许多经典战争中都能见到它的影子。
那么,古代人打仗旗帜究竟有多重要呢?
我们先简单说说旗帜的来源。
扛着军旗打仗的习俗最早来源于上古时期。那个时候各部族因为抢夺领土、资源等发生冲突。矛盾激化后,双方往往在战场上持械格斗、 死不休。
没有人希望自己败给对手,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给“神明”(或者说是图腾)。盼望借助“神明”的力量干掉对手。于是,在交战前,各部族把自家的图腾画在旗子上。两军对垒,旌旗猎猎,既盼着神助,又能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在三国的大舞台上,诸侯争锋、狼烟四起,打仗杀伐成为家常便饭。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和吕布在定陶摆开战场,一边扛着“曹”字军旗,一边扛着“吕”字军旗,在短兵相接中,吕字旗帜呼啦啦倒地,曹军士气大涨,吕布仓皇而逃。战斗结束,曹操的军旗迎风招展,士兵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军旗的国家之一。东汉末年,刘熙曾经写过一本著名的训诂学著作,叫做《释名》,顾名思义,这本书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进行解释。其中,他对军旗是这样解释的:“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也就是说,将领把熊、老虎这样凶猛的动物画在旗子上,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
在东汉刘熙之后,“军旗”出现了许多叫法。比如音同汉字“到”的“纛”。“纛”的本意是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或是帝王乘的车上的装饰品。后来在唐朝诗人许浑的诗句“柳营出号风生纛,莲幕题诗月上楼。”这句话中,“纛”被引申为军旗的意思。随着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军旗。将旗、令旗、号旗、引导旗、联络旗等等,就连失败缴械都用的是降旗。以联络旗为例,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情况,青旗表示遇到山林,赤旗表示遇到火情,黑旗表示遇到水道,白旗表示投降等等。
南朝著名诗人谢朓还在《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写道:“契阔戎旃,从容讌语。”于是,“戎旃”也就成为了军旗的代名词。人们说的“麾下”中的“麾”也是指军旗。
军旗除了名字五花八门之外,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等也都各不相同。
其中比较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努尔哈赤手下著名的“八旗军”了。八旗是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的合称。而这八旗的士兵互相辨认和区别便是靠着不同颜色的旗帜。明朝中后期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同样非常著名,他的“戚家军”作战勇猛、训练有素,也和主将使用“三军司命旗”总统兵马,不同身份的将领使用不同的“认旗”有关。
同样在古代欧洲,军旗也是从图腾旗演化而成。据记载,最早使用军旗的欧洲军队是古希腊军队,他们在布匹上画上被智慧和战争之神雅典娜所喜爱的,象征智慧的猫头鹰和代表天神之惩罚的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
从希腊人在军旗上绘制的图案可见,西方军旗最早也是用来祈求神灵护佑、恐吓敌军的。古罗马和古希腊一脉相承,所以古罗马军队的军旗上也大致是这些图案。不过,因为罗马有着创始人被狼抚养长大的传说,所以有时他们也会在军旗上绘制狼的图案。
后来,古罗马人和古迦太基人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布匿战争”,战争胜利后,古罗马人统治了整个地中海西部,拥有了绝对权力。这场战争后,古罗马军队开始使用一种老鹰形的军旗,并在老鹰图案的下方标注所属军队、分队等番号,以便互相确认。
如此看来,古人征战时不嫌麻烦,他们举着那么多旗子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绘制有凶兽、神兽的军旗也能够起到震慑对手、瓦解斗志的作用。精神的力量在关键时候强大无比,尤其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军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振精气神、激发战斗力。
如果说,早期军旗注重的更多是精神激励层 的作用,而随着时代变迁,军旗的实用性愈发显现出来——引领军队。战争的发展导致了参战双方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军阵最前方使用军旗,可以让后方的军队也看得见军队的行进方向,防止队伍散乱。而通过军旗也能够表明自己身份,分辨友军、敌军。
大旗不能倒——将在旗在,勇气倍增。古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道理。
在古代战争中,旗帜的作用是极大的,通常可以用来判断敌我身份、将领身份、兵力多寡,还可以用来指挥军队、提升士气,因此旗帜的颜色装饰、旗幅大小、旗杆长短等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
旗帜的简单分类古代军旗大致可分为大旆、号旗、领旗、辨识军旗四种。
大旆:又称旄旆,一般指用牛尾巴(或其他动物皮毛、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旆是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通常为全军统率所拥有,在扎营时通常立于帅帐之旁,在行军作战时则伴随统率移动。(如上图)
号旗:指的便是信号旗,通常被用来传递命令。(如上图)
将旗:是指各级将领的旗帜,根据官职大小通常有旗杆长短、旗幅大小和颜色装饰的不同,旗帜上通常秀有将领的姓氏,可以用来表明将领的身份。(如上图)
辨识军旗:这种军旗通常用来辨别敌我双方,古代军队中这类旗帜往往最多,旗帜上通常秀有“吴”、“唐”、“宋”等标识。(如上图)
旗帜的作用辨别身份:这是旗帜最基础的作用,根据以上旗帜的分类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旗帜不仅可以用来辨别敌我双方,还可以清楚的辨别双方各自将领的身份。
判断兵力:在早期,多少兵力设置旗帜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通常也可以根据对方旗帜的多少判断对方的兵力,之后便有将领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多举旗帜来迷惑对手,所以这个作用之后被弱化了。
指挥军队:我们经常听说“闻鼓而进,鸣金而退”,但“击鼓鸣金”只能传达进攻和撤退这样简单的命令,因此旗帜在军队指挥中的作用也同样重要,通过特定的旗语可以用来调整军队攻击的方向,完成分兵、合击、围歼等战术指挥,甚至可以用旗帜指挥军队来完成复杂的布阵。
鼓舞士气:将帅乃是军队的主心骨,而将帅是否存在的标志便是旗帜,因此大旆、将旗等旗帜是否存在,对于军队士气的影响极为严重。例如靖难之役白河沟之战,李景隆率领军队将朱棣杀得大败,就因为他的帅旗突然折断倒下,使全军士兵以为统率李景隆已死,顿时军队大乱,从而被朱棣转败为胜。
使用计谋:正因为旗帜有以上作用,所以通常也有将领利用旗帜来使用计谋。例如打起对方的旗帜蒙混过关偷袭对方,增加旗帜使对方无法判断几方兵力,放倒帅旗诱敌追击等等。韩信在背水一战中,便利用在对方关隘附近广插旗帜,导致赵军误以为关隘被韩信占领,从而击败对手。
Hash:a10b1b655effd58e21d96bddce618a5606b3ae63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