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景点风俗文化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

导读:东北景点风俗文化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 1.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 2. 东北的民俗文化 3.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大全 4. 东北民俗介绍 5. 东北民俗风情 6. 东北有趣的民俗文化 7.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作文 8.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图片 9. 东北风情民俗 10. 东北特色文化民俗

1.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

东北人很大气爱喝酒酸菜,是东北人冬天必备的菜东北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在东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东北俗话叫“ 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是“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2. 东北的民俗文化

一,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族、秽貘夫余高句丽百济朝鲜、肃慎挹娄靺鞨女真、商族古燕族汉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权行政区布局变迁对东北历史的影响。

二,就东三省而言,就拥有少数民族51个,除汉族外,人口最多的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以及少量回族。

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境内共有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44个民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州,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市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辽宁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民族。黑龙江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

1、朝鲜族(朝鲜文,又称韩民族(韩文:)、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朝鲜语/韩语。

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2、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3、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4、蒙古族(蒙古语,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 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5、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6、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或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7、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3.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大全

黑龙江省北部的五大连池,有“天然火山博物馆”美誉。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欣赏神奇的大自然,还能感受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狂欢节——五大连池圣水节。

缘起

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持续不断的火山活动形成了现在的火山与湖水环绕的景观,14座新老期火山环绕着5个溪水相连的火山堰塞湖,数百处天然冷矿泉自然出露在800多平方千米的火山熔岩上。

历史上,达斡尔族、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汉族等各族民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相传,一位达斡尔猎人打猎,跟随一只受伤的小鹿来到药泉山下,发现了能祛病除疾的“神泉圣水”。由于发现圣水的时间是农历五月,所以此后每年这一时节,各族民众会在泉边举行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五大连池圣水节。

“敬天尊地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所以在五大连池圣水节,处处体现着敬天尊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理念。”圣水节研究学者孔令斌说,“人们可以感受到当地民众对水的崇敬,整个节庆活动围绕着水来举办。”

节庆

五大连池圣水节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至初六期间举办。节日里,圣水祭祀、篝火狂欢、放飞孔明灯、泉湖灯会、龙舟大赛、抢零点水等活动丰富多彩。

在“圣水祭”仪式上,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舞者跳起萨满舞,表达人类对水的神圣情感;6位民族长老跟随圣水神女缓步走向圣水坛,代表世代居住在此的各民族敬献祭香;人们用祭奠药泉圣水这一习俗,祈求风调雨顺、和谐安康。

居住在当地的鄂伦春族居民刘德丽说:“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传承本民族的服饰和饮食习惯。我们对五大连池神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年圣水节,我们都会用特殊的方式来朝拜圣水,以表达我们对圣水的感激之情。”

据了解,五大连池圣水节在民间有200多年历史,已成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节日盛典。2010年,五大连池圣水节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盛况

圣水节期间,远处巍峨的火山,微风轻抚堰塞湖,令游人陶醉在五大连池的夏日美景里。一声锣响,数只龙舟破浪向前,引来岸 民众阵阵呐喊助威声。夜晚,人们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期间穿插达斡尔族的“抹黑”祈福活动,被抹到黑矿泥的人能接受到真心的祝福。大家围着篝火,脸上抹着黑矿泥,伸手相牵,尽情歌舞,沉浸在欢乐气氛中。

一盏盏写满希望与祝福的孔明灯,缓缓升上夜空,寄托着人们的祝福与希望,也点亮了夜空。药泉湖上渐行渐远的美丽湖灯,点点灯火,照亮了水面,美丽朦胧。

圣水节研究学者孔令斌说,“圣水节以传承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等作为基础,所以很多民俗学家把五大连池圣水节称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狂欢节。”

专家指出,民俗节日五大连池圣水节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空间,所以它不仅融合了多元民族文化,还具有群众性。

“其实,五大连池圣水节并没有具体的传承人,因为它在民间,所以它是民众传承的,文化活动空间就有这样的特点。

4. 东北民俗介绍

1、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2、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

3、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4、在东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灯笼要保持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东北人很大气,爱喝酒酸菜,是东北人冬天必备的菜东北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我国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黄烟带炮”

5. 东北民俗风情

1、节日方面: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和串门,晚上守岁之后再吃一次饺子。

2、饮食方面:东北在这方面的民俗是以面食为主,吃炖菜,喜欢酸味。

3、生活方面:受气候的影响,东北在该方面的民俗则是用芴噜草做铺盖,这样既暖和,又可用于防潮。

4、活动方面:该方面的民俗是在晚饭后,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扭秧歌;

5、休闲文化方面:二人转和东北的小品,其中东北二人转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属于走唱类类曲艺。

6、火盆:火

6. 东北有趣的民俗文化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 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除病驱邪萨满舞 俗称跳大神: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7.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作文

东北的习俗有很多,最典型的有正月十五看冰灯,腊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小年打扫卫生迎财神。

8.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介绍图片

过年风俗

1、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2、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

3、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4、在东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灯笼要保持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5、高跷和秧歌这一传统项目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年会有高跷和秧歌表演。

风俗习惯

1.烟筒贴在墙上面

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容易把烟吸走。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别的奇怪,许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好像贴在墙上面一样。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根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减少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暖和。

2.出行靠爬犁

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容易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鲜的。爬犁的结构非常简单,下面两根木条用来滑行,上面是一块木板用来载人载物。近点的距离拉货一般都由人拖拽,远点可以通过畜力。爬犁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流行

3.大姑娘会爬树

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那里的姑娘都会上树。对此比较好奇,都是农村里调皮的男孩子才会干的事情。原来这是山村林区里面的传统,农村素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区里面有着不少的山货,每逢山货成熟的时候全家老小都会进林子采摘,姑娘们也是这样学会爬树的,摘一些野果,松籽,山菇等等补贴家用。对于没有见过的人来说不可思议,而在这些地方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4.治病靠跳大神

各地农村里都有一些奇 故事,而东北许多农村因为在山林之间更为普遍。过去人们认知有限,若是生了什么病都认为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会请来神婆跳上一跳。在东北的官方学名叫做萨满,民间的说法叫做跳大神。现在这样看病的方式基本已经消失了,而跳大神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至今还能看到。

5.冬天舔晾衣绳

在北方农村里相信有不少孩子冬天里有舔钢管和晾衣绳的经历,尤其在东北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到了冬天室外各种铁制品上都会蒙上一层白霜,好像糖一般。虽然大人一在的告诫不能填,可好奇心的驱使,或被舔过的人哄骗是甜的,总不断有孩子进行尝试。等舌头被粘住了在后悔,什么甜的一股子铁锈味,甚至还会扯掉一层皮。这好像是特殊的成人礼,舔过之后仿佛长大了一样。

东北文化

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代(21世纪);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文化大区和经济大区,不是行政区;“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

9. 东北风情民俗

吉林当地特色风俗:

1、秧歌

东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2、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吉林地区也很盛行。流行于我们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

3、龙舞

“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较高艺术技巧的舞蹈。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龙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东北,群众把龙舞归于秧歌范畴,习惯称之为“耍龙灯”。

4、跑旱船

流行于吉林地区的“跑旱船”多随秧歌队活动,属秧歌杂耍部分。“旱船”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渔翁做解缆绳等模拟动作,渔妇乘船前行,二人轻荡漫舞。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纳和喜闻乐见。

5、狮子舞

“狮子舞”是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现在,我们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为“逗狮子”,归属秧歌类。舞狮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伴着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更显得喜庆有余,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10. 东北特色文化民俗

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腊月 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准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

Hash:9e7b141d08f66dc1f7b14d541c39c48f0d277445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