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文化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导读:乡村旅游与文化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大岗 3. 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4.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5. 文旅融合中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6.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 7.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8.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9.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10. 乡村旅游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1. 乡村生态振兴与文旅发展研究

1.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今天以安徽宣城市旌德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以此借鉴和思考中国县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旌德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旌德又是徽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旌德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1.外部条件和机遇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旌德地处黄山脚下,得“两山一湖”之灵气,吸徽州文化之精髓,犹如镶嵌在皖南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物产丰富,素有“徽州粮仓”之称,灵芝、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等称号。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穿境而过,京福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黄山连接线、徐福高速公路已列入“十二五”规划。205国道旌德段改造完工,梅岭隧道建成通车,323线一级公路改造篁新段开工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内,旌德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加上杭黄高铁的开工建设,旌德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黄山、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区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色美不胜收。

(三)较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融入黄山圈,打响灵芝牌,做好徽文章”的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编了《旌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黄山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旌德县创建全国自驾游示范县规划》,出台了《旌德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建立了旅游项目库,积极推进旅游业增点扩面,上档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步彰显的特色。近年来,我县围绕“徽派文化的核心区”的打造,深入挖掘旌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大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建立了旌德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围绕“中国灵芝主产区”建设,制定了全县灵芝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目前已形成以旌德为中心,辐射皖南、皖西、浙西,赣东等地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黄山旅游的中心区”打造黄山东线旅游走廊,编制了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该项目已列入安徽省省政府861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旌德被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旌 德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在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地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扶持。同时,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2.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对照“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旌德一日游、二日游、自驾游”等几款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一些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市场差异性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2013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全年旅游接待量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全年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业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仍十分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仅三家,四星、五星在建各一家,A级景区少,4A景区仅江村一家;旅行社只有三、四家,等等,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要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推进不力,建设进度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不尽人意。

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说到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点,缺乏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不能很好的挖掘、整合和盘活全县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人才,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3.发展思路与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传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把我县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线。立足旌德的资源秉赋、人文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科学规划和策划,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强做大旅游地产,最大限度地拓展旌德旅游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精品景区。依托祥云生态风景区、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丁家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风景区、王祯农庄、灵芝产业园 、梓山公园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养生目的地,实现回归自然休闲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旌德农民暴动旧址、黄华岭新四军遗址等点面结合的旅游项目,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游。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江村古建筑群、朱旺村古村落、旌德文庙为代表的徽派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里、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地方文化欣赏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力争建成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景物造型美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心策划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形成绿色风景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要加快文明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旌德对外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风情点。四是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用我县独具特色的灵芝、茶叶、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四)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近年来,我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促销等专项活动,对于引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成效。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性投入。把旅游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作为对上争资立项的重要内容,精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能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我县景区景点的建设规模、景点品位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五)不断强化宣传促销。2008年以来,旌德县先后荣获“中国灵芝之乡”、“中国灵芝产品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宣砚之乡”等称号,我县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张国字号名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介会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着力扩大旌德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及旅游节庆活动。加大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开展地接业务, 旌德旅游增添人气。

(六)不断强化发展合力。一要明确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各部门职责。文化旅游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保证快速推进。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到项,分解到目,明确到各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的政策保障、经营支持以及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社会力量,共创旌德旅游辉煌。三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院校、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改善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农家乐、旅行社等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开展合作,培养人才,推动形成若干人才开发体系比较完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和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型、创新型旅游企业。

2.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大岗

写乡村旅游论文最重要的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怎么样开展调研呢,首先要选定符合乡村旅游论文内容的乡村,并有丰富旅游资源作为开展调研的地点,二是要亲身经历和体验乡村旅游的原始,自然,民风民俗,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认及带来精神享受,形成乡村旅游论文重点,三是调研中,发现和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和开发前景,使论文更添精采。

3. 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1、旅附农型

这种类型的前提条件是农业产值本身特别高。例如,高端有机农业、精品水果等。

自从人类实现工业化后,宏观格局上农业整体产值不如工业,从欧美到中国都实行农业补贴保护政策。但局部微观上,有些农业园的纯农业产值依然较高。

例如欧美引进,近年兴起于中国大城市的CSA农场(社区支持农业),种植质优价高的有机蔬菜,直供城市高端人群。因本身产值不错,所以有的CSA农场在远郊或不具备风景旅游条件的地区拿下低价土地,搞有机农业种植,照样能取得不逊于休闲农业业态的收益。而条件稍好的CSA农场也能顺带搞点 “ 亲子游 ” 之类旅游业态、作为补充——这就是典型 “旅因农附” 型。

2、农辅旅型

最典型的是南方丘陵山区,一般耕地少而分散,但山地植被与空气环境好。这种地方开发乡村旅游,往往农业会成为旅游的辅助产业。

这种情况下,死磕纯农业产值是不明智的,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山林生态优势搞旅游,而农业的种植也应配合旅游开展。

比如强调“花色”、强调“采摘”,强调不同季节能变换不同品种供游客观赏采摘等。例如:某乡村地区,因油菜花受到游客欢迎,就干脆把其它主流作物都改种油菜——进一步又规划出画海的创意造型种植。这纯粹是从旅游价值考虑,而不是比较不同农作物本身产值的结果。

还有一种典型“ 农为旅种 ”型,就是城市近郊的乡村。这种区位的土地价格不适合纯种养业,而适合旅游业,所以同样应扬长避短 “ 农为旅种 ” 。

或者开发成农家餐饮、度假山庄,少量农业种植只是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吸引游客,或者针对城市休闲市场需求,开发成四季观光采摘园,所有品种均是特意面向游客采摘、观赏而种植。

3、综合发展型

此类型出现在大面积的现代农业园区(一般都在5000亩以上)中,园区 般是综合业态:有农业科研、农业物流、农业深加工、高效农业种植、农业旅游等。

4、农旅合一型

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典型的例子为北京的蟹岛农庄。蟹岛总结出一条“ 前店后园 ”模式,实质就是典型农旅互动、农旅合一模式。

4.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5. 文旅融合中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的人在节假日或者是黄金周的时候都想出去走一走玩一玩,这也造成了我们全国很多的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文旅产业是一个上升期。

很多的文旅产业发展的不错,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特别是很多的乡村旅游带动了很多的农民致富。

但是也有很多的地方为了想创建文化旅游,盲目的上马,前期的造势,规划都没有做好,以至于项目的停滞,有的地方甚至是旅游区建起来之后,没有几个人去旅游。

文化旅游首先突出的就是文化,假如说在你们当地,虽然风景不错,但是当有人去了之后,感觉不到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些美好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回来之后就给不了你当地很好的口碑,以至于当地的旅游就会越来越差。

那么,怎样才能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呢?可以从当地的美食,风俗,农业,甚至是一些民族的特色,给他增加一些文化的色彩,让去旅游的人能够感觉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让旅游区越来越好,才能够真正带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用文旅的项目来带动当地的发展,是一个可行性的项目,关键就是要怎么来给他增加文化的内涵?怎么样能够让来玩的人有亲生的感受。

6.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融合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是人民需求的体现,也是开展新型旅游模式的必要途径。将文化旅游扩展至乡村范畴,可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拉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丰富乡村旅游形式,真正使得农村旅游资源发挥作用。

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为其提供新鲜的旅行体验,可以极大的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7.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结束语:现在乡村旅游越来越注重可以让城市的人放松心情,可以让我们乡村打造出一片团结而又和谐的氛围,和我们的乡村助力更多的成长,给乡村的经济带来一片繁华的景象,反而更加有利于我相信的经济的成长,有助于乡村早日脱贫致富!

8.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传统农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旅游更进一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显而易见,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升级。

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这种互动发展,在于双方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市场以及具备融合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传统农业的内涵、生态理念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乡村旅游推动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

最后,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互动发展具有多重效益。

9.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一 、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分布

10年来专门部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央文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个是2017《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涉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分布于10年间,除2012年每年相关政策中都有所涉及。

二、旅游有“热点”,关键靠“文化”

1.文旅融合的核心理念:“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是10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政策的核心理念和思路。建设旅游品牌、创新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红色旅游、老年旅游等,凡是涉及到旅游的品质、品牌、消费、特色、个性化、差异化等发展创新范畴,该核心理念贯穿其中,并分别提出了建设内容。当然,这里的“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而不是指仅仅有文化资源。

2.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三 、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拉动旅游消费。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读书季、时装周等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66号)

四、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

1.旅游演艺。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打造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专场剧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2.节庆会展旅游。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同上)

3.文化、文物旅游。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同上)

4.文化体验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同上)

5.娱乐业。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景区娱乐模式。支持高科技旅游娱乐企业发展。有序引进国际主题游乐品牌,推动本土主题游乐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主题公园的旅游功能,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信誉好的品牌主题公园。(《“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 划》)

五、建设新型文化旅游功能区

1.培育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培育一批(共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打造国家精品旅游带。重点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青藏铁路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六、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形式

1.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独特作用。全面落实红色旅游“十二五”规划;改进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和展陈方式;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旅发[2011]61号)

2.红色景点景区研学旅行。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3.实施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积极发挥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作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4.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7〕245号)

七、乡村旅游的特点在于文化旅游

1.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同上)

3.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八、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意设计

1.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 ,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同上)

3.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九、文化旅游扶贫

1. 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

2.红色旅游扶贫。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3.非遗旅游产品扶贫。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4.特色文化产业扶贫。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培育民族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10. 乡村旅游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老百姓,产业链条长、产业要素多。我省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全产业融合发展,走精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市场竞争力更大、前景更好,群众参与度高、受益面广,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书写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彩贵州模式”。

  就拿我的家乡威宁来说吧,目前,威宁已成功打造了黔韵紫海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总规模达5000亩,其中核心度假区产业种植规模2500亩,辐射带动周边产业规模2500亩,总投资3亿元。观光园位于该县草海镇民族村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是旅游观光、现代农业、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配套项目。

威宁黔韵紫海休闲农业观光园紧紧依托草海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优越区位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立足于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高附加值现代农业产业链,按照“产园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发展香草产业的基础上构建集旅游观光度假、创意文化产业、香草副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一三产业高度融合互补的良性机制,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基地,成为贵州省农旅互动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区,体现威宁精准扶贫的样板工程。

如今,威宁黔韵紫海休闲农业观光园每日接待游客达1000余人次,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和市民拍摄婚纱照的好去处。

以上事实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可 振兴乡村的捷径。

11. 乡村生态振兴与文旅发展研究

1、“田园综合体”模式

田园综合体模式是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物流等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与主平台,在城乡结合、农工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生产与生活结合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再造与复兴。

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十四五”时期,国家对推进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可以概括为“提质、扩面、强基”3个关键词。

一是“提质”,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扩面”,即提高产业园覆盖面。

三是“强基”,即加强产业园建设管理。

3、“共享农庄”模式

共享农庄是以共享经济为理论支撑,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鸟”群体需求为市场支撑,以私人定制服务为核心,联合政府、企业、农户等多元力量,培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4、“幸福慢村”模式

幸福慢村是以绿色慢生活为宗旨的田园生活方式,是以整村开发及村民+新村民的质量为支撑的乡村建设模式。

5、“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模式

以“创客”驱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创客是以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为主要群体,在乡村地区从事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或实践活动,致力于通过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创意乡村旅游后新产品、新业态、新体验的个人、企业机构或团队组织。

6、“乡村度假庄园”模式

乡村度假庄园是深度田园生活体验的高级乡村度假形态。

乡村庄园和乡村酒店在国外兴起较早。英国典型的乡村庄园,以田园诗般的城堡和村落著称。法国的香草庄园,因芳香浪漫而闻名世界。乡村庄园是以田园养生度假生活为突出特点的高端度假业态,是都市居民的追求,成为引领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重要产品。

7、“主题特色民宿”模式

民宿不止是住宿,而是野间一个微型的旅居、度假目的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第1号修改单。旅游民宿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修改为“由低到高分别为丙级、乙级和甲级”。

8、“乡村营地”模式

在构建“快进慢游”体系背景下,要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集成,让游客慢下来,观光度假转型。慢游配套服务分散在交通网上的各个观光或服务节点,包括不同级别的营地和驿站服务节点。自驾游盛行的当下,完善的小交通及特色化服务将成为吸引力。

9、“农业观光园”模式

围绕农业生产空间,利用田园景观,融入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形成的强吸引力的“观光型农业旅游园”。

10、“大地景观”模式

农田艺术

用艺术的手法提升农田景观,经过品种选育、图案设计、定点测绘、秧苗栽植、田间管理五个环节,通过种植小麦、油菜花、玉米、向日葵等形成艺术景观,最终形成特色图案,以此吸引游客。游客可通过高空不到进入场地进行观光游览,也可以通过麦田步道进行观赏。

稻草艺术

运用带各种肢体语言的稻草人讲述大家熟悉的故事。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因为稻草艺术人制作价格低廉,可以随时更 ,还可以联合地方的艺术学校,让田园成为艺术学校制作稻草人的展示舞台。

“农业秀”创意雕塑

设计以农业及产品为基底,设计创意农业主题景观雕塑

乡土乐园

设计乡土乐园,就地取材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活,打造乡村主题家庭游乐项目,满足现代人亲近土地、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

Hash:af241b6b8e5570732ce123db7cb3b24643d66720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