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旅游 特色村寨旅游开发项目统计

导读:特色村寨旅游 特色村寨旅游开发项目统计 1. 特色村寨旅游开发项目统计 2.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3. 农村特色旅游项目 4. 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5. 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6.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 7. 乡村旅游统计 8.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1. 特色村寨旅游开发项目统计

(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贵州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域旅游资源大普查,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体的国际旅游组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落户,实施山地旅游标准化三年行动,着力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抢占山地旅游、全域旅游发展高地。

(二)文旅融合业态创新,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十三五”以来,贵州累计推出588个新项目新业态。大力实施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和“1+5个100”工程,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37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开展“宣传促消费扶贫”十大行动计划,制定推广乡村旅游管理服务3个省级标准。

(四)宣传推广引资引源,提升多彩贵州频带形象。充分把握旅游业“流量经济”“形象经济”“眼球经济”等特点,深耕国际国内客源市场,讲好多彩贵州故事,构建多维度宣传推广体系、差异化优惠政策体系。

(五)加大政策纾困力度,推动旅游产业提振复苏。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全域有序开放贵州旅游景区,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和旅游市场恢复发展。

(六)强化旅游市场监督,优化贵州旅游服务环境。“一手抓流量、一手抓质量”。近年来,贵州布局建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同时开展“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依法严打旅游违法违规行为。

2.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 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3. 农村特色旅游项目

您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常规项目有:餐饮,游乐设施(大人和孩子),乡村动物园,设施农业种植,采摘,果园,烧烤,垂钓,住宿,游学,手工体验,民俗农耕文化馆,乡村大舞台或者乡村剧院等等,根据园区的面积和投资人的资金实力适当增减

4. 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1、旅附农型

这种类型的前提条件是农业产值本身特别高。例如,高端有机农业、精品水果等。

自从人类实现工业化后,宏观格局上农业整体产值不如工业,从欧美到中国都实行农业补贴保护政策。但局部微观上,有些农业园的纯农业产值依然较高。

例如欧美引进,近年兴起于中国大城市的CSA农场(社区支持农业),种植质优价高的有机蔬菜,直供城市高端人群。因本身产值不错,所以有的CSA农场在远郊或不具备风景旅游条件的地区拿下低价土地,搞有机农业种植,照样能取得不逊于休闲农业业态的收益。而条件稍好的CSA农场也能顺带搞点 “ 亲子游 ” 之类旅游业态、作为补充——这就是典型 “旅因农附” 型。

2、农辅旅型

最典型的是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耕地少而分散,但山地植被与空气环境好。这种地方开发乡村旅游,往往农业会成为旅游的辅助产业。

这种情况下,死磕纯农业产值是不明智的,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山林生态优势搞旅游,而农业的种植也应配合旅游开展。

比如强调“花色”、强调“采摘”,强调不同季节能变换不同品种供游客观赏采摘等。例如:某乡村地区,因油菜花受到游客欢迎,就干脆把其它主流作物都改种油菜——进一步又规划出画海的创意造型种植。这纯粹是从旅游价值考虑,而不是比较不同农作物本身产值的结果。

还有一种典型“ 农为旅种 ”型,就是城市近郊的乡村。这种区位的土地价格不适合纯种养业,而适合旅游业,所以同样应扬长避短 “ 农为旅种 ” 。

或者开发成农家餐饮、度假山庄,少量农业种植只是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吸引游客,或者针对城市休闲市场需求,开发成四季观光采摘园,所有品种均是特意面向游客采摘、观赏而种植。

3、综合发展型

此类型出现在大面积的现代农业园区(一般都在5000亩以上)中,园区一般是综合业态:有农业科研、农业物流、农业深加工、高效农业种植、农业旅游等。

4、农旅合一型

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典型的例子为北京的蟹岛农庄。蟹岛总结出一条“ 前店后园 ”模式,实质就是典型农旅互动、农旅合一模式。

5. 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我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有优越的条件、有强大的生机,也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已超越农家乐之类一般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呈现出全域化、创意化、精品化“三化”特点,新业态主要有:现代农业科技旅游园/区、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休闲果园、乡村营地/汽车营地、乡村庄园/会所、乡村民宿等。

现代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立足农业优势产业,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突出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引进科技化和智能化项目,发展高科技农业,同时利用资源优势,提供人们接近自然生态,参与农耕过程,体验农村生活,让人们实质地接触与了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与生活,集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农产品销售为一体,且互为依存、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多方共赢。

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休闲果园:通过对农民经营的农牧、牧场、果场进行改造利用和旅游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将农耕劳作、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之中,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形成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格局。

乡村营地/汽车营地:这种业态介于观光和度假产品之间,因此在选址上有一定要求,一般是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度假氛围的、具有一定自然风光、文化娱乐的场地,在为人们提供充分与大自然最紧密接触的同时,为自驾车辆提供停靠,为游人提供休息、住宿、娱乐服务,一般可分为海滨型营地,湖畔型营地、森林型营地、山地型营地等。

乡村庄园/酒店:现代化农庄/酒店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和旅游为一体,既体现农业产业化生产特点,又体现服务性企业的一般特质,如英国的乡村庄园,以田园诗般的城堡和村落著称,法国的香草庄园以芳香浪漫而闻名世界,未来度假庄园可以成为引领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 要产品,将是中国农村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民宿:是指利用当地农村的闲置资源,农户(或者民宿主)参与接待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明显有别于传统的饭店旅馆,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乡村农民的热情与服务、并让游客体验到有别于以往的不同生活。

当然,除了以上业态之外,还有以民俗村、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生态环境和科普教育等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乡村性”是其灵魂,“可持续性”是其原则,既要遵循休闲农业和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又要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现有基础,合理开发,科学开发。

6.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十九大以来的重要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恢复与振兴上,亦有着新的使命和担当。文化具有公共性,对乡村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特殊力量,乡村旅游在解决乡村文化衰落、传统文化消解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 塑造乡村新文化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可以在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乡村本土文化。把当地农村的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有机的融合,塑造出适应新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趋势的乡村新文化。

传统村落、文化名村、特色民族村寨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都可作为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从乡村社会和乡土生活中剥离传统的文化符号,再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梳理、筛选、提炼出新的文化符号,从而实现乡村新文化的塑造。

7. 乡村旅游统计

一、统计局的农村人口普查主要工作是使用全面普查的统计方式统计农村的人口数、土地拥有情况、家庭人口或者教育情况等总数据,以便于其他工作的执行。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是国务院直属的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的责任。制定统计政策、规划、全国基本统计制度和国家统计标准,起草统计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指导全国统计工作。  (二)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拟订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组织实施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核算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汇编提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监督管理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三)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重大国情国力普查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全国人口、经济、农业等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汇总、整理和提供有关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数据。  (四)组织实施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社会福利业等统计调查,收集、汇总、整理和提供有关调查的统计数据,综合整理和提供地质勘查、旅游、交通运输、邮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全国性基本统计数据。  (五)组织实施能源、投资、消费、价格、收入、科技、人口、劳动力、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环境基 本状况等统计调查,收集、汇总、整理和提供有关调查的统计数据,综合整理和提供资源、房屋、对外贸易、对外经济等全国性基本统计数据。  (六)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社会、科技和资源环境统计调查,统一核定、管理、公布全国性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发布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信息,组织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共享制度和发布制度。  (七)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资源环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  (八)审批部门统计标准,依法审批或者备案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指导专业统计基础工作、统计基层业务基础建设,组织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审核、监控和评估制度,开展对重要统计数据的审核、监控和评估,依法监督管理涉外调查活动。  (九)协助地方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局长和副局长,指导全国统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管理全国统计专业资格考试、职务评聘和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监督管理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由中央财政提供的统计经费和专项基本建设投资。  (十)建立并管理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和统计数据库系统,组织制定各地区、各部门统计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标准和运行规则,指导地方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十一)收集、整理国际统计数据,组织实施统计工作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组织实施国际间统计资料交换和统计交流合作项目。  (十二)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8.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岚 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应该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大。这种发展模式应注意:要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云南省大理州喜州镇等。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类型必须是当地村寨是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整个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开发;三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广东省封开县杨池村、贵州省江口县云舍村、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村、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

五、民族风情依托型

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是少数民族具备一定规模;民族风情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这种发展模式应注意:一是要切实挖掘当地少数民族的风情,提升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二是要引导当地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活动;三是要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旅游村、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西博荣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等。

六、特色产业带动型

是指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注意:要定位准确,大而全就是没特色;政府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要树立服务意识,避免过分干预市场;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分步实施;大力加强农业和旅游产业一体化组织程度;重视市场推广和自主创新,以特色促品牌。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广东省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福建省宁德市三都镇等。

七、现代农村展示型

是指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因势利导,接待游客参观、展示新农村形象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须是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知名度较大的农村。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处理好发展旅游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二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活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苏 江阴市华西村、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等。

八、农业观光开发型

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临近城镇、客源市场潜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好;三是农业生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强。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要有良好的项目创意和规划;要认真对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客源市场的需求;要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加大对项目的宣传促销力度。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观光园、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辽宁省葫芦岛市宏业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2团新天冰湖旅游园区。

九、生态环境示范型

是指具备良好生态环境的农村,以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吸引力,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这种发展模式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旅游开发引起环境的破坏和退化;要培育旅游开发经营者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北京市密云县石塘路村、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滕头村、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等。

十、红色旅游结合型

是指在具备“红色旅游”资源的乡村,结合“红色旅游”的发展,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参观游览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是在知名度较大的、革命遗迹和遗存较为丰富、旅游接待具备一定规模的乡村开展的。

Hash:a4f40a33b0e767f4c523db9136efbfef41a79a4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