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酒店效果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

导读:闽南民俗酒店效果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 1.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 2. 闽南民居特色 3. 闽南特色民宿 4.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高清 5. 闽南民风民俗 6.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集

1.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

一般是鸡、鱼、猪肉等三种。

闽南民俗的祭礼上通常有“三牲”和“五牲”两种,三牲一般是鸡、鱼、猪肉等三种;五牲一般是全鸡、全鸭、全鱼、全猪、全羊,亦有用鱼卵、猪肉或猪肚、猪烫熟即可。

在祭祀的牲礼中,牛、马、犬三种,习惯上不拿;鱼忌用鳗鱼、鳝鱼来祀神,除了因外形似「蛇」,而「蛇」在中国人眼中则代表着阴险,故不可用于祀神,而鳗鱼、鳝鱼却因外形近似而殃及池鱼。

2. 闽南民居特色

1、叶飞故居

南安叶飞将军故居于1998年初开始修建,2001年6月建成并举行开馆仪式。陈列馆主要展示了叶飞将军的生平事迹,分为家乡、投身革命、烽火岁月、心系海防、建设祖国及余热生辉六大部分。2001年10月,其被列为南安市级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3月,其被列为南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其被列为泉州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1月,其被列为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1月,其被列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2、杨阿苗故居

杨阿苗故居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历时13年,以建筑堂皇富丽、平面布局独到而闻名遐迩,富有闽南民居的特色。整座建筑显得美观大方,宽敞明亮。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辉绿岩、花岗岩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细琢大量的珍禽异兽、花鸟游鱼、山水人物、三国故事、博古图案,厅堂壁垛摹刻唐颜真卿、宋苏轼、明张瑞图、清吴鲁等古代书画家的书法艺术作品。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在闽南民间建筑中并不多见。

3、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坐落在泉州市区南门南寿路,是一座普通民房,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存正面一间和正厅堂,正厅堂宽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李贽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同治间修理时,从地下掘到石印章两枚:一阴刻“李贽”,一阳刻“卓吾”,现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文管会各有一枚。李贽故居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位于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中山街,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经清初扩建重修,前后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乃湖头李氏祀先祖、明宗规、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两祭,祭祀规模盛大。庙内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进大厅厅前悬挂“夹辅高风”匾额,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赐;厅中高悬“急公尚义”匾额。第三进厅堂前横挂“鸣臬闻天”匾额,为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厅堂后侧悬挂“保世滋大”匾额,疑为李光地所题。庙并有许多金碧辉煌的柱联,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5、李子芳故居

李子芳故居始建于清末,是一座闽南常见的石木结构房子。故居坐西朝东,用不规则的花岗岩石块砌筑成高不足3米的墙体,占地120平方米,面积约67平方米。房子有2扇门,进西门是2间对向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间。进东门是1间小厨房,过道左侧是小厅堂,右侧是卧室。该故居于1990年被列为石狮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5年8月被列为石狮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3月被列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蔡清故居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 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7、莫耶故居

莫耶故居,又称逸楼、晚香别墅,始建于1907年,位于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在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对面。故居为二层楼的西式建筑,楼前有一方池塘,给人以明亮雅丽的感觉,一楼大厅是接人待客的场所,两旁是莫耶家人的住房;二楼现在设为莫耶纪念堂。1996年12月30日,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安溪县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施琅故居

施琅故居就在公共体育器械场旁的围墙内,是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宅子,触目惊心,仅入口处立的一块碑昭示身份: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故居被围墙围了起来,范围大约有10亩。老宅子的附属建筑已破败,旁边还有一座两层楼房及原泉州农校的废弃房。在老宅与东面围墙之间的空地上,另有一块1984年的碑文,简介了施琅1684年率师统一台湾,被封靖海将军、靖海侯,故宅有一部分曾为“崇正书院”。

9、李妙森故居

李妙森故居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像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10、泉州黄宗汉故居

黄宗汉故居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3. 闽南特色民宿

石鼓山下,梧垵溪旁,一个传统古村落,始建于明代,历经600余年积淀,近百栋古厝洋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闽南。历史的沧桑,留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都在诠释着古早的闽南记忆,这里就是——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青石板的村巷,红砖墙的楼房,中国风的村韵融合西洋建筑美学,使梧林村落有了中西合璧之风韵,这里的每一栋闽南古建筑仿佛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南洋华侨的历史。近年来,梧林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金牌旅游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梧林古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按溪。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民围塘而居,古有“三脚筐”的美誉。梧林有一片保存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群,三面临海,依山傍水,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

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色彩。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梧林古建筑上百栋,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

古村落入口处的朝东楼是村中最早的洋楼,占地700平方米 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旅居菲律宾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外部为半罗马式的建筑,而内部却是闽南大厝的建筑构造。朝东楼里陈列着古村落在民国时的几位先贤资料及彼时其所携有的物件。如牛仔帽、马灯、藤箱,等等。另外还有一件非常特别的物件:一支清末长枪。它仿佛诉说着清末那一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朝东楼

出了朝东楼,在好几条村巷中,我们寻了其中一条步入。村巷是由一座座古旧的房子相连又相间而形成的。走在村巷中,代入感太强了。一个回头,仿佛看见了一位民国的小家碧玉,手捧着《诗经》,缓缓而行。一个张望,仿佛看见了“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闺中姑娘。触摸着村巷的一砖一瓦,想象着过去梧林人的生活。在一栋栋古厝的建筑巧思中,不仅承载着梧林一户户寻常人家的生活滋味,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这片村巷中最为“抢眼”的当属又瘦又高的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楼内放置枪支。如今,外墙还能依稀看到一些子弹打过的痕迹。它是个三层碉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当年,村里成年男子分组轮流驻楼守更放哨、巡逻,起到了警戒及随时准备抵御外寇袭村的作用。碉楼各层墙面门窗的窗棂饰顶雕花形态各异,既有艺术韵味,又有欧式灵气,巧搭成“一层一境,四面八境”的建筑景观,把修养楼衬托得分外秀丽。

修养楼,俗称“枪楼”

再绕到修养楼后,朝古村落深处寻去,有好几十年前的照相馆、鞋厂。它们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不曾改变似的。巷子兜兜转转,不经意间,我们转到了旅菲华侨蔡德卫先生的宅邸。蔡德卫先生的宅邸院内,有一棵巨榕,根节交错,壮观甚美,令人感叹。现在宅邸内经营着一家咖啡馆——“榕树下咖啡”。许多村庄都会存在一两棵与村落共沐风雨的古树,历经多年,两棵榕树已与宅子长成一体,树枝攀缘着房梁生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树门。树根盘错,如巨龙蜿蜒。在村落的修复中,这两棵老榕树也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

蔡德卫宅邸内的古榕树

梧林的古建筑多为抗战年代华侨回乡所建,一栋名为“侨批馆”的番仔楼内,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这些华侨毫无保留地把辛苦所得汇入家乡,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并建成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大厝。蔡德鑨就是其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一生4次回乡建业,每回一次就为家族建造一座大厝。

侨批馆

德鑨楼就是他自家居住的洋楼,建于1932年,也是梧林诸多华侨建筑中至今保护较为完好的一座。入门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下联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分别出自《汉书》和《论语》,教导晚辈正直做人、艰苦奋斗。历经90年,楼体木雕上的金箔依然清晰可见,古厝门面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当时最流行的彩色玻璃、油画图案等应有尽有。

这里的每幢闽南古厝、番仔楼、洋楼都有一个华侨的故事,它们盛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这些建筑也充分展现了闽南地区自清末至民国、新中国的建筑风格的演变,堪称南洋华侨博物馆和闽南文化的后花园。岁月带给这些古建筑的,除了斑驳的印记,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感。

如今,许多古建筑还被改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在闽南古厝中住上一晚,也是不少游客的选择。每天清晨,走出开间,伸 一个懒腰,循着村子的香气和声音,一路走,便来到村里的集市了。集市对面的戏台,自古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重大日子,一曲曲南音就在这里奏响。南音与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一脉相承。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响起,婉转动人的唱腔应和而歌。

戏台

再往前走上几步,我们还发现了不少惊喜。在梧林的一栋栋古建筑里,闽南文化元素根植其中。闽南风情馆里,一场布袋戏正在上演,武松打虎、隋唐演义等经典桥段引发阵阵掌声,高甲戏、梨园戏等当地传统非遗项目也因此有了新的传承舞台。不仅如此,木偶头雕刻、红砖制作、闽南茶鉴赏等闽南文化课程也对游客开放,闽南文化在闽南古建筑中得到了活化传承。

如果在村子里走累了,还可以去小吃一条街歇歇脚,可以吃到拳头母、土笋冻、炸浮粿、菜粿、醋肉、四果汤等闽南古早味小吃,还可以坐在这百年闽南古大厝之中,泡着茶,等待着热腾腾的古早味递到眼前。

在这古巷中穿梭,不知不觉也沉溺在了这抹“红”的记忆里,时间又悄悄到了夜晚,梧林退去白日的喧闹,回归宁静。走在灯火幽幽的古厝间,漫天星光与遍地灯火辉映,古村像个历尽沧桑后回归平静的老者,诉说着自己的过去。

穿越时代的季风,唤醒了这座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大厝、浓浓南洋风的番仔楼,以及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老洋楼,将闽南特色与异域风情结合得如此自然,近百栋古厝洋楼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存完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晋江。梧林之行,是一次闽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沉浸之旅。行走其中,触摸一栋栋古建筑,听一段段过去的故事,感受别样的家国之情与乡愁别绪。

4.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高清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闽南(Hokkien),闽南即指福建 南部,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包括厦门、漳 州、泉 州、龙岩地区新罗绝大部分和福建 漳平、福建 大田和尤溪的部分地区。北接福州莆田,南与广东潮汕地区相连,西与原汀州府界交界。

在1949年前,闽南人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东南亚(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大量创业,涌现了一批的富豪。如今近千万闽南华侨、华人在外,闽南成为侨乡地区之一。

闽南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民营工业发展尤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现出恒安、达利、安踏、金龙客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5. 闽南民风民俗

满满地民族情义,挥洒弥漫的闽南文化。新的时代,浓浓的传承,多彩的特色,宝贵的财富。勤劳果敢的闽南人,有着淳朴敦厚的民风,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记载着一段又一段闽南浓厚的传统精神。章节绚丽多姿,深刻体现了闽南文化的魅力所在。闽南文化,是一部构成我国文化的宝典,是一部闪耀于世界之间的璀璨珍藏,是一部通过历史演变而生动灿烂的篇章。

6. 闽南民俗酒店效果图大全集

闽南的文化习俗:

1、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贴春联

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5、开正

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Hash:d6b37cb03a797242eff8d38d106eb890d29febc3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