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做旅游博主的徐霞客,谁是他这个目标的最
众所周知,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只有一条路――科举考试。但是当时的徐宏祖,也就是后来的徐霞客从小就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他只喜欢玩。但他不捉蝴蝶也不放风筝,他只喜欢上山下水,四处游荡。即使是在私塾上学时,四书五经下压的,也是《水经注》《山海经》这样的“歪书”。私塾先生直摇头说“孺子不可教也。”
人们只知道他不学无术无心功名,却没想到他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布大明十三省。鲁迅青年时代就很喜欢《徐霞客游记》。
我想,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吧,要不然几年前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也不会受到那么多的人追捧。只不过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有的人负重前行,有的人得过且过,有的人早已在生活的磨练下丢失了曾经的梦想,有的人却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前进。徐霞客应该属于后者吧,这也是他让人羡慕不已的地方。因为他不仅敢想,他还敢做。他用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徐霞客游记》也被整理出来,翻译成各种语言,流传甚广。
可古代不是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吗?徐家恰恰相反,父母不但不是他前行路上的阻碍,反而是他远游的支持者。人人都对徐霞客的前途担忧时,父亲说“人各有志,岂可勉强。”而父亲的豁达又来自几十年前徐家的一位先祖――徐经。可能是冥冥注定吧,那时的徐经上京赶考,遇见了风流才子唐伯虎,因为当时二人的骄傲和考官的不分青红皂白,两人最后都被废除了考试资格,徐经痛定思痛,决定与“万恶”的科举制度决裂,也不要求后人一定要考取功名。
有这样一位开明的祖先着实是好,但与祖先“爱考不考”和父亲的“志行纯洁”相比,母亲王氏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王氏曾经说过“长而有志四方,男子事也。吾为汝治装,行矣。”我想,天下的母亲大都一样吧,一面强颜欢笑送别儿女,一面将浓浓的不舍埋在心底。徐母王氏是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的,懂得关爱但又懂得放手,她不愿儿子像大多数人一样浑浑噩噩没有追求地过一生,儿子生来就是属于这广阔天地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她不仅亲手为儿子做了一顶远游冠,高龄之时还亲自陪同儿子出游,走路时故意走在儿子前面,向儿子表明自己身体很好,不需要他担心。故后人称赞“霞客之奇,王氏成之。”正是因为有她,徐宏祖才是徐霞客。
有人说徐霞客是“千古奇人”,有人说他是“时代先驱”,也有人说他是“旅游家、地理学家。”而我认为,他是一个特别且幸福的人。徐霞客特别,特别在他不随波逐流,在人们热衷仕途想要名垂千史时,他遵从自己的内心,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旁人眼里的“不归路。”他幸福,因为在他的身后,有父母,因为他要走的路,是他想走的路。
带着心中坚定的信念和父母的支持,徐霞客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徐霞客20岁离家 身着布衣, 一根竹杖 ,一双草鞋,没有人资助,没有人帮助 ,游历天下几十年。他爬过的山,有黄山、华山、衡山、嵩山、终南山、峨眉山、珞珈山、天台山、雁荡山……他越过的江河,有黄河、长江、洞庭湖、鄱阳湖、金沙江、汉江、太湖、九鲤湖……“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总之,你听过的没听过的,他都去过。顺便提一句,在他无数次下水进洞时,竟无意引领了一门新的学科――洞穴学。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是他一生的 求。
崇祯九年的时候,崇尚佛法的静闻和尚找到了他,想和他一同去到当时的云南蛮夷之地鸡足山,他同意了。不料,半路二人遭遇强盗,静闻为保护书籍而被砍了一刀,不久圆寂。此时徐霞客的路费已经不足,并且他之前去过鸡足山,所以这次旅行对他的意义并不大。而在之前,他和静闻的交情应该也不深,他去鸡足山没想过礼佛,静闻也没打算游山玩水写游记。他已经死了,但我答应他的事,要做到。所以他说“我要继续走”“为什么?”“因为我答应他,要带他去鸡足山,他死了,我就带他的骨灰去。”就这样,他一个人翻山越水,到达了鸡足山的迦叶寺,他将静闻的骨灰埋在这。在这,他兑现了诺言。
崇祯十四年,徐霞客弥留之际曾说“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卒,年五十四。
大家可能知道,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就是以徐霞客的故事结尾。可能有人问,明朝那么多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为什么浩浩荡荡的明朝史要以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作结?在我看来,明月先生只是想转达一种思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Hash:01741dedf968df65df4740a971b28c6b78e0b7b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