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一带文艺景点推荐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

导读:江浙一带文艺景点推荐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 1.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 2. 浙江的人文文化特色 3. 浙江本土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 4.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概括 5. 浙江特色传统文化 6. 浙江地域文化特色 7. 江浙一带的文化底蕴 8.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是什么 9. 江浙文化的特点 10.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有哪些 11. 江浙一带属于什么文化

1.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

一、开门炮

大年初一,每家每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门炮”,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象征着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过开门炮,大家都穿上新衣。

二、送元宝

在温州,人们喜欢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做成大小元宝,家里面贮藏物件之处都要放上一个小元宝。大年初一那天,把红糖元宝用红绳缚在万年青的树枝上,挨家挨户送吉利话,一人打板一人应好,叫做“送元宝”。

绍兴新年则以“茶碗茶”待客,茶中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三、划龙舟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




四、舞太平灯

大年初一,村民们在锣鼓声中舞起“太平灯”。原汁原味的祈福舞蹈“太平灯”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精彩的跳灯传承着指南村村民质朴火热的民风习俗,以祈求新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五、舞龙

舞龙,又称玩龙灯,是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也舞龙。


2. 浙江的人文文化特色

浙江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科技教育发达,名胜古迹众多,素享“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美誉。在历史上,浙江涌现的科技教育、文化名人灿若星河。

据统计,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特别是“五四”以来,出现了鲁迅、茅盾等一大批浙籍文化名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五分之一


3. 浙江本土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

我认为浙商精神可用这样五句话来描述:

第一句话:勤奋务实的创业精神.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深情感叹:“与其他沿海省份的人相比,浙江人能吃苦的的确确”.沙漠玫瑰般的浙商象骆驼一样刻苦耐劳,百折不挠,万里行商,苦苦打拼.他们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如资金雄厚的浙江东冠集团从老板到员工吃住都在工地、车间,餐风露宿,“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有人的地方就有浙江人,此言甚切.从种族冲突不断的非洲,到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伊拉克,浙商音容随处可见.他们认为职业无贵贱,生意无大小.打火机利润微薄,温州人却将它做大做强.温州的“五把刀”(菜刀、剃刀、剪刀、鞋刀、螺丝刀)常人不屑一顾,而温州人借此打拼天下.浙商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别人看不起的钱.在浙商的眼里没有办不到的事,他们不等不靠,凭自己勤奋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去拼搏,实现一个又一个创业的梦想.

第二句话:敢为人先的思变精神.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评价浙商,他说,当别人还在犹豫的时候,他们已在行动;当别人开始行动的时候,他们己有成就.这就是浙商精神的体现,敢为天下先,步步领先.改革开放之初,浙商以“舍我其谁”、“横刀立马”、“敢为天下先”的撼人气势和超凡胆魄,走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了千辛万苦办企业,道尽千言万语拉客户,用放大镜寻商机,用望远镜找市场,用显微镜淘营销,解“图破壁”,敢“吃螃蠏”,敢喝“头啖汤”,终于成功“杀出了一条血路”.

第三句话:抱团奋斗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集体合作,共同奋斗的精神.虽然浙商集团最先从血缘、亲缘、地缘结成网络,但这只是基石 起步,不是自闭,而以走出家门,冲向世界为目标指向.浙商相互真诚援助,同舟共济,大大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无论是产业匹配,还是商业联盟,无不是在自主自立主体基础上的精诚联合。

第四句话: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浙商说一不二,怎么说,就怎么做.他们以诚实交朋友,打天下,争市场。


4.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概括

南方要看你说的是哪里的南方了,东南沿海一带暑热冬寒,冬天由于没有暖气又湿冷,很多北方人都受不了这里的气候,黄梅天物品很容易发霉,而夏天的酷暑又跟湿有关,闷热的很,夏天多台风季节。

饮食方面比较清淡,各有各的特色,江浙一带有偏甜口味的苏州无锡,偏辣的衢州江山。江浙一带比较休闲的地方可能要数杭州,节假日全家结伴而行喝茶聊天打牌看风景。

再往南就是福建广东了,这里的生活悠闲起来很悠闲,早茶,功夫茶,忙起来也很繁忙,深圳广州的工作压力也很大


5. 浙江特色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特色小镇要围绕布局合理化、发展集约化、产业特色化、企业高新化、小镇绿色化,延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营造生态链“五化四链”这一目标,突出模式、颜值、生态、产业、文化、主体六大要素,把小镇打造成为产业的高地、投资的洼地、百姓的福地。


一是特色小镇必须突出模式这一“法宝”。创新模式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法宝”。特色小镇在国内由浙江省最初定义和实践,当前主要有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倡导的特色小镇,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一种是浙江省倡导的特色小镇,不是建制镇,强调的是平台概念,即结合自身特质,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无论哪种模式,我认为,其核心生命力在于特色,即做到“三个一”,当地第一、区域唯一、产业文化旅游合一。小镇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小镇的“性格”,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决不能“千篇一律”“百镇一面”。“产业文化旅游合一”就是要注重功能叠加,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只有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创新理念开发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特色小镇才能孵化新业态、满足新需求、生成新产业。


二是特色小镇必须要有颜值这一“定力”。特色小镇的直接表现就是景观风貌,也要“颜值高”“品质佳”,这样才有吸引力。从外在来说,我们应当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做到有河湖水系的地方就要有水乡韵味,平原地区要展示田园风光,有山的地方要体现山村风貌,打造出各有特色、别有韵味的乡村风貌。比如,杭州在建设特色小镇时,就鼓励有条件的小镇建设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从内在来说,就是要提升小镇品质,重点完善水、电、路、气、供热、通信等配套设施,以及学校、医院、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赋予小镇居民享受高品质教育、医疗、社保的权利,让人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三是特色小镇必 须强化生态这一“主题”。特色小镇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宜业家园,必须要让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浙江的特色小镇之所以打造得比较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环境保护,实行“嵌入式开发”,确保了小镇的“高颜值”。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培育、实施各个阶段,必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放在首位,在小镇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社区配套、功能布局、建设模式以及体制机制等各个领域、各个要素方面都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生态修复转变成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转变成生态资本,把生态资本转变成生态财富。


四是特色小镇必须围绕产业这一“根本”。没有特色产业支撑,聚不起人气,造出的新镇就可能会变成“空镇”“鬼城”。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当突出主导产业带动,深挖每个特色小镇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出独特的产业生态,形成规模效应,发挥集聚优势,做到“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一个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镇一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又能带动乡村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应当因地制宜,做好“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八个字的文章,把产业重心放在全域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创业等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培育上,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体和虚拟相结合、内贸与外贸相结合、创业和创新的相结合”,把特色小镇建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集合体,这样的小镇才有活力。


五是特色小镇必须挖掘文化这一“内涵”。文化历史是小镇的灵魂。中国农村和小城镇文明历史悠久,许多历史文化都起始于乡土、发源于农村。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相比,小镇大多保持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彰显区域特色、体现民风民俗、传承优秀文化,保留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当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塑魂、兴业、聚人”的重要功能,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故事,保护和利用文化依存,培育村落的独特气质,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在国内,有很多地方的发展就依托于杰出的历史名人,比如说乔家大院、屈原故里等,文化底蕴越深厚、文化内涵越丰富,这个小镇的生命力就越强。


六是特色小镇必须发挥主体这一“动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既不当“家长”,也不做“保姆”,要把激发内生动力和借助外力推动有机结合起来。特色小镇的主体是镇,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将主体变成运动员,而不是旁观者、评论员。要在“三个一批”(发现培育一批、吸引回乡一批、外地招引一批)上下功夫,做好人才、项目、资金、产业的培育和引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同时,要创新投入方式,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特色小镇,借智发展、借船出海、借资发力。


6. 浙江地域文化特色

浙江属于南方。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行政区划上包括江苏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广西、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台湾 、甘肃东南部与河南信阳市、南阳市。


7. 江浙一带的文化底蕴

我是浙江人,说一下我的观点,看看大家是否认同:

1.浙江文化底蕴深厚,全民普及度相对较高,有文化有知识,眼光就会远大一点,可别小瞧了这一点,格局,往往代表着长久。

2.年纪轻轻,就学会了独处,独处必然思考,思考必有所得,也有期待,然后付诸行动。

和外省人不同的是,年轻人较少吆五喝六的一起去喝酒什么的。酒文化似乎和浙江无大的关联,可茶文化,却是翘楚。

3.浙江民富,当一个人有创业意愿时,全家人都能理解并予以大力支持,即使家庭力量不足,也可以轻松地在亲朋好友之间筹措到启动资金。

4.有冒险精神,创业不怕苦,不怕交学费,不怕亏本钱,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成功了,就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浙江人单干的很多,说良心话,不太注重讲义气,因为义气,埋下了失败的隐患。但是,浙江人讲做生意必备的诚信,而诚信,恰恰是经商的关键。

6.浙江人不安份,有强烈的危机感,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能过上更精致的生活。在这种迫切的情绪催动下,跳槽、辞职屡屡发生,"树挪死,人挪活",人才的剧烈波动,倒逼着企业的变革,由此转型成功的机率大大增加。

年轻人还有一个观念,就是不想做一只抱窝下蛋的金鸡,而想做一只满世界飞跑的土鸡,万一那天飞上高枝成凤凰了呢!

圈养的三黄鸡六七块一斤,散养的要二十元以上一斤,这个就是硬道理。

7.都说浙江人很勤劳、能吃苦,我不以为然。其实浙江人是很懒的,不一样的是,为了解决因为懒而遗留下来的问题,他们便动起了脑子。这就打破了传统,出现了创新,于是,浙江冒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小微企业,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的计算机应用革新技术。

民间留传着一句话:要吃就吃头口水。

8.政府不仅在政治上清明,经济上也勇于创新,并且有强大的试错、容错承受力。良好的创业和生活氛围,激励了更多的人去试一试、闯一闯。

9.浙江人低调,不爱吹牛,因为,没有办法及资本吹牛,身边的人,个个都比自己厉害,怎么吹?唯有更努力,更上一层楼,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

10.浙江人不排外,崇拜比自己强的人,善于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理念,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小鱼儿养多了,迟早都会变成大鱼的。

思想没有了禁锢,行动也就有了自由,在如钱塘江潮水般的力量推动下,浪花四处飞溅,浪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

建议全国的年轻人,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到杭州看看钱江潮,我想,大家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8. 江浙一带文化特点是什么

桐乡羊肉

桐乡民间,有“一冬羊肉赛过几斤人参”的说法。这里是湖羊的主要产地,用湖羊肉作原料烧制的红烧羊肉是桐乡一带的传统菜肴,尤以濮院、乌镇烧制得最为出色。桐乡红烧羊肉选料十分讲究,一定要以当年的“花窠羊”,即青年湖羊为原料。这种羊肉肉嫩、脂肪少,皮细腻多膏,佐料一般有萝卜、酱油、黄酒、红枣、冰糖、老姜等,需先用大火、后用文火烧煮,火候全在于烧制者的灵活掌握。

桐乡风味煲

桐乡煲是桐乡人自创的一种美食,江浙一带一直以来的饮食风味以清淡为主,而桐乡煲却有异于当地的风味。近几年来,桐乡煲以麻、辣、鲜、香的独特口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它有很多种类,人们熟知的有老鸭煲、黑鱼煲、土鸡煲、牛蛙煲等。

桐乡特色面

桐乡 色面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阿能面”,是桐乡特有的风味面食。1996年,庄冠能夫妇在桐乡市区邵家桥边,用简易棚搭建起了一家小面摊。由于阿能师傅烧的面味道独特,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如今,“阿能面”已经在桐乡乃至嘉兴地区有了很大的名气,不少面店都挂上了“阿能面”的招牌,似乎“阿能面”就是好面的代名词。

三珍斋卤味

大约在清道光年间,三珍斋在秉承乌镇饮食文化传统和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又历经多年的摸索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三珍斋”自己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技巧和优选配方。当年,茅盾居住上海时,便常购买“三珍斋”产品,或自食,或作为家乡的土特产馈赠亲朋好友。

东方老鲜

在名菜“鱼咬羊”的基础上,桐乡东方大酒店餐饮总监、中国烹饪大师章晋发经过10多年的配方研究和反复改良试验,成功开发出了适合现代人口味、纯天然的绿色保健菜肴“东方老鲜”。“东方老鲜”由桐乡本地鳜鱼及秘方精心烹制而成,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此菜曾荣获浙江名菜、江南最佳风味菜、中华营养保健菜、中国名菜等荣誉称号,在全国淡水鱼烹饪比赛多次荣获金奖。

富贵喜蛋

喜蛋是桐乡当地的传统菜肴,它用土鸡蛋煮熟,一剖为二,另一半用肉末捏成半球粘在蛋上,称为“合双喜”,也叫“鸳鸯蛋”。富贵喜蛋结合传统做法,肉蛋搭配,色泽红亮,口味醇厚。如小元宝叠成锥状,红绿白和谐搭配,浓浓的喜味,溢上心头。

桂花糖炒年糕

桂花糖炒年糕是桐乡地区一种非常有名的糕点,几乎家家都会做。它用料易得,桂花、年糕,都是家常物品,做法也简单。这道点心香软可口,制作简单,是很多百姓茶余饭后的选择。

定胜糕

相传,南宋后期,战事不断,乌镇百姓为了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特制了一种点心:将糕点制作成梅花状,外层是精致的香米和糯米粉,里面是豆沙馅。因其色泽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遂取名为定胜糕。古时,乌镇人去赶考,亲朋好友都要做几笼香甜柔软的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美好心愿。

姑嫂饼

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吃,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但其味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2012年,姑嫂饼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芽塌饼

麦芽塌饼是用米粉、艾草混合麦芽粉做成,它外表青色,油光黄亮,吃起来甜度平和,软而不烂,糯中有韧,不粘牙齿,还带着一丝野草和芝麻的清香,是一道上佳的绿色点心。


9. 江浙文化的特点

吴越文化是吴越地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南文化更广泛,泛指长江以南的文明成果。條萊垍頭

吴越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是地域性的概念,与吴地紧密相连。頭條萊垍

第二,它是动态的,在历史上是随着区域以及势力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頭條萊垍

第三,它是由吴人创造的。吴人是指吴地的本地人和从外地来吴的人。吴文化有两个主要的源头,即长江流域自古以来的原住民创造的原始文化和以泰伯、仲雍为代表的人群所带来的黄河流域文明。條萊垍頭

第四,它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诞生成长于以苏州及其周边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苏州长久以来一直是吴地的行政和文化中心。第五,它的核心特征是融合和精美。條萊垍頭

  江南的核心是长三角地区

  


10. 江浙一带文化 特点有哪些

江浙三阁是在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三座书阁。指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南三阁的藏书可以方便江浙一带才子就近观摩和学习。

南三阁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分别储放在特制书架上。它的存在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


11. 江浙一带属于什么文化

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指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其水利工程的规模可能比埃及和苏美尔的还要大,所有工程的总土方量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可见良渚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非国家无以为之。

有学者估算,占地约1000平方千米的良渚大遗址群,当时应该有大约3000个村落,才能生产出供养良渚古城大约2万人口所需的稻米。照此推算,数万平方千米的整个良渚文化分布区,同时期聚落当数以万计,人口或有百万之众,却只有良渚古城这样一个超级中心聚落和政治文化中心,城乡分野明晰,统一程度颇高,俨然国家景象。

如果扩大视野,我们会发现距今5000年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存在至少三个与鼎盛期良渚文化同时期站在文明社会门槛的文化,那就是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些文化也都有古城、大墓和“宫殿式”房屋。只是这三个文化各自内部并不统一,不像良渚文化有着唯一中心,而且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及良渚文化。四个文化之间还存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异。文明模式的不同也会影响我们对文明水平高低的判断。

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独立,使得早期中国文化具有土著性、统一性特征,保证了其有机会长时期稳定连续发展。中国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一定特色,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时代已经有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萌芽,距今6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幅扩张和强力影响下,包括江浙在内的中国大部地区文化的统一性空前增强,正式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文化圈”,同时最早在中原地区迈开了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脚步,随后影响带动中国大部地区进入一个普遍趋于文明化的时期。

比如距今6000年稍后,中原腹地晋南、豫西和关中东部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出现200—50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以及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社会复杂化由此发端;稍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曙光四处涌现,如距今5300年前后甘肃秦安大地湾400多平方米的“殿堂”式房屋、河南灵宝西坡面积近20平方米的考究大墓、辽宁凌源牛河梁气势恢宏的“庙、坛、冢”祭祀遗存,以及山东章丘焦家、安徽含山凌家滩和江苏连云港东山村等,显示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崧泽文化等都已站在了文明社会的边缘。

同样在大约距今5300年,崧泽文化蜕变为良渚文化,之后大量人口移民至良渚地区。虽然在距今5000年左右气候干冷的背景下,良渚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初步具备了人居条件,但在那样低洼的小平原地区,“治水”可能仍是头等大事。大量人口的涌入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刺激了灌溉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良渚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这与苏美尔文明的形 原因类似。归根结底,良渚文化只是庙底沟时代以来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文明化进程的启动还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因此,良渚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是早期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盛期的良渚文化对作为早期中国文化圈主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影响还很有限。良渚文化真正对黄河流域产生大的影响,是其进入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琮、璧、钺、V字形厨刀等玉、石器,都明显属于良渚文化因素。陶寺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在中原此前从未有过如此超大规模的城,或许也是受到良渚筑城理念启发的产物。深受良渚影响的还有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等地精美玉、石器的大量出现。良渚文化的深远影响,应当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良渚式玉器的出现,使得黄河流域人群终于找到了一种绝佳的高等级社会身份标志物;良渚式大城出现的同时,良渚文化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可能相应渗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区。可见良渚对中原和北方等地龙山时代的文明化进程有所促进。

更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良渚玉器对临近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当然会有更加明显的影响,至龙山文化已经形成自具特色的玉器风格,并深刻影响到龙山后期江汉平原地区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的出现。良渚文化的玉器传统,还通过陶寺文化、龙山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石峁类型等,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良渚文化对早期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Hash:a87359d32402426cc35f762ce05932e4bb378f4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