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庙景点 三官庙的传说

导读:三官庙景点 三官庙的传说 1. 三官庙的传说 2. 三官庙的传说和故事 3. 三官庙里的三官是谁 4. 三官庙历史 5. 三官庙的传说有哪些 6. 三官庙的来历 7. 民间三官庙是什么神 8. 三官庙的传说和来历 9. 三官庙是什么庙

1. 三官庙的传说

山后寨

汉代已有人在此定居。曾名兴隆镇。后因村处危山之阴,得名山后寨,简称寨子。清代设镇,名危山镇。另据李、张二姓《族》载:汉代,现村西南有一村庄名兴隆镇,罗、吴等姓居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张、彭、高、李等姓先后由冀州枣强、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兴隆镇住户也往此集中,因此村在危山之北,乃将兴隆镇改为山后寨。

宋李福

原名李合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由枣强迁居城南华家庄。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又迁居该村。李姓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居巡检庄。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又迁居该村。二姓合议:改村名为宋李福庄。

丁李福

明代,丁姓从济阳县丁家窝村迁来建村。取名丁李福庄。

鸡山张家

据《张氏族谱》载:“本村原名宋家庄。明初,因水灾,张氏祖先由直隶枣强迁往山东济南府章丘县城西南45公里鸡鸣山东北角下宋家庄。”当时宋姓已无人,因紧靠鸡鸣山,故名鸡山张家庄。

梅 家

原名东宋村。明初,梅姓从枣强迁来,改名梅家庄。

睦 里

明初,只有几家居民,尚不成村。后来靖姓从今相公庄靖家庄迁来,李姓从枣强迁来,两姓很和睦,遂取村名为睦里庄。

黄土崖

明初,傅姓从枣强迁来,在一褐黄色土崖下建村,故名黄土崖。

黄 家

明初,黄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湖广院

据《李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枣强迁来,取名杏园村。因村庄不发,又迁到湖边(湖已湮没)建村,(新村址)地名‘湖亩滩’,故定村名湖广院。

大柳树

明代,马姓从枣强迁来,在大柳树旁建村,故名大柳树。

蒋 家

明初,蒋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杜 家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杜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陈 家

明初,陈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陈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蔡 家

明初,蔡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菜 园

此处原为平陵城的菜园,故名。

宋 上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由枣强迁来,在危山脚下建村,名宋上庄。

甄 上

原名小尚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甄、张二姓迁来,后甄姓成为大族,改名甄上庄。

小 辛

据村南石碑记载:“该村原名鲍刘庄。”元末,天下大乱,居民死亡殆尽。明初,重建新村,故名小新庄。后简化为小辛庄。

小 冶

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碑载:“该村原称陶冶。”因汉代曾在此冶铁得名。明初,蔡、李等姓由枣强迁来定居,为与埠村镇之大冶东西对称,改名小冶至今。

南 罗

明末,村名张罗店,村民多数会掌面箩手艺。传说:该村原址在村西北200米处,再向西北有一座三官庙,庙产丰富,僧徒恃富而骄,横行不法。村民为避免僧徒骚扰侵害,南迁至现址另建新居。因张罗店在原村北,取名南罗村。

周 家

据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周姓从枣强迁居本县相公庄。明末,又从相公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

郭 家

据村碑载:“该村原名盖家庄。明洪武元年(1368年)郭姓从枣强迁来定居。”作为姓氏,盖的读音与郭的读音近,所以村名也随着郭姓的到来转音为郭家庄。

南栗园

据《李氏族谱》载:“明初,李姓从枣强迁来,在栗子园旁建村。”因与北渠园相对,故名南果园。

毕家坡

明洪武二年(1369年),毕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在斜坡上,故名毕家坡。

官 庄

以前这里只有几家开店的。唐王东征时,曾到店内喝过茶。后来离此一华里的石门官庄全部迁来,遂取名官庄。

张 官

明洪武初年,张王二姓由枣强迁此居住,村东张姓称张官村,村西王姓称王官庄。后张姓人丁兴旺,占人口多数,乃合二为一,统名张官庄。

孟家窝

据《孟氏族谱》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孟姓由直隶枣强大石桥迁居大冶村。明隆庆六年(1572年),由大冶再迁居于此。”因地形凹陷,故取村名孟家窝。

东 姚

沿革、含义名称由来见西姚庄条。

西 姚

明初,姚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取名姚庄。山洪暴发村中冲出一条沟,将村隔成东西两段,该村在西,清末正式改名西姚庄。

孟家坞

据村西南关帝庙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碑载:“明初,孟姓由枣强迁来,选村址于凹形地中,形如坞堡,故名孟家坞。”

王家坞

明初,王姓由枣强迁来建村于凹形地中,形如坞堡,故名王家坞。

阎家坞

唐末,阎姓迁来在一块四面高,中间凹的地方建村,形如坞堡。故名阎家坞。

杨 家

明隆庆元年(1567年),杨姓由今刁镇旧军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杨姓无后,村名沿用至今。

小 雷

村名沿革含义,见大雷庄条。

大 雷

据唐开成年间(836~840年)雷姓遗碑载:“远在唐代雷姓即在此居住,名大雷村。”后洪水将村冲为两截,该村较大,故名大雷庄。

孔 辛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孔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名孔辛庄。

黄 辛

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版《历城县志》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黄姓在此给长山县(今属邹平县)焦桥袁姓大地主种庄子地。后发展成村,取名黄辛庄。”

吴 辛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取名吴辛庄。

东 省

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版《历城县志》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东、西省庄原是一村。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洪水将村冲成东西两段。”该村是东段,故名东省庄。

西 省

村名沿革含义,见东省条。

王里侯

清初,王姓从章丘城南关迁孙侯里庄东南250米处建村,取名王侯里庄。

孙侯里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孙侯里庄。

毕 杨

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王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毕、杨二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刘 家(刘家、邢家)

刘家:明洪武二年(1309年),刘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邢家:明洪武二年(1369年),邢姓从枣强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

张乙郎

据《村简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张姓从枣强迁来建村,因只有一个儿子,故名张乙郎庄。

北栗园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姓从枣强迁居吴辛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吴辛庄南移2公里,在栗子园旁另建新村,又因与南栗园相对,故名北栗园。


2. 三官庙的传说和故事

◆古槐◆

泉山区珠山古槐,位于云龙湖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西南,高达十余米,长势健旺,树龄138年,江苏省城市古树名木编号42。

铜山区刘集镇古槐

铜山区刘集镇古槐,这是一棵带有刘邦传说的古槐,镇政府专门挂牌做了介绍传说。古槐高大雄伟,位于杜氏祠堂院内而得以保留至今。

贾汪区小山子古槐,位于汴塘镇小山子顶部,高不及五米。树身倾侧,中空,近年新枝昂扬,生机勃勃。村民说,这棵古槐可能和山下悠久的三官庙有关,没人知晓它的岁数。

铜山区汉王镇白头山古槐,位于大 头村西侧,一人合抱有点困难,早年被玩童火烧,村民以为枯死,后又枯木逢春,郁郁葱葱起来,这棵古槐亟待保护。

铜山区尹庄镇上庄古槐

铜山区伊庄镇上庄古槐,古槐位于陈老先生院内。老人说,这是一棵是唐槐,树干苍老,新枝翠绿,两条树杈一个伸向天空,一个斜着垂地,姿态犹如一位跳舞的汉代陶俑。

铜山区柳泉镇景山古槐,古槐位于“淮海第一关”摩崖石刻下方的一座老屋门前。树冠高大,覆盖半个院落。在徐州,堂前植槐的现象比比皆是,自古有之。

槐树是中国特有品种,所以又称为国槐和家槐,以示和洋槐区别。


3. 三官庙里的三官是谁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

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4. 三官庙历史

三元赐福,殄九厄以消三灾;

九府留玄,赦八难而降九祥。

瑞草齐开,日际地官之考籍;

桂花将绽,月当少昊之司权。

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

求福赐福护福,务段积福为先。

握乾坤,司坎离,昭昭灵应九宵;

铺天地,掌水衡,赫赫恩被六合。

云台山上放毫光,显无极无量之法;

都会府中施慧力,弘大圣大慈之恩。


5. 三官庙的传说有哪些

鹤壁出名的寺庙太多了,恐怕数不过来,首先浚县的大伾山,里面有很多寺庙,淇县的云梦山里有鬼谷子的庙,庞村三官庙,灵山的铜鼎,灵山里寺庙也非常多,还有五岩山,五岩山里有孙思邈的庙,五岩山是传说中医圣孙思邈采药隐居的地方,还有千佛寺,白龙庙等。


6. 三官庙的来历

高皇寺位于郑州航空港区三官庙办事处李府北邻,原名永福寺。据《中牟地名志》载为唐朝六大名寺之一。明代(公元一三六九年三月)开封府中牟县在高黄村设堡里,为地方建制,称高黄里,辖34个行政村。清初开封府尹把永福寺改为高黄寺。在人们崇皇意识的支配下,后人又把高黄寺改为高皇寺。自建立郑州航空港区以来,高皇寺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修学场所和传统文化交流的生态景观园区。

据碑刻记载永福寺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2年)至今于一千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永福寺于北宋962年3月,明崇祯十一年3月,清康熙二十八年7月,中华民国五年3月先后重修4次,使庙院规模一次比一次扩大,整个高黄村寨里都是殿堂楼阁,前后3个大殿供着铁铸造佛像庄严肃穆,藏经阁、香客室等200多间房,有僧侣百余人,庙院内苍松翠柏阴天蔽日,每日里的晨种暮鼓,香烟缭绕,四方香客云集,使永福寺跻身于中原四大名寺。古有东有相国寺,西有少林寺,北有红果寺,南有永福寺之说,足见永福寺在当时的名气。

据碑刻记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后来的仁宗皇帝以及清朝的康熙大帝,都向先后到永福寺上香斋心祈福,皆因唐朝玄奘法师(唐僧)多次到永福寺讲经说法所致。

高皇寺风景

公元960年,赵匡 胤定都汴京不久便慕名到永福寺上香,当日申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核桃大的冰雹倾天而下,赵匡胤对陪同他的开封府尹说:高黄里人杰地灵,好冷不打高黄里。或许是赵匡胤金口玉言,顷刻间风停雨住。赵匡胤认为佛祖显灵,御批白银3000两,重修永福寺,永福寺附近村庄百姓,千年口碑相传,都把赵匡胤光临永福寺降香,作为兴事夸耀不已。

清朝康熙大帝南巡至张庄街,听侍卫大臣说高皇寺神灵特别灵验,也来此降香。不过没有御批白银重修庙宇,倒是后来的山西富户王太来降香时大发善心,布施了不少银子。那年3月正是高皇寺大会,王太来从开封出发,经店李口,过黄店来到高皇寺。由于香客云集,一直到西时才挤到大雄宝殿,上香之后,布施白银500两供奉三宝。晚上下榻寺院,子时梦中听人说"太来家居洪洞县寺院布施种福田,古槐西边长疙瘩,庄田骑马不到边"。玉太来认为诸神显灵当即起床到大殿三叩九拜,施白银2000两重塑神像金身。三年后王太来果然生意兴隆,日进斗金,王太来再次施白银3000两,大戏连唱10天,寺院立碑记载这次盛事使高皇寺在附近寺院中特别扬眉吐气。

高黄寺农历3月10日庙会是经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牟知县徐毓光审定备案的,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每年庙会都是2月起会到3月初停止,会期请大戏助兴。大会期间前段村、后段村、苏家村、秦家村、杨庄村、洪家村和圈后村都住着从开封、郑州、新郑、尉氏、洧川、长葛以及原阳广武来的商人。这在运输不发达的当时,高皇寺庙会成了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对活跃中牟经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7. 民间三官庙是什么神

泰山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地方,自古帝王都喜欢在泰山祭祀天地,泰山自古就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山上诸多寺庙也印证了其辉煌的一面,下面给大家分享泰山寺庙大全。

1、岱庙,位于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汉代的岱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万代瞻仰”当不为过。

2、位于泰山极顶的玉皇庙,这应该是来的人最多的地方。玉皇庙又名玉皇观,古称太清宫,门额外镌“敕修玉皇顶”,内镌“泰山极顶”。

3、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原名昭真祠 ,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

4、孔子庙,在泰山玉皇顶西南望吴峰下,里面供奉的是“文帝”孔圣人。泰山孔子庙是全国名山中唯一的一座儒家庙宇,也是历代皇帝来泰山的第一朝拜处。

5、青帝宫,位于泰山玉皇顶西南,是青帝广生帝君的上庙。青帝即太昊伏羲,道教尊奉为神。

6、泰山后石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清称后石坞庙,相传碧霞元君曾在此修行,故又称玉女修真处。

7、泰山桃花峪元君庙,供奉泰山碧霞元君,庙内古柏参天,神秀清幽之所在。

8、碧峰寺,位于泰山西麓彩石溪景区,又因供奉铁佛,俗称“铁佛寺”。

9、竹林寺,位于泰山西溪,又名悬云寺。

10、泰山扇子崖太阳庙。

11、泰山扇子崖地母宫。

12、无极庙,位于泰山天外村景区,以盛产泉水而著称。

13、位于泰山桃花源下山道上的财神庙。

14、位于泰山中天门登山道的另一座财神庙。

15、三官庙,位于泰山中麓,庙中奉祀民间信仰的三元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16、斗母宫,位于泰山万仙楼北,古名“龙泉观”。

17、小泰山,位于泰山红门。

18、泰山增福庙,位于中天门,供奉福、禄、寿 神。

19、关帝庙,位于泰山登山古盘道起始处,为明代在泰安经商的山西商人所建。

20、普照寺,位于岱麓凌汉峰下,寺名取“佛光普照”之意,传为六朝时建。

21、老君堂,位于泰山红门路北端东侧,是泰山上唯一供奉太上老君的著名宫观。

22、王母池,位于虎山水库南,古称“瑶池”。

23、玉泉寺,古称“谷山寺”,俗称佛爷寺,位于泰山北麓。


8. 三官庙的传说和来历

1. 兴城来历:据查,明代初期,傅氏从山东济南迁此立庄。明初曾在此修城,因地下流沙较多,城墙不断倒塌,故取村名破城。1920年伪警局设于此,为取吉祥之意,改名为兴城。1947年正式成立迁西县,人民政府设于此。1958年秋又并入迁安县,1961年恢复迁西县制,人民政府仍设于此。摘自《迁西地名资料汇编

2. 汉儿庄: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相传唐初大将张士贵曾在此镇守,并修筑城池,当时名为汉马营!据《迁安县志》记载,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曾在此置滦阳县。女真族称汉族为汉儿。当时此地多为汉人居住,故在此设立汉儿司和汉儿行宫都部署等办事机构,这些办事机构统称为汉儿馆。金朝灭亡之后,改名为汉儿庄。明代在此设车营,万历十年改设步兵,因此又叫汉儿庄营。清代灭亡,此地无兵驻守,又改为汉儿庄。 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重修城池。城高两丈,周526丈。城堡奇特,北城台有黑白洞,利用光学原理建筑而成。在古代,这是一组先进的城防工事,于1970年被毁!

3. 龙辛庄:位于迁西县城偏北22.5公里处。据查:明永乐年间,孙.张.马.赵.于等姓迁至位于现址东面一里半地的山沟占产立庄。因当时西面已有一个西庄户。固取村名东庄户。后因长城上守边兵士见炊烟就来抢好饭吃,顾将村西迁到现址。因位于太平寨之北,遂改名为北新庄。民国年间,因该村为迁安县第三区派出所筹办员龙会川所辖,又改明龙新庄。为了简便,现写成龙辛庄。摘自《迁西县地名资料汇编》

4. 才庄:位于南观公社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中壤·轻壤土质。据查:明代才氏迁此立庄,遂以姓氏取村名为才庄。摘自《迁西地名资料汇编》

5. 刘庄:据查:清代刘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立庄

6. 新集干柴峪村:据查,该村建于明末。因当时此沟内干柴很多,故取名为干柴峪。至于金厂峪的干柴峪书上没写确实不知!

7. 米城庄:建于明代,传说燕王扫北时这里是军粮库,故去村名为米城庄。

8. 太平寨:据查,明代初期,于,张,王,李,刘等姓从山东迁此居住。相传,南太平山有马四雨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杨必臣为山寨王。该村位于山寨之间,遂取名为太平寨。明代曾有参将·游击在此驻守,并筑有城堡,明万历七年春重修(据城碑上刻字)。石城高二丈六尺,周五百零六丈六尺。据石碑记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改名太平营。后又改太平寨。

9. 新庄子:位于迁西县城南偏西9.5公里处。来历:据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岩口迁此立庄,因为当时是新建的村庄,故取名为新庄。后叫成了新庄子。

10. 临河:临河位于新庄子公社驻地东北偏南1.2公里处。该村建于明代。因靠还乡河,故去村名临河。

11. 沙涧:明代初期,崔氏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崔家庄。清康熙打猎时曾与此晾甲擦剑,遂该村名为擦剑庄。清又因村边有一个山坡上留下的沙河沟,于清代咸丰年间,改名为沙涧。

12. 罗家屯:明初燕王扫北时,宴氏由河南迁此定居。相传唐王(太宗)征东时曾在 此落甲住屯。明初建村时遂借此取村名落甲屯。后写成罗家屯。

13. 滦阳:相传唐初大将贺宗显曾镇守滦阳。明初杨氏迁此立庄、名延派参将在这里镇守,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此设车营,并重修滦阳城。改名为滦阳营(据大门石匾记载)因该地位与滦河止阳,故取名滦阳。 据《迁安县志》记载,该地的土城墙高1丈,周600丈。辽时曾在此置滦河县。

14. 陡岭子:据查;原有赵氏,孟氏在此居住,均已失传。清初,曹氏,姜氏从外地迁此居住。因村南的南岭上有一条山路,坡陡难行,依此取村名为陡岭子。

15. 彭庄:唐代初期,彭氏隋唐王征东从河南(现河南省)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彭庄。

16. 台头 :建村于明代。相传唐太宗征东在此休息时,猛抬头看见追兵已到了照燕州,便乘马逃走。因该村位于救驾岭西侧,遂以此典故取村名为抬头。后简写成台头。

17. 马蹄峪:据查,明代马氏迁此立庄。因村边路旁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马蹄形印迹,借此取名为马蹄峪。

18. 黄槐峪:明初燕王扫北时,刘氏迁此定居。因当时村边有很多黄槐树,遂借此取村名为黄槐峪。清代该村有人迁到村北1公里处居住,取村名为后黄槐峪。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前黄槐峪。

19. 孙家沟:明朝初期,此沟内的土地均为南团汀的一个财主所有。道马寨的孙氏迁此为他种地看庄子,后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孙家沟。孙家沟为长河峪大队驻地。

20. 上梨树峪:该村建于明代。因该地梨树较多,又在下梨树峪的北面,地势较高,固取名为上梨树峪。抗日战争时期,上梨树峪是革命根据地。冀热边特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游击队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这里。

21. 好菠萝峪:清代初期,齐氏从龙辛庄迁至此沟,搭起窝铺居住,因为峪龙辛庄北面,遂取名为北沟窝铺。据传,请道光皇帝曾私访到此村,疲饿交加,遂向一农建讨饭吃。一妇女在自家吃剩下的半碗红高粱粥里,又盛上半碗黄色的小米粥,形成外红内黄。道光深居宫殿,从未见过此饭,更不知道怎麽做的。谓此女人“真是巧老婆”。自此后,该村改名为巧老婆峪。后因该地菠萝树较多,又改名好菠萝峪。当时此村隶属龙辛庄公社。

22. 西庄:明初,徐,贾,魏,刘四姓随龙迁此立庄。因位于南观之西,故取名西庄。抗日战争时期,西装是革命根据地。冀东抗日联军顾问魏春波同志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这个名字到底怎么写,不清楚)

23. 韩庄:韩氏三兄弟于明代从小集(今丰南县)迁来,一人去庙岭头居住,二人在此分南北居住。以姓氏定村名。在北为后韩庄,在南为前韩庄。

24. 龙湾:明永乐年间建村。村西北有一山,状似龙形,长河水曲流而过,借此去村名龙湾。

25. 前黄槐峪:明初燕王扫北时,刘氏迁此定居。因当时村边有很多黄槐树,遂借此取村名为黄槐峪。清代该村有人迁到村北1公里处居住,取村名为后黄槐峪。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前黄槐峪。

26. 上梨树峪:该村建于明代。因该地梨树较多,又在下梨树峪的北面,地势较高,固取名为上梨树峪。 抗日战争时期,上梨树峪是革命根据地。冀热边特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游击队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这里。

27. 石门子:据查,建村于清初。此山沟口两边各有一块大石板,像两扇大门,故借此取村名为石门子。

28. 催家堡子:明朝,崔氏来此定居。因当时这里有个破土城堡,遂借此取名为催家堡子。

29. 东营:明永乐年间,皇帝派大臣在此筑成,因连年发水,三年也未筑成 。后筑城的家属在此定居。因与滦河之西的小西营相对,故去村名为东营。

30. 孟庄:明代初期,孟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孟庄。

31. 钓水院:明初,孟氏从山东迁来,始居还乡河南岸,以姓氏取名孟庄。后李氏也从山东迁此居住。因每年还乡河发水向南冲撞,居民常受损失。故迁居还乡河北面(现址),结果还乡河又向北冲撞。人们说是此庄钓着还乡河走。遂改名钓水院;另一说:因村东有一庙,和尚在庙前修一平台,用水时即在台上吊水。故有“平台吊水”之说。借此取村名吊水院,后写成钓水院。

32. 西城峪:清初建村。明代曾在该地东西两座小城,该村位于西边小城里,故取名西城峪。据《迁安县志》记载,石城高1.6丈,周92.9丈。

33. 张家庄:话说唐代初期,张氏随唐王东征迁此立庄。以姓氏命名为张家庄。

34. 北观:该村建于明代,村边有一个三官庙(道教敬奉的神),一位于南观之北,故取名北观。(道教的庙宇为观)遂以此为名。

35. 杨庄:上世纪八十年代隶属夹河公社有一个杨庄,到没说南北具体是不是你要问的先看看吧:杨庄位于夹河公社驻地西南偏北1.5公里处。北濒还乡河。地势较平坦。多为中壤土质,当时有人口664人,均为汉族。耕地986亩。位杨庄大队驻地。 明初燕王扫北是,杨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杨庄。

36. 照燕州: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之子朱棣(燕王)在这一带打仗屡建奇功,朱元璋便派人慰问和照顾燕王。因燕王在北方打仗,被派来的人曾在此等候。到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靳氏·刘氏·王氏由山东迁此立庄。刘占坡·靳占窝(沙窝)王家占港。当时该地周围多水,又借洪武年间派人来照顾燕王之事,故取名为照燕州。

37.救驾岭:相传唐太宗在此(村西的山岭)遇难,尉迟敬德救了驾。山岭因此赐的名救驾岭(蝼蛄救驾的传说不可取)。明末,李氏从洪门店迁此居住,取名为瓦房庄。因西靠救驾岭,后该村名为救驾岭。救驾岭现在还走那个山洞吗?

38. 长岭峰:该村建于明初。因位于长岭的尽头,峰高风大,顾以此取名为长岭风,后改为长岭峰。

39. 新店: 新店位于罗家屯镇西偏南3.7公里处。明初燕王扫北时,许氏迁此定居,取名为许家汕头庄。崇祯年间因遭水淹,将村子迁至北面新垫的土地上(现住址),遂改名为新垫。后写成新店。

40. 东荒峪:明代曾有田氏,赵氏在此居住,早已绝嗣。清初,李氏从东岗迁此居住。当时此地非常荒芜,故取名为荒沟峪。因此沟之西尚有一荒沟峪(今西荒峪),遂改名为东荒沟峪,后简写为东荒峪。

41. 杨家沟:清代建村。因该地沟岔很多,遂取名八岔沟。后因杨氏在此居住,故改名为杨家沟。

42. 西岗: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有三个军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围有四个落土岗,如四个龙头向四外张望。该村坐落在四个“龙头”中间的土岗上,如四条龙的龙身在此盘卧。借此取名为盘龙岗。后改为团头岗。后来人多村大,逐渐分成东西两片居住。位于东面的村子为东团头岗,此村居西,为西团头岗。现简称为西岗。

43. 高台子:明初燕王扫北时,高氏迁此居住。因该村坐落在一个大土台子上,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台子。

44. 红石峪:此村建于明代。因此地红石较多,取村名为红石峪。

45. 东河南寨:明代永乐年间,邓氏、刘氏由山东迁此立庄。因位于滦河南岸,又与西河南寨相对,故取村名为东河南寨。

46. 大寨:明初建村。张氏、苏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一说因此村较大,遂取名大寨;还有 说村里有武会,因武打艺术很高,故称“打寨”,后为大寨。

47. 郭沟:清代初期,郭氏从迁安县徐家崖迁此立庄,以打渔为生。以姓氏取村名郭沟。

48. 南赵庄:此村建于明代。当时村边有一个三清观(道教传说中的人物,道教庙宇成为观)因位于北观之南,故名为南观。

49. 田家峪:明代,田氏迁此沟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田家峪。至于村里岳姓,在这没有提到。还是去问问村里上岁数的老人吧,呵呵,问出来别忘了在吧里说出来讨论讨论。

50. 东贾庄子:明永乐年间建村。因贾氏始居于此,以姓氏取村名为贾庄子。1982年4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改名为东贾庄子。

51. 小尹庄:清代,尹氏迁此定居。因该村较小,故以姓氏命名为小尹庄。

52. 东岗: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有三个军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围有四个落土岗,如四个龙头向四外张望。该村坐落在四个“龙头”中间的土岗上,如四条龙的龙身在此盘卧。借此取名为盘龙岗。后改为团头岗。后来人多村大,逐渐分成东西两片居住。位于西面的村子为西团头岗,此村居东,为东团头岗。现简称为东岗。

53. 沙岭子:该村建于明初。当时该地低洼处全是洪水,只能将村子建在沙岭子上,故借此取村名沙岭子。

54. 刘存寨:明代,刘氏迁此定居,把他姓赶走,遂以姓氏取村名刘存寨。

55. 至山庄:据传,周、王两姓隋唐王东征迁此占产立庄。王家占山,周家占地。当时村边有一荷包坑,故借此去村名为荷包庄。建国改为至山庄,应紧靠景钟山而得名。

56. 忍字口:明初燕王扫北时,王氏、李氏迁此立庄,王家占山,李家占滩。过去,村北曾是滦河渡口,因水流平稳,遂借此取村名为稳子口。后来,在此发生行凶杀人的事较多,官府改村名为忍字口,取兵刃戳心之意。


9. 三官庙是什么庙

三官庙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庙内所供奉的神为三官大帝,即天官(唐尧)、地官(虞舜)、水官(大禹),信仰的渊源是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三官(亦称三界公)庙位于大吕庄村老街东段路北,传说立庙久远,由于庙碑在“大跃进”年代用于水利工程,致使建庙时间无从查证,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在原址上,重新建有带走廊的殿堂三间,高出地面0. 7米,建筑雄伟壮观,殿内供奉一神像,逢年过节,香火旺盛。


Hash:26aefc8ff550298adb815f2a77149248452bb0f7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