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上坟祭祖,都有哪些习俗?

导读:各地的上坟祭祖,都有哪些习俗? 惠州市区说什么方言? 惠州的民风民俗的作文。谢谢你们了,最好可以快一点

三茶五酒九枝香,

鸡公伴肉在中央。

糖粿饼干两边摆,

饭筷添满颂吉祥。

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我国在清明节的时候会放三天的小长假假,这时人们都会利用这个时间去扫墓祭祖,缅怀先烈。

北海的特色民俗——做清明在北海,他们把“扫墓”叫做“拜山”(当然不止北海,广西其他地方也这么叫)。

北海的清明习俗有点复杂,北海当地比较注重传统,至今还是会沿袭古制。在北海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对待清明都是非常重视的,这与北海人重情义、不忘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北海农村人做清明清明节前一天,当地人就会准备好祭祖用的一些物品,鸡、鹅(烧鹅,这个只有在清明祭祖的时候才使用的)、金猪(烧乳猪,由于外表金黄且为吉利好听而取)、鱿鱼或墨鱼(这个在海滨城市的北海是比较常见的)、饭碗(当地祭祀专用,用两个碗将米饭合起来,打开后呈)生菜和葱(这是这边的一个特色,这是祭品中必备的,生菜有生财之意,葱有聪明伶俐之意)、碗头(祭祀用食品,用小碗装的肉、花生米、肉丸,等。一般会有六碗菜,六碗饭,六双筷子组成)、茶酒、发籺(籺,北海当地对糕点的称呼虾儿籺(虾饼)、苹果、香烛纸钱、炮仗,等等。

其实北海这边祭祖除了祭祀用品有所不同,其他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

惠州市区说什么方言?

惠州市区主要是惠州话、客家话、学佬话,因为潮汕人众多讲潮汕话,又因为惠州属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又有不少外地人,就有了四川话、湖南话、河南话……

各大片区的主流语言

桥东、桥西:惠州话为主,少量客家话。通行普通话。有粤语人群,还有些外国人在滨江居住,因此也有少量英语人群。

河南岸:以本地原河南岸村人和外地购房、租房族为主,有客家、惠州话和外省方言。

龙丰:以原老城区居民和外地租房族为主。所以通行惠州话和普通话。

江北:走高端路线,以普通话为主。

下角:原下角村人为主,主要讲惠州话和客家话。

水口:以水口话为主。

仲恺、陈江片区:因为厂房多通行普通话。因有少量日韩技术人员,也有日语和韩语。

三栋、永湖、镇隆、新墟、潼湖、潼侨:以客家话为主。也有少量惠州话人群。

横沥、芦洲:以当地话(类似惠州话的语言)为主,也有客家话。

马安:有学佬话(鹤佬话)、客家话

淡水、秋长、澳头:讲客家话。还有少量粤语人群。

其他县区:

惠东县城平山:客家话

博罗县城罗阳:博罗话和客家话

龙门县城龙城:龙门话、客家话

博罗西部各镇有粤语和客家话。

通用普通话。

三环以内,本地居民主要是惠州话(本地话)及部分闽南语(望江)。这里的本地居民是指拥有祠堂在当地的人群。

三环以外的惠城区,近东江及西枝江则多讲惠州话(本地话)和闽南语(福佬话), 近山则讲客家话居多。

按人数排名如下:惠州话(本地话)→客家话→闽南话。

惠州的民风民俗的作文。谢谢你们了,最好可以快一点

惠州位居广东粤、客、闽三大民系的交汇点,地理区位的特色明显,文化底蕴相当丰富,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广东东域文化一个代表性的区域;可以说“东江文化”就是以惠州文化要素为基础而构成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惠州民俗文化,就是东江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惠州民俗,在岭南民俗中有它自身独有的亮点 有以广东三大菜系之一东江菜系为特色的东江饮食文化;有以东江麒麟、三大民歌、舞火狗、三大名拳为特色的游艺民俗;有以苏东坡传说、罗浮山神仙传说为特色的东江民间文学;有以道教俗化为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有以东江凉帽等为特色的东江服饰民俗等。但是,东江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和多种文化形态的兼容和共存,使惠州民俗一直是民俗学界、语言学界产生诸多争议、难以定性的区域民俗。广东民系一般认为主要有粤、客、潮三种,其区域位置相当清晰:即以广州为中心的粤语(又称广府)区域,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区域,以潮、汕为代表的潮汕区域。以惠州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属于怎样的一种文化形态呢?不少人将之归于客家区域,但很明显,这里的方言族群构成较复杂:有分布在东江两岸包括惠州市中心区域、博罗罗阳古城等在内的人口众多、区域广泛,历史悠久的“惠州本地”族群;也有人口相对集中,且数量很多、地域很广的“客家族群”,他们主要分布在远离东江的惠阳、惠东以及博罗县的山区等地,是明清以来形成的大规模的客家族群;除此外,还有不少散居于东江、西枝江两岸以及东部海边的“福佬族群”。这三种族群,构成了明清以来惠州多种文化形态混杂的局面,因此,惠州民俗文化实际更是一种“兼容”的民俗文化。
惠州历史悠久,远古的文明在岭南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隋代设“循州总管府”,与当时的广州总管府鼎足,各领广东的东、西两域。循州所管辖的范围包括了整个广东的东部,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相当重要。它所显现出来的民俗文化,独具一格、包容四海。《惠州民俗》一书,就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展示。但是,很久以来,“客家族群”和“福佬族群”的来由和归属问题均比较明晰,学界争议也不大;历史悠久的“惠州本地族群”,它们依东江两岸居住,是东江流域一带最早也是分布广阔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包容了来自各方的多种族群以及它们的文化,并以此开创了辉煌的东江文明,奠定了东江民俗文化的惠州地域基础,成了惠州民俗文化一个代表性符号……但是,它的归属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有“客属说”,有“粤属说”,也有“独立说”。各种争议在民俗学界和语言学界或将继续,但作为“惠州话本地族群”的独特性是不能改变的:从语言上说,客家话遍及粤、赣、闽甚至海外,“福佬话”遍及东南沿海粤、闽、台等地,唯独惠州话为惠州独有,这就是惠州民俗文化方言上的特色。这个特色是惠州民俗的一个重要亮点,也是人们了解惠州民俗文化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

对惠州文化形态的了解,从民俗的角度去探究往往能进入较为准确的境界。民俗涉及族群、语言、生活、信仰、文艺、仪礼、年节、行俗等方面,往往是一个地域文化准确的文化符号,因此,要写好这样一部民俗大典,难度是很大的:一是要依据大量直接的、旁证的历史文献及其他资料如历代笔记、论著、文艺作品等,这些资料,构成了地域民俗文化的基础,展示了它的发展历程。事实证明,要准确定位这一地域的文化,这些资料尤不可或缺;二是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田野调查工作的意义,一般认为,是通过田野调查工作去“找到这个潜藏于材料背后的无意识的模式,用模式帮助理解社会结构”(房学嘉、谢剑《围不住的围笼屋》)。因此,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一方面是构筑地方民俗文化大厦几乎所有构件的基础;田野调查工作越广泛、越细致,掌握的素材越多,就越能真实反 出地方民俗文化的真正面貌;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田野调查材料的理论性思考。只有眼光独到的、将具有历史深度和各种地域关联的资料信息相比照、分析,进行理性思索,才能真正揭示出这些田野调查材料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状貌。但是田野调查工作往往很难完满做到这一点,也往往局限了民俗理论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悠扬和准确性结论的建树。可喜的是《惠州民俗》一书,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相当不错,可谓难能可贵,这与作者长期亲历生活,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
惠州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强势的邦域,被誉名“粤东雄郡”、“梁化旧邦”;罗浮山更是中国道教南传发展、奠定道教俗化的岭南民间宗教的重要根据地;除此以外,惠州的名人文化、贬官文化、民俗信仰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等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今,惠州市政府和惠州人民又在极力打造“文化大市”,《惠州民俗》一书,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圣人治天下,立化制礼,必因风俗所宜”,这就是《惠州民俗》,所具有的真正社会意义。

----------------------------
广东省社科地方文化历史项目及惠州市社科重点课题“惠州民俗研究”的结晶,由中山大学教授暨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者叶春生先生作序,惠州专家学者吴少忠先生、林慧文先生所著惠州的“民俗大典”(叶春生先生语)――《惠州民俗》一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依次分序、九个分章、主要参考资料、后记等四个部分,并附有作者简介,共45.7万字。

Hash:27eaf9d8b6f3a7001c025aa6476522f1be13b009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