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游生态圈 打造旅游生态圈

导读:什么是旅游生态圈 打造旅游生态圈 1. 打造旅游生态圈 2. 推动生态旅游 3. 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 4. 旅游生态链 5. 旅游产业生态化 6. 打造生态圈建设 7. 打造旅游生态圈的建议

1. 打造旅游生态圈

简介:海外国际旅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由由中商旅集团与中国海外集团出资设立的大型旅游集团企业,目前是中国最大,旅游行业企业之一。由中商旅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海外国旅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准上市公司,目前现在总股本10亿元。公司秉承着合作共赢,携手共进,优惠于客户,服务于用户的企业宗旨,定位为中国旅游运营服务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商旅+海外国旅,欲打造中国旅游行业的阿里巴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优势,致力于互联网+旅游的商业模式,公司现有旅游行业平台。旅游同业网,同业交易平台,溜溜网,旅游超市交易平台,51旅行网,旅游商城交易平台,现已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生态圈,服务于客户与用户,引领中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法定代表人:罗时洪成立时间:2012-12-13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110108015460121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宏业路9号院4号楼9层906室

2. 推动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典型案例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虽然大幅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   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 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

3. 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作为有别于传统旅游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随着传统旅游弊病的暴露,世界旅游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社会、生态效益。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David A.Fennell)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做出贡献。

根据生态旅游的定义,它包括三大要素——自然环境、环境教育、社区参与。

(1)自然环境

从生态旅游的形式看,自然风景观赏、生态保育活动的参与、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疗养、科研、科普、环境教育以及探险这些活动都是基于自然环境而展开的。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有时还是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如张家界森林公园,这些自然遗产需要得到保护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环境解说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环境教育,被广泛使用而成为重要的景区管理和增强旅游者体验的手段之一。解说系统主要包括解说对象、解说受众、解说方式、解说评估、解说目标、时间和地点、实施与操作等。在生态旅游中,自然环境是解说对象,解说需要让受众(游客/到访者)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增加对环境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这就是第二大必备的要素。在某些地区,当地社区的居民甚至能够充当很好的解说人员,不仅能够使得解说充满地方特色,还能够增加当地的经济机会。

(3)社区参与

1993 年,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Eco tourism Society)界定生态旅游时, 指出了它的两个重要本质, 即“负责任”的旅游和“维系当地人生活”的旅游。国外在近年对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的研究成为趋势,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内容和发展模式、利益相关者、市场研究、评估等方面。这一趋势是生态旅游理念和现实实施有所出入而造成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背景下产生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关键还是在于制定社区利益补偿与分配机制。居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往往都是经济利益驱动想,这些影响的好坏取决于经济利益的获取。实践证明,保护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果不考虑社区的生活和经济利益,则容易导致环境破坏和社会冲突。

4. 旅游生态链

第一是主题新。博览会以“美丽中国美好生活”为主题,将“美丽中国”这一国家对外宣传的文化和旅游主题形象口号融入展会主题,诠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涵,突出了文化和旅游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表达了新时代人们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烈愿景,体现了时代价值 。

  第二是理念新。重点展示兼具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新产品、新主体、新业态,组建服务于产业生态链的网上交易平台,以“文化+”“旅游+”撬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是方式新。本届博览会将充分运用VR/AR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样一些科技融合创新成果,发挥好湖北“光芯屏端网”的产业优势,打造沉浸式和互动式的体验场景,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文旅体验。

5. 旅游产业生态化

在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6. 打造生态圈建设

商业生态圈,指商业活动的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共同建立一个价值平台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力求“共同进化”。如果将商业“生态圈”与大自然生态圈相类比,那么,传统企业可以是商业“生态圈”中的某一元素,如:某一种植物、某一种动物、或是一条河流。“生态型企业”则是指企业自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圈”,有其赖以生存的“动植物群落”和“空气、土地等公共资源”,甚至还有让你奔跑的敌人。

亚马逊、百度、腾讯、阿里、小米、乐视……都在大张旗鼓地筹建着各自的商业生态圈。商业竞争已经由产品生产到销售环节再到产业链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伟大企业的成功,本质上是成气候,是成产业。产业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的最高层次。大凡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家都是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大多数新兴产业的诞生基本上是由少数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所为。最有力量、最有份量的身份是“代表产业链”,卖点是“产业链”而不是“企业”。领导或参与某个商业生态圈,将使它所拥有的资源超出它所在的公司和组织的边界之外。

因此,聪明的企业家懂得如何引导这股力量,集合这些自由资源为企业服务。通过生态系统的力量与竞争对手展开角逐。控制产业链和享受整体效应是企业构建生态圈的动机。

过去,人们喜欢用各种利益相关建立关系,来定义“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是商业生态圈的前身。由于网络的出现,这个共同体定义越来越难界定。跨界、混搭、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变成企业出奇制胜,强势崛起的一种大趋势。

在这种趋势面前,企业的共同体选择和业务结构演变,出现了一个轨迹,即:从边界清晰——边际模糊——自设边界,边界模糊所带来的好处是,企业可以根据公司本身情况最大化自由选择定位边界。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圈应该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合作者甚至一定的竞争者。就比如鳗鱼的存在,激活了整个水池中的鱼群。万物共生,可相爱可相杀的生态圈,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生态圈。

根据美国学者詹姆斯·弗·穆尔的观点,一个商业生态圈的建立需要四个独立的阶段:开拓、扩展、领导、更新。在实现中,这四个阶段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但是每个阶段在管理上的挑战却是此起彼伏的。

第一阶段是开拓商业生态圈,汇集各种能力,创造关键的产 。

第二阶段是生态圈的扩展阶段,从协作关系的核心开始,在不断增长的规模和范围中进行资源整合,并在所开发的市场中建立核心团体。

第三阶段是对生态圈的领导,你必须为生态系统整体发展作出贡献,这样才能保持你在所建立起来的商业生态圈中具有权威。

第四阶段是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或死亡。当你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圈后,必须要寻找新的方法,为旧的秩序注入新的观念,用其他替代物来延续和其他生态系统的竞争。

记住,建立系统和有序的共生关系,创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记住,建立核心团体,在可利用的顾客、市场、同盟和供应商中扩展生态系统。记住,确保生态圈的繁荣,持续不断改进性能,防止衰退。记住,生态圈中可能会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各个子公司和下属部门在财务上是独立的,协同中的摩擦不可避免。如不能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生态圈的管理效率将受到影响。另外,还要处理好产业链开放、专注用户与核心业务等问题。

所有的生态圈在进化过程中所面临考验是无时不在的。因此,你必须考虑你目前的企业所处于其商业生态圈进化中的哪个阶段,以及你如何利用你所在的商业生态圈来勾画你自己的商业生态圈。

7. 打造旅游生态圈的建议

一、确立生态旅游法律地位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权利义务一致的旅游。具体来说,是强调在为游客提供欣赏、学习和环境教育的旅游享受的同时,对旅游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理念。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生态评价评估制度和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对生态旅游法律地位作出界定,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一)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2000年11月在纽约制订的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原则性指导文件((莫霍克(MOUONK)协定,让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但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未建立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建议可以采取向国外权威认证项目如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等申请认证,然后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合国情,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准体系。

(二)生态旅游评价评估制度

生态旅游的评估一般集中在生态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上,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社区、伦理和资源等方面。对于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现状,应当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整体影响、生态旅游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生态旅游中环境破坏的控制程度等。

(三)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

环境审计主要是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环境法规情况、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环境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执行程度进行监督评价,揭示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修正其不足,使新的环境政策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生态旅游也应当通过环境审计机制,来促进生态旅游的规范化,保护旅游环境资源。

二、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存在密切联系,从源头上决定着保护的力度与效果,从法律角度可以考虑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和旅游资源轮休制度,来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目前我国在森林资 的许可制度方面已较为完善并取得积极的效果。但是旅游环境开发许可制度方面仍然是空白。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通过设立行业准入机制,将不适格的主体排除在外,可以从源头上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为自然保护地社会性收费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二)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该制度即通过一定机制,由旅游资源开发人或其他人,为旅游资源开发人的开发行为提供一定程度担保。如果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了旅游资源环境损害,则权利人有权就担保部分优先受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旅游资源开发行为中的巨大法律风险,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三)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责任保险既和环境保险有关,又和责任保险有关,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责任人的抗风险能力,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为有效修复遭受破坏的旅游资源环境提供保障。

(四)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在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下,利用环保部门已经建立的环境预警机制和监测网络,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门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搜集旅游资源信息,并且通过报告制度将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五)旅游资源轮休制度。由于旅游资源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旅游资源环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属于生态圈的一部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建立旅游资源轮休制度,可以使旅游资源得以“休养”,恢复生机。具体可以采取限制进入旅游区、对旅游资源采取养护等方法,来实现轮休的目的。

三、健全法律救济机制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损害,所以需要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和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来实现对权利主体权利的修复与补偿。同时这一制度还能够对开发者的行为构成有效制约。也体现了公众参的原则。

(一)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国家补偿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支撑。国家(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人民群众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也是政府允许合法排污与监控、预防违法排污生产活动所必然引发的环境污染对价。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侵权行为或侵权主体无法得到确认时,采取国家补偿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抵消环境侵权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商被经济效益所驱使,会从事一些盲目、非理性的破坏性活动,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其侵权后果难以估算。因此应适当引入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将赔偿用于旅游资源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三)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赋予旅游资源开发原居民以诉讼权利,使其能够提起环境侵权公益诉讼。该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因民事诉讼制度中关于利益不相关的主体不能提出诉讼的限制性规定,而必须作大规模制度改造的成本。还可以避免权利主体过于泛化,出现滥诉的情况。

四、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

人大环资委于2006年初颁布了E1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但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扩大调整范围。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关于自然保护地的定义: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和相关的文化资源而特别划出的,并通过法律上的和其他的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的土地和海洋 域。。应当将世界自然遗产、森林公同等都包括在其调整范同内。

(二)采取开放式共同管理。南国务院环境

保护行政部门对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并强化监管职能,林业、建设、农业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主管相应的自然保护地,以最人程度上消除管理体制上机构重叠,机制不顺畅的矛盾。

(三)建立社会性收费制度。自然保护区中法律允许开发利用的功能区域及资源、景观等因子,对于生态旅游、科研、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敦促受益者就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予相应补偿的社会性收费机制来为自然保护地筹集资金,并用于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工作开支,使之符合生态补偿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旅游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初衷。

Hash:855cac54a9a939927e9149620cd7d0b0be4a587b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