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国家休闲区与旅游度假区

一、大都市旅游发展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十一五”上海发展开始进入了后工业阶段,都市化(中央商务区CBD、中央金融区CFD、中央商业娱乐区CRBD、中央文化休闲区CCED)与郊区化(园区、社区、校区、生态区)同时并进,共同构成了国际大都市的“双面体”,出现了以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缺成长性、高端化业态)和现代郊区配套“空心化”(缺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上海经济结构转型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障碍,而这恰恰是“十二五”上海旅游发展的机会所在。

首先,对于中心城区来说,高昂的空间成本反而造成了一大批“遗留”区(如老厂房、老洋房)、一块块“瘌痢”区(如旧里弄、老社区)、一片片“破碎”地(如河岸街角绿地),要么动不了,要么拆不动,也无法装载诸如金融、贸易等高端业态(注:国际金融中心应是中长期的目标),而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不断创新的、令群众满意的休闲旅游业恰好可以进驻这些地方、改造这些地方,搞纪念区、酒吧区、创意区、娱乐区、美食区、节庆区、亲水岸线、游艇码头等等,发展夜光经济,延伸昼夜旅游链条,与文化、创意、商务、娱乐产业相融合,发展一批占据高端价值链条或体现海派文化品位的特色旅游业态———生活文化产品,成为城市更新、文化复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这也是都市旅游在中心城区、在当前阶段的“新生”,要摆脱原先的“要素型”产业观念,淡化旅游六要素,强化旅游的六大存在“城市发展、经济活动、文化振兴、外交外事、社会生活、环境建设”,强调融合性、带动性,树立“功能型”产业观,强调旅游业对城区改造、产业转型、文化发展、环境整治和民心民生的重要功能。这也是新都市旅游的重要内涵,是旅游作为“功能型”产业的立足点。

其次,对于现代郊区来说,向郊区梯度转移形成了众多的工业园区、居住社区、大学园区和新城新镇,但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比较欠缺,同时由于中心城区有限的接待容量和无限的市场需求,形成了新一轮以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郊区化。要在郊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城镇节点、生态节点、文化节点、农业节点上形成一个个旅游集散区、邮轮游艇码头区、旅游商务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岛、主题游乐区、古镇旅游区、农业旅游区、湿地旅游区等等旅游主体功能区,并以快速客运交通(包括枢纽港)为手段,以时间换空间,着力形成上海1小时快捷旅游圈(轨道圈、专线圈、游船圈、自驾车圈),以快捷化、同城化助推旅游郊区化,从而真正突破都市旅游的传统城市空间和陆地形态,全力塑造上海新都市旅游的大服务版图,并向沿江、沿河(大运河)、沿海(东海)、沿湾(杭州湾)、沿湖(淀山湖、太湖)、沿线(高速、高铁、邮轮航线、航空线路)进行拓展,全力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对等的枢纽型、中心型和都市型旅游目的地,最终建成世界最佳都市旅游目的地。

此外,不断拓展上海旅游圈域,强化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功能,构建经济学所称的“最优旅游边界”,最有效的辐射边界和服务全国的“无边界”,从水陆两个维度负起上海责任。水上旅游实现通江达海战略,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太湖、长江直至东海,从九龙戏水到“大禹治水”,推进水和谐、水主题旅游。

Hash:b559be851a302acff58de7eee49c5bf92b9afe47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