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轮封锁6000 游轮被吃垮

导读:游轮封锁6000 游轮被吃垮 1. 游轮被吃垮 2. 游轮沉没事件 3. 被中国人吃垮的游轮 4. 大妈吃垮游轮 5. 5天吃垮豪华游轮 6. 美国哪艘游轮是被中国人吃垮的

1. 游轮被吃垮

南京到重庆一般都只有坐游轮,坐游轮从上海出发,然后一路走武汉这边过来,然后就进入山峡,然后再到重庆境内,这一路走下来,确实风光不错,特别是到了那个三峡奉节,然后那个奉节吧,特别的漂亮!虽然没有蓄水前夔门奇观,但也还是挺不错的,要花费20元钞票才能进白帝城!美级了。对,如果坐游轮上来的话。经过的这个奉节是真的非常美,那个地方属于奉节白帝城,东起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巫山、奉节、云阳、万州等多个区县,全长约几百公里。这里山势雄奇险峻,风景优美!让你流连忘返!值得一游,平时4000多左右,长假可能要贵很多。

2. 游轮沉没事件

是的,沉船了。

据德新社的报导,台风使得停泊在大连港的豪华游轮奥利安娜号沉没。

奥利安娜号是1957年由英国龙骨造船公司制造,船长260米,船舱面积6万平方米,总吨位4.2万吨,2001年,杭州一企业购入“奥丽安娜”号,重新规划、装修,使其成为主题公园,永泊大连星海湾畔。

3. 被中国人吃垮的游轮

应该是坐船,当年清政府派遣福建船政学堂的刘步蟾、严复和萨镇冰等人赴英国留学,乘坐的就是轮船

4. 大妈吃垮游轮

首先,想按照自己的理解界定一下中国大妈这个群体的核心判断标准

1、自己(大部分同龄人)的子女长大成人,有了他们的事业甚至家庭;

一般在45~65岁之间(个人觉得65岁以后按年龄划分该叫“中国奶奶”了)

2、职业生涯已经走完上升期,进入稳定或者下坡状态

第一条向体现年龄的下限,也就是说中国大妈在年龄上是指40岁以上的妇女

同时,也代表着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力边界,已经慢慢覆盖不到子女身上

第二条想说明心态的差异,对待事业的态度不再积极进取,更多的是安于现状,如果是像董明珠老师一样还活跃在商界,那不叫大妈,那叫女王、女强人……

对于这个群体,个人观察和了解到的整体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上——消费能力强

1、人生大额刚性支出基本完成,结婚,买房,供子女上学这些都已完成,存在变数的地方可能就是 子女的结婚以及房车问题,这个得跟各地文化以及子女性别综合来看,各个地方情况不一样,但到底出多少钱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子女量父母力而行,普通收入的家庭也不太可能给儿子在北上广市中心买套别墅。

自身的医疗等刚性支出占比较少,日常的用药可以通过医保覆盖,出现重大疾病的概率较低。

2、收入水平趋于稳定,事业基本就这样了,常见的就是公务员大妈随便上上班,事情都交给年轻人做,只要不犯特别严重的问题,基本就能够将现有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延续到退休。

社交上——社交圈萎缩

1、新朋友,由于职业稳定甚至下滑,通过工作认识新的朋友的机会变少。

2、老朋友,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加,与少部分老朋友的的关系会更加亲密。但是由于各家子女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父母在身边(照顾孙辈,离家工作)的需求不一样,以及随着时间而来的身体情况限制导致联系变少,总体来看,老朋友的圈子是一个缓慢下降的曲线,且年龄越大,下降的速率越快。

思想上——老龄儿童

曾经在《奇葩说》上马薇薇说过一句话“老年人就是一点都不萌的儿童”,从日常的接触和跟子女们聊天后发现,这个描述确实能部分说明进入中老年阶段的父母的思想行为变化

1、学习能力的退化,从生理结构上说,据某研究指出,从生理角度,人的智力在26岁左右达到巅 。换句话说,在智商方面,婴幼儿和老年人确实比较类似,婴幼儿是大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老年阶段则是认知机能逐步退化。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自己的父母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接受时间较长。

2、对子女的依赖增加,不管是由于工作在生活中占得比重变小所以主动选择增加家庭子女的关注程度。还是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足,身体机能退化所以被迫选择向子女寻求帮助。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开始像子女小时候依赖他们一样,开始逐步增加对子女的依赖。

但是,个人觉得,仅仅以年龄和生活状态为尺度来精准描述这个群体的特征的

在同样的尺度下,小到一个公司,学校的一个班级里都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组织多样的小群体

更何况超过5亿的中国大妈,里面肯定不乏像“闲人马大姐”这样的热心肠,也少不了江湖传言中的坏人变老了的“老流氓”

而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色,不管是调侃、指责或者帮助,只要带着善意出发,怎么都行

拖了一万年的回答……

----------------------------------分割线--------------------------------

因为种种原因,筹划的养老院并没有开成,现在转到老年大学的方向上了

主要业务就是给50~70后的群体提供艺术课程、兴趣沙龙、社交圈子和了解新信息的途径

也因此接触了很多大家口中的“中国大妈”

对这个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1、都是以强关系的小圈子存在,可能同一个舞蹈队,或者原来一个单位上,之前的同学种种,很少有落单的阿姨存在,如果真有,那确实是寂寞

2、阶层分化真的特别明显,文化、素质高的阿姨,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说话让人如沐春风。

文化素质比较低的阿姨,竟然连最基本的麻烦了别人要感谢都不会,处处想着占别人的小便宜,跟人相处和做事情特别自我。

3、有消费能力,但是也是分层次的

中高消费群体的阿姨,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品质感,也愿意为好东西付费。不就结

收入较低的阿姨,会偶尔狠一把心出国旅游一把买个好东西,用来证明自己不必别人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为低价的产品付费,尽管低价大多数时候代表着劣质。

5. 5天吃垮豪华游轮

1756年,英国政府启用双桅帆船运营每个月从法尔茅斯港到纽约的邮件业务,这些船很少载政府人员以外的乘客,更不载货。1819年,第一艘使用蒸汽机做为辅助动力的美国“萨凡纳号”船5月22日从萨凡纳出发,横渡大西洋,29天后到达英国利物浦。虽然期间只使用蒸汽机大约85个小时,但此次航行开创了历史,迎来了蒸汽动力船时代。

19世纪上半叶,欲从欧洲前往美洲的淘金者渐多,邮件寄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英国铁行渣华船运公司在1837年利用蒸汽帆船开办了海上客运兼邮件运输业务,这即是邮轮的雏形。1840年,世界上第一艘邮轮诞生,是船舶工程师罗伯特·内皮尔设计的。这艘1154吨的“不列颠号”蒸汽轮船由英国冠达邮轮公司生产,在当年7月4日离开利物浦开始横跨大西洋,前往加拿大及美国,首航搭载了65名乘客,随船同行的还有冠达邮轮总裁萨缪尔·肯纳德。不久后,在友人的协助下,肯纳德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横跨大西洋的邮轮公司——英国北美皇家邮件船务公司,开始了定期跨洋的班轮(Ocean liner)业务。

1850年以后,英国皇家邮政允许私营船务公司以合约形式,帮助其运送信件和包裹,但必须要悬挂皇家邮政的信号旗,并称自己的船只为“皇家邮轮”。具有这一称号,也被看做是信用的保证,因为邮件必须按时送达。1 891年起,北美洲的三艘邮轮也开始了从温哥华到亚洲的定期航线,“皇家邮轮”的称呼逐渐扩散至亚洲,成了大型客船的代名词。面对丰厚的利润,英国和美国纷纷成立邮轮公司,主营业务是运送邮件和大量渴望到美洲的淘金者。

当时,如何缩短航行时间,是邮轮设计建造者最为注重的。各船舶公司纷纷建造高速邮轮,在横渡大西洋的航线上展开了一场较量,同业公会为此还制定了带有广告色彩的“蓝色绶带奖”。蓝飘带不仅象征着荣誉,还能为轮船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利润。

当时,设计者普遍认为,主机多、功率大的船航速快,因此,各大轮船公司都为大型邮轮配置了强大的动力装置,使其航速达到极限。家喻户晓的“泰坦尼克号”就建有四个烟囱,其中一个只是装饰,即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19世纪末,邮轮航速最高为20节(“节”指舰船在单位时间内所航行的里程),到了20世纪30年代,航速可达30节左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大西洋邮船业取得领先地位。之后,英国不甘落后,通过260万英镑的政府贷款建造了“路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利亚号”,这两艘大型邮轮首次配置了蒸汽涡轮发动机。据当时《纽约时报》报道,为了达到25节的持续航速,“路西塔尼亚号”共有“68个熔炉进料装置,6个动力锅炉,52000平方英尺的供暖面,轮船动力增加了3万马力”。这一航速,打破了德国保持多年的跨大西洋航速纪录。

为争夺世界邮轮的霸主地位,欧洲各国纷纷建造“大西洋航线上最快的船”,激烈的竞争可以说是“打破了头”。1935年,法国政府投资建造了“诺曼底号”,首航就实现了29.98节的速度,打破了意大利“雷克斯号”保持两年的纪录。没过多久,英国“玛丽女王号”的航速就达到了30.14节,“诺曼底号”不服,再次赶超,很快又被打败,最终在1938年“玛丽女王号”创造出31.6节的高速,成为了当时最快的船,横渡大西洋仅需4天或更短时间。此纪录直到1952年才被美国“合众国号”打破。“合众国号”创造了大型邮轮的终极速度,横渡大西洋时速达到40多节。从此,邮轮争夺“蓝色绶带奖”的日子宣告结束。

6. 美国哪艘游轮是被中国人吃垮的

以古代沉船为原型而建造博物馆,肯定是有它自身的价值。但古代沉船那么多,也不是都能够以此来建造博物馆的。现今,以沉船而建造的博物馆,世界上有三个:英国的玛丽露丝博物馆、瑞典的瓦萨博物馆、中国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英国

玛丽露丝博物馆

“玛丽露丝”是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时代的舰队中的领航舰,也是亨利八世最喜欢的战舰之一,Mary的名字源自亨利八世最爱的妹妹,Rose象征着都铎王朝的玫瑰标志。战舰“玛丽·罗斯”号曾被人们称为“海上一朵最美的花”,在英格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战中屡立战功。

1545年,这艘备受亨利八世喜爱的战舰在刚从朴茨茅斯出航驶向索伦特海峡,准备阻击法国侵略军时,遭到法军袭击沉没。

1965年,一组潜水员开始在海底搜寻这艘沉船的残骸。当它终于被发现后,潜水员、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立即开始打捞工作。1982年,经过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志愿潜水员的工作,整艘船全部被发掘了出来,保存在英国朴茨茅斯的Mary Rose博物馆。

该博物馆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围绕着船骸搭建,并陈列了从船只中发现的1.9万件文物。人们可以在下部和主甲板上的九个展区中透过通高的玻璃幕墙一睹其惊人的全貌,也可以在上层的开放阳台上与船体面对面,近距离感受其魅力。

在 项目的核心区域,Mary Rose保存下来的右舷部分被安置在原先的钢制船架上,整个环境受严格监控,保证船体不受损害。其中依据考古研究结果,按照1545年1月19日船沉没时的样貌复原了超过4000个真实部件的位置,由展览用玻璃箱保护,分别展示在三层甲板上,供游客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通过展廊清楚地看到Mary Rose的各个部分,了解都铎船只中的生活。

船被保存在博物馆中心

虚拟船体和真实遗迹互为镜像

步道沿船身设置,从船尾一直延伸到船头,船舱内天花低矮,进一步强化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特意不让日光射入展区,保持空间昏暗,只在展品上方和扶手下设置了灯光,让人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展览上,重塑了舱内幽暗封闭的空间氛围。

新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这艘战舰,同样也是为了纪念当年船上遇难的约500名战士。在展出的文物中,除了大炮、长弓箭之外,还有很多个人物品,例如衣服、餐盘,还有船上一条2岁狗的骨骼。克里斯托弗·多布斯说这也是新博物馆与众不同的地方。

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展示了当时船上水手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不会写字只能将画符刻在箱子上代表是自己的所属品;他们热爱生活,简单的乐器和粗陋的木质酒杯就是全部的娱乐;他们也坚韧辛勤,仅靠人力就拉起极粗的麻绳、装置极重的炮弹。除了对历史的描述,让观众更多地看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瑞典

瓦萨沉船博物馆

瓦萨沉船博物馆是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瓦萨号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17世纪船舶。

瓦萨沉船博物馆瓦萨是一艘古战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这艘战船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一艘旌旗招展与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刚行驶2公里,一阵强风吹来,瓦萨号战舰就摇晃几下,竟立即连人带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

3个多世纪过去了,1959 年,有关方面着手进行打捞,直到1961年4月24日,这艘在水底沉睡了333年的战船又重新露出水面,之后,又经过潜水人员与考古人员的艰苦劳动,终于在沉船附近与船体内部找到了大批极为珍贵的实物。1964年,在打捞沉船的现场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水上博物馆,并正式开放。为便于游人就近参观,又可以妥善地保护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根据舰船本身布局,沿船体四角设双层看台,除去支撑船体下部吃水部位外,观众走进馆内,就可看到舰船底层的内部设施;登上了一层楼后,在高台走廊上,可把船上的景物一览无余。

瓦萨号战舰航行历史虽然很短,但瑞典人仍视为国宝,因其呈现十七世纪瑞典人造船的技术与艺术,尤其船上的木雕功力至今仍令人激赏。

中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又称南海一号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贸海船,是沉船博物馆中唯一的和平之船。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根据探测,南海一号整船文物有六到八万件。

"南海一号"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 产,她所载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及研究我国古代的"来祥加工"等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而下之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成为世界考古界和探险界关注的焦点。

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建筑主体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外形犹如古船的龙骨,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南海一号博物馆2004年12月28日奠基,2005年12月28日动工,2009年12月24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南海一号博物馆内主要由“一馆两中心”构成,即: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馆内以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其船上文物价值连城,国家一级文物之多为世界罕见。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阳江海域搜寻一艘18世纪沉船时,在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意外发现了一艘南宋木质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精美文物。这艘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古沉船船体保存较好,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国古代远洋商船。

据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这艘古沉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这艘古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推进,‘南海I号’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海丝馆不仅仅是对文物进行展示,我们希望将它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阳江海丝文化影响力。”左章杰表示。2014年,海丝馆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南海I号”历史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2016年11月开始闭馆进行改造。

2017年8月15日,海丝馆以全新的姿态试开馆迎接游客。以“归航——‘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为主题,海丝馆分为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等7大主题展区,陈列面积12000平方米,展出的文物、展品达2000多件。“水晶宫”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观众可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一号”全过程,通过多媒体体验“南海I号”扬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弘灿烂的历史。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筑特色鲜明,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的主题,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风格的柔美组合。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摈弃传统的梁架结构,把造船的龙骨结构和南方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相结合,风格清新独特,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标式建筑 。整个建筑使用层数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五个拱体包容了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及办公区域,分区明晰。中间最大的椭圆体即是为沉船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右侧两拱为文物展示厅,主要展示“南海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左侧两拱为办公区域,科研、库存、设备及后勤系统均在此区。

“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发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所载的文物反映了我国宋代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 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为研究古代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提供了极好素材,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贸易史等都是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Hash:6687eedd8b55d5bd39f3be7e89688e7aee9020b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