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小麦白粉病属真菌性传染病,是小麦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但防治不及时,危害严重时,叶鞘茎秆麦穗都会感染,造成麦粒秕小,品质变差,产量大减。白粉病病原: 小麦白粉病病原属子囊菌白粉菌属的真菌,一般在冬小麦的受害残株及土表越冬,在春季适宜的条件下,会放出大量的病菌侵害麦苗,而后又在病株上大量繁殖传播,再侵害其它的麦株,因此在病发前要加以预防,病发后要及时防治,减小病源,以免传播扩大。

白粉病症状: 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在叶片上有白色的霉点,以后慢慢扩大成不规则的圆形病斑,并长出白粉状霉层,颜色也会慢慢由白变褐变黑,被害病叶也逐渐变褐枯死,使麦穗变小而且籽粒秕小,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白粉病发病条件: 主要是低温高湿、氮肥施用量过多麦株过旺或种植密度太大,麦田通风透光条件不良,小麦容易发生白粉病。

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防治,选用抗病性能好的优良品种,深翻伏晒土壤,深埋病残株叶,合理密植播种,提高通风条件,合理施肥,以防徒长,提高透光强度和抗病害能力,对防止小麦白粉病都有很大的作用。 农药防治,可用20%的三唑酮(粉锈宁)6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1000倍液喷雾处理,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害。 小麦白粉病主要在于预防,预防及时得当,能够控制漫延传播,因此在生产上要加强管理,提前喷药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喷治,最大程度解除和减少白粉病菌源,保证小麦正常生长,以免白粉病害带来严重减产。

介绍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产区的常见病害,特别是小麦高产区,由于植株生长量大、密度高,在田间湿度高的情况下更是易发多发。近年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呈日趋严重的态势,已成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小麦受害后,生长发育受阻,发生叶片干枯、分蘖率、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小麦大幅减产。

一、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症状小麦被白粉病病菌侵染后,发病较重时危害的主要部位是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其中,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显著。表现在叶片上,往往叶正面比背面的病斑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危害重。发病的部位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绒絮状霉斑,霉斑最初为白色,以后霉层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且在霉层中散生着黑色的小粒,并能互相连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遮盖全叶,厚度可达2毫米。发病的叶片变黄、卷曲而枯死。茎、叶鞘被危害后植株易倒伏,严重的病株常常矮缩而不能抽穗。这些症状都是很明显的,容易辨别。发病后由于光合作用严重被削弱从而严重影响产量。

二、白粉病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的形式在被害残株上越冬,到春天时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侵染麦苗,以后在被害小麦植株上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再次侵害小麦健康植株。小麦白粉病发病适宜温度为15~20℃,正是小麦旺长期。湿度大时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施用氮肥偏多,田间湿度过大,造成麦田群体过大、麦苗过厚,此病往往发生严重。在干旱的情况下,如果植株生长不良,抗病性减弱,发病也会十分严重。了解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对于尽快采取耕作、播种、生长期管理等基础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三、白粉病防治措施在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新品种、改善耕地制度的基础上,要把握好播种量 、实行药剂拌种。要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镇压化控促进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倒伏,提高植株抗病力,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要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用粉锈宁按种子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 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并可兼治锈病、纹枯病和黑穗病等病害。生长期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5%敌力脱、50%硫磺、40%多·硫、50%退菌特、庆丰霉素等对小麦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的选用要结合麦田实际兼顾防治其他病虫害,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一定要按照相应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以上介绍,仅供参考!

@图说农村事期待您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Hash:828d65d4eca97c549211663b5f24a212012a637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