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为什么被称作“紫禁城”?

1925年之前,故宫被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它是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开始建造的。那时候,朱棣是集中了全国的工匠大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经过十四年的建设,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

到了清朝以后,紫禁城继续作为帝王的宫殿沿用,虽然在此后的使用中有部分的建筑经过了重建和改建,但整个宫殿在总体布局上基本上没有变动,维持了建造时的样子。

紫禁城前后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来应该全部收归国有,但是按照当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宣布退位的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也就是“后寝”部分。

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彻底把溥仪逐出了宫禁,同时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全部接管了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宣布对外开放。

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呢?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中,古人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而且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正是“紫微正中”之紫。

皇帝认为自己是天帝的儿子,所以就有了“真龙天子”的说法;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是天地之中,相当于天上的紫宫。皇帝们希望自己身居在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他们更希望自己像天帝一样,把江山坐稳坐牢,实现永远统治的目的。

紫禁城的“禁”则指皇室的居所,是尊严无比的,更是严禁侵扰的。每回走在故宫,人们都会感受得到它的布局谨严,秩序井然。故宫里的片瓦寸砖都遵循严格的封建等级礼制,这也反映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在封建皇帝统治的时期,普通的百姓是不能靠近紫禁城的。“故宫深似海,禁卫坚如铁”这句话,是那时候故宫情状的真实写照。

北京故宫,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称世界五大宫殿。故宫旧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经14年建成竣工,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

没见过故宫的人,恐怕无法想象,这座旧时被称为紫禁城的存在,居然可以惊艳到这种程度。金碧辉煌,大气磅礴,带着几分古老和沧桑,那种震撼,令人失声。

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侵雨袭,故宫至今风采依旧。朱墙黄瓦,光辉夺目;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檐牙高啄,错落有致;一鸟一兽,栩栩如生。古人神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令人叫绝!

而在北京故宫中,最大的宫殿便是慈宁宫了。据《明宫史》记载:“万历年间,慈圣李老娘娘所居;泰昌元年八月,神庙(即万历)皇贵妃郑老娘娘亦曾居之,神庙东宫昭妃刘老娘娘亦居此;天启七年八月后,熹庙(即天启)皇贵妃范娘娘亦居此宫。”

不难看出,慈宁宫中居住的都是曾经的皇后和嫔妃们。因为按照皇家礼仪,现任皇帝不能与上任皇帝的后、妃等人同居于东西六宫之中。当先帝去世之后,他的皇后、妃子等人自然成了太后、太妃,也就需要迁居至专为她们而建的区域,即是慈宁宫。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等人随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 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相传顺治十年,孝庄太后住进慈宁宫,这一住就是四十多年。期间,顺治帝在太后过生日的时候还写了三十多首诗让母亲高兴。

后来康熙继位后,还经常前往慈宁宫看望孝庄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的时候,孝庄太皇太后病危,玄烨曾寸步不离的陪在身边,甚至为了延长孝庄太皇太后的寿命还举行了祭祀仪式,愿意用自己的寿命换区祖母的健康。

此外,孝庄太后去世时,身为孝庄太后最疼爱孙子的康熙皇帝悲痛欲绝,将棺椁停放在慈宁宫,并想将慈宁宫改为孝庄太后停灵的享殿,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行。

道光皇帝之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当时的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才逐渐失却往日的辉煌。

长期以来,慈宁宫一直是故宫的“未开放区域”,大门紧锁,秘不示人。直到2015年10月10日,正值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华诞,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康宫等区域举行了开放启动仪式,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Hash:1e95a366c5433e7dc60f26187306d74d963d8edf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