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已死”成为现实了吗?

纸媒已死是近年来,传统媒体遇到的寒冬。身边也经常有同事议论,报社养不住人了,我们跳槽吧。但是,不管纸媒还是新媒,只要入了这一行,都怕跟不上节奏。

这种理论,比较多的来自遥远的美国。美国是世界科技的中心,也是新技术、新媒体的发源中心,新的形式,新的理念,更新换代、层出不穷。一些传统纸媒,倍感压力,纽约时报、芝加哥,这些大亨也都在转型电子领域。媒体人失业潮也是一波接一波。

上学时,学过《传媒的四种理论》,像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等,西方媒体在资本的运作下,自觉转型,是市场的选择。受众想要得到的是信息,以及更加方便快捷的展现形式。

我国的媒体,在理论上说因该划归于苏联共产主义类型,党媒姓党,高度一致。传统纸媒,一般都有组织进行管理,即使是“死”,也只是砍去病态的或尾大不掉的残垣断壁,他的主干还是活的,即使赔钱,它也不能死。

民营的出版物,刊物,也会适应时代的需要,千方百计迎合大众的口味,但是,这一切显得力不从心。北京地铁,每天早晨都要免费赠送当天的《信报》,无论是谁,都可以伸手拿一份,报纸慢慢变成了低级的商品广告纸。

还有一些出版集团,热衷于教育类书刊的出版,什么考王、宝典、学霸、金点子、金钥匙,玲琅满目,目前还算卖的可以,学生的钱毕竟还是好赚的。

所以,我说,纸媒之死不是死,而是优化升级再改造。

为了传统宣传的需要,各地的大报会神奇的存在,成了绊脚石的子报子刊,也会逐渐合并或砍掉,形成各地党报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轮一轮的转吧。

以后即使什么穿戴设备、VR、植入等技术再发达,总会有人会捧起一本经典,慢慢品味。

纸媒不死。

纸媒被时代抛弃的1千个理由!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可谓排山倒海。

事实上,一大批纸媒人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小拧就职于某知名企业品牌公关部,这个部门总共30号人,其中20号来自媒体,这些媒体包括了扬子晚报、浙江日报、齐鲁晚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这些从纸媒出来的媒体人都有这样的特点:高效得让人毛骨悚然。据她说,同事一天能产出30篇高质量的稿子,写稿和做专题就像切豆腐那样娴熟,遇到负面公关问题他们当晚就能够把财报如数家珍罗列出来,并进行披露解读。可见,纸媒多年锻造出来的强大而实用的专业主义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从本质上说,纸媒的衰落一方面是自身内容跟时代脱节,目前大量的纸媒形成了套路化、官腔化,它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原创内容的生存能力了。另一方面是由受众阅读习惯向电子设备转移所造成的,这种转移也造成了广告商的视线转移,它们把资金用在更有效率和较少传播限制的电子设备上。

有人会质疑新媒体的公信力,但是论公信力,公信力的载体难道仅仅只能是报纸吗?《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难道没有公信力吗?

有人会质疑新媒体内容低质,但从实际上看,新世相、智付、咪蒙、虎嗅网等优秀头部新媒体难道比不上市面上1份1元钱的报纸吗?不要忘记,咪蒙的创始人还是有10多年的《南方都市报》记者经验。

有人会质疑新媒体团队的水平,但是这种团队都是可以复制的,写作厉害的人必须是中文系和新闻系毕业的吗?难道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的写作水平会比不上北大清华的中文系毕业生?

有人质疑说新媒体文章普遍缺乏深度,这里有两种 法,第一种是认为今日头条是三四线城市的的人看的,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新媒体就等同今日头条吗?难道侠客岛、占豪就不是新媒体吗?第二种则认为纸媒可以做深度新闻,不必要跟新媒体争夺时效性,然而,深度新闻就一定要放在纸上吗?

无数的质疑都无法掩盖“纸媒没落”的现实。从长期来看,那些内容低质的新媒体将会慢慢被淘汰,有实力有特色的大号才能生存下来。纸媒要想延续它曾经的价值和影响力,就必须走与数字媒介融合的道路。

Hash:b76ecfc31653e65863d8da579bb810e8e2a17140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