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有那些名胜古迹???

宁波名胜古迹

天封塔

【天封塔】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内海曙区大沙泥街。是古代宁波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年间(695~696),故名。后汉乾NB039三年(950)建天封塔院。南宋建炎初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以后元、明、清历代均曾修葺。清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时,因塔灯失火,烧毁了塔的斗拱、平座、扶拦、楼梯等木结构,仅存砖塔身,1989年重修。现天封塔高51.5米,平面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层,有飞檐、平座、栏杆等,朱栏青瓦,飞檐翼角,呈宋代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风貌。游客可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天封塔院建筑毁于清后期,现尚存天王殿。

鼓楼

【鼓楼】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海曙楼,是宁波城市建立的标志。位于宁波城内中山西路公园路口。唐长庆元年(821),明州的州治从今鄞县的鄞江镇迁至今宁波市区,并在今公园路一带建筑了明州城,鼓楼即为明州城的南城门。唐末在今老城区的环城马路一带增筑了罗城,则以公园路的老城为子城,成为州官衙门的所在地。五代时,鼓楼称望海军楼(门),宋时称奉国军楼(门),置有刻漏,鄞县令王安石登楼并撰有《新刻漏铭》。元初被毁仅存残阙,至治元年(1321)重建,名明远楼。明万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并更名为海曙楼。现存建筑系清咸丰五年(1855)重建。城高8米,城门宽5米,楼为五开间,三重檐歇山顶,飞檐翼角,气势雄伟。1930年后在鼓楼上置大时钟和警钟。

它山堰

【它山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西南26公里处鄞县鄞江镇西它山之麓。鄞西为四明山区,每逢雨季,山洪暴发,人为鱼鳖,旱时,则咸潮上溯,良田被毁。唐大和七年间(833),山东琅NB044人王元任?县令,为根治灾患,率众踏勘地势后在此建造了它山堰。为增强泄洪能力,又在南塘河上分别建造了乌金、积渎、行春三座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体系。它山堰全长113.7米,面宽4.8米,堰高3.05米,用长2.3米、宽1米、厚0.3米的条石砌筑而成。它山堰建成后江河分流,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归江,使鄞西7乡20余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明州城内居民得以饮用。为纪念王元NB045为民造福的功绩,当地群众在它山之巅建造了遗德庙、片石留香碑亭。它山堰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经过宋、元、明、清各代的整修、疏浚、配套,工程更臻完善,至今仍发挥着阻咸蓄淡、排洪泄涝的功能,被誉为水利史上的奇迹。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内中山西路。天宁寺为市区内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称为崇宁万寿寺,政和元年(1111)更名为天宁万寿寺。几经兴废。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宁禅寺。寺前原有东西两塔,东塔毁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为西塔。西塔系砖结构楼阁式方塔,高约12米,每边长约3.2米,五层,逐层收缩,每层叠涩出檐,四壁均设佛龛,底层四面开门,内呈筒形,塔壁厚约0.76米。塔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造此砖纪铭文。1995年对东塔塔基进行了发掘,发现东西两塔大同小异。天宁寺塔是长江以南少有的唐代砖塔,也是全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

七塔寺

【七塔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内江东百丈街。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称东津禅院。唐咸通二年(861)改名栖心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由普陀山宝陀 迎来观音像,遂名普陀寺,有小普陀之称。其大雄宝殿内供奉千手观音像,以代释迦牟尼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前建七座石浮图,故称七塔报恩禅寺,为浙东四大丛林之一。现寺院由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殿、钟鼓楼及偏殿、僧房等建筑组成,布局严谨。为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佛寺。另外,寺内还藏有开山祖师《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南宋的铜钟、明代的古木槎、清刻的五百罗汉像等。

后海塘

【后海塘】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东北,东接巾子山,西至余范的嘉燮亭,全长4800米,其中东端1300米与镇海的古城墙合在一起,用条石垒筑。海塘始筑于唐,原为泥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建为石塘。历代多次修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次大修,用了3年多时间;道光二十八年(1848)进行全面整修,拓宽塘基,塘身采用条石交错的竖砌坡陀法,敷以黏性强的蛎灰抹缝,使海塘更为牢固,不但有拒潮挡浪保城护田的作用,还兼有城防作用。聪明的镇海军民将镇海县城的北城墙建在塘上,城塘合一,一物二用。这段城塘之上设有城垛、望海楼、警铺等,安置了火炮,曾在抗倭、抗英战争中发挥过作用。城塘的西端建有明万历元年(1573)的定(镇)海县建城碑亭一座,石质,内立增筑定海城碑记碑,为当时的兵部尚书张时彻撰文,记述了镇海建城的历史沿革。

郡庙

【郡庙】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即宁波府城隍庙。位于宁波城内药行街西端。始建于五代,原址在子城西南,后遭火毁,明洪武四年(1371)迁今址。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中轴线上有照壁、正门、仪门(戏台)、正殿、后殿,东西为厢房、偏殿、偏屋等。正门面县学街,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上悬宁波府城隍庙额,仪门后连戏台,台顶为鸡笼顶藻井,朱金木雕,装饰华丽轻巧。正殿为五开间重檐硬山式,明间前建抱厦,用材硕大,气势轩昂,庙内藏有明正统十一年的《宁波府城隍庙之碑记》等碑刻27方。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张苍水、钱肃乐等志士为抗击清军入浙,曾在庙内聚众起义。

清真寺

【清真寺】宁波市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部月湖西岸后营巷。是宁波对外交往的历史见证。自北宋以来,明州(宁波)港对外交通贸易日趋繁荣,许多波斯、阿拉伯人到这里从事商贸活动,并定居下来,最早的集居点在今狮子街一带。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在该地建造了清真寺,元至元年间(1264~1294)随着集居点的迁移,寺迁建于原冲虚观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于今址。现清真寺为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坐西朝东,由头门(望月楼)、二门、照壁、礼拜殿和南北厢房组成。礼拜殿内悬有阿拉伯文的匾额。

高丽使馆遗址

【高丽使馆遗址】宁波市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部月湖东岸宝奎巷一带。是昔日宁波港对外交往和中国与高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中国与高丽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到了北宋,两国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熙宁七年(1074)宁波开始接待高丽使者。政和七年(1117)在宁波建造了高丽使馆,供高丽使节居住。现仅存遗址。

南宋墓道石刻

【南宋墓道石刻】宁波市鄞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南25公里处鄞县东钱湖的韩岭、上水及福寿山一带。由史诏墓道、史弥远墓道、史渐墓道、叶氏太君墓道等组成。史诏为宋丞相史浩祖,累封太师越国公,墓道现存石羊、石虎、石马、石文相、石武士、石椅等石刻11件。史弥远 ,史浩的第三子,曾为相25年,墓道现存石笋、羊、虎、马、武士等。史渐,史浩之堂弟,赠太师齐国公,墓道现存石刻有羊、虎、马、武将、文臣等。叶氏太君,慈溪人,史诏生母,赠冀国夫人,墓道现存石笋形神道柱一对及残损的翁仲等。这些墓道石刻,武将气宇轩昂,文臣沉静含蓄,马鞍等处饰缠枝牡丹、海兽波涛等,雕技细腻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填补了南宋石刻艺术的空白,也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实物资料。

广济桥

【广济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南22公里处奉化市江口镇南渡村,横跨于县江之上。该地自唐以来为明州(宁波)经奉化至台州、温州的驿道必经之地,原只有船渡,因与北上的另一渡口北渡相对应,故称南渡。北宋初年始建木桥,但因河宽水急,屡建屡毁。到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当地人汪及易木桥为立柱式石墩廊桥,元至元年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修缮。现桥东西向,长52米,宽6.6米,为四孔石墩廊桥。桥墩立柱式,每墩用6块断面为长方形的条石直列而成,上下有榫卯,连接地NB038与横额,有明显的侧脚。桥墩上搁粗大的圆原木桥梁,铺设桥板,桥上建有人字坡、小青瓦的廊屋16间,并藏有记载广济桥历史的碑石数块。

游仙寨

【游仙寨】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东南52公里处象山县赤坎村南。寨城东北为大爿山,西北距大海约1公里,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6米,南北长约121米,占地1.8万余平方米。墙断面呈梯形,外砌块石,中为填土,高约8米,上宽1.2米至2.1米不等,顶部外侧有高1.8米的城垛,城门设在西南面,有残存瓮城,城门宽2.5米,与瓮城门相距10米,城外有宽约5米的护城河环绕。寨城内道路纵横交叉,路面用鹅卵石铺成,当年的兵营已不复存在,但尚可见到排列整齐的断墙残基。城内西北面有大小两处当年练兵的校场遗址,原有水井四口,分布在四隅,现仅存一处。寨城北侧的山上有几座烽火台。游仙寨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属爵溪所管辖,有225名官兵驻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进犯象山,攻游仙寨甚急,爵溪所百户秦彪与弟秦汉率兵杀敌,俱战死,后人多有赞叹。游仙寨作为象山县城、爵溪所城之门户,历代有驻兵防守,直至清道光年间后不再驻守,寨城渐废。

Hash:3f47cb6cd5b97547870b80b554a5ec5a98754be9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