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石壁扬边风景区 宁化县石壁

导读:宁化石壁扬边风景区 宁化县石壁 1. 宁化县石壁 2. 宁化县石壁镇有几个村 3. 宁化县石壁镇禾口村 4. 宁化县石壁镇邮编 5. 宁化县石壁村 6. 宁化县石壁镇有多少人口 7. 宁化县石壁镇人民政府 8. 宁化县石壁镇镇长 9. 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

1. 宁化县石壁

宁化春节习俗主要有赏花灯、唱山歌、抬菩萨、巡游傩等。

一、赏花灯赏花灯是宁化客家人民千百年来过年的传统活动,春节元宵,临街的家家户户,檐下窗前,彩灯高悬,一片灯的海洋。每年宁化城区翠园广场内都会举办赏花灯游园活动,展出的花灯造型别致、色彩华丽、寓意丰富。

二、唱山歌宁化劳动群众历来爱唱山歌,但现在会唱的年轻人已经不多。“我们的节日”活动开展以来,宁化县把庆祝节日与唱响客家山歌相结合,在城区设立固定的场所供爱好者学习、交流。

三、抬菩萨宁化人大多信奉佛教,每月初一、十五老人们都有点香祈福的习惯。春节庙会抬菩萨的习俗几乎覆盖全县各乡镇,比较有特色的要属石壁陈塘村的抬"五谷神"习俗。

四、巡游傩“游傩”来自于古时的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邪祈福,保佑平安丰收的一种民俗活动。宁化夏坊古“游傩”的傩面为“梅山七圣”,分别代表猿猴、猪、羊、狗、牛、长蛇、蜈蚣七种动物精怪。正月十三,由村里吴姓、夏姓、赖姓推荐的七个青年男子装扮成“梅山七圣”,所有“七圣”全部赤裸着上身,头上、身上插的都是锋利的真刀、锯,用“V”型法器固定,鲜血淋淋。

2. 宁化县石壁镇有几个村

17条省道名称及编号 起始点 终止点 省内里程 霞大线-S301 霞浦县松城镇 寿宁县大安乡 约164公里 下浦线-S302 福安市下白石镇 浦城县莲塘镇 约256公里 八洋线-S303 焦城区八都镇八都大桥 武夷山市洋庄乡上洋庄约339公里 金泰线-S304 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 泰宁县杉城镇 约496公里 平宏线-S305 福州市平潭县潭城镇 福州市福清市宏路镇 约73公里 秀里线-S306 秀屿区东庄镇 建宁县里心镇 约515公里 东石线-S307 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办 宁化县石壁镇 约389公里 金上线-S308 晋江市金井镇 上杭县临城镇 约433公里 东东线-S309 东山县西埔镇 武平县东留乡约390公里 漳东线-S201 蕉城区漳湾镇 东山县西埔镇 约857公里 犀山线-S202 寿宁县犀溪乡 秀屿区山亭镇 约514公里 漳下线-S203 长乐市漳港镇 永定县下洋镇 约558公里 岭文线-S204 政和县岭腰乡 连城县文亨乡 约452公里 富下线-S205 浦城县富岭镇 武平县下坝乡 约700公里 西厦线-S206 尤溪县西城镇 厦门市思明区 约287公里 详情 官九线-S207 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 平和县九峰镇平等村 约207公里 详情西港线-S208 永安市西洋镇 龙海市港尾镇 约250公里 详情

3. 宁化县石壁镇禾口村

1.蛟湖又名龙王潭,位处石灰岩溶洞地带,原是受石灰岩溶蚀作用而成的漏斗,后由于地下岩溶水源的不断补给形成湖泊。

2.神风龙宫位于宁化天鹅洞群风景区内,是1995年新开发的地下河溶洞景观。

3.牙梳山自然保护区

4.石碧村,又名石壁村,石壁镇,唐称玉屏,因附近的禾口、江口、溪子口有"三口"吃玉屏之说而改称石壁,意即"吃不了,嚼不烂"。

4. 宁化县石壁镇邮编

市区 571400 泮水乡 571400 塔洋镇-> 孟里、联新村 571400 万泉镇 571421 东升农场 571422 福田镇 571423 新市乡 571423 东红农场 571424 大路镇 571425 烟塘镇 571426 彬村山华侨农场 571428 长坡镇 571429 潭门镇 571431 上乡 571433 博鳌镇 571434 博鳌镇-> 东屿、东海村 571434 朝阳乡 571435 温泉镇 571436 中原镇 571437 九曲江乡 571438 文市乡 571439 阳江镇 571441 东平农场 571442 会山乡 571444 会山乡-> 加略村 571445 东太农场 571445 龙江镇 571446 石壁镇 571447 东进农场 571447 南俸农场 571448 嘉积镇 571400 塔洋镇 571427

5. 宁化县石壁村

火德公不属于李世民子孙。李火德福建宁化县 石壁村人,唐太宗李世民陇西成纪人。

李火德

宋朝河南节度使

李火德(1206-1292年),名炳凤,字闽海,号伯庄,生于福建宁化县石壁村。

宋末与其兄木德迁往福建上杭县丰朗村开基,生有三子二女。子孙繁衍昌盛,后裔名人辈出。其后裔已遍及闽、粤、赣、浙、湘、苏、川、桂、黔、澳、台地区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由于李火德裔孙众多,影响颇大,素有“客家强房”之美誉,李火德也被尊为“李氏入闽始祖”。

6. 宁化县石壁镇有多少人口

石壁一村位于广州南站北面,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户籍数655户、户籍人口1955人,暂住人口约2200人。村辖区内的工业、企业近25家,个体商业店档410家,个体从业人员1010人,村集体年均收入达500万元以上,2008年工业产值近4.5亿元。石壁一村凭借与广州南站毗邻的优势,出租原有厂房商铺,随着村属物业不断升值,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7. 宁化县石壁镇人民政府

免票

大田世居,又称大田围,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龙东社区陈源盛村,是深圳地区较为典型的大型城堡式客家围龙屋,总建筑面积8088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0686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三堂二横一围四角楼带伸手屋结构。[3][4]

陈氏祖先源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迁龙溪,宋元之际入粤,后经南雄到兴宁,清代乾隆年间由梅州兴宁迁深圳龙岗[1]。大田世居建于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

大田世居是江西江州义门陈氏其中一支迁居龙岗后所建的祖屋,建成于1825年(清道光五年),是深圳首个政府主导型文物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示范项目、首个匠作文化产业聚集高地及孵化器、首个农工研学一站式亲子体验园区。同时也是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25个典型案例之一,被誉为“岭南的乔家大院”,其中基地包括“客家围屋、大田木作博物馆”等公益性体验馆。

2020年7月,大田世居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5]

2022年5月,“大田世居”确定为龙岗区首批家教家风实践基地。

8. 宁化县石壁镇镇长

据说,从前赶考的人,进京前都会到九龙壁前试一试运气。如能看见九条龙,必是真龙天子的化身,八条龙为宰相,七条龙是御史,六条龙是巡抚,五条龙是知府,四条是知州,三条是知县,两条是乡长(镇长),即使只能看出来一条,也能当个村长。直到现代,也依然有很多人,慕名前来瞻仰这块石壁的风采,以及预见自己的未来。

9. 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

据有关资料: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预计人口数约有1000余万。罗姓还遍布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罗氏后裔世代繁衍枝繁叶茂,尽管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他们迁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罗氏后裔,都坚定地认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之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之祖。  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  据罗氏22世孙罗新会罗龙胜为《罗 家谱》作序解说:“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再传颛顼高职氏,姬姓,皆有圣德帝天下。颛顼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后季连,芈姓。连后鬻熊,佐周有功,以熊为氏,孙熊绎封于荆楚,┅┅遂国于罗,以国为氏。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为梁王相,食采于豫章。父君用为武陵令。用子珠为大司农,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马光为追念罗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勋,作诗赞曰:“起家内史,职在司农,留侯推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勋成辟谷,邈矣高风。勋在汉室,泽及生民,媲美后稷,于今为烈,定太平功,建中兴业,寿而且康,厥后克昌。”  千百年来,民间世代流传“天下罗家无二派”的名言。自罗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发展脉络清晰,家谱记载严谨有序,至今已有70余代。  罗氏发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并无统一的排行字辈。至宋代,第40代后裔罗盛得任吏部侍郎,着手统一天下罗氏排行字辈。他把对罗氏子孙的殷切期望,写成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业是常禄。”(大意:罗氏兴盛依赖你们,仿效前辈成为俊彦。凭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奋斗追求幸福。亨通机运时常来到,贤能后裔继祖传宗。根基厚实每天进步,受业创业发达永恒。)  由于罗盛得的显赫地位和社会影响,所以这首五言古诗成为罗氏统一字辈。自此开始,散居各地的罗氏家族后裔基本按照统一字辈起名,记入《罗氏家谱》。至今全国各地的罗氏后裔,主要是:运、会、时、来、贤、嗣、序等辈。  到了明代,儒学训导罗文溥仿照罗盛得,也作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为罗氏家族延续制定字辈,两者合并共计80代。“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大意:忠孝两全满门忠烈,芳名远播豫章之罗。高官满朝荣耀门第,显贵辈出世代相承。理学世家声名远振,英才俊杰国运久长。灵敏聪慧后裔光大,繁衍兴旺家族吉祥。)  罗文溥制定的字辈,其中特别指明罗氏家族发源于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罗氏一世祖罗珠公始,由于做官、经商、谋生、避祸等等原因,罗氏后裔逐渐迁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渐形成5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长沙。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所聚居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据古代史书和各地罗氏家谱的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罗氏迁徙的概况。以豫章(江西南昌)为发源地,至东汉末年,罗氏后裔主要聚集在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开始进入四川,随后又进入贵州。  至唐代中页,罗氏后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开始进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闽入粤。  罗姓迁居台湾,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最早始于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罗氏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在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子孙迁入台湾,与当地民众一起建设台湾,生息繁衍。今天罗姓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海外迁徙。主要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 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还居住着数十万罗氏后人。  韩国是豫章罗氏海外后裔的主要居住国家。据统计,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共居住罗氏后裔60万人。韩国的罗氏分为“锦城罗氏”和“罗州罗氏”两大分支,均自认是豫章罗珠公后裔,均自认江西南昌是寻根问祖之地。  摘录于《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汉初事高祖有功,封于豫章郡,是为豫章罗氏。……遭黄巢乱,徙往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  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先系考》记载,罗至强是“锦城罗氏”一世。罗至强,唐代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黄州团练副使、按全州致讨司马事。罗至强避难逃至韩国,有两种说法。一是反对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廷议,二是由于战乱。由于史料缺乏,难以定论。  罗至强驾船到达韩国,在发罗县(今罗州)定居,后来在新罗朝廷任左丞相。罗至强官居高位,显赫一世。于是家族繁荣,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形成浩浩荡荡的“锦城罗氏”。  《罗州罗氏大同谱》记载罗富为“罗州罗氏”始祖。“旧文记载,始祖讳富,奉命出使东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后贯罗州。”(译:历史文件记载,始祖罗富,奉朝廷之命出使,东渡韩国。还来不及返回复命,北宋灭亡,于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后定居于罗州。)  《罗州罗氏大同谱》对始祖罗富特别注明:“本是中国人仕宦,来渡东方,定居罗州,丽朝出仕,官至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和金紫光禄大夫门下平章事。墓所在罗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韩国《李朝姓原杂记》更加明确指出:罗富是江西南昌人。“罗氏由中国豫章东渡而来,有讳富者,是高丽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为始祖,贯罗州。”  罗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韩国之后,因此受到高丽朝廷重用,荣华富贵。虽远离祖国,却光宗耀祖,使豫章罗氏发扬光大于异国他乡。  国内《罗氏族谱》记载凿凿:罗富是江西南昌东岗罗村人(今罗家集罗家村)。其父:“罗廷重,北宋庆历元年应茂才异等试簿将作终严州通判。”其母:“樊氏,进贤县人。”  罗富是罗廷重次子,“仕萍乡令。大观二年明堂恩进武骑尉,加云骑尉升奉议郎。”  国内《罗氏族谱》和《罗州罗氏大同谱》相互吻合,历史纪年和相关史料以及传说相互应证,韩国“罗州罗氏”是江西南昌罗家集罗家村罗氏后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间,南昌县莲塘镇小蓝村(柏林罗氏)曾经迎接数批韩国罗氏寻根问祖代表团。据《罗氏通谱》记载,“一世祖珠公世系,传至十六世祖绥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门,分成南昌柏林罗氏两大支派”。由此可见,莲塘镇小蓝村并不是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  地方志准确记载,我们今天说说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贞观11年)从灌城西迁至东湖太乙观西”。既然南昌城是“西迁”,那么罗珠公与灌婴一道所筑“灌城”就应该在今日湖坊乡一带。所以,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应该是罗家集一带,即东岗罗氏。至今,韩国罗氏还流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豫章东20里”。  (二)  “天下罗家无二派”,罗氏后裔无论如何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他们永远铭记列祖列宗延续罗氏家谱。他们的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根”的思念,永远保持着对“发祥地”“发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顶礼膜拜的圣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 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  “豫章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150年。据《豫章罗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记载:“吾罗姓豫章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藉以家于豫章。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世家’之誉。  太尉周亚夫奏以公筑豫章城功绩,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议,皇帝准奏降旨,可见由此“豫章罗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赵佶特为“豫章罗氏宗祠”御制诗曰:“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  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罗氏宗祠”迁址重建,规模宏伟,蔚成大观。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罗氏宗祠”重修。  1931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国期间政府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罗氏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豫章罗氏宗祠”早已烟消云散。据《豫章罗氏宗祠产权证》记录,其原址具体方位:东临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辉大厦”);南临民德路(“南昌市第二按摩医院”及“家常饭酒家”大部;西接“凤凰坡小学”;北即“福辉大厦”围墙),占地面积约10亩。  “豫章罗氏宗祠”是天下罗氏之根,另外还有两处重要的“罗氏宗祠”是罗氏分流的重要见证:“呈坎罗氏宗祠”和“石壁罗氏宗祠”。  一、呈坎罗氏宗祠  安徽黄山市的呈坎罗氏宗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整体上仿照曲阜孔庙等规制,四进四院,轴线对称,是中国祠堂建筑的最杰出的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文物保单位”。  唐朝末年,呈坎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逃难。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奇佳,于是定居下来。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原名“龙溪”改为“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罗氏家族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高官、隐士、富商、诗人、画家、高僧等等,英才辈出,各领风骚。《罗氏族谱》记载,仅在明代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二、石壁罗氏宗祠  客家罗氏始祖罗令纪(688—777年),系豫章罗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罗令纪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宁化尚属初创时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罗氏陆续向宁化汇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罗仪真因避黄巢之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战乱,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罗尚立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谋生。  罗令纪是福建宁化的开县功臣,福建宁化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例如顺德、南海、番禺、 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等等。《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人,其中客属台胞460多万人。豫章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最早的开拓发展者最重要的群体,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祖地。  “石壁罗氏祖祠”原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传至明代永乐年间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600余年。“石壁罗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罗氏唯一总祠,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祠,总祠内设始祖罗令纪纪念堂。  (三)  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书罗令则,从浙西北桐庐迁往浙东北慈溪。慈溪罗氏敬罗令则为“慈溪罗氏基祖”,其祠堂号称“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罗氏的名号。列举部分豫章罗氏支脉的“堂号”,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尧堂:豫章罗氏的嫡系的堂号。豫章本是罗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为堂号。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谨遵师训,隐居不仕,广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由于罗从彦德高望重影响深远,所以嫡系罗氏亦称为尊尧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罗氏的堂号。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后裔,南昌柏林罗氏之基祖。幼居武阳之泗洲,因梦柏而移北林迁居,广种柏树於所居之左右。不数年,柏渐成林,于是改北为柏。罗瑭曾和许逊一道治水,享誉四方。于是其后裔堂号“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罗氏的堂号,是客家罗姓的一支。据清嘉庆六年(1801年)罗氏总祠“明德堂”会簿载:“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闽人粤、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虽同出一源,无以联之……”。其后遂有兴建大埔罗氏总祠“明德堂”之举。据载,在该祠陈役主位的计有一十八个宗支。  贻谷堂:浙江上虞罗氏的堂号。《上虞罗氏谱》称“始迁祖”是南宋的罗元。罗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开“贻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罗氏的堂号。罗复仁(1306-1381),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为罗复仁题诗:“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取诗中“忠直”为堂号,以示荣耀。  世德堂:广东南海豫章罗氏堂号。元代罗宠为《南海紫洞豫章家谱》作序:“始至宋绍兴间,先世,讳点,居于江西,生子讳明,生孙,讳周易,咸失纪录,及曾孙讳裔,然后迁居于保昌珠玑里,生子,讳福。至孙,讳佑,又迁居于南海梓桐乡,实为保昌祖裔之孙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为始焉。生子讳芳誉,至元,祖兵,诗书第宅,几为之危。幸而成立,断简残篇,掇拾于灰烬,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脉之未绝也。”  罗宠,字承恩,号念公,南海紫洞罗氏第九代子孙。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务部高官。然而罗宠执意辞让,英宗皇帝只得准其还家,并赐手书“世德堂”作为罗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为堂号。  义恩堂:福建沙县罗氏堂号。据《沙县罗氏宗族谱牒》记载,其肇迁 始祖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讳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于沙县。居“罗巷”,肇启闽沙罗氏一脉。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罗氏宗祠名称。宗祠原为祭祀洪砂罗姓开基始祖“真辉公”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所谓“肇光”,即“开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缘文化这一特殊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血浓于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无锡市已经宣布将修复和恢复一批祠堂建筑,邹公祠、李忠定公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至徳祠(泰伯殿)、过马郡祠等。  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及汉族后裔)自古以来都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寻根祭祖,造化桑梓,报效祖国。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罗氏宗祠”,使之成为天下罗氏寻根祭祖的圣地,对于广泛联系天下罗氏,对于南昌的建设发展,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这正是笔者撰写短文的根本目的。

Hash:fef4b5b1e628ecc1df0b89aec090fb9b26c671c2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