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城戏是什么?

导读:泉州打城戏是什么? 【外地人好奇心】泉州人划拳为什么那么盛行,怎么划,是怎么由来的?

打城戏系由道教法事仪式“天堂城”演变而成。法事活动中有打“桌头城”、打“土脚城”、打“大城”(搭大棚)等多种形式。去斋戒仪式中表演打开地狱之城超度亡灵,进入天堂。

清代中叶,晋江永和镇小坑园村组建“兴源班”。以“天堂城”等为主要内容编成戏文,登台演戏,俗称“法事戏”、“师公戏”。1905年泉州著名开源寺的圆明和尚与超尘和尚组建“大开元班”,从佛教角度进引演出,俗称“和尚戏”。1952年,晋江“小兴源”与泉州“小开元”合并成立泉州小开元剧团。1960年改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文革”期间剧团解散。1990年由著名老艺人吴天乙、黄莺莺组成泉州市打城戏剧团,这是唯一的民间剧团。

早期的打城戏以武打为主,主要吸收泉州南少林派拳技,注重吸收特技表演,如叠罗汉、弄钹、吃火吐火、“吃纸拉肠”、“开大笼”等。表演方面带有浓厚的提线木偶风格。音乐唱腔在道情、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戏的傀儡曲调融合而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打城戏的代表性剧目是《目连救母》。这出宗教剧源自印度佛经大目健连故事,大约1700年前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10世纪宋代,每年在农历7月15日中元节(鬼节)举行盂兰盆仪式即举行超度亡灵仪式时演出此剧。

《目连救母》讲述母亲刘氏违反佛教戒律,地狱闫罗王派白无常率领五鬼捉她到地狱,受到最严厉惩罚,儿子目连与母亲分离后,无日不在思念,最后挑着经书担和母亲的画像,跋涉万里去求佛祖帮助,佛祖赐于他神杖。他顺利到了地狱,打开城门救出母亲,也解救了无数冤鬼亡灵。另一种版本为描写目连替母亲戴枷受苦。目连对母亲的至孝,感到了神录,终于将母亲救出苦海。

《目连救母》在1000多年的演变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版本。泉州打城戏版本体现了泉州地区的地方风情和宗教色彩。

打城戏还缩写了一些神话戏,如《收红孩儿》、《打探无底洞》、《陈靖姑》,另有水浒戏《抢卢俊义》等。

【外地人好奇心】泉州人划拳为什么那么盛行,怎么划,是怎么由来的?

无酒不成席,无拳不尽兴。

如果你在泉州生活,那你一定知道,除了每天都喝的茶,闽南人还有一个特别的民俗文化——“喝烧酒”。

“酒”在闽南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仅仅是用来交流感情、加深节日的热闹氛围,她还代表着闽南独特的传统习俗,是一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泉州划酒拳”还入选了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可谓全国独创一家。这可是公开投票进行评选,并在网站上公示后再登记入选的,可见泉州人对划酒拳的支持。且先不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今天就单独来聊聊这独特的酒桌文化。

泉州人爱喝酒,婚宴、生日宴、丧宴、普祀、佛生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什么节日是不能喝的。从元旦一直喝到农历新年,从正午喝到夕阳西下,从傍晚喝到月上柳梢头,喝到晓风残月,明日复明日,仿佛一直都在喝酒。

也因为这样,在旁人的眼中,泉州人是能喝的代表。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吃饭,一个用来装酒。

泉州人喝酒可不是抬头猛灌,而是有讲究、有乐趣的。这就要提到闽南酒桌文化的特色——行酒令,也叫“划酒拳”。

“划拳花样多,礼数要到位。”

喝酒划拳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和人品的,能否快速得到认可,就看划拳划得好不好。

划酒拳也是很讲究技巧的,常见的“五魁七窍”划酒令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绝对是学泉州 划酒拳的入门课程。

“五魁七窍”口诀:1、单操; 2、两响; 3、三来; 4、四洪; 5、五魁; 6、六连; 7、七窍; 8、八仙; 9、九怪; 10、十(全来、满)。

最有特色的“三国拳”口诀: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战吕布,四请徐庶,五马破曹,六出岐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进中原,舌(十)战群儒。

“泉州划拳”在非遗中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融合歌诀风格,有节奏、音调、酒令、姿态,很有方言说唱风格。 规则:一对一的叫“单挑”;两拨叫阵是“分国”;以一挑众、战无不克是“打通关”;看准了胜利宝座上那人,大家一起上,就是“打擂台”,也叫“追胜”;摆上几杯酒,划拳争胜负,看谁先把酒赢光,叫做“抢筹”;再摆几杯酒,喝完这轮就结束,称为“定量”……

划拳还得讲礼数。主动邀人划拳要说“学习”表示敬意;赢第一拳得说“承让”证明谦逊;连赢多次主动陪饮那是尊重;如果连输超过三次要求继续比划,要说“再学习”表示服输,喊数不合理就该自罚以表歉意…… 泉州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约定,常见的有:1.禁五。惠安一带划拳不准喊“五”,因为喊“五”的胜算比较大。2.噤声。划拳过程中,出拳不出声相当于重复上一次出拳的喊数。3.打掉。三战两胜时,当划拳双方打成平手,可以临时协商,取消已有的结果,从头开始。4.土拳。就是喊数不合理。如己方出拳数为合拳(表示0数),喊数又大于五,显然不合理。如果有约定,就要任罚,或呷一口酒,或闻一下酒杯。5.替酒。输拳请别人代饮罚酒,通常头杯要自己喝。

“酒令历史悠久,泉州独具特色。”真要说是谁发明了行酒令,丰泽君还真是无能为力。 但是,据考察,酒令应该是兴起于周朝的宫廷,最早是君王贵族的专享(《周礼·天官》有记载)。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饮酒时的游戏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参与。 到了汉朝,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称作“手势令”,五指叫五峰,每个指头与手掌节都有各自叫法。在两晋至南朝,南安丰州、晋江池店一带的古墓中,就有碗、鸡首壶、带系罐等装酒器物。

到了唐朝,划拳改称为“拇战”,之后的许多史书和文学名著像《红楼梦》,都有过相关的描述。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跃为“东方第一大港”,酒和丝绸、瓷器、茶叶成为大宋外销商品,酒具生产也出现高峰期,且器型丰富、品类繁多。作为酒注的执壶在德化、晋江、南安、安溪窑大量发现,有青白釉、青釉、绿釉、黑釉等多种釉色,杯子有高足杯、直口杯、八角杯等。

这种饮酒之乐,从王羲之的“曲水流觞”到李商隐的“分曹射覆蜡灯红”,从白居易的“碧筹攒米碗,红袖拂骰盘”到刘姥姥的“一头萝卜一头蒜”,有吟诗颂词的高雅之乐,也有猜枚解谜的平俗之趣。 泉州的“酒文化”泉州的市区曾有一条“烧酒巷”;泉州海交馆宗教石刻陈列馆陈列着一块“流觞曲水石”,据说有7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刻着400多年前古人饮酒诗的清源山“猜拳石”,中山公园也曾出土宋代酒库“造碾”石刻,历代古墓曾出土各式各样的酒器,泉州与“酒”可见密不可分!

清源山上的“猜拳石”,张启元题的《烧酒诗》。

“烧酒诗”附近适合饮酒的一块平台。“无酒不成席,无拳不尽兴。”泉州人的酒席避免不了划酒拳,通常先喊两声助助兴,活跃活跃气氛。就算是初次见面的生人,一来一回猜拳间就能熟络了。划酒拳也最能看出人的性格和做派,往往划着划着就成了挚友。作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气氛,体现了从古代到现代民间人群和谐交往的一种情感交流方式,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化。 如今,泉州人更崇尚文明饮酒的新风气。 虽然不改热闹的本性,但是都知道酒不宜贪杯,喝多伤身,常常约酒也都是小酌怡情。碰上酒宴,说声“等一下要开车”,旁人也不会硬劝酒了。

酒——依然是泉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光是因为延续着千年的酒文化的传统,更是一种划拳声声中难舍的古城情怀,一行一动间都能看到泉州人骨子里的热情、豪爽、活力。

Hash:907a153e4ec009e6a55ff2977022c7b87aa6c6d8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