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遗景点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导读:日本非遗景点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1.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2. 日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日本的物质文化遗产 4.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借鉴 5. 日本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6.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8.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9.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分享 10.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研究
1.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相比较无涂层的铁壶,有涂层的铁壶能够提高水温,蓄热能力更强。有涂层的铁壶更能够软化水质,能够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形成山泉效应。
介绍:
1、铸铁茶壶起源于古老的中国,后流传并发展到日本,近几年随着茶道的热潮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传统生产工艺以及现代科技精制而成的铸铁茶壶系列产品也在国内盛行。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岩手县的传统匠人,使用古老的冶炼和浇注技术制作的南部铁器茶壶。日本南部铁器以高超的冶炼提纯等独特的制造工艺,被日本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而拥有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2、 [南部铁器] 是“地域”的统称,其实是泛指日本岩手县的著名特产,用传统铸造法,以及使用手 工打造的生铁制品。它是一种具有古老传统与技术的铁器,特别是自南部藩主-南部利之直公以来,即被当成特产。
工艺历史:
1、日本铁壶最初的历史已经有点模糊,但渊源还是清楚的:在西方的资料中,无一例外地指出日本铁壶来源于中国唐宋煮水器。日本铁壶最早可追朔至日本江户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之遥。时至今日除了南部铁器仍有持续创作与生产,现今备受关注的京都铁器,在昭和期间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变及战争而断绝,因此目前所见如龙文堂等铜盖系统的京都铁瓶至少都具数十年以上的历史。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里,铁壶在日本非常普及。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使用铁壶,而制作精美的铁壶还经常作为高贵的礼物在亲朋好友间赠送。
2、老铁壶的制作工艺,是金属加工中最为原始的铸造法,铸造而成的铁壶材质本身化学活泼性极高。虽然在当时制作的厂家都有自己的防止铁锈的处理,经过时间与使用环境的洗礼,今日所见的老铁壶绝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铁锈、铜绿与各式各样的污染物。用家及藏者若欲恢复往日的丰采与实用性,清洁与整理是绝对必要的。
2. 日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
1、泰宁梅林戏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梅林戏源于徽戏,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徽戏的艺术特征,要研究徽派艺术,探寻中国戏曲史等的发展历史,梅林戏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但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梅林戏陷入生存困境,剧团虽仍在农村巡回演出,但出场费过低,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时时面临剧团解散、剧种消亡的危险,需要尽快制订措施加以保护。
2、莆田九鲤灯舞
黄石镇沟边村的《莆田九鲤灯舞》是莆田市民间舞蹈中一枝独特的奇葩,舞蹈语言丰富,所使用的道具和舞蹈表演形式全国少有。她源于唐代“百戏”,亦称“教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的丰富多彩杂剧和歌舞表演形式,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2005年10月,《莆田九鲤灯舞》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项目传承人陈金文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3、福州软木画
福州三宝之一,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
福州软木画问世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软木画品种繁多,有雄伟壮观的屏风、挂屏、大摆件、小摆件以及与实用结合的产品、旅游纪念品等,达二三百种规格, 五百个花色品种,作品行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永春纸织画
纸织画是永春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曾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
已有1300多年的织纸画,是我县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出访馈赠客商和国际友人的高档文化礼品。纸织画是永春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曾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
5、柘荣剪纸
柘荣剪纸与民俗活动紧紧相连,剪纸艺人大多于母辈、姐嫂传承,在表现技法上没有统一的模式,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具有古朴、浑厚、粗犷、写意的风格,与陕北民间剪纸极为相似,在艺术特色上,不求对称,阴阳变化大小不一,剪纸艺术语言跃然纸上,丝毫没有人为的雕饰感,以达到了似与不似的传统的艺术效果。
3. 日本的物质文化遗产
姬路城是日本首个被收录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1600年左右,是日本特有的城郭建筑技术的最高峰时期,姬路城是被誉为当时的最高杰作。其纯白耀眼的雄姿(樱花季强推),如白鹭起舞般耸立云霄,因此又被称为「白鹭城」。姬路市是位于日本近畿地方西部、兵库县西南部的都市,是兵库县内次于神户市的第二大城市。姬路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日本国宝、世界文化遗产及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的姬路城就座落于此。
4.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借鉴
日本的崛起也是一个迅速渐进的过程,其逐步由一个亚洲弱国变成亚洲强国,并通过日俄战争、一战等逐步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强国。伴随着错误的战略导致的战败,日本百年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至今依然没能成为正常国家。 伴随着1853年的黑船事件,日本的国门被打开,开始了与世界的交流。之后明治皇帝建立君主立宪制,并推动维新运动,积极学习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社会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等,逐步实现工业化。此时日本的野心开始膨胀,而与此同时的清朝则外强中干,因此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最终击败中国,得以成为亚洲强国,获得的赔款等利益又更加促进日本的发展。 而伴随着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地区的扩张,其不可避免的同俄国产生了矛盾,最终两者兵戎相见。日本陆军击败了俄国陆军,日本海军更是几乎全歼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和驰援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日本也终于获得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正视。后来在一战、干涉苏俄等国际事务上,日本也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声望。 但是后来日本错误的发动了中日战争,随着战争的扩大化和胶着化,日本陷入泥潭,最终疯狂的日本选择了对英美等国开战而彻底战败,其近百年的发展成果付诸东流。 日本战后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重建,后来伴随着朝鲜战争美军庞大的军需,日本的大量产业复兴,并在此后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了身为发达国家的现代日本。不过日本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还是被美国遏制着,没有实现正常国家的独立自主,完全是美国的簇拥,严格而言还是不能算是世界强国的。
5. 日本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是最早立法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
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人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
韩国人也较早有了这种观念。他们早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 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
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这种前卫的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知和认可。
终于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
进而在6年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此,人类将另一半文化遗产拥入了自己的怀抱。
6.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本遗产税是对财税继承人或遗赠财产接受人征收的税。课税对象是继承或遗赠取得的财产总额扣除被继承人的现有债务和丧葬费用后的余额。日本实行分遗产税制,指先允许法定继承人分得遗产,再对各继承人分得的遗产净值征税。它亦称继承税制。 日本遗产税应纳税额按以下步骤计算: 1.根据公式计算各继承人应纳税继承额: 继承或遗赠取得的财产的价值+视同继承等所取得的财产的价值-免税财产的价值+继承时细算征税的赠与财产的赠送时的价值-债务和丧葬费用+3年内由被继承人赠与的财产的价值=各人应税继承额(未满千円的部分舍去)——公式1 2.计算应交遗产税总额 a)∑各继承人应税继承额=应纳税遗产的合计数 b)应纳税遗产合计数-遗产基础扣除额(=5000万円+1000万円*法定继承人人数)=应纳税遗产总额 c)应纳税遗产总额*各法定继承人的法定继承比率=采用法定继承比率计算的各继承人所取得的金额(未满千円的部分舍去) d)∑(采用法定继承比率计算的各继承人所取得的金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应交遗产税总额(未满百円的部分舍去)——公式2 该公式计算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应纳税额(X)_____________税率________速算扣除数 X<1000万円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0 1000万円<X<=3000万円____15%___________50万円 3000万円<X<=5000万円____20%__________200万円 5000万円<X<=1亿円_______30%__________700万円 1亿円<X<=3亿円__________40%_________1700万円 3亿円<X________________50%_________4700万円 ——以上税率自平成15年(2003年)1月1日起实行 3.按各人应纳继承税额分摊遗产税: 应交遗产税总额[公式2]*各人应纳税继承额[公式1]/应纳税继承额总和=各继承人应纳税额——公式3 4.计算每个人实际应纳继承税额 继承人是日本居民,不论其继承的遗产是在境内还是在境外,都要对其遗产征税;对非居民,仅就其在日本继承的遗产承担纳税义务。此外,根据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关系以及继承人本身的条件(如配偶、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有相当多的纳税扣除。如果[公式3]在各种扣除后所得应交税金小于0,则不需交税。
7. 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保存,但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口传文学、民间的各种劳动知识、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将如何保存,如何让其继续存活在其生长的文化空间中,这是一个新时代所遇到的新问题。
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发展状况。就我们国家来说,初解放时,曾移风易俗,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到文化大革命时,在“破四旧”、“消灭封资修”的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全部涤荡而尽。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旧的传统和地方性文化又开始得到恢复。但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化的加剧,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侵染,那些存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传统地方性文化又再次受到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 ,电视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西方,同时,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到远方的城市打工。开始是只身而去,随着在城市里站住脚便将全家人迁居而去。笔者近两年到农村做考察,发现农村的人口正在迅速的疏离化。有的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的全家都已迁居到城市。笔者今年过年曾到陕北的农村做考察,走过好几个村庄,村中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外打工,仅仅只是过年时回家几天。还有不少人家已全部搬到城市,房子空在那里过年也不回来,这样的人家在村里几乎占到三分之一。如果农村里的这样状态再继续下去,不仅传统的农业生产会衰退,传统的手工技艺会无人继承,而且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乡村文化及风土民情也将面临消失的危机。
保护不仅仅是目的,重要的还要继续存活,作为一种静态的物的保护,相对的来讲比较容易,但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让其继续存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之中,却是不太容易的。有关这类问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做过不少的探讨。我国的云南省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还有在挪威政府的帮助下,在我国贵州梭嘎地区也设立了生态博物馆,这些试验都是将所有的文化遗产保存在其原有的文化空间中,其做得如何,笔者手中没有翔实的资料。但笔者认为,其经验我们可以参考,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在七十年代,日本也曾遇到目前中国所遇到的同样的问题,高学历化之下的年轻人渐渐离乡他走,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除了农业之外,农村再也没有其他的产业,传统的乡村手工业消失了,传统的乡村的民俗传统也冷寂了。日本人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日本传统的乡土文化将面临灭迹。于是他们开始了一项社区营造工作。
这项工作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对“社区”的认识,一个村庄、一条街道、一个街区、一个小镇、一座城市,都可以是一个社区,唯一的条件是居住在这个有限范围里的居民,都具有共同体社区的认同意识。日本的宫崎教授认为:“社区乃是各自有其固有历史的人类生活空间”,因此,任何社区都有其固有的历史,都有其承继先人们所累积到今天的固有的生活文化。但如何认识这些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不仅在社区中继续保留,而且还让其得到继续的发扬光大,这就是社区营造的基本理念。农村人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很贫乏,但日本社区营造的倡导者宫崎教授在其文章中写道:“人们似乎完全忘却了‘清新干净的空气,’‘美丽的山川’,‘优美的自然景观’,‘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浓厚的人情味’等等,在都市中绝对无法接触到的农村情景。”也就是说不仅仅世世代代在我们生活中流传的民间习俗、民间传统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就这些文化遗产所存在的自然空间也同样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财富。
用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我们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发动民众参与,要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许多值得自己热爱和保护的文化传统,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生产技艺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更需要老人们的回忆、口述与演示。这里首先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因为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储存方式,不是在文献中,也不完全是在一些传统的器物中,而是在人们的大脑里,在人们的记忆里,在人们操作的双手上,在人们的歌喉里 因此,拥有这些记忆、掌握了这些表演技能和劳动技能的艺人们和老人们,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依靠他们的口述、表演记录保留下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还要依靠他们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一部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继续存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空间中。
第二个问题是,一定要注意收集和整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各种道具、器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的,没有了这些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以体现。如代表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艺术风格、生活方式、历史遗迹的传统民居、桥梁、祠堂等建筑物,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各种服饰,还有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及节日庆典表演时的各种道具、各种民间雕刻、民间工艺品等。另外,还有大量的能体现各种生产技能的劳动工具、运输工具等;大量的能体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家用器具,包括家具、炊具、茶具、酒具、烟具等。如果有条件的话,一些村可以将收集来的这些资料,建立村史博物馆。如果没有条件至少可以以县为单位建一个当地的民俗博物馆。规模不一定大,但一定要能真实地反映当地人的文化历史、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艺术创造等。
在保护的前提中,我们还可以考虑是否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的工作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难,也更值得做,但如何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这值得探索与尝试。当然,这一定要有很好的考虑,不然很可能是杀鸡取蛋。
8.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隋朝以前,中国文化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到唐代中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中国商人用远航船只载着大量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前往日本贸易;日本商人也带来玛瑙、琥珀、黄金和特产进行商业交易,对两国经济交流都起着积极作用。
唐代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从630年(贞观四年)到838年(开成三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来到长安,每次遣唐使的组织都很庞大。除正式的使臣之外,还有大批的执事人员和学生、学问僧、医师、画师、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各种手工工匠)等随行。最多的一次曾达到651人。这反映了日本积极广泛地吸取唐朝文化。他们全面地学习唐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哲学、佛学、医学、天文历法、建筑、工艺技术及生活习尚等,对后来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革”,在唐长期留学的高尚玄理等被任命为国博士,参议国政。在经济上,他们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实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在政治上,仿照唐朝官制,改革了行政机构等。实行革新的内容基本上都和唐朝的制度相似。
在建筑方面,日本的国都“平京城”(京都)、宫室、寺院的建筑,全仿唐式,京都的市容街道和长安一样,也有“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在文字方面,日本在8世纪以前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贝真备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冠盖,特创“片假名”文字,学问僧海空采用汉字的草书,创造“平假名”文字。这种新体文字的创造,有利于日本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其中有使臣、僧侣和商人等,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很大作用。其中以鉴真最为著名。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人,俗姓淳 ,是著名的佛教律宗大师。743年(天宝二年),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东渡日本,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于753年(天宝十二年)到达日本。鉴真学识渊博,对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艺术、医学等有重大影响。在他的设计与指导下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他还为日本鉴定了许多中草药,并著有《鉴上人秘方》的医书,对日本医药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9.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分享
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当然日本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比如日本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除此以外还有剑道、相扑、日本的传统节日文化、歌道、雅乐、歌舞伎与文乐(人偶净琉璃) 神乐系统、田乐系统、风流系统、祝福系统(民间艺术)等。以下只做部分简单介绍。
日本传统文化-茶道
茶道也叫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与中国早有往来。盛唐时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来中国,受中国影响较深。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日本茶道和中国的潮汕工夫茶有些相似。
日本传统文化-花道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日本传统文化-空手道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日本传统文化-书道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日本传统文化-和服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现在日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
日本传统文化-柔道
柔道在全世界有广泛声誉。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击、而是一种利用对方的力量的护身之术,柔道家的级别用腰带的颜色(初级∶白/高级∶黑)来表示。柔道是中国拳术的发展,源出少林之门。明末,中国的一位武林高手陈元赞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传到扶桑(今日本),成为现代风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日本传统文化-歌舞伎
日本的歌舞伎和我国的国粹京剧有些类似。歌舞伎所表现的人物豪爽正直、古朴淳厚、动作优美动人,使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
歌舞伎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历史剧,又称时代 狂言。这类戏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第2类是竹本系,又称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第3类是世话剧,这类剧是以江户时代平民生活为题材的,还可以细分为形式性较强的时代世话和写实性较强的生活世话。第4类为舞蹈剧,这类剧基本上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的,既有有台词的也有无台词的。音乐分为“清元”“义太夫”“长歌”等。
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须按绿、茶、黑三色的顺序染成。这三种颜色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歌舞伎演员的独特化妆方式称为“隈取”。通过勾画脸谱观众可以大致了解剧中人物的好坏。
10.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研究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样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首先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发掘、阐发,使它们进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化为我们精神的血脉,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当下的人们拥有进入传统的现实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甚至人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传统要成为活的传统,它必须与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发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分析当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文化建设的方向,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危机,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贫富加剧等等。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先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应该考虑能否为解决或改善现实中的这些问题,能否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和思路。当然,研究中国当下的“现实”,不仅指研究当下的生活世界的现实,还指研究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当今的文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判断我们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关注文化现状的现实,也包括关注当下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在文化开发、文化保护、文化园区建设和文学经典改编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等。对于这些文化现实的关注,可以避免在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继续走一些弯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传承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艰巨的任务也就是怎样传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我们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并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遗存、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之中。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凭空进行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文化形式。虽然各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都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但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显现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在文化典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无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显的,因此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小学的《传统文化》课本那样主要以介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之类的传统文化形式为主。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最后,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 化,而是要推陈出新,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美文化。而要进行文化创新,则不能仅仅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它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点上,从中国问题出发,既要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以“自然”为根本,以混沌“中和”为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滑入对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抛弃他者视角、无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危险
Hash:98355f8cd1f73d10fad1ad61f161fd54e7360967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