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古代士兵打仗背上插一面小旗?

导读:为什么日本古代士兵打仗背上插一面小旗? 三国时魏国的旗上面写“魏”,蜀国大将魏延的旗上也写“魏”,如何区分?

在一些美术和影视作品(诸如黑泽明导演的《乱》)中所看到的古代日本武士插在背后的旗帜,属于是“指物”(さしもの)的一种,盛行于日本的战国时代(15至16世纪),不仅仅出现在士兵们的背后,实际上武将们背后也会有这个玩意,主要的用途是为了显示己方的武勇,突出个性,壮大士气以及区分敌我等等。

(指物的造型除了旗帜之外,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子,图中就能看到蝴蝶装和伞盖状的指物)

“指物”在表现的形式上,既有规规矩矩的旗帜式样,称之为“旗指物”,还有一些脑洞大开的形式,诸如在背后背个大蝴蝶造型,或者诸如扇子造型、芭蕉叶造型、灯笼造型、月牙铲造型等等,不一而足,体现着日本战国时代独特的审美情趣。

(指物的具体装置方法)

在具体的装置上,不论是旗指物,还是其他怪模怪样的指物,都是安装在杆子上,插到武士背后的一个犹如小箭囊般的基座“口金”上,以便武士们行动、作战时随身同行,以壮声威。

三国时魏国的旗上面写“魏”,蜀国大将魏延的旗上也写“魏”,如何区分?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了解下我国古代旗帜的分类和作用。

古人对龙、虎、熊等猛兽有崇拜心理,因此在布上画龙、熊、虎等猛兽,祈求祥瑞护祐,这就是旗。古人还将一些符号画在布条上称为帜。将二者合一就称为旗帜。旗帜在古代主要用来显示等级、位置及信号连络,主要分王旗、帅旗、将旗、五方旗、号旗等种类。王旗,一般只有国家最高统治者使用,又称为纛,有旗头之称,它的旗杆上部有一个毛头,是用牦牛尾制成。纛上应有最高统治者的姓氏或国别名,纛的主色一般应为黄色。帅旗或将旗,又称作牙旗。牙旗因旗帜上面饰有象牙而得名,是军队里最高统帅的标志。牙旗在哪里,哪里就是主帅所在地。牙旗上一般有主帅或主将的官职姓氏。如三国关羽帅军出征,就会标明“汉前将军,关”。如果将军威名远播,就没必要再在旗帜上写职务名称。如关羽就一个“关”字,岳飞就一个“岳”字就行了。只有主帅或主将的牙旗上显示国别,下边的将领的旗帜上就只有官职和姓字了,如“前将军,关”和“镇东将军,赵”。主帅或主将树立牙旗的营门称牙门,也称军门,后来公府、公门也称牙门,讹转为衙门。至于军门,成为了明代高级将领,如总督、巡抚的代名词,也是清代对提督或总兵的尊称。五方旗,是用五种颜色制成的旗子,红色代表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青色代表东方,黄色代表中央。古代军队作战时,五方旗能够便于将领指挥军队,随时掌握战场动态。三国时期,魏国在旗帜上分别用青龙、朱鸟、玄武、白虎、黄龙等图案,配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队伍,起到沟通和联系的作用。号旗,是能辨别敌我的旗帜,如刘邦建汉,自称赤帝子,尚赤色,号旗也是赤色。楚汉战争时期,韩信率军攻打赵国,采用背水一战的方法。韩信率数万汉军背水结阵,与二十万赵军在井陉对峙。二千汉军伏兵乘赵军轻敌出击之机,攻占赵军大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军发现大营被踹,心无斗志,全军覆没,这正是号旗在战场上的最好运用。

尽管我国很早就使用了各种旗帜,并让各种旗帜发挥作用,但很少有用一种旗帜代表国旗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少朝代有自己的国旗。只是到了清朝后期,为了参加一些世界事务或活动,参照别国国旗,确定以青龙旗作为大清国旗。因此在魏蜀吴三国时代,根本就没有国旗,魏国也没有用 “魏”字代表的国旗,行军打仗,也是打着统军主将国别加官职加姓的牙旗,不会有单一个“魏”字的魏国旗。现代电影电视中,有魏蜀吴各国旗号,也许是想让观众更好地分辨各国军队吧,在真实的三国中,应该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也就没必要担心魏国旗上的“魏”字,和蜀汉魏延牙旗怎么区分的事情了。更何况国别不同,官职不同,旗帜的大小、图案及颜色也不同呢。

Hash:dd36908299b2a6fab4056f68b98a2b988c236b94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