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地下村旅游景点 河南三门峡地下民居

导读:河南三门峡地下村旅游景点 河南三门峡地下民居 1. 河南三门峡地下民居 2. 三门峡传统民居 3. 三门峡民俗村 4. 河南三门峡地下民居介绍 5. 三门峡市地下窑洞 6. 河南三门峡地下村 7. 三门峡民居建筑特色 8. 三门峡地坑民俗园 9. 河南三门峡地下四合院

1. 河南三门峡地下民居

三门峡面积广阔,覆盖着陕西、河南、陕西以及甘肃四大省份,处在四省的边界,也是唯一让四省都值得骄傲的一大自然景区,最具特色的是在这每个省份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坑院,然而历史最悠久的地坑院就位于河南的三门峡,这里直到现在还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是这里祖祖辈辈的延续,可是对于地坑院的了解,人们知之甚少。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北方人们的穴居生活方式。据考证,天井窑院距今已有1500-2000年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这些地坑院造型独特,全是在高处的平坡上挖出来的院子,相当有观赏、研究价值。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2. 三门峡传统民居

都属于湖滨区崖底街道办事处管理。上横渠和下横渠的来历是有说法的,明朝时期陕州城因为人口增加,城里有一个流水泉供不了吃水的问题,陕州县令号召有钱大户捐款建设永济渠,在现在交口建一个拦水坝,建水渠从交口,野鹿,下横渠,上横渠,师家渠, 梁家渠,三里桥流进了陕州城,解决了陕州城吃水困难的问题,渠流经的地方因为有水了 慢慢居民以水渠而居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村子。

3. 三门峡民俗村

三门峡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人类对自然界从认知到利用的过程,也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此,它包含了人们对宇宙、天地万物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等各个方面,是民间智慧的综合反映。

民间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身体内的血液,它是民族的精神符号,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根据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创新发展、源远流长。起初,从口耳相传的语言交流到对世间万物的命名,这是对大自然约定俗成的认知。比如,歌谣、音符等。后来,随着文字的产生和运用,就有了更加繁多的形式出现,发展成现在的民歌、说唱、剪纸、绘画、时令年俗、社火表演和风土人情中的方言俚语等等。因此,追溯民间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一个民族的诞生之日算起。然而,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无法考证更多的细节,这里只做粗略概括,不做详细探究。

民间文化大致分为风情和民俗两种。顾名思义,风情就是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古代人的活动范围很小,为了延续后代,人们需要结亲,在这个小范围内形成血缘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逐渐扩大,出现傍系直至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于是,原始的家族规矩也随着这种关系网不断外延,就形成了风土人情。之后,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进行融合、兼并、修正和改进,使得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法则由家族变为地区,继而会扩大到整个国家。民俗是比风情更高一个层次的一种文化表现,它是在民规民矩的基础上,总结了生产生活的经验,注入了一个民族对生态环境的心理状态而创造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4. 河南三门峡地下民居介绍

[]第一条线路:洛阳——地坑院——玉泉院——秦始皇兵马俑——西安

1、第一天从洛阳出发:第一站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进村不见房屋”,“ 声不见人”,

5. 三门峡市地下窑洞

陕州地坑院,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经朋友介绍来的,主要是看灯展。驱车经盘山公路到此,景区门口灯火辉煌,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穿行其中,彷佛置身世外桃源。

进了景区是在地下的窑洞观赏,里面感觉错综复杂,实际有规可循,地下是一座座四合院式的修建风格,四合院之间有隧洞相通,穿过隧洞即可进入下一个四合院,按指示牌游览即可顺利抵达出口。并且每个四合院都有上到地面的台阶,相当于地下出口。

6. 河南三门峡地下村

三门峡地坑院景区外地了不免票 ,如果拿着陕州区身份证 可以免费进去 ,三门峡地坑院是三门峡当地的一个特色 ,里面收拾的非常漂亮 ,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 ,家家户户都住在地下,并且都是窑洞 ,当地的土质 非常好,住多少年 他也不会坍塌,丰年过节去参观地坑院的人特别多 ,最近几年 白天鹅也是三门峡的一个风景

7. 三门峡民居建筑特色

应是蒲州古城遗址。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即此。引城始建于周时,以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为州治府治,中唐几为中都建制,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

城周长约10公里,金元之交战争破坏严重,明清修葺颇多。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1989年又从古城西门外出土唐代开元时所铸铁牛、铁人各四尊。蒲州古城遗址是国内外研究中国古城垣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8. 三门峡地坑民俗园

三原地坑院景区开放了,全年免费开放。三原地坑院景区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始建于晋代,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相比河南三门峡的陕州地坑院,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鲜为人知,也无需门票。

柏社村其实也分为旧村和新村,绝大多数人住在新村的房屋里,所以当你导航来到柏社村,不要以为走错了地方,这个外表普通的关中村落中,藏着中国最奇特的民居建筑类型。

柏社村旧村中目前保存有完好的地窑有148院,大多数已经处于荒废状态,经常有人居住的地窑有25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是对地坑院村落的最真实写照。

其实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的住所就是这种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这大概就是地坑院的雏形,当然,远古先民们的窝棚没有这么大,只能容纳几个人。

9. 河南三门峡地下四合院

一. 郭亮村

许多人都知道挂壁公路郭亮村,村子位于新乡市,坐落在1700米的悬崖之上,四周更是被高山围绕。在村子修路之前,这里完全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为了方便下山,也为了摆脱贫困,村民自发在悬崖峭壁上开辟了一条1300米的石洞,正是这条通道,将村子和外面的世界连通起来,也让郭亮村闻名全国。

地处深山中,郭亮村周围的环境 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村中向四周望,触目所及都是高山悬崖,地势险峻而景色优美。尤其到了春天,群山变绿,鸟语花香,一步一景,而沿着山体开凿的挂壁公路更是其中一道无与伦比的景象。

二. 一斗水村

一斗水村位于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景区,是明清以来晋商经过此路往来山西河南的重要停靠休息之处。云台山的好风光在整个河南都有有名的,这里山石秀丽,外旷内幽,一草一木一石都徜徉在大自然的温润中。

位于景区中的村子为这份自然美景又添加了几分历史人文气息。村子不大,游人稀少,村中的民居全部为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头房,格外有生活气息。

三. 地坑村

地坑村是一个建在地下的村落,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从远处看,整个村子只有围墙不见房屋,却能听到人们的说话声,听到鸡鸣犬吠声,走近才会发现房屋居然就在脚下,相当神奇

地坑村的房屋外形类似窑洞,布局有些像北京的四合院,庭院方正,四周建房舍。虽然表面看起来粗糙简陋,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房屋居住起来冬暖夏凉。这样的村落,在整个中国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

四. 朝阳村

朝阳村位于太行山天路中心地段,是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的一个小山村。朝阳村的名字起得名副其实,总让人觉得这里是最早看到旭日初升的村落。太行山景色雄奇壮美、风光绮丽多姿,整个村庄依照山势错落分布在悬崖峭壁之上,沿着村子外缘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让人不由心惊胆战。

村内的民居是太行山中常见的石头屋,古朴笨拙,有种未经世事的原始味道。秀美险峻的风光和古朴的村落在游客眼中难得一见,对村中的人们来说却是家常,真有种走入别人的“诗和远方”之感。

Hash:c35e6fbe398cd7736bbbb7af3b98270a7d146d42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