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三山五园|乐寿堂
V海淀
讲述海淀人自己的故事
颐和园,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造景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行宫式御苑。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讲述的是园内位置最佳的居住地——乐寿堂。
关于乐寿堂三个字,是取自《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因此得名乐寿堂。
这是一组两进的四合院,园内包括:正殿、东西配殿、前殿以及后照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为两层,殿内有宝座、御案、掌扇、玻璃屏风等,座位旁还有两只青龙花大磁盘和四只九桃大铜炉。
东西各有一套间,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则为更衣室,室内有一个乾隆皇帝曾用过得紫檀衣柜。
咸丰十年(1860年)被烧毁,到光绪十二年重建时将两层改建为一层,用作为慈禧在园内的寝宫。
乐寿堂有一对乾隆皇帝亲题楹联:乐同乐而寿同寿,智见智而仁见仁。还曾赋诗一首:
乐寿堂
乾隆二十年
题名标有志,游息励无荒。
窗罨烟云态,座围翰墨香。
少停旋命驾,自哂为谁忙。
之所以说乐寿堂是园内最适宜居住的场所,除了装饰奢华外,院前还建有一个码头,曾专为慈禧太后乘船所设置的。
漫游三山五园|园中六关之宿云檐城关 三山五园
V海淀
讲述海淀人自己的故事
颐和园,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在万寿山西部景区,延清赏楼北侧有一处“宿云檐城关”,是买卖街起止的标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它。
宿云檐城关,园中六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
该城关是清漪园西所买卖街的北端点,与“荇桥”互为呼应,属城关式建筑。乾隆时期城关上供奉关帝,与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形成了东西呼应、左文右武的传统布局。
城关南侧书店,为乾隆时期“集粮店”的基址。
“宿云檐”三字如何解读呢?
【宿云】常常指夜晚的云气。此处题名着重强调“宿”字,有停留、寄宿之意。
这里的“宿云檐”亦可解释为云气往来,出没于房檐间。形容城关高耸,落日夕晖,常有云雾笼罩期间,仿若归宿檐际。
此处城关有两处题额,一处是位于城关北侧的“宿云檐”,另一处则为城关内檐匾额“贝阙”。
城关北侧题额:宿云檐
“宿云檐”题额,是乾隆皇帝受孔稚圭《北山移文》中“至于还飙入幕,写雾出楹。”的启发,所提之,且还在诗咏中加以注释。
下为乾隆关于宿云檐的诗选:
《宿云檐》
乾隆三十三年
英英淰淰写檐深,山下应知望作阴。
分付秋云权此宿,莫教飞去便为霖。
城关内檐匾额:贝阙
贝阙匾额,语出《楚辞·九歌·河泊》:“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贝阙】又作“贝阙珠宫”,原意指河神所居的龙宫水府,以紫贝为饰的宫阙。后来也用来形容华丽的殿堂。
因宿云檐“云”的寓意,有“雨”的联想。而龙宫水府恰是传说中管理云雨的机构,所以命名为“贝阙”。
乾隆皇帝在宿云檐写下许多望云盼雨、心系农耕的诗篇,诗选如下:
《宿云檐》
乾隆五十一年
盼雨愿云来,望霁喜云去。
惟当沾泽时,来去胥无虑。
兹临轩之檐,正值云之宿。
衣裳不妨润,几席惯相付。
多多益善候,伫重霈嘉澍。
漫游三山五园|谐趣园知春堂与知春亭 三山五园
V海淀
讲述海淀人自己的故事
颐和园万寿山东麓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原名惠山园,仿江南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大修,改名谐趣园。光绪十九年重建。
谐趣园中有两座以“知春”为名的建筑,一个是园东的知春堂,还有一个是在园西南、宫门附近的知春亭。
知春堂
知春堂位于谐趣园最东端。知鱼桥斜跨水池东、南两岸,桥身向东偏北的指向正是知春堂。知春堂前身是乾隆时惠山园八景之一——载时堂。
“载时”指按四季规律行事,顺应天意为政。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讲颛顼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按照四季规律行事以顺应天意。
载时堂是仿寄畅园嘉树堂的布局建设的。乾隆十九年《御题惠山园八景诗》有《载时堂》诗及诗序,诗序中记述载时堂高洁、干燥而幽深,檐间可映照池水的波光:
(知鱼)桥东为堂,爽垲奥密,兼有其胜,风漪澜縠,泛影檐际。
背山得胜地,面水构闲堂。
阶俯兰苕秀,檐翻绮縠光。
对时欣职殖,抚序敕几康。
玩愒曾何谓,分阴惜不遑。
乾隆《载时堂》诗中表达了顺天勤政,珍惜光阴的意愿。
载时堂原是惠山园中的主体建筑。嘉庆时在惠山园寻诗径、涵光洞原址上改建涵远堂,此后涵远堂成为谐趣园主体建筑。
嘉庆时还将载时堂改为“知春堂”,嘉庆、咸丰曾在此召见军机大臣。
一年之计在于春,“知春”延续了乾隆命名“载时堂”的珍惜光阴的思路;同时,“春”在五行学说中与“东”对应,符合知春堂在园中的方位。
知春亭
进入谐趣园宫门,向南沿连廊漫步,首先到达的就是知春亭。谐趣园的这座亭与昆明湖东堤旁、文昌阁城关附近小岛上的知春亭同名。
谐趣园的知春亭是光绪时加建的,主要是出于避雨防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