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连中三元是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的衍生品,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无限才华,学富五车,知识水平超群。古时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级考试,俗称“小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
秀才是初级考试,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自此才可以称为元。再就是会试,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最高层次的考试是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殿试在皇帝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是贡士,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考生在这三次考试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为同一人获得,才能称为“连中三元”。因此,在科举考试历程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qíng)、陈继昌、戴衢(qú)亨和王玉壁。他们不愧是历史之俊彦,人杰中的人杰,奇才中的奇才。
江西南昌有一座桥,因其名称包含“状元”二字,每逢重要考试,总有不少学子踏桥祈求好运。其实,这座状元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7年),起先为石拱小桥,称为“广济桥”,至清代,因为从省内大余县走出的一位名臣而改称“状元桥”。
Hash:aaa8f6a41e96b2e36a40a6a7e1a39e47d69e6d0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