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艺龙景点 山西舞龙文化

导读:山西艺龙景点 山西舞龙文化 1. 山西舞龙文化 2. 山西舞龙舞狮 3. 山西民俗舞蹈 4. 山西的龙舟舞 5. 广西舞龙文化 6. 山西龙舞元素 7. 河北舞龙文化 8. 山西舞龙介绍 9. 山西舞狮文化 10. 山西传统舞蹈

1. 山西舞龙文化

晋中的传统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闹社火规模最为宏大,品种最为繁多。晋中社火可谓集晋中民间艺术之大成,融民族精华于一炉。节日期间,城镇乡村都要在主要街道和广场挂彩灯,搭彩楼、搭彩台、装彩车,进行各种演出和街头文艺表演,主要有抬棍、背棍、撅棍、旱船、高跷、舞龙、舞狮、抛绣球、抬花轿、民间八音会吹奏、锣鼓大赛、晋剧、秧歌、小戏演唱等。晚上彩灯高挂,灯棍、架火、旺火、地火、绞活龙等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白天人山人海,晚上灯火辉煌,场面十分壮观、令人心旷神怡。  另外还有中路梆子-晋剧、太谷绞活龙、左权小花戏、榆社霸王鞭、祁太秧歌、凤台小戏、平遥盲书、方言快板、莲花落、木偶戏、皮影戏等特色艺术值得一看。  寒食节  每年农历清明节前二日古称寒食节,这是源于晋中而传遍全国的节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在绵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晋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用干粮或冷食充饥。秦汉以后,逐步成为地方风俗并向外扩散。唐宋时期,有许多文人学士利用寒食节来讴歌介子推“不言禄”的高风亮节。同时,因清明节前二日正好与“一百五”(冬至后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间又把寒食节作为冥婚配干丧或暂厝合葬的鬼节日。  现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主要是祭奠祖先和迁移坟墓。  晋中市庙会  长期以来,出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及互通有无,进行商品交易的需求。晋中各地在庙宇、道观的周围逐渐形成了各种庙会。现封建色彩浓厚的旧习逐渐消失,商品流通日渐兴盛,这些庙会大都成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品交易会。  主要有寿阳冷泉寺庙会、介休绵山空王古佛庙会、祁县郜北村泰山庙会、榆社城关泰山庙会、榆次城隍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六月十五。)、左权永佛寺庙会、和顺云龙山龙王庙会(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举行。)、太谷凤山三清观庙会(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日开始,会期一月)、昔阳皋落镇大王庙会(农历七月十五日开始,会期为5天)、灵石苏溪村资寿寺庙会(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开始至十七日,共5天)、介休张兰镇泰山庙会(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日开始至三十日结束)。  介休张兰镇泰山庙会  张兰镇位于介休县城东北,为京陕官道要冲。镇周城墙环绕,建有四门。镇中十字大街商铺林立,行业齐全。庙会从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日开始至三十日结束。贸易物资除有绸缎、花布、化妆品、粮油、麻纸、陶瓷及金、银、木器、古董文物之外,还有潞安府和浑源州的挽具,文水、交城县的皮货,沁源、武乡县的山货,大同府的铜器,灵丘县的毛骡,蒙古的马匹等。设在北门外的驴马大会,牲畜之多,成交率之高为周围百里罕见。此外,当地的盲人还要凑钱写戏为他们进行专场演出,俗称“瞎子戏”。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他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

2. 山西舞龙舞狮

狮子舞、龙舞、小车舞、跑竹马

狮子舞

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 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

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拓展资料: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 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一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 由来久、源自上咕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湃。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组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 山西民俗舞蹈

山西文化习俗有哪些?

我来答:林乡人刚子

1、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4、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5、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6、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7、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4. 山西的龙舟舞

蒙回都很近的,还有一些西北地区的少民

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5. 广西舞龙文化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6. 山西龙舞元素

△少儿歌舞《听我说》

演唱:月亮姐姐、王源、洛天依(虚拟歌手);表演: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北京杂技团、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广州极速街舞SNBR少儿团、辽宁S90步瑞克街舞团

在2021牛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唯一一个少儿类节目中,一群活泼可爱的街舞“牛娃”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鲜为人知的是,为这支儿歌伴舞的孩子,有10名来自晋中。

登上梦寐以求的春晚舞台,他们心情怎样?为了舞台上短短75秒的“绽放”,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辛苦?2月2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这群晋中“牛娃”的老师——山西龙舞元素街舞工作室运营总监、央视春晚少儿街舞领队程鹏举。

十年坚守终于梦想成真

7. 河北舞龙文化

逛庙会、赏非遗、看马戏、品美食等。

河北逛庙会舞龙舞狮、安塞腰鼓、民间杂耍、大型动物表演高空钢丝、环球飞车等演出汇集一体。民间艺人剪纸、糖画、面塑、吹糖人、泥塑等绝活儿,还有戏曲、高空钢丝、环球飞车、歌舞表演等让人尽饱眼福,特色美食让人尽享口福,大型迷宫、碰碰车、电玩城、9D电影、鬼城等娱乐设施让人无限畅玩。

8. 山西舞龙介绍

大中国过年了普天同庆,欢乐气氛是一致的,欢乐的方式小有异同。就说吃吧,大部分地区初一都吃饺子,水煮或锅蒸。东北地区早晨起来煮水饺,叫元宝汤。还有往饺子里放硬币的,测运气最好的人。浙江绍兴、江苏淮安、河南开封等地初一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喜欢过年吃年糕,谐音年高。

娱乐的方式有所不同。北方过年的秧歌最普遍,踩高跷,跑旱船,锣鼓喧天。南北方最普遍是逛庙会,最惹眼的还是南方盛行的舞龙、舞狮,场面火爆。舞龙更热烈些,在于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据说从汉代起就有舞龙祈雨的仪式,演化为娱乐,在《汉书》中有记载。大年最壮观的当属元宵节,万家灯火,满街华灯,月色圆融,人流涌动,年便到了高潮一一我大中华在世人眼中最特别的民俗。

9. 山西舞狮文化

& #34;庙前街铁匠巷踩跷子,西华门的狮子下崽子",这句话在老太原已经流传了近百年。

提起西华门舞狮,老太原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西华门舞狮是山西太原的汉族民俗表演艺术,在2009年被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华门舞狮,在经历了百年的变迁之后,已是今时不同于往日,而焕发出新生命的西华门舞狮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舞狮是我国民间期盼丰年盛世,渲染喜庆吉祥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素有南狮北狮,文狮武狮之别。太原西华门的舞狮属北狮文狮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文武结合之势,既有文狮的细致,又兼有武狮的豪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0. 山西传统舞蹈

万荣花鼓花鼓曲多采用民间小调和歌谣,如《绣荷包》《割韭菜》《小放牛》《剪花》《高调》等。歌词则根据演出的情况而定,如元宵节的歌词“正月十五月儿圆,有队花鼓到门前,一个鼓子打得欢,三个娃娃转得圆。”

“一个小鼓圆又圆,两头都用牛皮瞒,先打个青龙来戏水,再打个珍珠倒卷帘。”

旧时花鼓队也有祭祀各路神仙的习惯,其唱词多是对神灵的赞颂和祈祷,如“此庙盖得宽又宽,十根柱角栽得端,众位神象上边坐,保佑村民得平安。

抬起头来用目观,此庙盖得高又宽,关老爷爷上边坐,关平、周仓两边站……”

户主盖了新房,请花鼓队来“踩院”,为取得主人的喜欢,花鼓手就唱“进了院内观四方,高大楼房好院墙,喂下狗儿赛狮子,喂下鸡儿赛凤凰。”

Hash:909abfa856f8a0a3bb4dac9e16c0f07dfad7504e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