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区面塑旅游的开发 山西面塑艺术

导读:山西地区面塑旅游的开发 山西面塑艺术 1. 山西面塑艺术 2. 山西面塑艺术文化 3. 山西面塑艺术特点 4. 山西面塑艺术价值 5. 山西 面塑 6. 山西面塑艺术展览 7. 山西民间艺术面塑 8. 山西面塑艺术研究院

1. 山西面塑艺术

1、添仓节,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

2、六月六节,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3、庙会,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

5、面塑,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

2. 山西面塑艺术文化

剪纸,面塑,皮影戏,上党梆子,威风锣鼓!

3. 山西面塑艺术特点

山西霍州面塑的代表作是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它们象征着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万事如意等美好寓意。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4. 山西面塑艺术价值

山西风情 山西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山西独特的民俗俗风情,人们称之为“黄河文化”或“黄土文化”,这种特有的文化如今形成了珍贵的旅游资源。

山西境内,浓厚的传统文化集中反映在现存的三个民俗博物馆内:忻州地区定襄县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晋中地区祁县的乔家堡民俗博物馆、临汾地区襄汾县的丁村民俗博物馆。这三个民俗博物馆反映了山西三晋大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您在山西旅游可看到中国传统的节庆活动:春节、正月十五闹“元霄”、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踏青逛唱”、“端阳节”、“重阳节”等的喜庆场面,还可以看到黄土高原反映民间艺术的剪纸、炕围画、面塑以及山西人民居住的窑洞和“地窨院”。山西,是民俗的海洋,会给您以无穷的乐趣

5. 山西 面塑

答:花馍馍,也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品。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花馍同样以美味著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6. 山西面塑艺术展览

山西面塑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

7. 山西民间艺术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莒南的面塑技艺传承也是追溯久远,宫文楼便一直行走在弘扬传承面塑技艺的道路上。打小,宫文楼就是筵宾镇齐家庄子村有名的“巧人”,捏起面来有模有样,经过时间的打磨和沉淀,如今的他,技艺醇 精湛,一块面团,经他之手几经捏、搓、揉、掀,各色动物、人物的形象便跃然跳脱,让人目不转睛、爱不释手。看他捏面人,有一种感觉,那便是“灵秀”。

8. 山西面塑艺术研究院

山西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

Hash:db27f84af0ebeb82e5421624a0ad37c25149c240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