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红色景点 韶关市红色文化

导读:韶关市红色景点 韶关市红色文化 1. 韶关市红色文化 2. 韶关市红色文化景点 3. 韶关市红色旅游 4. 韶关红色文化名片 5. 韶关 红色 6. 广东韶关红色文化景点 7. 韶关市红色文化村 8. 韶关的红色资源 9. 韶关市红色文化有哪些

1. 韶关市红色文化

清末,在市一中校址东北角与县背街(今北直街)交邻,为范家祠所在地,办有蒙馆收范家子弟就读。

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选派范郁材去北江(又称韶州)中学堂(广东韶州师范前身)读初级师范科(一年制)。

清光绪31年(1905年)结业后,回范家祠始办范家祠小学堂,按小学规格教育学童,这是 韶关市一中校史沿革的开始。 当时,这座小学堂面积不大,只有260平方米左右。是年,德国基督教巴陵会在曲江城南互励路创办私立德华女子小学堂(在今中共韶关市委大院内),当时,曲江县城(今韶关城区)之官立、公立小学堂均未设立。范郁材及范氏家族基于民族自尊心,除祠堂外还捐了两栋祖屋办小学堂,兼收外姓学童入学,有二十多名学生,分男、女班,时韶州中学堂监督林耀东和之后的省立韶州中学堂张国熙校长,还派优秀师范生襄助范郁才办小学。

光绪33年(1907年),因范郁才讲课出色,后为曲江官立高等小学纳入辖编,从起,统一用曲江官立高等小学校名。

清宣统二年(1910年),韶州府中学堂林耀东校长(是时不称监督)举荐范郁材担任曲江官立高等小学校长。清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省视学汪佩声视察曲江小学情况,对范郁材的讲课甚为赞赏。

民国二年(1913年),曲江官立高等小学(范家祠址)毁于一场大火。 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韶关市教育志》中记述:“民国8年(1919年)前后,……意大利天主教会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横街)创办励群学校。”具体准确的来说,意大利天主教慈幼会收购被火烧毁的原小学堂及附近地皮,由当时天主教韶州慈幼会会长雷鸣道 (St. Louis Versiglia)主教(1873~1930)在1918年办起小学,1919年建起天主教堂大楼并办起了励群工艺学校。1920年4月,雷鸣道被罗马教廷传信部任命为韶州教区首任主教,仍然热心办学。

1922年,澳门无原罪学院院长金以义神父,把父母留给他的遗产用于建励群制鞋工艺学校(后改称鲍思高工业职业学校),第一任校董会理事长为雷鸣道,董事有毕少怀、温普仁、白卓如、郭怡雅、汤迪光、夏学谦,首任校长为毕少怀,后为邓镇鋆。

1924年7月6日,鲍思高工业职业学校建成招生。

1926年(民国15年),因军阀混战,不少县师范办学经费无着落,粤北大部分师范学校停办,鲍思高学校改办为励群简易师范学校,有男、女学校各一所,聘请原在乐昌等地停办的简易师范教员任教,由韶州天主堂温普仁副主教总管。

1929年(民国18年),法国教会加盟联办励群师范。意大利神父毕少怀管男子师范,法国教会修女容婉管理女校,男女校之间用围墙隔离。

1926~1932(从民国15年至21年),励群师范共办了十期简易师范班,总共培养出男、女简易师范生120名左右,为粤北各县输送了受过专业培训的初小教员。当时简易师范学制三年,男校每级只十来人,女校每级才几个人。励群师范采取封闭式(学生校内寄宿)管理教育方式,学生每两周可以出校门8小时。但教员与省立三师(韶州师范前身)教员有来往,学生亦有参加当时工农商学兵的反帝大示威,1926年就有学生许宗熙(广州市水电局退休高级工程师)因参加学生运动,领头呼喊“打倒毕少怀神父”口号而被开除。1930年,附属励群小学1~6年级才86人(其中二年级一个班只有8人)。

1930年2月,主教雷鸣道去连州视察教务,为救护同去的女传教员和两名女名学生,于连江口遇难。雷主教遇难后,耿神父升为主教,天主教韶州教区仍坚持 办学,励群师范由邓镇鋆任校长。

1932年(民国21年),励群师范奉命停办,校园全部用来办小学,校名改为励群学校。励群学校共设六个班,每班30至40人,班主任都是中国人,担任教学工作或参与管理的为外国神父,按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学校,他们大多成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启蒙老师。小学采用当时商务印书馆编的教材,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公民、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理工、尺牍,还有英语、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课程。教室座位为单人单桌黑板用石料制成,据说是专程从意大利运来的。

1933年(民国22年),根据社会上中学生就读难的情况,意大利天主教慈幼会在励群校园腾出一半,创办私立励群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延请受过高等师范科培训的教员入校任教,民国24年(1935)9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批准正式立案。此时励群中学已是一所比较完整的综合性学校,主要是全日制完全小学,还办有初中班、师范班和其他专业班。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子弟,衣食由教会供给,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天主教徒。

1924年~1934、1936~1938年间,励群中学校长为邓镇鋆,1935、1938~1946年间,校长为黄芳仁。初期,每年级各1个班,每班约30余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发展到每年级各2个班,每班40人以上,已形成可容250~300人左右的较为正规的初级中学。

1941年因日军大肆轰炸韶关,学校几经艰辛,搬迁到连县天主堂复课,校园被国民党军队占为“警备司令部”。学校在连州改组了董事会,由汪德忠为董事长,黄芳仁为校长,陈兆辉为教导主任。由于励群中学的很多老师是意大利籍,而意大利当时是日本的同盟国,所以国民党军队对意大利老师管得很严,对每名意大利老师公开派出至少2名特工监视,限制人身自由。

1945年1月,日军占领韶关,把励群中学改为“宪兵司令部”,占领了8个月。

1946年励群中学由教务办事员黄登云将图书、仪器、体育器材、西乐器、教具等搬迁回韶关原址上课,董事会聘赵博生为校长。为了让穷苦人家子弟能继续接受教育,励群又增加了中学班,有中学生280名,小学生460名。

1947年8月,赵博生辞职,由黄芳仁接任校长,不久黄又辞职,由吴新铨接任校长。

1949年10月,韶关解放,励群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在校长吴新铨带领下,并没有跟随教会南迁,坚持留原址办学。据1949年11月的报表统计,励群中学有校长吴新铨,教务主任利如汉(后为邓怀远),事务主任孟基路,训导组长胡仕毅,体育组长陆刚毅等教员,初一2个班共99人,初二1个班33人,初三1个班23人,学生共155人。

1951年4月,经当时粤北行署文教科批准,“私立励群初级中学”与韶关广属同乡会办的“私立广育初级中学”合并于励群中学校址,称“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故广育中学的办学情况亦纳入韶关市一中校志的范畴。 远在清代光绪年间,省内各地在曲江县的工商业者,纷纷成立各地区的驻曲江同乡会,如兴梅、西江、四邑、广属同乡会。其中以广州为中心广府语言系统的广属同乡会势力最大,他们多数从事百货、金银首饰、粮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在各同乡会中财力雄厚。

民国33年(1944年)2月,广属同乡会决定腾出会所创办私立广育中学,即今峰前街市第四中学校址,当时,还办有私立广育小学(即解放后的市八小的前身),在校园西北角,中学则在校园的东边,校长麦炳桓,当年就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批准正式立案。分春(2月)、秋(9月)两季招生,初、高中各招一个班,当年即有初、高中 共4个班学生100人左右。

民国34年(1945年)1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机大肆轰炸,迁至江西省龙南县办学,民国35年(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又搬回原址上课。这两年均因时势紧张、经费不足,停办了高中,仅留初中各年级各一个班计80人左右,校长郑维邦于民国35年2月接任后,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修复烂台烂凳,维持上课。

民国36年(1947年)2月,学校董事长张本初(金铺老板)延请原省立志锐中学教务主任易际良任校长,春季恢复招收高中一个班,初中保持各年级一个班,由于广属同乡会资金周转不灵,这一年招收春季高中生后,就再没有招高中,只坚持把初中各年级办下去。广育中学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

在广育读书的多数是曲江工商界子弟,随着广属驻曲江的工商业者纷纷南归,每学期转学人多,生源越来越少,到1948年春,高中生全部转走。

1948学年第一学期,校长为易际良,总务主任邓本平,教务主任由校长兼,后期是潘青镇,教员只有潘少波、吴尚俊、卢俊文、陆幻墀、薛英、易继常、范景康、(1949学年增加青年教员蔡思义和教英语的梅老师、教音乐的谢爱芬、教体育的黄镇韶)、医务兼干事何丽翩,另有职工5人。1947年初三毕业生18人,1948年初三毕业生15人,1949年初三毕业生22人,1950年初三毕业生19人。 (1949.10~1956.1)

1949学年,励群初级中学有4个班15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50学年有5个班18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49学年,广育中学有3个班102人,教职工15人。两间私立中学还办有小学和幼儿园,分别靠校产租金及收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办学。

韶关解放前,教职员生活没保障,随时都可能失业。解放后,不仅工作有保障,还可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私立学校教职员参加了1949年冬的首期教师研究班,还参加了1950年暑假的粤北区中学教师研究班,之后又参加教师思想改造学习,到私立学校因经费困难实在办不下去时,又由政府收归公立。现存1954年所填写的广东北江中学初中部的45名教职员卡片中有五分之一是私立励群、广育两间学校的教员。

抗美援朝开始后,为了在社会上造成摆脱帝国主义教会控制的形象,私立励群初级中学校长吴新铨在1951年春起,拒绝曲江天主教慈幼会每学期给予的一万斤谷。因此,办学经费难以为继,遂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另一间私立广育初级中学(1944年创办)办学经费失靠,也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

1950年2月,韶关市原两间公立完全中学“省立志锐中学”(校址在互励路现中共韶关市委机关所在地)、“曲江县立第一中学”(校址在现韩家山铁路俱乐部)与“省立韶州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中学部在原志锐中学校址办学,师范部在帽子峰南麓的平民路上课,校长先后由北江专署专员何俊才、李文华兼任,副校长先后有陈奎昌、黄开光。各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仍由各校的原校长负责。

1950年9月,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师范部复名韶州师范学校,中学部改名为广东北江中学。

1951年4月,经当时北江专署文教科批准,两私立初级中学励群中学和广育中学合并为“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两校的小学合并为广育小学,在广育原址上课。私立初中合并后,原广育校长易际良请辞调至北江工农业技术学校任教育长,私立联中校长由原励群校长吴新铨担任,专署文教科调派原韶州师范副教导主任罗林(中共党员)为副校长。后来,由基督教会办的“私立普光初级中学”(校址 现东河韶关汽车修理厂所在地)因解放后学生人数不多也并入了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

1952年9月,全市公私立中学合并,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并入广东北江中学,统一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高初中共处一校,校长由当时中共韶关地委文教办主任李凌冰兼,副校长先后有刘碧、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等,原私立联中副校长罗林则调回韶州师范任职。后因学生多,又在广育中学原址开设广东北江中学分教处。

1953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经教育部批准,确定广东北江中学为广东省的七所重点中学之一。1953年12月,刘碧任广东北江中学第一副校长,负责实际领导工作,1954年9月刘碧任校长兼任北中、韶师、卫校、农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1955年后曹直任专职党支部书记。

1954年11月,广东北江中学将高中学生迁入西河黄田坝新校址,初中部留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横街)原址,扩大招生,刘碧仍任广东北江中学校长,张雪卿为教导主任,张东海、卓广清、邓若驰、饶纪寰等为副教导主任,钟木元、成为仪为正、副总务主任,统一管理高中部和初中部。1954学年初中部有28个班,学生1362人,毕业生有410人。 (1955.9~1966.8)

1955年9月,上级指示将广东北江中学在孝悌路的初中部划出,组建成“韶关初级中学”,校长为张雪馨(1956年8月调离),第一副校长为邓若驰,第二副校长为饶纪寰。教导主任先后有王运明、梁义方,总务主任高潮,1955学年计有初中30个班,学生1502人,毕业生498人。

1958年9月起,校长潘平,副校长成崇正、饶纪寰,教导主任梁义方,副主任先后有黄德良、宾光祧、王永大、曾令显,总务主任先后有高潮、林松钦。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先后有钟礼祥、龚学湘、戴振球。

因当时韶关市与曲江县合并,1959年2月学校改名韶关市第二中学,后来,曲江又恢复独立的县建制,1960年9月,学校改称韶关中学。1959学年学校发展到34个班,学生1774人的规模。

1960~1966年间,学校保持每学年32个班建制,其中1963年9月起,开办高中,招2个班,到1965年有高中毕业生99人,而1966年高中毕业生上升至4个班毕业生210人。此时,校园已建设成为居全市、全地区设施较全、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一流完全中学,省内知名度大为提高。1966年8月定名为韶关市第一中学,1963年9月起进入完全中学阶段。

五十年代的中学教育,也显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色。初期,文科按新编教材进行教学,理科暂无新教材,仍沿用旧教材,1953年9月后,才逐渐使用统编教材。当时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模仿苏联教育的气息较浓,还出现死搬硬套苏联教育模式的现象。

五十年代后期,才开始摸索自己独立自主的教育方式方法,但不久又卷入大跃进的冒进狂潮中,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每个星期安排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各一次,生产劳动过多,冲击了课堂教学,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但是,学校师资队伍中还是出了不少人才,学校教导主任王运明于1957年被评为韶关市模范教师,推举出席广东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黄秀琼老师于1958年当选为韶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文中老师先后被评为市、地区、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作为广东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成员赴京观礼,1960年被推举参加全国群英会。

六十年代,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校以每学年32个班规模稳步发展,尤其是1963年9月开办高中后, 学校逐步克服左倾冒进做法,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韶关中学的声誉在广东逐步鹊起。原意大利天主教会主教楼(即后来的7号楼)

1961年9月至1966年9月,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已占65%~85%,学校中的党团员人数大幅增加,在全市性的运动会、文艺会演中,韶关中学频频得奖。

1949~1966学年,学校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7423人,1966、1967学年培养出高中毕业生309人。

韶关市第一中学

(1966.8~1978.1)

1966年8月起,“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校,学校蒙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多名老教师如刘伯盛、廖乃康等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中首当其冲,成了全校的重点批判对象,大字报铺天盖地。校园内学生的 “造反派”组织林立,后来发展成两大派对立的学生组织“刺刀见红”和“毛主席红卫兵造反总部”。

1966年10月起,学校被“造反派”改名为“韶关市红一中”,学生纷纷外出“串联”,学校处于停课状态。1967年3、4月,全国停止串联后,各派学生组织从批判校内的“封、资、修”开始,发展到参与社会上的“打、砸、抢”活动。

1967年7月,两大派的学生组织卷入了全市的武斗,学校图书馆、仪器室、体育器材室被破坏殆尽,档案材料被查抄一空,校舍也给弄得残破不堪,学校领导被批斗“靠边站”,学校大权由群众组织掌权。

1967年10月,两大派学生组织根据党中央文件精神停止了派斗,逐步实行了“革命的大联合”,解放军代表进驻学校。

1968年1月成立了“三结合”的学校革命委员会,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驻校解放军宣传队负责人为首任革委会主任。2月,学校师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回校上课。

1968年8月,根据新成立的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革命委员会的统一安排,由韶关柴油机厂派出“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的“斗、批、改”。

8月起,“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12月运动结束,学校原领导及不少教师被冤屈停职,黯然离开教师队伍下乡“改造”。同时,全市教师实行了大调整,从本校调出教师18名,从外校调进教师17名,毕业分配来校工作的2名。按1968年12月16日的报表统计,全校教职员工仅有59人。

10月,根据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学校“毕业”学生到仁化、连山、乐昌、连县等地“上山下乡”。

1969年8月,罗嵘任校革委会主任。由工人、贫下中农、机关干部组成的“讲师团”登上了教室的讲坛。这个时期,尽管学校领导和相当一批有责任心的教师很想尽快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把损失的学习时间补回来,但在当时的形势和政治运动的左右下,也无力回天。

1969年9月,学校复名为“韶关市第一中学”。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校还没有全国统一编制的新教材,只能根据上级规定使用自编的教材。那个年代,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只经过一年简单培训的高中毕业生或“工农兵大学生”,也被派去教高中或当领导的现象十分常见。这样一来,学校行政领导和专任教师的专业文化及业务素质大为降低。领导班子研究的问题,大都是政治学习和参加政治运动的问题(如批林批孔、批《三字经》、反潮流、开展基本路线教育等),很少讨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从1970年起,为贯彻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在提倡“学朝阳、学大寨、学屯昌”的运动中,学校组织师生学工、学农、学军。在校内小礼堂(原 主教礼拜堂约200平方米)内搞校办工厂,每次可容纳学生约50人;以韶关柴油机厂为基地,每月派一个班的学生50多人前往学工;在西联赤水建设农村分校,开辟了有自耕地104亩、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的学农基地,每月派两个班的学生100多人前往学农。

实行“开门办学”,改革教学内容,高中办专业班,上专业课,劳动与教学时间平分秋色,正常的文化课学习颇受影响。1974年12月,学校党支部、柴油机厂党委联名向市委提交关于改革教育,在高中一年级进行半工半读试验的请示报告。经市委领导同意,学校于1975年上半年开始了这一试验,规定高一学生每学期下厂劳动、学习十周(后改为六周)。这让不少有识之士着实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担忧。

1973年5月至1975年上半年,随着全国对各项工作开展整顿,开始纠正“左”的做法,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进入了难得的复苏时期,学校课程按“文革”前的规定开设,教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一度蔚然成风。但好景不长,到1975年下半年,全国上下开展批“回潮风”、批“翻案风”运动,学校教育又进入了低潮。

七十年代,韶关市第一中学的办学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1970~1972及1976年共有37个班,1973年有36个班,1974、1975年有35个班,1977年竟有38个班,学生总数以1976年为最多,达1898人。但由于政治运动不断,1971年搞深入开展批判“17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运动,1973年开展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1976年初又开展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校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冲击下,又再度经受了一个大动荡阶段。

七十年代的学校行政,1973年9月到1974年9月,革委会主任廖拔成,革委会副主任黄兆华、林松钦、李曲生(任至1975.1),教改组组长黄玉波,教改组副组长罗英怀、黄次,办事组组长郭文魁;政工组组长邹李仁。

1974年10月到1976年8月,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吴春荣,党支部副书记、工宣队长霍炎彪,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黄兆华(任至1975年8月),党支部组织委员、革委会副主任林松钦,党支部宣传委员、革委会委员黄玉波,党支部青年委员、革委会委员邹李仁,党支部保卫委员、革委会委员郭文魁。

1976年9月到1978年8月,革委会主任:吴春荣,革委会副主任:林松钦、梁义方(任至1978年2月)、江海燕(任至1978年2月)。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学校拔乱反正,重新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整顿校风、教风和学风,进一步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早已意识到“左”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们以实际行动抵制各种“左”的做法。1977年9月7日,学校党支部请示市委,要求同意撤消半工半读的试验。

师生团结一心,大力清除极左思潮对教育的影响,韶关市第一中学的名声才名符其实地重新打响了,从1977年开始,学校各项工作都朝气蓬勃地开展起来。

1977年,学校共有38个班(初中24,高中14),学生1830人,教职员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58名教师绝大多数是有20年教龄的老师。校长吴春荣,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叶刚,善于团结中老年知识分子,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教学成绩显著。1977年度学校教职工有40人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其中30人为中老年教职工和各科组、级组的骨干;1977年下半年,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市区中学的教学改革观摩课,近三分之二的科目安排在我校进行。

进入新发展阶段

韶关市第一中学于1978年3月被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94年7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

< p>2001年9月,韶关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转制为股份制初级中学,定名为广东韶关一中明星学校。

2004年11月更名为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2007年1月18日,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与韶关市中实文教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资产转让合同。中实文教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资产,按照民办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办学体制,使用“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名称,在原韶关市第一中学校址内自主办学。

2008年8月28日校址搬迁至市区东郊府管村(韶关市韶瑶路108号)占地324亩的新校校园。韶关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仍称为韶关市第一中学,属国有公办。

2009年3月被评定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2. 韶关市红色文化景点

1.县城的文昌公园,晚上还是很漂亮的还有文昌塔

2.乳源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古道红军路遗址纪念碑也是自2018年以来,乳源民间在以铁龙头为中心,在岩口村委会、柯树下村委会等地西京古道沿途修建的第八座红色纪念建筑)

3.观音山公园

3. 韶关市红色旅游

韶关旅游景点数不胜数,不来韶关欣赏枉在世一回,远近闻名的丹霞山名震各山川,威名远扬的南华寺,同等郊果的云门寺,,,等等胜不数胜,三区八县都是名胜古迹,玑珠巷,梅关古道,红围,红色旅游胜点不计其数,最美生态小县一始兴可是游水玩水胜地,小吃名食处处闻香。作为韶关人都无法游览完本地景点胜地,品尝不完本地小吃名食,游览不完红色资源胜地,古迹名胜,遍地都是。

4. 韶关红色文化名片

韶阳楼是历史文化景点,不是红色革命景点。

韶阳楼:据清阮元《广东通志》记载,唐初,韶城有“韶阳楼”,然未记始建具体年份。清康熙、同治光绪时期之《韶州府志》、《曲江县志》记载,指其“在南门外,临江,创始无考,元末废”。唐代诗人许浑有七言律《夜宴韶阳楼》,佐证韶州唐时已有韶阳楼。从该诗的具体描写中,可推知此楼在当时应是本地颇具规模的名楼。

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为提升韶城文化品位,加快山水名城建设步伐,作出了建设韶阳楼的决定。2007年6月,韶阳楼工程正式动工,劲有关各方两年多的艰苦努力,2009年10月18日韶阳楼竣工剪彩。

韶阳楼现建于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顶峰。占地面积1938平方米,建筑面积2995平方米,座东南朝西北,平面以“亚”字型上转“十”字型构成,呼应莲花山之意,形成聚心又主次分明的造型,加之每层渐次收分的檐柱,层层出挑的栏杆和起翘灵动的翼角,从而使人获得庄重而不失丰富,大方而不乏灵气的感受。韶阳楼共五层,高42.8米,五层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为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寓意人们凭栏楼上,发思古之幽情,观今朝之昌盛,畅未来之美景。该楼采用唐宋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吻合韶州唐宋之盛,体现岭南古建筑秀丽之妙兼北方之雄浑和,细部则采用粤北地方建筑特征,如朵状插拱、月梁、穿枋构件等,突出地方建筑特色。

韶阳楼各楼层均设有一个文化主题,它们分别是“拔地-”、“闻韶鸣凤”、“风度千秋”、“莲峰清韵”、“禅钟悠扬”。通过这些文化主题设置,使人登楼能知韶关历史文化,登楼能得到艺术的享受,登楼能感受到韶关这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5. 韶关 红色

韶关人没有固定说喜欢抽什么烟。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得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韶关人的思想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抽烟方面没有太多的讲究,全凭个人喜恶随性选择。当然,广东人比较讲究寓意,特别是 喜事,所以名字寓意好的烟会更受欢迎。

6. 广东韶关红色文化景点

丹霞山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境内,面积290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风景区。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沙砾岩石构成。

南华寺

南华寺位于韶关市南,约22公里。这里依山面水,峰峦奇秀,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寺庙现存大量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始兴县东南部,距离县城46公里,总面积7545公顷。区内保存着大面积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物种宝库,南岭明珠”之称。保护区自然博物馆里展出的大量珍稀动植物标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与湖南交界处。其主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省的最高峰,广东第二、第三高峰均坐落在此,有“广东屋脊”之称。公园内有小黄山、亲水谷、瀑布群等知名景区。南岭山脉逶迤连绵,保留广东省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保存着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岭南天然生态保护屏障。

乳源云门寺

即门山大觉禅寺,公元923年由云门宗始祖六祖慧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所建,位于乳源县城北面6公里的慈云峰下,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乳源大峡谷

位于距乳源县西南68公里的大布镇,地貌与丹霞山的地貌非常相似。大峡谷有黄山之奇:下雨时山间涌出的云雾,漂流在峦中,就如置身仙境中;有华山之险:千步云梯1386级;有张家界之秀:谷中幽深,峰峦层叠,翠映生晖。

曹溪假日温泉

广东最大的温泉别墅度假村,占地50万平方米,有103个富含氡、偏硅酸的养生温泉池,130多栋豪华别墅,1300多间纯别墅享受的高级客房,7间大型会议室(最大的可容纳700人);毗邻南华寺、马坝遗址、丹霞山等风景名胜。

珠玑巷

闻名遐迩的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时,张昌一家人七代同堂,朝廷闻其孝义,生气勃勃,赐予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谥,就将敬宗巷改名为“珠玑巷”。

九泷十八滩

位于乐昌市坪石镇的一段武江河岸,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总落差达65米。沿河两岸有大瑶山隧道、十里画廊、龟山、蛙石、庙子角、韩泷祠等多处景点。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遗址就在马坝镇狮子岩,是两座石炭纪石灰岩孤峰,远观如雄狮伏地。山中溶洞纵横交错,上下相通,底层终年积水,水清且洌。

云髻山旅游区

主峰海拔1438.8米,是珠江三角洲最高峰。山上奇峰林立、怪石纷呈。狮子峰雄伟峻拔,玉女峰洒脱秀美,酒壶耳峰惟妙惟肖,五指山直插云霄……满山异姿纷呈的象形山石,似人、似兽,或仰或立、或蹲或倚,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乳源必背瑶寨

这里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你可以欣赏迷人的瑶山风光,观看欢快热闹的瑶族歌舞,领略古老的民族风俗,品尝独具风味的瑶家美食。

百丈崖峡谷漂流

位于全国著名的大宝山,紧临京珠高速,从沙溪出口到漂流起点15分钟,北依佛教圣地南华寺,车程也只需10分钟,地理位置极为方便,被誉为“京珠第一漂”。

韶关丹霞山、韶关南华寺、韶关百丈崖峡谷漂流、韶关必背瑶寨、乳源大峡谷、韶关车八岭自然保护区、马坝人遗址、韶关大鉴禅寺、韶关曹溪温泉、韶关南岭国家 森林公园、韶关东湖坪民俗文化村、韶关风采楼、韶关芙蓉仙洞、韶关矿山公园、韶关金鸡岭、韶关客家满堂大围、韶关恐龙博物馆、韶关灵溪河漂流、南雄梅关古道、南雄珠玑古巷、乐昌龙王潭 、乐昌古佛岩、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韶关森林公园、通天箩、鸵鸟寨、仙人桥、韶关仁化双峰寨、韶关中山公园等,

7. 韶关市红色文化村

2018年1月1日,韶关市中山公园举行了韶关城市形象发布会,随着红色面纱被缓缓揭开,“善美韶关”城市形象LOGO亮相。

城市形象标识是体现城市主题、彰显城市精神、展示文化特性和传播城市形象的艺术载体,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

“善美韶关”城市形象LOGO,将韶关的拼音“shao”进行设计手法的处理后,巧妙地组成了善美之城的“善”字。“善”与“韶”在谐音和字形上的完美融合,自然生成了“善美韶关”的主题图案。條萊垍頭

“善美韶关”城市形象LOGO中色彩丰富且和谐,有黄、绿、蓝、红4种色系。据介绍,这4种颜色分别代表禅宗、森林、水系、丹霞等人文历史和自然形态,展示韶关色彩斑斓的缤纷世界,代表着韶关境内多样的生态、韶关人生活的千姿百态,也代表韶关璀璨多样文化的竞相绽放。

你知道为什么韶关形象主推“善美韶关”吗?

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韶关,登山而奏韶乐,周围的山石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异的 " 三十六石 "。这个美丽而古老的神话,给这块土地注入了神奇的色彩。《论语 · 八佾》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舜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條萊垍頭

8. 韶关的红色资源

韶关市的市鸟、市花、市树

市 鸟

画眉,学名:Garrulax canorus,也有人叫虎鸫、金画眉。分类在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身体长约23厘米。体重50~75克。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台湾地区也有,但外表略有不同。该鸟为普遍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浓密灌木林中,喜欢在晨昏时于枝头上鸣唱。画眉性格隐匿、胆小,领域性极强,雄鸟性凶好斗。平时只有在秋季才会三五成群的出现,叫声明亮悦耳,为鸣鸟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饲养而成为笼鸟。由于画眉雄鸟好斗,不少地方都有人训练其打斗观赏,甚至赌博。画眉鸟食性杂,以水果,浆果,种子及昆虫为主食,笼养画眉的饲料主要是蛋炒米和适当的菜叶和昆虫。每年春夏季节开始繁衍后代,一窝约产3至6枚卵。画眉鸟在世界各地都广受爱鸟人士的喜爱。

市 花

杜鹃花--花中西施

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英名:Indian Azalea

别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

科名:杜鹃花科

产地与习性:杜鹃花属约有900种,亚洲约产850种其中,中国约有530种,除新疆外南北各小区均有分布。新几内亚、马来西亚约有280种,几乎全为附生型 。此外,北美分布有24种,欧洲分布有9种,大洋洲分布1种。杜鹃花属种类多,差异很大,有常绿大乔木、小乔木,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习性差异也很大,但多数种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气候、忌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ph值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值在7~8之间也能生长。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暴晒,夏、秋季应有林木或荫棚遮挡烈日。一般于春、秋二季抽梢,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气温超过30℃或低 于5℃则生长趋于停滞。冬季有短暂的休眠期。

形态特征:杜鹃花属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由大乔木(高可达20m以上)至小灌木(高仅10cm-20cm),主干直立或呈匍匐状,枝条互生或轮生。

中国常栽培的种类有:毛鹃、夏鹃、西洋鹃、羊踯躅、迎红杜鹃、马银花、云银杜鹃。

注意:黄色杜鹃的植株和花内均含有毒素,误食后会引起中毒;白色杜鹃的花中含有四环二萜类毒素,中毒后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

繁栽要点:可用播种、扦插、嫁接及压条等方法繁殖。

应用:杜鹃花花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园林中最宜在林缘、溪边、池畔及岩石旁成丛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杜鹃也是花篱的良好材料,毛鹃还可经修剪培育成各种形态。杜鹃专类园极具特色。杜鹃花可药用,有些亦可食用。

在家养环境中,杜鹃花以盆栽为佳。上盆时间选在早春或晚秋为宜。杜鹃花根系扩展缓慢,l~2年生宜用3寸盆,3~4年生用4寸盆,每隔3~5年换盆1次,同时修整根系。浇水,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温度低时少浇;高时,要随干随浇,但绝对不能积水。施肥,要做到薄肥勤施。对2~4年生苗,为加速植株成型,常通过摘心、摘蕾来促发新枝;植株成型后,主要是剪除病枝、弱枝及重叠紊乱的枝条,均以疏剪为主。

杜鹃花,群众又叫映山红,泛指各种红色的杜鹃花,形容它那如火如荼的鲜红的光彩把山都映红了。其实杜鹃花哪只红色,现今植物分类学上仅把“映山红”作为其中一个种类(包括许多栽培品种)。杜鹃花自然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全球800余种,我国就有600多种,云南一省有近300种之多。无疑,中国是杜鹃花的原生地,而云南又是其分布中心。

杜鹃花多为高一二米的灌木和小乔木,亦有高仅几厘米、匍匐于岩石地面的旬行杜鹃、紫背杜鹃,也有高达数丈、繁花万朵的、巨魁杜鹃。杜鹃花的顶成伞形花絮,由数朵钟状或漏斗状的花朵组成,宛如有一个饱满的绣球。叶片多为革质.大如批把,小似指甲,尚有一种吐尖杜鹃,叶片竟长达70多厘米, 宽20多厘米;果为蒴果,种子细如尘埃,播种须精心管理,方能出土成苗。

杜鹃花在云南生长于海拔800米—4500米的高山、中山、低丘和田野,以滇西部高山种类最为丰富。尤其是高山冷湿地带。多种常绿杜鹃如黄杯杜鹃、白雪杜鹃、团花杜鹃、宽钟杜鹃等各色杜鹃花,常成密集的杜鹃花灌丛和纯林,竟有连绵一二十公里尽为杜鹃花“花海”的奇观。杜鹃花的花期依气候和各种而不同,低山暖热地带多在2—3月开放,中山温凉地带多在4—6月开放,高山冷凉地带多在7—8月开放。因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态环境之复杂多样,杜鹃花的体态风姿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枝叶扶疏,有的干枝百干;有的郁郁葱葱,俊秀挺拔,有的曲若虬龙,苍劲古雅。其花色更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殷红似火、金光灿灿、晶蓝如宝,或带斑带点,或带条带块,粉红的、洋红的、橙黄色的、淡紫色的、黄中带红的、红中带白的、白中带绿的,真是千变万化,无奇不有。有的浓妆艳服,有的淡著缟素,有的丹唇皓齿,有的芬芳沁人,真的各具风姿,仪态万千。

正因为杜鹃花在园林上的重要价值,我国品种丰富的社鹃花资源早就为西洋各国所觊觎。早在19世纪初,他们曾不惜巨资多次派人前来云南采集标本、种子,现今英国皇家植物园夸耀于世的几百种杜鹃花系多自云南采集培育,早已蔚然成林,花蕾盛开之际,英伦士女,往来如梭,流 连忘返。

1919年,英国采集家傅利斯在云南腾冲高黎贡山西坡,意外地发现了他从未见过的“杜鹃巨人”——大树杜鹃。贪婪之心,驱使他雇来苦力,横着心,举起斧,硬将这一株高达25米、胸径达87厘米、树龄达280年的大树杜鹃砍倒,捞了一个圆盘状的木材标本回去,至今仍陈列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但在63年之后,1981年2月,科学家又在原址,找到了这世界已知的最高最大的杜鹃花王。后经腾冲县林业局进一步调查,现有胸径在1米以上的大树杜鹃尚有12株,其中最大的1株高25米,其径粗达3.07米,树龄在500年以上。大树杜鹃的花序是一个十分秀美的花团,水红色,每花序由20至24朵长6厘米—8厘米、口径6厘米的钟形花朵组成,花序直径达25厘米。这项天立地的大树杜鹃,茂盛的树冠遮天蔽日,灿烂的花朵美如云霞,它是云南的骄傲,它是祖国的骄傲!

市 树

植物名称: 阴香

别 名: 梓樟

科  名: 樟科

属  名: 樟属

韶关部落适应地区: 华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广州、佛山、顺德 、东莞 、惠州、汕头、台北、柳州、桂平、个旧)

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主要城市:海口、三亚、琼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门、香港、南宁、钦州 北海、茂名、景洪)

生态分类: 木本植物 > 常绿乔木类

观赏分类: 荫木类

高度范围: 15-25 (M)

形态特征: 树冠浓密,夏秋萌发的新叶呈淡红色。花绿白色,芳香,春季至夏初开花,浆果卵形,秋季成熟时橙黄色

生长习性:喜阳光,常生于肥沃、疏松、湿润而不积水的地方。适应范围广,中亚热带以南地区均能生长良好。阴香树冠伞形或近圆球形,株态优美。宜作庭园和道旁树。阴香对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较强的抗性,为理想的防污绿化树种。

9. 韶关市红色文化有哪些

南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文物古迹甚多。珠玑古巷、梅关古道、三影千年古塔、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古银杏群“南雄五古”,享誉海内外。南亩鱼鲜村、乌迳新田村、黄坑溪塘村、百顺黄屋城古村落,人文价值颇高,先后被列为“广东省古村落”。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孔江水库)、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苍石寨风景区,奇异独特,风光秀丽。坪田古银杏群景色迷人,深秋看黄叶好地方;帽子峰省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小九寨沟”。莲开净寺、大雄禅寺香火兴旺。具有古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广州会馆。龙华山温泉酒店是集旅游度假自然观光和休闲、度假、康体、娱乐、泡温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青嶂山温泉高氡神奇,是罕见的高钠离子温泉。南雄又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广东省重点老区县(市)之一。尤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雄属中央苏区县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多次率部转战南雄,领导和指挥著名的“水口战役”。项英、陈毅等在油山一带领导粤赣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旧址瑶坑、油山革命纪念碑、水口战役纪念公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红色旅游特色。

三影塔

位于南雄市区中心。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记载的宋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道上有传说中的三影奇观虽不复见,而宋代建筑艺术风格犹存,一塔古朴雄伟,矗立广场之中,与市博物馆、广场景色、街市风光相衬映。门票五元。

油山

又是一座“红色”的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油山都是革命根据地。这里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来到了南雄、信丰、南康、大庾,以油山为中心组织了信庾雄县委,开展了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等斗争,配合中央苏区创造根据地,向广东、湖南方面发展,打通与中央苏区、湘赣苏区的联系。红军长征以后,这里成立了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1935年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展开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以油山为中心的(南)雄、信(丰)、(大)余、(南)康边这个粤赣边最大的游击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及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

苍石寨

苍石寨旅游区位于南雄西北部的苍石镇境内距南雄市区13公里,交通、通信便利,是南雄新兴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旅游区。

苍石寨原为当地历代啸聚山林,避祸走难之地,地势险要,属易守难攻的地形。全寨由九座形态各异的山峰组成,在登寨必经的险要处,有石块筑成的隘口,成为扼守山寨的险门,足成“以一挡万”之势。

该旅游区占地4.5平方公里,主景区0.6平方公里,属红色丹霞地貌,景区由九个形态各异的山峰组成,其状如腾龙奔马,群山间有羊肠小径连接,小径或藏于树丛和悬崖峭壁之中,或显于群峰山谷之间,“苍石寨”由此得“寨”名。寨内山清水秀,峡谷幽深,瀑布雄伟壮观,奇花异草随处可见,状元桥、情人谷、情人桥、五龙潭、温泉是寨内最令年青人情有独钟的去处;瑶隆峡,首阳峰,远晀南雄市区全貌,品味“一览众山小”“荣辱皆忘”的意境,成为所有游客最热切登临的胜地。

珠玑古巷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南雄城北6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全长1500多米。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100多姓南迁氏族发祥之地,岭南文化源头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10多年的重建修葺,重现珠玑古巷千年历史文化,有唐宋祖居及先人南迁遗迹,有众多姓氏纪念馆,展现各姓氏宗族文化。1995年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6月,珠玑古巷被《中国地理》杂志社、《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广东省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门票25元。

梅关古道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南雄城北28公里,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陆路交通孔道,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道上有“南粤雄关”、“驿道寒梅”列为南雄十大景点。有秦汉时十万户侯梅鋗故城遗址,唐相张九龄开凿古道的蹄痕足印,宋关残楼、六祖禅宗,犹历历在目。古道旁重立了余靖、苏东坡、朱熹、文天祥、戚继光、何香凝、陈毅、陶铸等名人度岭题写的诗碑。每当寒冬,岭梅盛开,锁关夹道,漫山遍野,十里飘香,为岭南所罕见。门票25元。

帽子峰林场

南雄帽子峰林场坐落在南雄市西北部,北和西北部与江西省大余县接壤。

2011年1月,经广东省林业厅批准,设立“广东帽子峰省级森林公园”[1],森林公园面积709.7公顷。帽子峰森林公园是在国营帽子峰林场基础上建立的省级森林公园,林地、林木权属为国家所有。

帽子峰林场总面积为2924.6公顷,属低山丘陵,山脉走向起伏显著。林场境内倍高南低,西高东低。广东帽子峰森林公园,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季降雪,呈现出南方少有的雪景气候。很多地方保留了原始森林风貌,野果满山遍野。林场四季鸟语花香,飞禽走兽在林间出没,树木花卉 众多,四季飘香。特别是深秋季节,林场银杏金黄,层林尽染,受到了许多摄影发烧友的追捧。有“粤北九寨沟”之美誉。门票十五元。

孔江国家湿地公园

孔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乌迳镇辖区,距离乌迳圩4公里。作为北江源头之一的南雄孔江湿地,水库中据说有大大小小的岛屿263个,这些岛屿点缀在湖光山色中,如同玉珠散落玉盘,形成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山重水复的奇景,因此,南雄孔江国家湿地公园有“百岛湖”和粤北第一库之称。

2011年3月30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莲开净寺

位于南雄市南郊一公里处、浈江河畔,是粤北较大的尼众丛林之一。1994年由南雄市政府礼请当代禅宗大师、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上本下焕老和尚)发起重建,于1994年发起策划筹备,并委派其徒印先、徒孙顿勇等人筹建。莲开净寺外的莲花池种满了白莲、红莲、千叶宝莲,寺内用盆子也种满了各种莲花,红莲、白莲、紫莲、黄莲、粉色的等争相绽放。

大雄禅寺

大雄禅寺位于南雄东北方向、离南雄市区9公里的珠玑镇珠玑古巷。大雄禅寺初名沙水院,后称沙水寺,始建于宋德佑元年(1275年),是岭南广东古代名刹之一。门票五元。

万善庵

万善庵,前称“巧呈寺”,坐落在南雄市郊的洋汾水村西南面。该相传建于明代,几经兴废,清至民初多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在此设73医院分院,但尼姑一直从事佛教活动。

坪田银杏森林公园

地处广东省南雄市东部58公里的坪田镇是南粤有名的“银杏之乡”,境内目前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银杏树5000多株,年产白果数千吨。每年金秋,坪田镇境内坳背、迳洞、浆塘、汪汤、军营寨等地的古银杏树上树叶落黄,地上一片金黄,吸引着众多省内外摄影“发烧友”、美术家和作家前来创作采风。“银杏染秋”成为南雄秋冬时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门票十五元。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位于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委会瑶坑村,距离南雄市区仅3公里。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北迁韶关,于1939年冬迁到南雄城郊的瑶坑村,在这里领导全省地下党和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斗争,省委在瑶坑驻扎了一年多时间。

省委旧址为一排小学校舍,面宽五间,为民国时的私塾扩建的校舍,校舍后向为后垄山,前向为校门坪,2010年,省委旧址重修,并按旧时历史面貌予以布展,旧址壁有一间反映省委在瑶坑工作期间的历史资料陈列室。

南雄恐龙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

南雄恐龙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区。保护一区位于南雄城南—主田镇一带。保护二区位于湖口镇—水口镇公路西南一带的龙凤塘—上湖洞—罗佛寨等地。保护三区位于黄坑镇东北一带的杨梅坑—坪岭等地。整个自然保护区共涉及7个镇,总面积为42.21 km2。南雄盆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该地区是除北美西部蒙大拿之外研究恐龙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地点,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提供了恐龙灭绝年代与白垩纪第三纪地层界线相吻合线索的地方。发现14种的恐龙蛋化石约占世界已知种类的1/3,近几年又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及含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并发现恐龙行走时的脚印,为研究恐龙灭绝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据。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以及其他地质遗迹具有非常珍贵的研究价值。

观音山

观音山位于南雄市乌迳镇南坑自然村和山下自然村境内,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距离南雄市区约40公里,距粤 高速公路12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整个景区属于典型的亚丹霞地貌,这里的山石千姿百态,自然景观十分迷人,其中有酷似人质特征化的“活观音”、有活灵活现的“石麒麟”和“石牛”、有雄伟峻峭的“五代同堂”;更有鬼斧神功开凿的“一线天”、“土地公”等景点,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较高的开发价值。

西坑、鱼鲜、新田、溪塘、黄屋城古村落

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遗址位于广东省南雄市邓坊镇上湖村委会西坑村,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鱼鲜村位于南雄市东部的南亩镇境内,距市区约30多公里,古建筑主要有先祖堂、世盛堂、千年古寺花林寺以及大量精美绝伦的石雕、牌坊。新田村位于南雄市乌迳镇,距南雄市区33公里,在历史上有着“中原南迁第一村”之称,自西晋建村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有明、清、民国初年古民居建筑。溪塘村位于南雄市黄坑镇,建村于公元1276年,是南雄市一个较大规模的村落,有“千家村、百家姓”之称。黄屋城位于百顺镇,距市区约58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的古城堡,建筑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结构牢固,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四个古村落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都是客家民居的代表,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篛过村

篛过村始建于南宋皇佑元年(公元1253年),距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该村是南雄久负盛名的书香之村,明清以来兴学重教,人才辈出,因其学堂多、书院多、私塾多、读书人多,有“篛过书房”的美誉。该村历来提倡尊崇“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族规家风,至今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钟鼓岩

陈毅与国民党代表谈判遗址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委会,离市区北约27公里的钟鼓岩山顶一石室内。石室为砖石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一间4米,进深3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8月8日,中共粤赣边特委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提出了停止敌对行动,释放政治犯,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8月27日,国民党江西省大余县县长彭育英向粤赣边红军游击队发出“感秘代电”表示愿与红军谈判。钟鼓岩的洞真观有一主持名叫曾广桃,是万安县人,也是彭育英的老乡,曾任苏维埃政府主席,主力红军长征后潜踪于此。在钟鼓岩谈判,双方都同意。9月6日,国民党大余县县长彭育英与陈毅在南雄钟鼓岩举行初次谈判,陈毅代表中共粤赣边特委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事先拟好的几项谈判原则,提出了五条要求:一是保持红军游击队的独立性和共产党对红军游击队的领导权,同意改变番号,但要保持独立的建制单位;二是保持共产党对抗日运动的自由;三是释放政治犯;四是红军游击队区内的保甲制度实行民主选举;五是不准国民党政府和豪绅地主追缴以前的租债和税收。谈判达成初步协议。彭育英对陈毅提出的一些条件不敢做主,请陈毅到赣州,与江西省政府代表和第46师代表谈判。1937年9月12日,陈毅以粤赣边游击队代表的身份在大余县县长彭育英的陪同下来到赣州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代表(保安处处长)、赣州专员、当地驻军政治处主任和南雄、大余、信丰等县县长正式谈判,达成国民党军队撤离粤赣边区,释放政治犯等九条合作抗日的协议。陈毅与国民党代表谈判旧址所在地是钟鼓岩风景区和道教场所,经多年修缮,旧址保存完好。门票十元。

南雄县农民协会遗址

南雄县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广东省南雄市雄州街道塔前街风神庙,距三影塔西侧20米。1926年冬,南雄县委在风神庙召 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代表们有1000多人,成立了县农民协会,选举陈召南为委员长,彭显模、周序龙、张功弼等为常务委员。农民协会成立后,决定巩固和发展各区农民协会,实行减租退押取消苛捐杂税,反对豪绅民团压迫农民。该遗址已损毁,现成为三影塔文化广场。

两岸花博生态园

园区地处广东最北部,冬天的最低温度比广东大部分地区低5-7℃,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多种亚热带偏温接近华中气候条件的特色植物。园内种植了樱花、梅花、桃花、海棠、牡丹、芍药、银杏、黄金风铃木以及猕猴桃、草莓等几百种名贵花木及水果,并从全世界引进种植多种名贵草本植物,如郁金香、波斯菊、薰衣草、康乃馨、孔雀草、洋凤仙等,让园内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让游客置身花海乐园之中。两岸花博园利用特色植物种植自然形成生态观光休闲景点,以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农业及观光农业转型、建设和美化新农村为目标,打造南雄新的城市名片。园区占地面积5600亩,集休闲、采摘、观光、体验于一体,致力于打造3个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樱花世界、最大的茶花博览园、最具特色的花木种植园”。园内原生态山水秀丽,花木品种繁多,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整年花期不断,是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户外拓展、科普教育的好去处。门票四十元。

泉水谷漂流度假村

邓坊泉水谷漂流度假村位于广东省南雄市邓坊镇杨梅水库下游,规划有水上乐园、农家休闲中心、园林酒店、登山、露营休闲区、空中滑索、南雄特色景观。泉水谷地形跌宕起伏,河道蜿蜒悠长,时而平湖深潭,时而激流浅滩,有着雄伟的山峦、幽谧的峡谷,落差起伏让人尖叫不止,周围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植被茂密,是一个天然氧吧,峡谷、秘流、平地、田野环环相扣,令人惊叹。河道是利用景区原有的山涧水渠人工修建的单滑道漂流,漂流河道全长3公里多,高低落差168米,途中有几个倾斜度在30度到60度之间的滑道,并配备缓冲池区,滑道的倾斜角度、每个转折弯度,以及每次的冲水量和速度都是由专业人士设计施工,所以虽然很刺激,但是安全性是很有保证的。

罗佛寨

罗佛寨位于南雄市湖口镇东边的太和村,距市区5公里,毗邻著名的珠玑古巷,约在两亿年前,此地原是一个湖泊地带,后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地壳土层逐年增高而起,湖水倾泄而出,干涸形成陆地,人们居住之处原是湖泊出口之地,因此,故名湖口。罗佛寨距湖口镇约1公里,距省道342线500米,山岭海拔高度250米,面积1.75平方千米。咸丰八年以前,在山顶有一寨,寨里有一庙,曾住过芦佛仙人,因“芦”与“罗”近音,遂成罗佛寨。

青嶂山天池

青嶂山是南雄市南面的最高峰,海拔917米,位于江头、雄州、主田三地交界处,距离江头镇政府10公里左右,青嶂山山顶有一口神秘的“天池”,面积约100亩,是粤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天池”。据说,这口“天池”曾经是地质运动留下的火山口。

恐龙化石及保护区

广东省南雄恐龙化石群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区,涉及8个镇,总面积为42.21平方公里,核心区3.03平方公里。保护一区总面积为12.52平方公里,位于南雄城南主田镇一带,区内为著名的陆相湖泊沉积晚白垩纪南雄群的典型剖面;保护二区总面积17.91平方公里

Hash:660259a401cbbd17f7605adfe8214739ff963e8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