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大禹陵景点介绍 - 绍兴大禹陵在哪里

导读:绍兴大禹陵景点介绍 - 绍兴大禹陵在哪里 1. 绍兴大禹陵在哪里 2. 浙江绍兴大禹陵简介 3. 绍兴大禹陵禹庙 4. 绍兴大禹陵景区图片 5. 绍兴大禹陵游览地图 6. 绍兴大禹陵开放时间 7. 大禹陵在绍兴什么位置 8. 绍兴大禹陵园 9. 绍兴大禹陵地址 10. 浙江绍兴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 11. 绍兴大禹陵的来历

1. 绍兴大禹陵在哪里

大禹陵建在绍兴。绍兴古名是会稽,会稽名出自大禹。

作为政治领袖,大禹召集诸侯聚会于会稽山,开春秋战国“诸侯会盟”之先河。通过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创建了中国第一王朝。

作为国家元首,在古代首要要务是治水。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是为科学方法。大禹在曹娥江上游治水成功,造福千秋万代。大禹身先士卒在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佳话。

大禹和会稽当地佘氏女成婚,会稽成为大禹工作生活的重地。

因此大禹身后葬会稽。

2. 浙江绍兴大禹陵简介

公祭大禹陵是每年谷雨时节。

每年的谷雨,绍兴都会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以传承大禹治水精神。

3. 绍兴大禹陵禹庙

需购票入园,请注意。

大禹陵位于绍兴东南的会稽山脚下,会稽山风景区内。相传八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就葬在这里。虽然目前景区新开辟了百鸟苑景点,一旁还有香火甚旺的香炉峰,但会稽山景区的精华依然是以大禹为主题的古迹——禹陵、禹祠和禹庙。

4. 绍兴大禹陵景区图片

大禹陵海拔16米。

浙江省绍兴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稽山门外,距城3公里。郁郁葱葱的会稽山旁依赫黄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错落,各抱地势,气势宏伟。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5. 绍兴大禹陵游览地图

大禹陵风景还不错,里面挺大的,道路比较宽可以开车进去的哦,走路的话还是有一点店累滴~

6. 绍兴大禹陵开放时间

开放!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

7. 大禹陵在绍兴什么位置

会稽山上有一座帝王大禹陵,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是一位治水英雄,同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国家,也就是夏朝,仙逝之后大禹陵,他的地位在历史上极为重要,大禹陵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对于大禹陵,在绍兴城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城3公里。这座流传千古的大禹陵,又称禹穴,即大禹的葬地。大禹陵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十分得天时地利。绍兴和大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得从大禹治水说起。

由于大禹的父辈们治水都无功而返,到了大禹手上,倍感责任重大。于是乎大禹便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当时的绍兴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还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为了治水,竟然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精神至今广为传颂。

大禹葬在绍兴会稽山是有史料记载的,在《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现在在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也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这样一来,绍兴便成了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和绍兴的不解之缘,史书上记载,大禹有很多件大事都发 在绍兴。比如说禹禅会稽。绍兴前人惯称会稽,会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义不是会计,而是会祭。《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重要事件。

不仅如此,大禹还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了中国第一王朝。当然对于大禹本人很重要的便是在此处娶了涂山氏为妻,死后也就葬在会稽山了。

到如今,每年4月左右都会在绍兴会稽山举行祭祀大禹活动,以纪念这位丰功伟绩的帝王,这也是绍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8. 绍兴大禹陵园

陕西省第一人口大县,富平县,并不富裕,却享有很高的声誉

陕西省人口不到四千万,没有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全省人口最多的县是富平县,户籍人口80多万,常住人口75万左右。

富平县因“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人类文明还处于蒙昧状态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就曾采下首阳之宝,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富平县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富庶之乡”、“富庶之乡”、“富庶之乡”、“富庶之乡”、“富庶之乡”。

富平是美食之乡,包子、豆腐干、羊肉泡馍,也是渭南本地人必吃的三大早餐。甜柿、琼锅糖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富平县的旅游景点有富平老城、国际陶艺博物馆、温泉河湿地公园、名人陵园、美原仙迹等。

9. 绍兴大禹陵地址

1.周一晚间闭馆。

2.周二~周日:17:00~21:00,20:40停止预约;其中冬季17:00~20:30,20:10停止预约。如周一逢黄金周、小长假,亦按此开放时间。

三、参观办法

1.景点实施预约参观,每晚预约人数3200人,黄金周、小长假在坚持“疫情防控、安全第一”的原则下,酌情增加接待量。

2.游客可登录“绍兴市文旅集团”及“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根据系统提示,进行分时预约,每人每天限预约一次。

3.预约成功后,凭场所码、预约码和本人有效身份证 (港澳台地区凭相关证件,一人一证)在预约时间段内到游客中心领取参观通行证;景区入口请出示通行证入园。

10. 浙江绍兴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

大禹故乡汶川版

  大禹出生于四川,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1979年,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剧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唱词中的“耶格西”即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纽究竟在哪里呢?汉代学者、川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池镇境内,山岸壁立,“石纽山”三个镌刻大字至今犹存。

  绵池镇石纽山、刳儿坪、飞沙关,也就是现在九寨沟旅游环线飞沙关加油站附近,是汶川人认为的大禹出生地。现在汶川县境内仍然保存着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众多的遗迹。距绵池镇15公里的羊龙山腰,还有一个村落叫禹碑岭,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相传那里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

  为打造大禹这一文化 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大禹故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汶川县不遗余力。该县领导介绍说,阿坝州大禹旅游区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计划投资7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禹羌文化的旅游核心,景区将申报成为我国第三个公祭地和阿坝州第四个遗产地。同时,该县还捷足先登,注册了“大禹”系列商标。

  大禹故乡北川版

  绵阳市北川县除拿出《史记》、《竹书纪年》、《蜀王本纪》等历史证据外,还搬出了大量佐证。唐代贞观八年,在今天的北川县禹里设置了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说:“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他们说,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大禹的出生地在经历1400年后又恢复为北川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川县就组织开展大禹研究。在北京图书馆,北川人找到了乾隆年间1768年编撰的北川县志,这部县志清楚记载了大禹的遗迹,此后道光、民国年间的县志都明确记载了具体内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按图索骥,在深山沟壑中逐一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历史遗迹。

  在北川县禹里南一里许,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杨雄所书。从峡谷金锣岩至洗儿池的峡谷溪流中,有许多白石,白石上红斑点点,好像血浸入一样,相传是禹母生大禹洗涤时随水而下的血渍。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沟中留下不少墨迹。

  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先祖,记载了姒氏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余代的传承关系。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孙姒元翼、第143代孙姒承家在其所著《大禹世家》中,也明确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湔江南岸的石纽山。

  大禹故乡都江堰版

  北川、汶川为大禹故乡争得面红耳赤之际,成都都江堰市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PK”的行列。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376年的六月初六,大禹出生在广柔县西70里,而根据历史考证,广柔县是现都江堰市、汶川一带。川大历史学教授彭邦本称,都江堰景区的禹王宫、龙池景区的禹王庙,以及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游览龙池时留下的《禹庙》诗作等,都说明大禹诞生在都江堰。

11. 绍兴大禹陵的来历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Hash:bcf60ab451130e44ab6fd313aaf7c6bff2548772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