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城市文化事业管理理论阐述如何建设苏州

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庞杂的命题,如果深陷城市的细枝末节,我们将永远找不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捷径,只有抛开沉重的城市冗余,深入挖掘城市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念,才能使城市文化真正轻装上阵,才能使城市文化走得更远。就如一讲到时尚人们就想起了大连,一提到瓷器人们就想起了景德镇一样,只有将城市文化归拢到 “差异化”的旗帜下,城市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才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城市建设新一轮竞争实际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竞争。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开始的时候,有必要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 城市文化建设有什么特点呢?就一个城市来说,首先它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其次要展现现实,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现实文化产业、产品、承载的城市文化内涵。其三,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新文化。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在研究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首先要深入地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物化要素资源,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还要深入地研究城市现实的文化生产力,研究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观念、体制等生产关系要素,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 当我们研究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也必须像研究其他建设一样,始终把握住它的文化定位,既要反映城市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又要反映其特殊性,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千城一面,重复建设。深入比较研究不同城市文化建设的不同内涵,找到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发展路径,打造本城市的文化名片。香港特别行政区聘请世界著名的浪涛设计公司为香港设计“动感之都”的城市品牌,成都市聘请高级策划人员进行“大成都城市发展战略和成都市形象品牌策划”,厦门提出建“海湾型城市”,大连把自己定位于“最佳生活地”,青岛市把城市导入形象设计系统,以“和谐、卓越”为理念,提出了打造“帆船之都”、“名牌之都”的战略构想。聊城则对外亮出“江北水城”的牌子,进行策划运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城市定位应该是构筑在原有基础上的定位,若全盘摒弃原有的文化基础,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特色,所谓城市定位也就必然演变为“千城一面”的帮凶,毫无意义。而正确的城市定位原则是从城市文化的角度考察和分析,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大城市都在努力突出各自的文化定位,突显其文化竞争力,这不但成为国际潮流,更成为保护城市个性、增加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口号,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城市“文化定位”也正在悄然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课题,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共同选择。例如广州市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定位于城市文化;苏州市提出“让文化成为苏州最大魅力和最强竞争力”的“文化强市”目标,突出“文化苏州”的定位,使苏州强劲的经济发展深深地打上文化的印记;厦门市突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与富有活 力朝气的城市精神,将城市的发展定位最终指向“艺术之城”的目标。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定位成为这些城市走向文化自觉的理性选择。 城市特色制约文化定位,文化定位体现城市特色,而文化定位一旦形成又必然会强化城市特色。因此,城市定位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可脱离实际,又应该有所追求,有明确的目标感和方向性,有可以提升和努力的空间。城市文化定位往往作用于城市个性的培育、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魅力的增加和城市品位的塑造。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现代城市不应该只是建筑的叠加与罗列,不应该只是道路的延伸与交叉,而应该体现出城市的自然环境、建筑艺术和市民素质的和谐结合,应该体现出城市的传统风情、现实生活和文化创造的和谐共生。人们日益感受到城市文化与自身生活的多方面密切关联,许多需要求得解决又难于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都与城市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有关,内容极其广泛而深刻。特别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城市文化危机”的现实客观存在,每一个城市都应该通过深入发掘城市文化内涵,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从而对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做出积极回应,探索实现城市文化复兴之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同时围绕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全面展开。城市不仅在物质领域,在文化领域也应追求可持续发展。如果文化发展完全服从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目标过强,则必然缺乏真正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苦果无疑使“文化危机”加重。一个城市的发展可以“跨越”经济增长的阶段,但人文特色、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必然需要长时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短期“包装”难以替代。 城市文化体系的认识 从文化的载体来看,城市文化体系构成如下: (一)人脑和文字为载体的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城市本质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所谓主流理念文化,就是在一个城市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被城市政府倡导的文化。由于理念文化的载体是文字和人的大脑,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城市的文件、主要媒体的标语、口号中发现这个城市的主流文化。非主流的文化在常态下往往表现为一个具有这个城市特色的民间文化。在现代多元文化中,非主流与主流的文化,并不一定是对抗的关系,往往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二)以组织制度为载体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也可称为制度文化,是城市理念文化的社会表现。因为人的行为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特定的制度约束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组织制度是行为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的行为文化具体地表现为城市的市民的素质、品位、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的民风、诚信、私人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由于组织制度存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这些组织通常是以正式制度形式存在,其中同时又存在非正式制度。由此决定了行为文化既有以政府组织为载体的具有政治色彩的行为文化,以企业为载体的商业文化和以民间组织为载体的民间文化,又有隐藏在这些组织背后的非正式组织的生活行为文化。 (三)产业和产品为载体的商业文化 由于商业文化是文化与物质产品的结合,所以在不同的产业中不仅携带着不同文化,而且携带的文化含量也不同。由于各产业在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城市文化含量也不同,由此决定城市文化的经营空间也不同。 (四)建筑为载体的人文景观文化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形象视觉系统,在展现城市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城市经营中,城市经营者应懂得如何利用城市建筑语言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独有的魅力。 (五)环境为载体的自然景观文化 由特定自然环境形成城市自然景观文化,对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格具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所谓直接的影响是指由特定的地貌、地理、气候形成独特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对整个城市文化资源存量和文化风格的影响。 从文化感受进行细分,城市文化分为: 精神感受系统 这是指城市的精神理念所产生的系统形象效应,她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立市和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 行为感受系统 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市民,或者说是市民的行为,市民的行为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市容市貌,也就是城市形象。“文明”一词就是从拉丁语中的“市民”引伸而来的。行为的形象效应,既有个体的,也有群体的;既有生活的,也有职业的;既有百姓的,也有官员的;举手投足之际,言谈话语之间,都是城市形象的一种反映。现在许多城市所制定的市民手册、文明公约、见义勇为倡议、邻里公约等,其实都是城市形象的感受系统的相关内容,只是都因太具共性,所以往往也就很难体现出特定城市或区域的形象色彩。“大一统”的观念意识,不但可以扼杀人的个性,同样也可以扼杀城市的个性。“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每一城市,每一区域,特定的行为效应总是会有所不同,有所区别的。否则,上海人所谓的“精”,北京人所谓的“侃”,广东人所谓的“灵”,又如何能大体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呢。 视觉感受系统 视觉感受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部分,一切视觉景观都可以是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建筑物景观、道路交通景观、自然山水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甚至人看人景观等,都是城市形象的特色基础。就一个城市来说,要求每一种视觉景观都具有个性色彩,显然是不现实的。通常的情况是只要有一个或几个极富个性的视觉景观的存在,即能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一城市视觉形象的特有魅力。上海外滩的建筑物群落,一直是上海最为重要的景观标志;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形象的视觉象征;延安的宝塔山,众所周知地代表着一个时代,而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济南交警的岗上风范、苏州的小桥流水、西藏的布达拉宫、惠安女的服装头饰、大连的城市绿化等,同样也都是相关城市视觉景观的典型特色。 风情感受系统 这里的风情,指的就是风土人情。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往往就是这个城市特定形象的风韵所在,也往往是其个性色彩最为浓烈的部分。她不仅包括了这个城市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人文风采,而且也包括了名胜特产、人情往来、男女情怀、俚语方言等。许多“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们,几十年念念不忘的往往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乡小调和地方小吃。“故土难离,乡音不改”,说到底,就是地方风情对人的熏陶和浸淫。“风情感受”的形象效应对主体而言是一种眷恋,对客体则是一种新奇、一种神秘。从这个角 度说,“风情”可能是激发人们对特定城市的形象意识的最为敏感的部分。 消费感受系统 一个城市的消费感受,同样是城市形象的专门印记。在城市生活中,消费感受的实质也就是城市所提供的生活和服务感受,所以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极大。与其他感受相比,消费感受往往是最直接涉及感受者利益的,所以必然反映最强,感受最深。许多初出国门的人士,归来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发达国家的服务规范和服务特色。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形象的消费感受系统实质还是相当庞杂的,既有物质消费的部分,也有精神消费的部分。除了人们通常所意识到的商业服务以外,还涉及社会服务、政府服务、公益服务等方面,也包括城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设施和条件;包括博物馆、体育场馆、音乐厅、大戏院等文化消费设施;包括房地产、人居环境、休闲场所,甚至气候地理、空气质量等,一个以煤为燃料的城市和一个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城市其消费所引发的形象感受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经济感受系统 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城市必然是经济的中心,不涉及经济的城市肯定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下,城市的经济状况、经济类型、经济特征等都无一不是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象征和支柱。因此,城市形象的经济感受系统的构架,关键是要确立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城市最为适应的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模式。同时,还应该特别注重城市形象产业、城市形象企业和城市形象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特别是城市形象产品的开发,更应尽早、尽快地列入政府决策的内容。现在许多城市虽然没有直接打出“城市形象产品”的牌子,但其实际的作用和功效已基本到位。如“青岛啤酒”、“西安杨森”、“上海桑塔那”等,显然都为各自的城市形象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彩。 上述系统,对城市形象的基本特征和要素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她总体立足于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高效”和“舒适”并不是孪生子,往往有着很大的矛盾。提出“城市形象”的概念并加以系统的分析和认识,不仅有助于对城市化建设的总体把握,也直接有利于城市形象构架过程的方案策划和具体项目的操作与实施。 城市文化的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的范畴: 1、城市形象的塑造范畴:包括城市形象的策划、设计、建设和相关的运作过程和运作环节。在现代社会,城市的定位、品牌、环境、市政、公益、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文明特质等都蕴涵着丰富和深广的形象内涵和外延。 2、城市形象的展示范畴:主要立足于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和扩大,包括有关城市特色和城市风情的各种形式和方法的宣传推广的内容和活动。 3、城市形象的运作范畴:主要包括扩大城市商机、争取城市发展机遇的目标、项目、活动和相关过程,也包括突发事件和危机问题的妥善和成功的处理。 城市文化建设的评论: 现代社会的城市建设,其实已不单一地局限于政府工程或专业项目的范畴,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但在当前突飞猛进的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明显不足,社会舆情关注和参与的广度及深度还有着相当的局限。城市如何规划、街区如何拆建、道路如何通达、环境如何改观,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和一些专业人士比较清楚以外,社会大众知晓和参与的程度充其量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城市及其形象,实际上 成为极少数人手中的“魔方”。所以,倡导对城市化建设的广泛参与,展开城市形象的社会评论,也许已成为当务之急。 何谓“城市形象评论”?简单地说,就是以全民参与的观念和方式,对城市建设过程所涉及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风貌、城市管理等涉及城市形象的方方面面提出想法、看法、建议和批评意见,使城市居住者的多元意识与感受得到尽可能充分的体现和表达,从而可以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提供更多层面、更多方位的对应参考,促进城市建设的积极而又良性的发展。 城市形象评论,应该不同于政府意义上的城市评价,也应该不同于某个单项城市竞争力指标的评定。它应该更注重于激发人们对特定的居住地的综合感受。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虽然已经使我们这个地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类最基本的感受及生存的本质需求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突变。因此,“返祖”似的“回归自然”对今天城市的人们已经“可望而不可及”;所谓故居的“童年的回忆”,也许只能是重复上一代或更上一代的故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类似的景色和感受,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无疑已是仙境一般!正因为如此,当今社会的城市形象建设,必须考虑到城市居民的最本质和持续的需求,使每一个城市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生存的空间,而更是一个人性得以复苏和生息的乐土与梦境。“人人都说家乡好”,当今城市的居民若都能如此感受,岂不正是完美城市形象的绝妙写照!中国人讲究居住环境的审美情趣是富余传统的,“叶落归根”,说到底,还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眷恋,而当代国际范畴的城市化建设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不也正是如此吗? 城市特色文化的挖掘 漫漫长河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因素的浸侵和影响,或多或少地给每一个城市都赋予了一定的惟它所固有的风格和禀性。即使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新兴城市,也不外乎是诸多特定因素在一个特定阶段、特定区域、特定氛围中的“情有独钟”的产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城市,就如同它所拥有的不同的区域一样,都必然有它“人所不及”的一面。而所谓城市形象的个性和魅力,多半也都是因此而来。换句话说,一个城市的形成,必然都有着这个城市之所以形成的多元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而除了区位因素和自然因素之外,“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和感受,是他必然具有和应该享有的“天赋之权”。 人们对城市形象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形成了人们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矛盾和差异。实际运作中的“大一统”方式,更易于引发人们对城市形象及其建设的困惑。当代信息技术为人类构架的是一个越来越趋于“大同”的世界,从衣食住行到城市建设,“模式化”几乎是势不可挡的。于是,城市形象建设在当前的实际运作中,事实上也就或多或少地模式化起来。 如果把当前许多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的共同点归纳一下的话,有一个城市提出的口号倒是很有点概括性的:“把马路让出来,把路灯亮起来,把绿化搞起来,把交通管起来,把文明新风树起来”,或许还应该加上一句:把高楼大厦建起来!公正地说,这组口号的提法是精练的,也是客观和写实的,许多城市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假如承认这一点的话,是否又意味着新的疑惑:所谓的“城市形象”,果真就是如此?我们孜孜以求的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就是如此? “把马路让出来, 把路灯亮起来,把绿化搞起来,把交通管起来,把文明新风树起来”,包括“把高楼大厦建起来”,是不是“城市形象”?当然是,也当然不是。说它是,那是因为它代表了“城市”的基本形态,没有这个基本形态,也就无所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说它不是,那是因为当代城市形象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城市的“基本形态”,甚至可以认为“基本形态”实际上并不属于城市形象的本质要素。因为,城市的“基本形态”是城市的“共性”,而城市形象的本质追求,恰恰应该是城市的“个性”。“共性”易得,而“个性”难求。各地城市形象塑造得似是而非,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所以,塑造城市形象,前提应该是注重对城市个性及魅力的研究、挖掘和评价,使城市特有的“形象基因”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并通过直觉和可感知的形象展现其特定的氛围和风韵。所谓“神至而形成”,于城市同样是说得通的。城市形象的内涵及外延的复杂性决定了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的潜心研究、精心策划,而且也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士包括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和参与。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足以称道的城市形象的形成,必然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再现,因此,也必然是徜徉于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之寻觅与品评。所以,城市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美学意义上的灵性和特异固不可无,功利意义上的安居乐业又必须有。故,能担此重任者,实非某几个专家、某几个部门、某几门学科所能统揽的,而必须有现代意义上的“唤起民众”、形成以公众舆论为基础的形象概念和形象体系,为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也正是“城市特色建设”提出的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城市文化的整合 (一)打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文化理念 以理念创新,打造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具有有竞争力的文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经营的发展,中国城市经营者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的文化理念定位和创新在城市经营中的作用。山水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商贸城市、文化城市等以理念创新塑造城市品牌的概念层出不穷。城市经营中,必须在城市产业、城市文化特征、城市风格类型等问题上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在未来的世界城市之林中,城市将以什么形象出现,这是城市文化经营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在城市理念文化的具体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要做到把城市核心理念当成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来看待。目前中国城市经营中,往往把城市的理念文化当作赶时髦的城市名称来看待,在这种认识下,提出的城市文化理念缺乏深度和内涵,缺乏创新和个性,没有真正表达出城市内在的特质。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要建山水城、花园城。创新的和有价值的理念文化,它既包含着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更是这个城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等多方位文化信息的浓缩和提升。 二是要做到把城市的理念文化当成价值高度浓缩的原价值来看待。高度浓缩价值的理念文化来自高密度创新型的精神劳动。理念文化的这种特性,是理念文化设计成为文化体系设计中所需要创新性最强、知识密度和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设计。城市文化理念的设计必须在经过广泛的深入调查和充分认证的基础上进行,此任务可以由专业化著名的咨询公司承担,应避免仅仅成了领导的设计或常委会讨论式的设计。 (二)进行充满创新活力的制度设计 独特的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但 如果理念文化不能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理念创新不能变成行动的创新,理念文化也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所以,要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就有一个在理念文化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城市行为文化建设的问题。不可否认,文化艺术、教育宣传确实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然而,推动行为文化建设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杠杆是制度的设计和建设。 新制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存在就是在特定组织制度约束下的存在。当我们发现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有损社会文化和精神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时,决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个体的认识问题,或是教育失败的问题。从制度理论来看,这是一个制度缺陷问题。要从根本上纠正这种不良的行为文化,就应当从解决制度的缺陷着手。在城市文化经营中,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教育、文化活动这只有形之手,更要利用制度这只无形之手来推动行为文化的创新设计,以形成城市文化竞争力源头之水。 (三)在系统整合中塑造城市魅力 从城市文化内涵中,可以发现城市文化是系统整合的存在。成功的城市文化设计,应当是在充分展现城市文化内容多样性的同时,又不失文化整体中所要表达的传神的内在魅力和无形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为这个城市所增添的内涵的魅力和吸引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魅力和吸引力,不仅会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人爱这个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而努力,而且吸引更多的人来这个城市。这样文化的魅力就会变成吸引经济发展要素的生产力,变成这个城市财富的一部分。 但是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不仅要有一个具有内在魅力的城市理念的设计,更需要有一个如何充分利用多样性文化载体将这种理念内涵变成人们容易接受的传神的信息的设计。城市经营中,要使城市文化得到传神的表现,文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实现行为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三个系统文化的统一。三者之间要在相互辉映中实现所要表达内容的聚焦,在聚焦中实现文化理念传神的表现。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必须走出传统的城市规划的路子,使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的设计,既不能成为表现领导偏好的设计,也不能成为单纯的设计者个人技术和艺术才能展现的设计,而应当是在市民参与的基础上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综合设计。城市的建筑语言不能成为简单的建筑美学的符号,而应当是展现城市特有理念的符号。第二,物质与精神两元相统一。就是要在城市文化设计中,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形成的外溢资产与产业文化系统产出的私人产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城市文化设计在考虑如何利用公共文化的魅力提高城市吸引力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推动产业文化的发展,实现城市文化产品的输出,提高城市的辐射力。 城市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策略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各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以城市为单位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烈的城市品牌形象意识,一方面强化城市内部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品牌传播活动,不断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Hash:529f3c3c791eaecd4884d2aad5269c4b68ffb9d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