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州林园的旅游特色,并举例说明
导读:简述苏州林园的旅游特色,并举例说明 一、简述苏州林园的旅游特色,并举例说明 二、淮师大始建于?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一、简述苏州林园的旅游特色,并举例说明
苏州园林,跟小学课本介绍的差不多。小,但是迂回曲折。这时候快到五一了,人估计很多。去苏州坐车到市区下。
二、淮师大始建于?
1974年。
淮北师范大学,简称淮师大,坐落于安徽省淮北市,是安徽省一所具有较长本科办学历史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位于国家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安徽省具有较长本科办学历史的一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2015年,淮北师范大学大部分专业列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同年在2015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和2015中国大学ESI高影响论文排行榜(Top paper)上表现优异,均居第137位。学校设有16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新区2200亩,老校区8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纸质图书177万册,电子文献折合总量110万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古典园林的思想源头
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唐之后,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 “拙政园”、“寄畅园”等等。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 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
古典园林的文化源头
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这一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宏大的皇家园林,还是隽秀的私家园林,均既具有精妙的物质形态,又寄托着园主的精神与情趣。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正是其延续千年的活力之所在,亦是欣赏、感知古典园林的基点以及创作当代园林景观的灵魂。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造园论》一书中写到“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的时间:即建筑出现之后,还指出了园林出现的条件:在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类出现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审美。园林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可见园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功能的需求,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人类文明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是文化的重要外部表征。
就中国园林而言,商周时期出现的台、囿、园圃一般被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它们是中国园林的原始雏形。以台为例,它的出现源于先民对大自然的朴素崇拜。“天、高山”都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古代君王不惜耗费大量国力修建高台,就是在对巍峨圣山的模拟。君王登上高台可以观天象、通神明,同时这样的高台也具有观景台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初形制从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文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并没有专门的设计师,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自然要反映这些人的趣味、气质和情操。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画、山水文学、山水风景。它与文人的诗意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从隋唐开始,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将山水诗画的意境、山水风景的品评方式与造园艺术结合起来,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从秦汉时期较为粗犷的模山范水,向抒情写意转换,园林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文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园主体,他们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成熟。
文人们参与造园不仅促进了园林在精神文化层次上的飞跃,而且对风景开发、私园营建也是颇有建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杭州西湖。白居易、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都直接参与了西湖风景的治理,植林建亭增加了西湖的魅力。唐代诗人王维亦是造园艺术家,其精心营建的辋川别业共包含20处景点,将中国古典园崇尚自然的特点体现得很好。
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哲学思想、文学经典及人文精神为根基,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营造思想、造园原则: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营建原理进行了全面概括。其中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概括出了中国古典造园的两个基本原则。景到随机,因地制宜:营造规划与园址特征充分结合,最终在造园中达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巧妙结合,实现了规划与客观条件的高度统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中景致虽由人工营建,看起来却像自然生成的。古人对自然山水景致无比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最忌斧凿痕迹,园中虽掇石叠山,营亭建台,却由于营造得体,园中处处宛若自然而成。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园中景致虽然有限,观赏者却能从有限的空间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愉快,最 终达到对意境的体味。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与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使得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时空落差。而又由于在传统文化继承上的缺失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作品的“现代性”和“原创性”也遭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学界对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的态势,有人认为它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而也有人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传统园林,但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因此本文首先确立研究传统园林的正确态度:基于传统,重新创造。
笔者认为在建设和研究的热潮背后,现在对待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解读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对传统园林的解读偏于要素和技法,而疏于理论和理法,造成理解流于表象和形式;二是对现代风景园林的本质把握有所偏失,造成对西方园林外在形式的照搬照抄;三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局限性,就传统论传统,而缺少对造园思想现代意义的探索。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廓清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下,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根源所在,同时缺乏运用符合现时代特征的科学的思维路径去研究问题。
因此,本文首先从人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切入,就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剖析两种艺术文化体系、学术理论体系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从本质上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并变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之长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论文梳理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东、西方的影响,以及进入近代后的衰落根源。同时剖析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行业本质,即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的艺术创作,是有生命的、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的安排与整治行为。并解析了其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为核心,以人本为宗旨,以地域为特征,以场地为基础,以空间为骨架,以时间为切片,以简约为手法。
基于上述认识,论文从从现代园林出发,再回到传统园林,即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出发,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重新审视传统园林,从中剥离出其现代价值和局限性。具体而言,首先将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分为六大方面:场地分析、设计思想、设计原型、设计要素、空间布局、设计意境。其次,一方面,就每一个步骤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的理念和理法;另一方面,借鉴西方园林从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和综合上述现代风景园林的时代特征,尝试建立一种评判标准;最后,以此审视中国传统园林,得出值得传承的方面,并探讨如何传承,以及值得反思的方面。
Hash:66d34ac0a47bd64f1afcf5b75ca337310bcbca50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